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西新闻出版律》颁布使开办报纸正式合法化,此后各种各样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河西各地涌出。

    报纸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信息的了解,也使一些原本无法上达天听的怀才不遇之士有了可施展之地。

    他们通过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来向外界展现自身才华。

    新闻报纸的出现对于思想解放,传播知识,倡导教化,引导民意有着莫大的好处。

    一些大儒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这是传播圣人文章,宣扬道德教化最好的工具。

    通过报纸宣传报道,能够很快地让无数百姓子民,知纲常,懂伦理,悉尊卑。

    官府应该大力推广,鼓励办报。

第272章 整饬吏治() 
张掖贪腐案,乃卫朔入主河西以来最大之腐败案件。

    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官吏牵扯其中,整个张掖官场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报纸报道过后,整个河西为之震动,之前没有人想到牵连会如此之广。

    而此案也震惊了卫朔,更刷新了他对官僚本身之认识。

    以前他总觉得自己行事英明果断,又多了数百年见识,,麾下还有宋繇、崔浩等青史留名的大才辅佐。

    即便不能让治下各地全数吏治清明,也不可能出现什么大案窝案。

    然张掖发生的一切,让他犹如当头挨了一棒,彻底从美好幻想中清醒过来。

    以前他太理想,对官僚抱有一定期望。

    可如今他才想明白,对官僚寄予厚望不啻于奢望猫儿不偷腥。

    对官僚唯有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且大棒挥舞地要狠一些。

    ……

    接下来,处理张掖一案等于拉开了整顿吏治之序幕。

    卫朔连续给崔逞写信,要求他尽快派御史巡查各地。

    接到大都护指示,整个督察司全都行动起来,只用了半月不到,陆陆续续又揪出不少贪官污吏。

    连都护府内部都有人冒侵粮饷、截留赈灾款项,数目高达八万贯。

    而其他州郡县等地方官员共贪污款项计有十三万贯,总计有三十余人参与贪墨行为。

    俗话说得好:拔出萝卜带着泥!

    这些官员贪污除了少数是个人行为外,大多是整体勾结,连带着包括不少地方大员皆牵扯其中。

    很快,相关调查报告就摆在了卫朔面前。

    他仔细看过后,恶狠狠地叫这些报告全摔在了地上,冷冽冽地对刘穆之说:“没想到啊,各地吏治竟如此严重,督察司所调查案件,每个都让朔心恨不已。”

    “由此可知,河西官场早已腐败不堪。”

    “而这些贪官污吏实乃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卫朔话一说完,便冷冷地扫了一眼,底下那一群残存的张掖官员。

    众人心下一凛,纷纷噤言。

    整个大厅里面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可以听见,那些官员都纷纷不敢出声,深怕一不小心引火烧身。

    站在下面的多位官员虽侥幸没有被发配阴山,并不是说他们绝对干净。

    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很干净,他们为了头顶上乌纱帽,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为了前程万里,还为了能过上奢侈生活,冒着掉脑袋危险,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他人贿赂,也贿赂过别人。

    只不过众人情节较轻,再加上都护府调派的官员还未到来,卫朔不得不暂时留用他们。

    好一会儿,见众人没有言语,卫朔复又说道:“都护府各曹、地方各官员,乃河西政务之运作根本。”

    “然近来却弊端丛生,有的人为了得到提拔,便要先行贿赂,上下都是一样。”

    “最近朔还听说,有的官员为了有钱行贿,动不动就向富商、世家借债,承诺一到任所,便要还债。”

    “可这还债银子出自哪里?不问可知!如此下去怎能成为好官?怎能造福百姓?”

    “如今朔倒要问问尔等,河西还有清正廉明,体恤百姓的好官吗?”

    “我估摸着,除了都护府几位大人外,恐怕整个河西差不多已经没有啦!”

    即便卫朔不问缘由一棍子打倒了全部官员,可谁也不敢出来辩驳。

    过了好一会儿,刘穆之才站出来道:“今日之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本期一朝题名榜首,为国为民,施政一方,造福百姓,然有的人却违圣人之言,枉读圣人之书,实乃品德败坏,道貌岸然之辈。”

    “今惟严申号令,凡贪墨、截留、擅动官府专用之物资者,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而对清廉、务实、勤勉之人,也要予以破格提拔,并大肆奖励,以树廉洁为公之榜样。”

    这时一名张掖当地官员乍着胆子,向卫朔提出了高薪养廉建议。

    “自大都护入主河西以来,经济日渐繁荣,各地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物价更是比以前上涨不少。”

    “然八年来,官员俸禄从未增加。据臣所知,那些贪污受贿者,皆不得已才有挪用、贪污物资。”

    “故臣认为应提升官员俸禄,增加官员所得,以钱养廉方为正理。”

    听了此人之言,卫朔不由得多看了对方几眼,觉得此人还算不错。

    虽然所言有替张掖同僚暗暗鸣不平之意,但至少他发现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相应办法。

    而不像有些人除了夸夸其谈,却提不出一条主张与办法。

    高薪养廉这个办法在后世有些国家地区实行过,据说效果还不错,诸如新加坡、香港等。

    可卫朔深知,高薪养廉好像只适合小区域,而且必须有雄厚财力支撑才行。

    而目前河西尚远远说不上财力雄厚,每年光是督造、整修、兴建等各项水利、道路工程,都耗费甚巨。

    更别说河西连年大战,遂使得财政愈发紧张,根本没有条件去搞什么高薪养廉。

    而且卫朔本身也不赞同高薪养廉,河西官员俸禄低也是相对而言。

    虽然无法使官员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但过上一般小康生活还没问题。

    故卫朔摇了摇头道:“卿之提议不错,但有些不合时宜,且不能究其根本。”

    “今河西还在致力于平定胡患,大部分钱财都要用来打仗、安抚百姓,哪有多余钱财给官员涨薪?”

    “更何况河西官吏俸禄并非低到连养家糊口都不行,尔所言俸禄低,是把官员日常各种应酬也算入其中。”

    在众人闻言不断思量时,却见刘穆之道:“臣以为造成官员俸禄偏低之根本,实乃当下钱粮不济,物资不丰。”

    “故根本之法,乃抚慰百姓,兴百业,事百工,促商贸,旺钱粮。”

    这一席话,让卫朔以及众人对刘穆之刮目相看,这是一番很有见识的话语。

    一语道破了推行高薪养廉之最基准的一个条件,那就是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

    “道和此言甚是,高薪养廉虽暂不宜推行,可整顿吏治,已是势在必行。”

    “此事关人心向背之根本,为河西未来计,本都护决心重整吏治,藉张掖之案,行文河西,还百姓之一个廉洁之治。

    “另外,日后凡查获之贪腐案件,必须公开会审,由报馆给予全程报道。”

    “将案件详细记录,借助报馆派发各地知晓。”

    “并选取口齿伶俐之人于乡间野里宣讲,务必使河西百姓获知官府整治吏治决心。”

    “诸位请务必谨记此案之教训,戒忌试行,万望以百姓为重,为百姓、为社稷,全心尽力治理政事。”

    ……

    接下来陆陆续续又有贪污案审理告破,按照卫朔指示,大理寺在州治所皆摆下一个大大的公审刑堂。

    百姓们哪里见过这等场景,以至于每次审理案件,各地士绅、百姓、学子纷纷前来围观。

    好家伙!整整有差不多近万人到场,真正是一个万人公审大会。

    还有好事者,事后将各案件编成故事、民谣到处传唱,甚至成为各地茶馆、酒楼中说书先生日常节目。

    虽然卫朔恨不得将一干涉案人员诛杀殆尽,但他还是恪守诺言,没有搞严刑峻法,全都依法处置。

    只有少数因贪污金额巨大被判腰斩外,其余余一干官员充军的充军,流放的流放,劳役的劳役,监禁的监禁。

    涉案官员遍及河西十四个郡县,共百十多名官员入狱,其他小吏不计其数。

    一时间河西上下雷霆震动,各地百姓、学子对于卫朔此举交口称赞。

    特别是案发之地,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原本已有些失去的百姓民心,通过整顿吏治正逐步恢复过来。

    虽然大多数案件已交由大理寺审判,唯有一个案件卫朔坚持自己审查,那就是牛老汉一家案子。

第273章 沉冤昭雪() 
自王德胜父子被绳之以法,深受其害之百姓连续数日燃放爆竹庆贺,而张掖犹如过节一般热闹。

    也不知是不是天意,铲除了张掖官场上毒瘤后,原本闷热的天气竟随之下了一场暴雨。

    一场大雨不但给张掖上下带来一丝夏日清凉,还将暗处中残留的罪恶,冲洗干净。

    如今街头再也不见混混恶霸横行,孩童、少女、老人终于可无所顾忌地走在街上。

    然与街上一派热闹景象不同,此刻郡守府内气氛格外肃穆,一场特殊的审判即将举行。

    卫朔正亲自处理牛老汉一家案件,倒不是他喜欢胡乱插手,实在是此案牵扯到原厢军士卒烈属。

    才让他格外重视,特地命侍卫将一干案犯尽数押解来张掖。

    陶潜归来后,卫朔就接到了调查报告,他当即命人前往效谷县,缉拿李梦阳等一干罪犯。

    得知大都护亲自审案,故衙门口又围了无数百姓。

    数百名府兵竭尽全力维持着现场秩序,勉力将看热闹的百姓挡在门外,不让众人影响到案件审理。

    假若是在以前,大多数百姓根本闹不明白牛老汉一案到底是什么,可最近随着《河西旬报》大力宣扬,几乎每一个河西人都晓得牛老汉一家受到了怎样磨难。

    要说在场谁最关心此案审理,自然非各地厢军府兵以及他们各自家人。

    在古代当兵犹如在刀口上讨生活,过了今天还不知能不能见到明天太阳。

    因此几乎每个士卒都很关心身后家人生活,生怕有朝一日也落了个像牛老汉一家那样的下场。

    也正是明白此案事关军心、民心,卫朔才会大张旗鼓表示亲自问案。

    他不但想通过重惩犯案官吏,借以警告他人不得侵害烈属利益,还准备借助这一案彻底抬高武人地位。

    由于事关切身利益,当地厢军府兵家属纷纷蜂拥而至,都想看看大都护将如何政治戕害烈属的官员。

    ……

    临近巳时,从后堂走出两人,一前一后。

    当先者身穿河西军军服,显得英武不凡。

    而另一文士微微落后一步,气质洒脱自然。

    正堂两侧,一干侍卫腰挎横刀侍立,各个面色肃穆。

    大堂内外,当众人看到卫朔与刘穆之上来,纷纷躬身行礼。

    “臣等拜见大都护。”

    “草民等见过大都护。”

    “诸位请起。”

    众人寒暄过后,卫朔坐在正中间的主审之位,而刘穆之则坐在了旁边位子上。

    别看眼下卫朔一脸轻松,其实当初为了争取亲自问案机会,他可是没少跟麾下磨嘴。

    虽然此时文贵武贱思想不像宋明两朝明显,但不能否认的是,武人地位在历史上是逐渐下降的。

    期间曾有人向他建议,把效谷县县令按照一般贪官污吏处置就行,偏偏卫朔不答应。

    这件案子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无论多少人阻挡,他都铁了心要抬高武人地位。

    “带效谷县县令李梦阳。”

    很快有府兵押着一位身穿官袍之人上了大堂。

    如今李梦阳早已没了之前的意气风发,整个人萎靡不振,眼窝深陷,面色发青,浑身上下抖个不停。

    倒不是有人虐待他,而是他背负着巨大心里压力,日夜担忧恍惚,一段日子下来,便成了这副样子。

    “李梦阳,本都护曾行文各地,明确指出凡烈属出身,一概免除相关税赋。”

    “尔如何敢私自加征税款,且连烈属之家都不放过?”

    “这……大都护饶命啊,这……这都是上面人逼得。”

    “下官上任效谷时,上官多次向在下索要巨额财物,我没办法才加征税款啊。”

    “至于说逼死牛家家眷一事,全是下面人私自所为,我着实不知啊。”

    李梦阳虽内心惶恐不安,可脑子还算清醒,知道此案既由大都护亲审,可见有多严重。

    假若他被定罪,定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