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獒唐-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宁和吴长路最亲,喜欢和他聊天的一个原因就是,吴宁总觉得四伯有种诗人的气质。

    虽然他没见过真正的诗人,可是应该就是四伯这个样子的吧!

    他总是笑,总是豁达无惧,可是和诗人一样,在普通的外表之下,往往隐藏着一股力量,正如刚刚那句“砸烂府衙”的话一般。

    一但爆发,即使不让人颤栗,也能振聋发聩。

    唯一不同的是,诗人的句子,在笔墨之间只能振聋发聩,而四伯的诗句,是刀剑为笔,沙场为墨,必定使人颤栗。

    只不过,这个老兵已经远离沙场,再也没法写诗了。

    。。。。。。

    ——————————

    “四伯,你发没发现,你特像诗人?”

    由感而发,但更多的是为缓和气氛。

    “诗人?”吴长路果然被吴宁带跑偏了。

    “写酸句子那种?”

    “对。”

    “瞎扯淡!”

    吴长路瞪着他那牛铃一般的眼珠子,扭曲着锅底一般的黑脸,抖动着杂草一般的长须。

    “你看你四伯哪像个诗人?”

    “哪都像。”

    “滚蛋!”吴长路大乐。

    “行了,一堆事儿呢,我走了。”

    一边往院外走,一边道:”孙伯安的事不用放在心上,他就算想找你麻烦也不敢现在。”

    “为什么?”

    “哼!孙宏德让他儿子读书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考一个功名吗?”

    “如今武氏兄弟,外加一个太平公主,齐聚房州,连带着全大唐的文人都往房州聚,为什么?”

    “不用四伯再教你了吧?”

    “不用。”吴宁瞬间了然。

    这么一想,孙伯安还真不敢。因为大唐想考功名,和后面的宋明清可不一样。

    从北宋开始,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只要有真本事,其它的什么都不用考虑。

    但是,大唐不行。

    大唐的科举属于初兴,有本事还真不一定行,你得有好人脉。

    什么样的人脉呢?

    王候将相勉勉强强;皇亲贵胄基本及格。

    科举确实给了平民百姓晋升的机会,可是,一来不靠关系的寒门士子毕竟还是少数,出来那么一个,那都得是当作宣传素材写进史书里的。

    二来,其实科举的初衷并不是给百姓晋升的通道,打一出来,它就是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有特定的政治意义的,这是皇权为了打击魏晋世家对政治的垄断而生的。

    大名鼎鼎的七姓十家,从唐太宗开始就不断打压,可是直到现在,也依旧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那么为了削弱世家的影响,又为了避免科举选出来的人材不落入世家集团,皇权的唯一出路,就是在科举上作弊呗。

    明面上的说法就是,“举荐”。

    士子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脉去举荐你,你才有可能考中,才有可能进入朝堂。

    于是乎,“拜谒”也就成了这个时代文人,在读书之外最最重要的考前活动了。

    李白书没读几年,可是考前拉关系拉了几十年;

    白居易命好,入京就找对了门子,不但明经稳过,而且进士也是手到擒来。

    太平公主最牛的时候,不但她举荐的人一定能考中,而且连三甲都是她来安排。

    而孟浩然就倒霉了些,拜谒了一辈子,也没找对门路。所以,即使诗名天下,可终其一生也没当上官。

    在当下,举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读好书更重要。

    而能够举荐的皇亲贵胄,正好有三位分量最重的出了京,而且马上就到房州,这也无怪乎大唐的文人都往房州聚了。

    而孙伯安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夹起尾巴装乖宝宝还来不及,哪还敢节外生枝,来找吴宁的麻烦呢?

    “四伯早这么说,我不就安心了嘛!”

    吴宁立时心下大定,“别走了,咱给四伯弄点好的,让您好好喝上几碗,还有事要和四伯商量呢。”

    “喝个屁!”吴长中一撇嘴,“地里的萝卜还没收呢,哪有心思吃酒?”

    吴宁听完一翻白眼,呵呵,房州的二号人物连萝卜的事也得自己操心?

    “那就更别走了,要说的是就是夏收的事。”

    “嗯?”

    吴长路一拧眉头,“夏收啥事?”

    “跟你说啊,好好守着你这客店。”

    四下扫看,还真没想到这小院弄的还端是雅致,“其它的事儿不用你们操心!”

    “不操心也不行啊。”吴宁玩笑道,“不然就算收回来,那四伯还自己上街售卖不成?”

    “呃。”吴长路尴尬了。

    房州二号人物上街卖萝卜。。。。。。画面有点不敢想。

    往年夏秋收获,其实吴长路也没啥时间,都是五弟,还有吴宁他们这帮小辈帮着收成,帮着售卖。

    可是今年不行了,吴宁这有了自己的营生,五伯和祖君那边的炭窑今夏也是事多。那一地的大萝卜,吴长路还真有点犯怵。

    “怎地?你有销路。”

    吴宁点头,“有点想法,正想和四伯、五伯,还有祖君商量呢。”

    “。。。。。。”

    犹豫了一下,吴长路最终还是点头,“行吧,那就吃你一顿好的!”

    。。。。。。

    “得嘞!”

    吴宁应着声,招呼吴黎,还有吴启他们下厨房。

    食材都是现成的,一会儿工夫就置办了一大桌子好吃食。

    让虎子去窑上把祖君和五伯叫回来吃饭,又让吴黎把六伯和七哥、老十一他们也叫了过来。

    没一会儿,一帮人就围着一大桌子好食推杯换盏了。

    。。。。。。

    唯独祖君有些不高兴,又要教训吴宁。

    “大中午的,摆什么席?你钱多了?”

    吴宁不想和老头吵,嬉笑道:“这不是有事嘛。”

    “啥事?”

    “地里萝卜的事。”

    吴宁借机看向众人。“今夏咱们各家的菜田都种的萝卜吧?”

    大伙儿点头,夏收还能种啥?不是萝卜,就是蔓菁这种东西呗。

    主要是萝卜放的久,可以一直放到入冬之后,当做冬储菜来吃。

    虽说放的越久就越糠,最好是秋天种,一收就入冬了,水灵。但是,冬天不能总肯萝卜、蔓菁吧?

    所以,大伙都是夏种萝卜,秋天那一茬种些菠棱菜、菘菜之类的绿叶菜。

    那时天凉,也可以放半冬。

    “今夏水大都种的萝卜。”

    “那太好了!”吴宁大乐,“都搬我家来,存菜窖里吧!”

    “啊?”

    大伙儿连饭都忘了吃了,怔怔地看着吴宁。

    “找个阴凉地一放就得了,不用这么麻烦吧?”

    “不麻烦。”吴宁极力劝说。

    “咱那菜窖最是阴凉,放到上秋你再看,保准和现在一样水灵。”

    “。。。。。。”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没了底。

    这菜窖是大伙儿帮着挖的,当初吴宁就说,帮忙的都有份,几家一起用。

    那时大伙儿都没往心里去,可是真到了这个时候,谁心里都有点拿不准了。

    到底行不行?别放里面都给捂烂了。

    。。。。。。

    而吴长路更是一脸呆滞,“九郎啊,你四伯这可是七八亩的地,一千多斤的萝卜啊,都放菜窖里存着?”

    “对啊。”吴宁点头。

    “保你入冬之前卖个好价钱!”

    。。。。。。

    。

第二十八章 关乎穿越者的颜面() 
吴长路最后还是同意了吴宁的意见,把家里收回来的萝卜都存进菜窖。

    倒不是吴四伯,还有其他几家真信了吴宁的话,什么入冬可以卖个好价钱。

    这个时代的农户有着自己的固执,他们相信亲眼所见,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不论好坏,都是心存戒备的。

    至于为什么同意,无外乎吴长路近来确实太忙了,如何把地里的萝卜变成钱,对他来说还真是难题。

    想来想去,存在吴宁这里也好,等入冬闲下来再处理,也算是个权宜之计。

    五伯也一样,碳窑那边事情多,索性把收成先放着,忙过了这段再说。

    到六伯和七哥他们那边就没那么痛快了,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只把自家留做过冬的存菜,也就是百来斤的拿过来,其余的则是赶快卖掉。

    吴宁想劝劝,毕竟入冬之后青菜紧俏,肯定比现在卖得上价,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这几家的条件远不如四伯和五伯,是不敢存菜的。马上就要来收秋赋了,都是等着钱应付过这一年呢。

    奈何吴宁有心帮一把,可是现实如此,只能面对。

    “这几年的日子愈发难过了。”

    老祖君多喝了两碗,开始唠叨:“一年不如一年喽。”

    五伯则道:“爹,别总说不吉利的,这年景不都挺好嘛。”

    “就是好年景才吓人啊。”

    老祖君猛喝了一大口酒,“好年景都过成这个样子,要是真遇上灾年,那还得了?”

    “爹!”吴长路转过头去,“碳窑那边还没起色?”

    吴长路知道老头儿这是心里不顺,不然做为族长,是不会说这些丧气话的。

    “孩儿近来太过劳碌,对家里的事关心不周。。。。”

    “行啦。”祖君横了吴长路一眼,“当好你的官,就是对咱下山坳最大的帮扶。”

    “炭窑的事,你别操心!”

    五伯则是接话道:“操心也没用,现在是有钱也使不上劲。碳料收不上来,咱想烧窑也起不来火啊。”

    吴长路见五弟和老爹都这么苦大愁深,“实在不行,关了算球,反正也没多少进项。”

    “关了?”祖君立时瞪了眼珠子,“咋关?全坳子几十口子人都指着碳窑添些贴补。”

    “关了大伙吃啥?那日子就更过不下去了!”

    “。。。。。。”

    吴宁在一旁没插嘴,窑厂的事他知道的不多,也没法掺和。

    一来,在前世他只是个会计,充其量是高级会计,对于数字之外的东西真的不精通。

    二来,炭窑有祖君主持,别人想改变这倔老头的想法那简直就是做梦。五伯都说不上话,更别说他这个半大小子了。

    但是关于窑上的事,他多少还是听说了一些的。

    前几年,房州城边上就下山坳一家烧碳的窑厂,那生意自然是好的很。

    不光烧出来的碳不愁卖,而且远近收碳料木材的地方只下山坳一家,各村各县的放山客都往这卖碳料。

    可是,这几年不行了。

    有生意脑子的人多了去了,自然有人盯上冬碳这块肥肉,一下子冒出好几家来,其中更不乏财力雄厚的大户。

    像是陈家庄的陈老财,家里地多钱更多,一下子就起了七八口窑,动员全庄子的人跟着一起干。

    况且,人家比下山坳更靠近大山,收碳的价钱也好,放山客们在山里伐回大木头,直接就送到陈家庄的碳窑。

    以至于这两年,陈家庄出的碳不但量足,而且因为碳料好的缘故,出的碳块也大,价钱又公道,下山坳的碳厂是拍马也赶不上,自然生意愈发惨淡。

    以至于到了现在,连收碳料都成问题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吴宁就算再懂经营,再会算账,可是无论从资金,还是质量,又或是营销、产量都比不过人家的情况下,他有心帮忙,却也无从下手。

    “祖君!”

    趁着大伙儿沉默的工夫,吴宁试探着插了句嘴,“要不,就像四伯说的,先关了了事。”

    一指自家院子,“然后动员一下大伙,都改成咱家这样儿,开店接客。”

    怕老祖君把他顶回来,急忙又道:“我保证能让大伙挣着钱,绝不比开窑厂挣的少!”

    “哼。”祖君闻罢,冷哼一声,“都跟你一样开客店?”

    “对啊!”吴宁点头,

    他一直就有这么个想法,把下山坳改造成一个文化休闲的客栈群落。

    只形成规模,也不存在什么谁抢谁生意的问题,到时不但房州的文人、富户会来,襄樊那边的文人、富户也会慕名而来。

    到了那时,还怕赚不着钱吗?

    “那本钱呢?”老祖君一句话把吴宁顶了回去。

    “你五伯家里倒是有些闲钱,修整屋院。”

    “那别人家呢?你六伯家、七婶家、七哥家,你问问哪家能拿出好几贯钱来,由着你这么折腾?”

    吴宁:“。。。。。。”

    吴宁竟一句也反驳不了。

    这就像六伯和七哥他们往他这里存萝卜一样,即使有赚钱的机会,可是现在实不允许他们把地里的收成存下了。

    因为,没钱!

    吴宁还是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