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纵横之武卒雄风-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王谬赞矣!”商鞅闻言却无奈一笑,再次拱手道:“鞅不过寻常人尔,何来万人之上所言!秦国有万万民,哪一个都可将鞅随意踩在脚下,无非众人信鞅。万民的心中,鞅为信,而非高!此来朝见魏王,乃是奉秦国众民之意,祈请魏王可放归司马将军,秦国子民,愿以黄金五百,视作对魏王宽宏之答谢!另,吾王愿与魏王重修盟好,特许鞅带盟书而来。”

    商鞅话落,吴铭便第一个站了出来:“启禀我王,秦国出尔反尔多次,如今我王断不可信秦使之言与秦盟好!”

    要说历史走向,在场的人谁又比吴铭知道的更多呢?秦国东出之心不灭,魏国便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以区区五百金换回司马错,另外再附加一纸盟约!这就想换回一个名流千古的大将?

    要知道,司马错乃是率兵攻取河西的人物,虽然策略是张仪出的,可带兵之人是司马错。

    如今秦国还未征伐巴蜀,但吴铭却是想秦国永远不要征伐巴蜀,毕竟巴蜀乃是战国最大的粮仓,若非巴蜀,秦国对赵国的长平之战还真不好说是否能赢!

    故而,这话一出来,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吴铭。

    主位上,魏申只静静的扫了吴铭一眼,随后便对商鞅说道:“秦使好一番言辞,寡人不如尔!司马将军寡人亦可以释放回秦。然你家秦王出兵在先,若是就此将其放回,何以安抚我魏国臣民?”

    “呵呵!”只见此时的商鞅微微一笑,很是随意的说道,“魏王或还不知,楚王因齐国称王一事心存芥蒂,欲发大军一十三万伐齐。眼下楚使昭阳正忙于奔走在赵、燕之间,欲与赵国燕国一同伐齐!外臣来之前,楚使恰巧入秦,不知魏王可愿听外臣说下去?”

    言语之间,商鞅的话语都颇为流利,没有一丝的不自然。一番话语下来,至少让人听起来不似为假。

    一听楚国欲伐齐,这又要联合秦国,魏王的心里还真就动摇了,略略思索之后,看向商鞅的眼神不由得正色了几分:“秦使请讲――”

    得到魏申的允许,商鞅再次拱手,话语变的越发凌厉:“楚使昭阳深知魏齐已经结盟,去秦之意乃是想我秦国出兵牵制魏国。且韩国已经允诺,同意与楚结盟,从旁协助,牵制魏国兵力!魏王应该也不想看到我秦国与楚国、韩国结盟,一同抗魏吧?”

    楚国伐齐一事,如今还不曾传到魏国,所以魏王并不之情,只是听闻商鞅说出此事,魏国朝堂上下无不震惊。

    若真如这商鞅所言,魏国的地位确实不怎么好!可问题是,商鞅的话有几分可信呢?

    楚使昭阳是否去过秦国尚未可知,而且,眼下楚国伐齐的通令也没有到达魏国。这个时候就全信了商鞅之言,未免有些过早了。

    就在此时,陈珍也站出来说道,“禀君上,秦使不过一家之言,当不得真,然,楚国是否出兵伐齐,此事尚未可知,故而眼下讨论过早!且,齐乃强国,楚之所以连赵、燕,又大费周折试图稳住我魏国,足已看出,以楚国一国之力难以胜齐国。燕国偏居一偶,国力本弱,若伐齐,必定倾国之力。

    赵国前翻拜与我魏国,眼下亦是元气未归,若伐齐同样需要斟酌。故此,三国伐齐看似齐国危,实则胜负难料!故此,楚国伐齐,与我魏齐结盟并无影响,君上大可不必忧虑――”

    此话却是不假。齐国压制燕国多年,魏国围攻赵国邯郸,乃是赵国求救与齐,最终才让赵国无忧。且齐国有兵家孙膑,田忌也是当世名将,根本不用担忧。

    所以秦国以此为要挟,魏国大可不必理会。

    然陈珍的意思也不是吴铭那般的明确!在他眼中与秦结盟也无不可,只是若没有真的好处,魏国似乎犯不上背离齐国,与秦结盟。

    楚王伐齐,是否真的就能一呼百应?

    此刻,魏王与吴铭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

    陈珍继而转对商鞅道:“秦若真想与我魏国结盟,秦国可否拿出点诚意?”

    目光看向陈珍,公孙鞅淡淡应道:“秦国愿出五百金送与魏国,此礼岂是不够诚意呼?”

    “非也,方才外使所言,五百金乃换回秦国大将军司马错,若是结盟之诚意,秦王岂不太小家子气?贵国出兵在先,如今大将被俘,尔便趁机声称结盟,此怎可为诚意尔?”

    针锋相对,陈珍也根本不给商鞅留余地。诚然,秦国与楚、韩结盟最为有利,抛开楚国不说,单单与韩国结盟也觉对是可以压制住魏国魏国不敢有大的动作。

    可商鞅此来无非是要回司马错!要说压制魏国一事,本就没有必要了,魏国已经被耗干了元气,不压制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动作。

    一切不过就是要回司马错!顺带着,破了魏齐的联盟,好在日后可以独立魏国,进一步蚕食魏国西部的土地。可不想,如今的魏国朝堂也多了两个可用之人。

    这时候,主位上的魏申也开口了:“是了!秦王既然有心结盟,总得有些诚意才是!若只是五百金,秦使便再麻烦一趟,原数带回去吧――”

    一听这话,商鞅便知道还有戏,毕竟对方没有直接开口拒绝。

    脸上依旧带着微笑,商鞅与片刻之间便在心里权衡了利弊,但却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朗声说道:“魏王如此年纪已是雄心大略。鞅斗胆断言,魏国重新霸主中原之期或不远矣,除去国事,魏王令鞅着实敬仰!请受鞅一拜――”

    商鞅话落,当即跪地叩拜,且那脸上的神色,说不出的恭敬。这一幕看的吴铭也赞叹不已,当世大才,能够流传千古,果真不是浪得虚名。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营造什么气愤他演的一丝不差。

第二百一十三章 诚意() 
可同时吴铭还注意到了,魏申面对商鞅的夸赞与大礼,面露欣喜,心情大乐,亦是笑着微微点头。只怕那心里很是受用。

    看到这,吴铭隐隐觉得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不一会,商鞅起身,再次对着魏王打一揖道:“魏王之意,鞅自当尽快禀明我王。只是魏王所要之诚意,可否告知鞅一二?鞅也好劝谏我王,早日与魏国停止刀兵——”

    “嗯,外使想的倒也全面,只是这诚意嘛……”

    魏王的话说至此处,径自思索起来。

    就在此时吴铭却站出来拱手道:“我王容禀,秦国居心叵测,秦使此意乃欲断我与齐国之盟。再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秦国无非想趁机要回司马错,届时其定然会则日撕毁盟约,再度伐我河西——”

    “好一个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吴铭话落,商鞅当即撸着胡须笑了笑。随后笑呵呵的转对吴铭道:“鞅在秦国便知魏国大将军狂妄自大,今日得见,当真是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呢!莫不是将军是只身一人,杀入我秦军生擒我秦将,后又孤身一人杀出重围不成?”

    “你——”吴铭当即伸手指去,倒是被商鞅气的有些凌乱,“外使休得胡言乱语——”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乃元代才出现的话语。典故那也是秦末的韩信!商鞅话落,吴铭一时却也想不出怎么反驳。

    毕竟这个时代人的思想不一定认可这个。也就是这一次,吴铭才意识到,原来古人没有那么好糊弄,特别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家伙,就没有一个好对付的。

    只见此刻商鞅已经转对向了魏王,“魏王明鉴,将军庞涓名震天下,然其有才否?鞅之见,庞涓名震列国,乃魏国武卒英勇之劳!庞涓庸才,用兵无谋,这才使得武卒败在齐军手中,此乃将之过失。再者,魏国武卒称霸之时,列国哪一家敢对魏王不敬?庞涓无非是应时而生,既无庞涓,亦会有另外一个庞泽、庞虎、庞离!此人不过一个虚名尔——”

    这番话说的!虽然深究起来很是无理,比如齐国田忌曾被庞涓俘获!若真是如商鞅之语,此话又如何解释?

    然此刻,此情此景,商鞅说出此话却是容易让人曲解!庞涓兵败不假,但归根结底是孙膑更胜一筹,并非是商鞅所言的将者虚名尔!

    “哼!”看着一脸正义之色的商鞅,吴铭当即就是一声冷哼,厉声质问道:“既如此,秦国为何不应了楚王意,结盟楚、韩,损失一位将军,却是可以有两大盟国相助,东出之日岂不更近一步,何须来我魏国蛊惑?”

    “鞅听闻,魏国与赵亦有盟约!且先与齐!后又因何盟齐,而置赵与不顾?”没有丝毫犹豫,商鞅当即就编出了一句提问,也不等吴铭答话,商鞅便抢先说道:“依鞅之见,齐国强大,故而魏国盟齐,置赵与不顾!当今天下,楚国虽强,却缕缕败在齐国手中。韩国本就弱小,且君无大智无争强之心!我秦国就是想扶,也根本扶不起!

    若秦国结盟韩国,他日魏王开疆扩土,大军压韩,我秦国岂不是要劳民伤财,且还得不到好处?连魏,乃因魏国同为强国,虽今时失势。然鞅见魏王,知魏王雄心大略,他日,魏国定可重回霸业,届时秦魏两国连手,这天下列国,敢有不畏惧者呼?!”

    一番连蒙带骗下来,魏申这个新进的魏王算是彻底的被商鞅说服。此刻看商鞅的目光已经是两眼放光,就差直接叫好了!

    这一幕看的吴铭大为惊讶!虽说在位不长,可秦魏的仇恨他怎会不知?就算天下列国本就是利益相商,无利益不相为谋!可秦东出之心——

    东出之心——

    想到这,吴铭顿时又愣住了!自己是带着后世的史实来的,知道秦国灭魏国之心!可如果自己不知道呢?会不会同样被商鞅的话所打动?

    毕竟此话听起来,魏国盟秦没有坏处!且楚国伐齐,齐国即使不败,那也是惨胜,这战争最后不过是劳民伤财,国土也就还那样。两败俱伤的结果罢了!

    想到这些,吴铭瞬间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自己是不是选错人了?

    历史上,商鞅匡骗魏惠王结盟秦国,最后又是河西长城之内,商鞅雨夜入河西与公子卬把酒言欢,到了最后,酒喝完了,河西长城也丢了。

    吴铭自来到这个时代,从辅佐魏惠王开始,他想的便是不让原本的历史发生,可折腾了一番,到最后呢?只因为自己一人,原本的历史真的会变吗?

    虽然细节在变动,可大体呢?

    魏齐相王了。如果商鞅所言是真的,楚王正在调集大军,准备功齐。历史上,楚王怒而功齐,只因为齐国也称王了。

    自己也正想齐国与楚国咬起来,反正损耗的是那两国的国力。

    魏国呢?魏惠王下台了!本应该死去的魏申没死。提前继承了王位。

    商鞅忽悠魏惠王的桥段成了如今忽悠魏申的桥段了?

    那接下来,河西的事呢?自己不会是公子卬那么蠢,不会对秦国掉以轻心。可是君王已经向着秦国了。自己主张亲齐,抗秦惹来君王的愤怒!

    历史真的变了吗?吴铭这时候才开始扪心自问。以往的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

    目光再次看向魏王。此时的魏王显然是听进去了,只见其微微闭目,面带沉思。

    不一会,果听魏王言道:“秦使所言不虚,想我魏国,若六万武卒在世,一十二万大军尚在,何惧四方诸侯——”

    “魏王英明——”商鞅适时拱手,赞不绝口。

    此时魏王感由心生,也不曾理会商鞅的阿谀奉承。但心里却在想着什么。

    吴铭见状,当即脸色一沉,知道又要出事!但吴铭也知道,魏王已经被商鞅打动,此时劝说其莫要听从商鞅之言,只怕是没有一丝的效果。毕竟昏君大于明主!有时候你告诉了其对方历史的走向,其依旧不会相信。

    而且,吴铭不知道的是,魏申在齐国受到非人的待遇,对齐国有一种又恨,又畏惧的心理,但在他而言,绝对不会亲齐。这也是为何魏申考虑结盟秦国,而不考虑齐国的原因。

    然吴铭却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委。但他看的出,魏申对齐王没有好感,对秦国确是不拒绝。

    如此,再谈亲齐的厉害关系只怕为没有用。所以吴铭只能退而求其次。急切的道:“君上,秦国之诚意几何,当由秦国自定,若合了君上心意,方才能够结盟。若不合君上心意,则说明,秦国之诚意远远不够——”

    事情进行到这个地步,整个大殿中已经是寂静万分,除了吴铭、魏王、商鞅三人之外,其余的臣子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一个个如同木偶。

    魏王一道淡淡的双眉映着水滴的滴漏声,有节奏的舒缓皱起,却好一会都不说话,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商鞅见状又是一笑,拱手,淡淡说道:“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