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明鹰犬-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很多时候,即便是犯下同样的错误,被追究的责罚,也都是不一样的。

    若是耿炳文这样并不是非常受建文帝待见的老将犯下了和李景隆一样的错,那所需要承受的罪责,肯定要大得多。

    相较而言,李景隆在新朝有着更为深厚的人脉,本身就是皇亲国戚,是建文帝的表哥,极得建文帝信重,而举荐他的又是黄子澄这样的建文帝亲信,所以在第一次大败之后,朝廷非但没有像对耿炳文一样将他召回、换新帅,反而是继续全力支持,补充兵力和粮草军饷,给他更大的权力。

    这次虽然败得很惨,但只要李景隆能给自己找到自恰的理由,只要能给建文帝和大多数朝臣一个台阶,他就有可能继续撑下去。

    因为不论是建文帝还是黄子澄等朝中重臣,也都不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脸——毕竟当初李景隆是他们一力推举上来的主帅,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若是重责李景隆,把罪责归到李景隆身上,也就相当于承认了当初他们“瞎了眼”。

    当地位到了建文帝、黄子澄这些人的高度上时,让他们承认自己错了,有时候比继续往错的方向走,还难。

    而这也是王戈劝服了燕王,让他放李景隆离开,并且想办法造势,帮其脱罪的原因。

    至于李景隆会不会脱离控制,到时候无法利用,王戈丝毫不担心。

    一方面是他手里有了李景隆亲笔写给燕王的投诚信,另一方面是李景隆将真相禀报建文帝的话,那也就是承认了景州会战和德州失陷,基本都是他自己的责任,是承认他的无能和懦弱,当他没有在被王戈擒下后选择自杀,就已经决定了他没有退路可走了。

    ……

    当王戈和陈望等人再次回到德州城的时候,这个北伐大军的大本营已经被燕军完全占领,所有城门都已经有燕军士兵把守,而城内也基本没有什么成建制的抵抗。

    城中在进行的零星战斗,都是燕军在维持城内秩序,将那些趁火打劫的混混流子和乱兵捉拿或直接斩杀,顺便揪出来不及逃跑、临时躲藏在城中的文武官员。

    王戈和陈望直接去拜见了同样刚刚进城不久、在州衙查看清算的缴获物资情况的燕王。

    “你们来得正好!来看看,曹国公给咱们留下的东西,咱们的军需官都没有他这么称职!”

    燕王的心情显然极好,将统计库房物资的册子扔给了王戈。

    王戈倒也没有翻看,只是把册子交给陈望,然后行礼道:“恭喜王爷,此战之后,我军之势已成,南军再难抵挡!”

    确实,景州之战重创了朝廷北伐大军,接下来又拿下了德州,为攻略山东创造了条件。而俘虏的大量南军和缴获的辎重钱粮,也给了燕军重要的补充,此消彼长之下,南北的纯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扭转,朝廷不再像之前那般有着绝对的优势。

    可以想见这一战的关键和重要,也难怪燕王此时如此得意和兴奋了。

    听了王戈的话,燕王大笑道:“此一战,你当为首功!”

    “不敢……此战首功当为王爷亲率精锐破阵,彻底击溃李景隆中军,使南军崩溃。次功当属二王子,临危受命,面对四大宗师突袭而面不改色,从容应对。道衍大师运筹帷幄,提前联系到了三位大师相助,才能令南军的阴谋毒计难以得逞。”王戈一本正经地说道。

    燕王摆了摆手:“你也莫要谦虚了,若不是你提前探知‘太平楼’的计划,我们也没法做出针对布置,将计就计。不过说到这事……有件事还要问下你的意见。”

第398章 放人() 
第三百九十八章放人

    对燕王朱棣而言,自从靖难开始以来,王戈的表现一直都在给他惊喜。

    从在北平将张昺谢贵以及那名来自京城的宗师高手骗入王府,成功解了王府危机,到带着五十人前往山西,先后“劝动”晋王、代王出兵参与靖难,再入大宁说服宁王前往北平,这次又提前得知了“太平楼”的计划,并顺势将计就计,助他赢下了这场几乎可以说是直接扭转南北实力的大战。

    特别是之前能弄到“太平楼”的计划,即便是道衍和尚都是惊叹非常。要知道,“太平楼”若单纯论实力,未必比得上江湖上一些底蕴深厚的大门派,单其行事之神秘,却是连魔教都远比不上的。

    虽然之前道衍察觉到了“太平楼”可能再次出手后,就已经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去联系少林、昙元寺等佛门老牌势力。但也是因为得到了王戈的通知,才第一时间去请来了悟真、智海、妙轼三大宗师高手,成功布下这场局,让“太平楼楼主”等四大宗师的作用完全被抵消。

    很多时候,朱棣甚至会忍不住想,王戈是不是就是上天派来帮他登上皇位的人。

    仿佛不论什么样的情况,不论什么事,只要派王戈出马,就一定能解决,甚至给他意外之喜。

    “这次抓到的那些江湖人,以你之见,当如何处理?”

    其实这个问题朱棣之前已经问过道衍了,得到了建议,但那个建议却让他有些不解和犹疑,于是道衍让他再问一下王戈,毕竟若论对江湖事的了解和影响,王戈现在可以说是整个燕王阵营中最强的。

    王戈沉吟片刻后,回道:“以属下之见,不若放他们离去。”

    之前在景州会战之上,“太平楼楼主”谷欣阳和其他三名宗师混在李景隆派出的精锐骑兵中一起冲阵,除了宗师外,还有几十名一流高手,其中甚至有唐门家主唐康盛这种江湖实权人物。

    但在四大宗师被缠住,朝廷大军又被朱棣亲率精锐击溃,陷入混乱后,被大批武僧和燕王亲卫重重围住的几十名一流高手,就成了燕军的人质。

    “太平楼楼主”和王恨水、妙虚子、薛良四名宗师,自然没有那么容易被留下或杀死,四宗师对四宗师,甚至连分出胜负都很难做到。

    在朝廷大军崩溃败退后,他们四人自己想要离开,张诀等人也很难拦得住。

    但他们想要救那几十名跟着他们一起冲阵的江湖高手的话,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燕军没有了朝廷大军的威胁,能够从容调集兵马严阵以待,又有张诀等宗师高手和大批熟悉阵法、极擅配合的武僧正面相抗,他们纠缠下去,哪怕最后能逃脱,也必然是死伤惨重,搞不好四大宗师都有人要陨落在这里。

    但是舍弃掉这几十名一流高手也是不可能的,对“太平楼楼主”而言,这些人里有诸如唐门家主唐康盛这样被他说动前来相助的江湖大佬,对妙虚子、薛良而言,这些人里有他们的弟子、亲信。

    所以当悟真提出让他们发下誓言,以后不得相助朝廷与他们对抗,便可饶这些人一命后,便是“太平楼楼主”也不得不选择妥协。

    本来按朱棣的想法,这些一流高手可以扣在手里,等到与南军的战事彻底结束后,再看看要怎么处理。有这些人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太平楼”在江湖上搞事情,让那些江湖人来给他们造成影响。

    听到王戈竟然建议直接放他们离去后,朱棣眉毛一挑,有些惊讶地问道:“为何如此,万一他们再继续暗中相助南军,与本王做对该如何?”在他看来,“太平楼楼主”等人在战场上被迫立下的誓言,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王戈说道:“王爷,这些人不是一般的江湖人,每个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是所谓江湖正道、名门大派出身。若是王爷守信重诺,而他们却言而无信的话,天然在道义上,便要落于下风。到时候只要运作一番,给这些人安上个‘朝廷走狗’、‘贪图名利’的名头,非常容易。他们内部,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出现纷争,甚至敌对。毕竟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所谓‘太平楼楼主’,也不过是个到处卖人情、卖情怀大义的伪君子罢了,没有那个能力把他们强行拧在一起。而如此行事,王爷亦可以赢得江湖上的名声,这江湖上的高手,也未必只能替建文效力……”

    朱棣点头,他明白了,就好像之前他善待南军俘虏,甚至直接发予盘缠放他们回去一样。即便有人回去后,又重新加入了军队,但燕军善待俘虏的名声却传了开去,让以后南军一遇劣势,便想着头像,根本不愿意死战的风气快速地扩散开来,而加入燕军的俘虏,亦飞速增多。

    “不过,这也只是属下个人的看法。这件事情,王爷不如问问道衍大师。”王戈又补充了一句。

    朱棣笑道:“不用问了,老师的看法和你相同,放他们走。”

    又和朱棣说了会话,甚至被留下用了顿午饭后,王戈才得以告退离开。不过他倒没有离开州衙,朱棣没有选择更豪奢的李景隆的临时大将军府,而是选择州衙作为他在德州城里的临时驻地。张诀、悟真等四名宗师高手,便也都住在这里。虽然按照约定,“太平楼楼主”等四名宗师都已离开德州境内,但是也保不齐他们会不会再孤注一掷,杀个回马枪。所以现在保证燕王的安全,是第一要务。

    王戈在一名燕王亲卫的带领下,到了州衙内宅的一处偏院,来找张诀。因为他和陈望“护送”李景隆离开德州的时候,让白珑、凤凰和沈青儿留下来协助孙洪、孙桓等人接应燕军入城。在他回来后,张诀就差人送来了消息,说白珑她们在他那里。

    进入院子后,王戈却发现,除了张诀和白珑等人,新晋的宗师高手、少林高僧妙轼也在这里。

第399章 未来的宗师() 
第三百九十九章未来的宗师

    王戈虽然之前就知道了道衍找来了悟真、妙轼、智海三位佛门大宗师,知道了妙轼已经成为宗师的事情,但直到现在才见到面。

    相比起上次在青州城时,妙轼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一下子就有那种得道高僧的气质,仿佛只是变精神了一点而已。

    当王戈走进院子的时候,妙轼正在和白珑交手。

    说是交手其实也不太对,因为两人之间的实力实在是相差太过悬殊,妙轼是刻意地封闭住自己九成多的内力,只剩下和白珑差不多的内力来与她切磋,也就是在力量和速度上不再有绝对优势,只是靠着单纯的招式和反应来决高下。

    所以或许说是妙轼在指点白珑比较妥当。

    然而实际上的画面,却是妙轼和尚几乎是被白珑压着打。

    “这是形意拳?蛇形?不对……”

    “蜀中钻心指?!不对不对……”

    “这又是什么掌法……”

    “妙!这招妙啊!”

    “这样也行?小施主厉害!厉害!”

    “这腿法……是哪一家的?小僧竟然看不出来……”

    整个院子里都是妙轼的声音,虽然看起来只是在不断地招架,毫无还手之力,但却似乎打得还挺开心的。

    作为少林新生代最杰出的武僧,妙轼精通少林多门绝技,尤擅罗汉拳和金刚功。不到十五岁时一入江湖就是地榜前十的超一流高手,而后更是霸占地榜第一长达八年,江湖上都认为他是“宗师以下第一高手”,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位成为宗师的人,他在武道之上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妙轼对江湖上绝大多数的武功都有了解,堪称是武学百晓生。

    所以当他和白珑交手时,看到那么多天马行空般的招式动作,那么多精妙的组合、绝佳的招式反应,自然是忍不住去追溯白珑的武功出处。

    但在一旁看了一会的王戈,却是发现,白珑的大部分招式,连他都没有见过。不过这也是白珑的常规操作了,她经常会在实战的时候,就突然自己冒出一些新创的招式来,而偏偏这些招式和动作,都是当时情况的完美反应,又完全适配她的“凤凰涅槃心法”。

    王戈一直都知道白珑是武学天才,但当看到她竟然能和把内力限制得和她差不多的妙轼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后,才真正意识到,白珑的天赋是有多么的恐怖。

    或许也正是对上妙轼这样同样精擅各种武功招式的高手,白珑才能真正激发出自己的天赋吧。

    妙轼虽然在同内力的情况下被压制,但却像发现新大陆般,越打越兴奋,虽然两人实力相差极多,差了根本不止一个层次。但单就招式和应变而言,白珑却是比他所遇过的所有对手都要强得多,那些个天马行空的招式,甚至对他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让他也有种自创拳法的冲动。

    不过在看到王戈出现后,白珑就停了手,兴高采烈地跑去找王戈了,这让妙轼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王捕头……噢,好像现在称王捕头有些不太合适了,王将军,还是王大人?”妙轼走上前和王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