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明鹰犬-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你下毒的,是张诀?”欧阳宗师对郭扬问道。

    “不知道,待我面对张诀的时候,依然中毒。但到底是何时中的毒,如何中的毒,我却是一点不知。”郭扬皱眉说道。

    “这样的炼蛊、养蛊的高手,整个天下恐怕也数不出几个来,不太可能是默默无闻之辈。以张诀过往的经历来看,应当不是他。想来……是燕王麾下另有高人。”宁先生说道。

    说着,宁先生看着朱允炆的表情,忽然问道:“陛下,可是北面的战局不利?莫非……燕军已经逼近金陵了?”

    听得此言,朱允炆下意识地就是去看郭扬,觉得是他把现在外面的局势告诉了宁先生,否则的话被关在这深宫密室之中,他应该没有信息渠道才是。

    郭扬还没开口解释,宁先生已是说道:“陛下不必担心,郭前辈什么都没和我说,是我自己猜的。”

第408章 第四百〇八章 提议() 
第四百〇八章提议

    不过事实,宁先生倒并非完全是猜的,前一段欧阳宗师曾经有好几天没有过来看望郭扬,回来后,与郭扬谈起了跟张诀交手的感觉。虽然他们在宁先生面前没有提到燕军的情况,但他一听他们的交谈,就知道欧阳宗师和张诀是在乱军之中的交手。

    张诀现在为燕王效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又是在乱军中交手,那就意味是燕军和朝廷大军的战斗中。再算上欧阳消失的时间,不太可能去太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两军交战的地方距离京城很近。

    何况,不是十分紧急的情况,在郭扬宗师需要养伤的时候,欧阳宗师身负镇守大内的任务,也是绝不会轻离的。

    很显然,燕军已经打到了距离京城极近的地方。

    除此外,宁先生也从朱允炆的神态表情看出他最近的忧虑烦躁,知道战况必然对朝廷不利,年轻的皇帝还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他有此推断,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哦?你还猜到什么?”朱允炆面色微沉。

    宁先生却似乎并没感觉到年轻皇帝的不悦,而是继续说道:“陛下或许已经派人与燕王求和了?”

    观察到朱允炆表情的变化后,宁先生又说道:“想来陛下只是想与燕王虚以委蛇,并不打算真的谈和?”

    “你有何高见?莫不是还想劝朕和你们鞑靼联手?”朱允炆问道,很显然承认了他的猜测,不过从这语气来看,即便在这时候,也依然不愿意与蒙元联手对付燕王。

    “陛下若是想等各地的勤王军到来,暂时拖延的话,恐怕燕王不会中计。依宁某之见,陛下不如示之以诚,与燕王划江而治……”

    朱允炆直接打断道:“划江而治?太祖把江山传到朕手中才多久,就要划江而治了?朕若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叫天下人耻笑,叫那些与燕逆在前线奋战的将士心冷?朕有何颜面去面对列祖列宗?”

    宁先生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如果南北两方暂时形成对持的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那鞑靼在北面对燕王等北方四塞王的牵制,于建文帝才有意义。否则的话,京城危在旦夕,鞑靼在北面远水解不了近渴,建文帝确实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和鞑靼联手——哪怕新的鞑靼大汗愿意臣服明廷。

    而且,对蒙元鞑靼而言,一个分裂的大明,肯定比一个统一的大明对他们更有利。

    不过现在他也只是试探建文帝而已,现在看来,前方战事应该还不是非常吃紧,燕军逼近京城,但可能还没到危急时刻。或许建文帝是觉得,依靠京城城防,可以抵挡燕军很长一段时间,待到燕军久攻不下,各地勤王大军又陆续到来时,战局便可能发生逆转。

    然而几天之后,当建文帝再次到密室中时,态度已是大不相同,这让宁先生意识到,京城外的局势,应该又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向建文帝不利的方向发展。

    “听欧阳宗师说,宁先生你医术精湛,甚至擅长毒蛊一道?”

    “宁某早点确实对用毒养蛊一道颇有兴趣,几位师傅之中,也有精擅此道的大家,所以的是有那么些研究。”

    朱允炆似乎有些犹豫,沉吟了一会才说道:“朕听说,有些蛊毒,下于食水之中,极难验出,也察觉不到,只在蛊毒发作之时,才有感觉。不知宁先生,可有此种蛊毒……”

    宁先生点头道:“有倒是有,不过陛下是想给燕王下蛊?恕宁某直言,下蛊和下毒一样,让目标毫无察觉地吃下去,才是最难的一环,即便宁某把这种蛊虫交给了陛下,陛下也有人能使用,但怎么下到燕王的食水之中,陛下可有计划?”

    “你们鞑靼,应该在燕逆身边也有密谍吧?只要你们能助朕逼退反军,朕自然不会亏待你们……”朱允炆虽然没有直说,但几乎已经明确暗示了宁先生,只要逼退燕军,和鞑靼结盟也未尝不可。

    宁先生皱眉问道:“陛下,战况到底如何了,请如实相告。”

    朱允炆看了眼陪他过来的老太监,后者立刻上前,低声将燕军的情况告诉了宁先生。

    几天前,燕军已经成功渡江,朝廷安排在江岸的军队,根本没能起到任何抵挡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触即溃,甚至很多都直接投降了燕军,朝廷大军的士气可谓已经降到了底点。

    渡江后,燕军并没有直接西进,而是转向东,取镇江。镇江守军也没有进行什么抵抗,便直接投降。随后,燕军抵龙潭,距京城已是咫尺之遥。

    虽然有些事情,那老太监没有多说,但宁先生也可以猜到,知道燕军渡江、镇江失守、燕军兵临城下的情况后,城中军民百官必然是十分慌乱忧心。虽然此时京城还有二十多万守军,论起来未必比燕军要弱多少,又有坚城可依,抵挡一段时间不成问题。

    但连续征战,朝廷军队对上燕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没怎么打就直接投降,这军心士气根本不像官军对反军,反倒是像换过来了一样。怕是从上到下,都没有几个人能坚信,京城就一定守得住吧。

    而朱允炆会说出那样的话,连用蛊毒对付朱棣的办法都提出来了,已经是有些病急乱投医,慌了神了。

    “陛下,且不说我们在燕王身边有没有人,单就这下蛊用毒一法,就不可行。从郭前辈身上所中之毒便可看出,燕王身边是有用蛊高手的,其养蛊用蛊之法,远比宁某强得多,不说能不能成功,即便成功了,他们也未必解不了。”宁先生耐心说道。

    朱允炆又道:“那你们鞑靼……可有高手在附近,朕听闻塞外蒙古亦有不逊中原的宗师强者,你们和郭宗师、欧阳宗师一起,或可在乱军中突袭燕逆?”

    宁先生看了眼面无表情的郭扬和欧阳宗师一眼,苦笑道:“陛下,有郭前辈和欧阳前辈在京城,我们鞑靼的宗师潜入京城,那不是找死么?而且这个法子……若是没有‘太平楼’在景州大战中那次对燕王的袭杀,那或许还有些成功可能。但那之后,燕王身边有佛门三宗师加上张诀这四大宗师护卫,怕是没有丝毫机会。”

    看到建文帝一脸失望和落寞的表情,宁先生又道:“部下不妨再考虑一下宁某之前的提议?”

第409章 第四百〇九章 城破() 
第四百〇九章城破

    宁先生的提议是什么?

    和燕王议和,寻求划江而治,暂时休战,然后与鞑靼结盟,共同对抗燕王。当然,这之后自然还有对鞑靼名义上的支持,经济物资上的支援,以及其他的一些好处。毕竟整个北方,也并不是就完全为燕王所控制,还有许多地方是效忠和听命于建文朝廷的。

    之前宁先生说出这提议之时,虽然燕军已经朱允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毕竟还隔着长江,仍在江北,他仍然还幻想着朝廷军队能够据长江天险,挡住燕军。

    但没想到的是,燕军渡江竟然如此之容易,根本没有受到任何的延阻,而且刚一成功渡江,就是势如破竹,沿路无可挡之军,降者无数。

    现在这个时候,不单单是京城的军民和朝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都已经有些慌了。

    所以在宁先生再次说起那个提议后,朱允炆没有太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之前让庆成郡主去打亲情牌,失败了,这次他还是想着用亲情牌,于是让几位现在留在京城中的藩王和使臣一起出城去见燕王。

    使臣面见燕王后,先说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已被下狱论罪,请他撤兵退回北平,之前削除的藩王,也会重新恢复,如齐藩、湘藩,会让他们的继承人继续袭藩,今后也不会再行削藩之策,请诸位藩王与皇帝一同守护大明天下。

    见燕王不为所动后,又让同行的谷王和安王去劝,只要燕王退回长江北岸,今后山东、北平、山西,皆可由他代朝廷治理。

    结果燕王反问两位弟弟:“此言果真出于天子,而非奸臣之谋?”

    谷王、安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谷王也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统领宣府之兵,在燕王起兵之后,他担心被牵累,加上建文帝有诏令,于是带兵到了京城勤王。结果一到京城,就被剥夺了军权,被半软禁了起来。按他的看法,若最后建文帝干掉了燕王,那他也是回不去封地的,估计要被削了王爵,或是软禁京城,或是被徙封其他偏远荒凉之地,也肯定不会有什么兵权的。所以心里对于建文帝,自然是怨气颇深,本以为燕王成功的几率很渺茫,却没想到这位四兄竟然真的打到了金陵城下还逼得朱允炆求和,他内心现在其实更希望燕王能胜,以燕王对削藩之策的态度,到时候他应该还能回到封地,继续当他的谷王。

    所以这次和使臣一起出城见燕王,不过是因建文帝的要求,不得不为而已。之前在私下里,甚至已经有几个对建文帝不满、想投效燕王的人找到他,想要“共谋大事”了。他虽然没有任何回应,但心里其实也是有些想法的。

    至于安王,本来年纪就尚轻,在太祖过世时,还没有就藩,而朱允炆上位后连行削藩之策,自然也就没有让他就藩,一直都待在京城。

    以他个人利益来看,自然也是不喜欢建文帝这个年龄比他还要大五岁的侄儿的。几位皇叔的遭遇,他可是看在眼里,不说其他,此时京城里除了他们两位外,还有另一位和朱棣关系很好的藩王周王在。

    当初周藩被削,周王被流放云南蒙化,几个儿子也都被徙封边远荒凉之地,若不是燕王起兵靖难,建文帝下旨召诸王回京,周王此时怕是还在云南瘴气之地苦挨。安王在京中见过几次五叔朱橚,看起来憔悴得很,仿佛苍老了十几二十岁一般。

    这次建文帝想让京中的藩王随使臣一同来劝说燕王,同样有下诏给朱橚,但被很直接地拒绝了。

    安王可不想,自己以后也像朱橚一样。

    所以两位藩王在听到燕王那句话后,都说不出违心之语,也根本没有替建文帝说好话的打算。

    所谓的和谈,自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燕王依然认为建文帝是在拖延时间——即便不是,他也不可能在这时候答应休兵,退兵回去。

    使臣灰溜溜地回了京城后,将结果报予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竟然当着几名朝中重臣的面前,痛哭流涕。这时候李景隆出面宽慰皇帝的同时,也提出了想让几位勋贵之后和京中的藩王帮忙分摊城防,建文帝也没多想,便答应了下来,反正现在城防都已全权交由李景隆在负责。

    但建文帝没想到的是,仅仅五天之后,燕军便毫无阻碍、兵不血刃地攻入了京城。

    而且不止是一个城门,是多个城门先后被打开,徐增寿、谷王、安王、李景隆等人,本来应该是抵抗燕军的主要力量,但现在却都成了争先恐后迎接新主的内应。即便有些守将有忠君之心,想要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独木难支,下面的将士先失了战心,要么反而被其他守军背后捅刀子,下绊子。

    当燕军陆续入城后,所有人都知道,大势已定,已难逆转。即便有一些忠烈之人,想要为所谓的“大义”舍身,选择螳臂当车,去燕军面前送死,也基本没什么人跟着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他们心里可能更认同建文帝的正统地位,但要他们明知毫无希望还去送死,却是办不到。反正燕王也是朱家的人,换个人在京城做主,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反而如果守军激烈反抗,甚至打起巷战的话,京城从普通百姓到权贵豪绅都要遭殃。

    王戈这时候正在距离皇城不远处的一家茶楼上喝茶,旁边除了莲红外,还站着一位黑脸的中年汉子。

    这汉子别看现在小心翼翼、对王戈极尽恭谨的模样,他在京城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