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恭此任是在王忱上任荆州刺史八个月之后,而王忱是司马道子心腹王宝国亲弟弟,因此司马曜此举显然是在暗中制衡司马道子。

    近年来,司马曜、司马道子兄弟矛盾进一步加剧,几乎到了不可调和之地步。

    太元十七年,也就是今年——公元392年夏,王忱病逝于荆州刺史任上。

    此时,酒囊饭袋兄弟俩注意力全在争夺荆州控制权,也就自然没心思去管后秦死活?

    且巧合的是,在王忱病逝不久,镇守襄阳的朱序也因病辞职。

    这一下让荆州刺史一职成为东晋朝野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为不管哪个派系的人就任荆州刺史之职,都将掌握整个大荆州地区(东晋荆州与汉荆州不同,不包括襄阳等长江以北)。

    皇帝司马曜毕竟占据大义名分,因此下手比较快。

    就在王忱去世当月,司马曜顺理成章任命了亲信、太子右卫帅郗恢,接替年老的朱序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为下一步安排荆州刺史人选做好了准备。

    面对皇帝咄咄逼人之势,司马道子同样不甘示弱,一心想让自己心腹王国宝接任王忱。

    王国宝是王忱的三哥,同为司马道子的内兄,由其接任此职,当然是司马道子再乐意不过的了。

    不过,司马曜肯定不愿让司马道子得逞,他有意让王恭以国舅之尊驻节长江上游。

    除了酒囊饭袋兄弟俩在争夺荆州外,还有琅邪王氏的王珣也对荆州刺史一职垂涎欲滴。

    不过,虽然王珣也站在司马曜一边,可因其是桓氏故吏,反倒不可能去桓氏旧部遍及的荆楚之地任职。

    对于司马曜而言,他与其父二人在桓温活着的时候日夜担惊受怕,以至于让他深恨桓氏。

    哪怕他们父子的皇位还是因桓温废黜海西公而来,也不能让司马曜宽宥桓氏。

    所以,司马曜亲政以来,对桓氏家族采取了实际压制、而表面上不予理会的策略。

    仅此一点,司马曜就不会任命与桓氏家族存有故谊的王珣去做荆州刺史。

    然而正当酒囊饭袋兄弟将注意力全放在对方身上时,全然没发觉桓玄也在为荆州刺史一事而暗中筹谋。

    桓玄很清楚自己暂时无法执掌荆州,他一番谋划只是为了不让王恭上位而已。

    当初王忱在荆州时,处处跟桓玄作对,对桓氏势力大加压制。

    而王恭作为皇帝心腹,自然也不会对桓氏有好感,一旦其继任荆州刺史,桓玄肯定还得继续被压制。

    于是,桓玄派人入京贿赂司马曜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通过支妙音举荐被他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

    结果出乎众人预料,荆州刺史人选竟因为桓玄暗中操作,最终落到了资望很浅的殷仲堪身上。

    殷仲堪是殷浩的侄儿,他与王忱一样上辈同属于桓温打压的对象。

    而任用殷仲堪,体现了司马曜继续防范荆州桓氏残余势力的意图。

    于是在公元392年,朝廷正式以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

    可惜啊,殷仲堪与他的前任王忱不同,他内心对桓氏充满恐惧,十分惧怕桓玄。

    以至于他抵达荆州以后,不但不敢压制桓氏,还主动与桓玄交好。

    殷仲堪到任后,桓玄一改王忱在任时收敛,行事愈发无忌,渐渐压制住了荆州刺史。

    据说有一次,桓玄拿着长矛对着殷仲堪比试,险些刺中殷仲堪。

    殷仲堪的下属刘会当即斥责桓玄,迫使桓玄恨恨而去。

    桓玄离去以后,殷仲堪吓得赶紧让刘会离开荆州逃命。

    殷仲堪的懦弱和桓玄的强势,由此可见一斑,也让荆州上下畏惧桓玄胜过畏惧殷仲堪。

    也许司马曜怎么也没想到,他费尽心机从司马道子手上抢到荆州重镇。

    可因为所托非人,最终让荆州在事实上逐渐落入桓玄手上。

    从此之后,桓玄渐渐走上政治舞台,成为左右东晋朝堂的权势人物。

第216章 秦魏联姻() 
在司马家族躲在南方仍旧醉生梦死时,北方在历了几场大规模动荡后,逐渐形成了燕秦魏河西四强鼎立之态。

    原本最混乱的陇右秦州,也随着西秦覆灭、仇池陷入内乱,渐成一统之势。

    最近几年卫朔以河西根基,连续用兵。

    在短短七年之间,相继灭掉后凉、南凉、西秦,降服朔方,除了仇池一隅之地外,其已取得整个西北的统治权。

    一个统一且强大的西北势力,正逐渐崛起,这绝非是后秦愿意看到的。

    全取秦州之后,河西实力大增,已从北、西两个方向,逼向后秦。

    而向东过了黄河、潼关又有西燕、东晋阻路,如今后秦只剩下向南一条出路,然向南却是群山起伏的秦岭。

    可以说别看后秦还据有富饶关中,其实在战略上已是极度被动,稍有不慎将遭遇灭顶之灾。

    好在眼下卫朔对秦州统治尚不牢固,暂时无力东进关中。

    因此,对姚苌而言,目前是后秦最后一次遏制河西的机会。

    刚开始后秦将希望寄托于东晋,为此姚苌不惜去帝号,向东晋称臣。

    不料,东晋上下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暇关注北地局势。

    消息传到长安后,气得姚苌破口大骂,又当着群臣面,把当年其兄姚襄被排挤出走一事翻了出来。

    既然东晋指望不上,姚苌只能向北魏求援。

    而拓跋珪与卫朔之间有过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两年前,当时拓跋珪袭杀了刘卫辰,正欲将整个朔方纳入北魏。

    不成想半路杀出个卫朔,不但将北魏势力彻底逐出朔方,还让拓跋珪折损数了万将士。

    虽然后来双方和解了,但谁都明白,北魏与河西之间早晚会有一战。

    公元392年夏,后秦姚苌派出使者前往盛乐,请求与北魏联姻。

    此时拓跋珪刚刚征讨漠北归来,北魏此举与河西进攻秦州一样,皆是为了增强自身国力。

    当卫朔出兵相继灭掉西秦、后凉、南凉时,拓跋珪也亲率大军开始了征讨高车诸部之战。

    一月份,拓跋珪命令拓跋烈、奚斤等将率领东路军,从长川(内蒙古兴和县)北上;命令镇北将军、高凉王拓跋乐真等率领西路军,从牛川(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北上。

    而拓跋珪自领中路军,从驳髯水(约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一带)向西北,对高车诸部发起全面进攻。

    对拓跋珪而言,无论是盘踞河北的后燕,还是雄踞西北的河西,皆过于强大,一时之间不可强取。

    反倒是高车诸部,在他眼中如同一只肥美的羔羊。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组织框架又非常松散,想要通过一两场战争来消灭掉是很困难的。

    拓跋部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故十分清楚这一点。

    所以北魏对付游牧部族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武力征服,吞并和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从而达到控制和占有的目的。

    因此,劫掠高车诸部,可以极大地增加北魏财富、人口,起到以战养战的作用。

    同时,打击高车还能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月份,北魏各路大军成功汇合在一起,首战大破高车三十余部,俘获七万多高车部众,三十余万匹良马,一百四十万头牛羊。

    战后拓跋珪派大将奚斤都督三万骑兵,从西北方向深入戈壁沙漠一千多里,追赶脱逃的高车七个部落,又成功俘获两万多人,五万多匹马,二十多万头牛羊以及各种物资。

    可以说此次北征北魏取得了辉煌战果,让高车各部大为震恐,纷纷远遁漠北高原,投靠了柔然人。

    大战之后,拓跋珪回军牛川刻石立碑,以纪念这次大捷。

    在牛川之南,拓跋珪下令驱赶着俘获的十余万高车部众,让他们用身体作为围墙,连绵七百多里,围成一个巨大的移动狩猎场,将方圆七百里以内的野兽往南驱赶,一直赶到了平城(今大同)。

    到平城以后,拓跋珪就势下令十万高车奴隶建筑养鹿苑。

    在南起台阴,北接长城,东包白登,西至西山,方圆数十里以内,开挖水渠,将武川河水注入到苑中。

    在北魏强大的军事打击下,不少高车部族纷纷归附魏国,让魏国将势力范围一直深入漠南草原。

    取得北征大胜后,接下来数月时间里,北魏再无大规模军事行动。

    要知道在此期间,河西正大举用兵陇右,相继吞并了南凉、后凉、西秦。

    不是拓跋珪不想趁机出兵朔方,而是他正忙着消化新占领的土地和收服大量风俗习惯迥异的各族民众,也在努力设计出一整套新的国家制度。

    不愧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道武帝,不但领兵征战是强项,连治理内政也不含糊。

    既然他的目标不是为了拥有万千牛羊、辽阔牧场,而是整个天下,那么吸取先进的中原文化,就相当重要了。

    拓跋珪及其辅臣们想要学习的对象,正是近邻河西。

    但拓跋珪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盲目地照抄河西。

    他所推行的措施不但有因地制宜之效,还具有相当的渐进性和计划性,全按部就班,做得十分扎实。

    北征归来后,北魏一直在大兴土木,不停地搞基建。

    不但修建了大量宫殿,还重新整修了拓跋一族历代先祖太庙,似乎有些不恤民力。

    其实拓跋珪大兴土木除了自我享受外,但更多的是在向外界表示:北魏将抛弃游牧民族旧有的生活方式,而采用安土定居的汉人生活方式,开始以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治理地方。

    除了大规模推行新政外,北征归来后,拓跋珪开始推崇儒学。

    他又下令设立《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五经博士,将太学名额增加到三千人。

    随后他又召集博士儒生,对比各个经书,合并同类项,合为一集,共计四万多字,被称为《众文经》。

    八月,拓跋珪下诏命令礼官完善各种礼仪,并写入法令。

    同时,拓跋珪尝试从各方面效仿中原皇帝。

    比如命令官员巡视州县,体察民意,察举不法官吏;祭祀尧舜之庙;下令地方官举荐有才能的隐士等等。

    除此之外,拓跋珪还效仿历代中原君主亲耕籍田的做法,带头耕种田地,下河捕鱼,进献给宗庙。

    他这么做是在有意引导习惯了游牧生活的鲜卑人改变生活方式,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

    在击败高车诸部后,拓跋珪向代郡迁徙大量人口与耕牛,实行屯田,以解决北魏短缺粮食的难题。

    拓跋珪在国内大力推行改革,收效甚好,大大增强了国力,也受到汉士族鼎力支持。

    可对于崇尚游牧的鲜卑人来说,革新太过激进,引起部分拓跋贵族不满。

    这些来自宗族内的反对势力,让拓跋珪十分头疼。

    可他偏偏是打不得、骂不得,只能暂时将众人束之高阁,不予重用。

    正值此时,后秦使者抵达了盛乐,提出双方联姻共抗河西。

    北魏上下十分清楚,一旦河西消灭了后秦,恐怕又是一个前秦。

    届时哪怕北魏继续想与其交好,卫朔恐怕也不会答应,河西定会不遗余力致力于统一大业。

    故而经深思熟虑后,拓跋珪答应与后秦联姻。

    公元392年,初秋,后秦姚苌将女儿南安公主嫁给魏王拓跋珪为妃。

    联姻之后,北魏与后秦联系日益紧密,双方为对付河西结为盟友。

    与此同时,河西与北魏刚刚和解不到一年,关系再度破裂,河套驻军又开始频频拉练。

    让刚刚取得秦州大捷的河西众人心头上蒙上一层阴影,若单独对阵秦魏任何一国,河西都有信心拿下。

    可秦魏两国结盟实力大增,已不是河西单独可以对抗。

第217章 仇池灭亡() 
ps

    魏秦联姻固然让河西上下忧心忡忡,可因秦魏两国皆有内忧,使得两国暂时无法合力图谋河西。

    其中北魏除了内有大量反对革新的势力外,拓跋珪还因战事多发、政务繁重,渐渐沾染上吸食五石散的坏习惯。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乃是流行于汉族士人中药物,主要用于排解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

    然来自现代的卫朔却知道,寒食散原本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用来治疗伤寒所用,不料经过一番改造后,却成为一种古代毒品,吃了之后容易上瘾。

    一旦发作起来,就跟狂躁症的症状差不多:全身发热、躁动不安、狂奔暴走等等。

    如今拓跋珪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