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N道贩子康采恩-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去卖粮食的人当然会发现,外面不但缺少粮食,还缺少布匹之类的玩意儿,于是,适合养蚕缫丝的两浙路便开始忙碌起来,而不太擅长这方面的福建路和两广地区,则拥有他们自己的手段。

    缫丝学不来,行船还是蒙古学医学的。两只鹿的航海技术虽然起步比齐鲁地区晚,但其中的大部分水平差不多都是在孔夫子嚷嚷着乘桴浮于海的年代里传播过去的吴越争霸的时候,他们在水面上的舰船就已经非常丰富,虽然当时大部分楼层都只能在内河湖泊当中转圈圈,但随着后来的发展,海上航运力量便迅速的崛起起来,而这种自齐鲁地区相闽粤地区的传播,也继续沿着海岸线传递下去,于是福建路和当时的两广地区也都掌握了海上航运的能耐。

    所以他们慢慢的掌握了相应的航海技术,也发现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大量能够用来从事海上贸易的商品,甚至他们还专门从北方学习了一些手工业掺杂在其中,比如说在北宋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北各个郡县的制瓷产业,到了南宋时期,便开始逐步的向南发展。这才有了江西景德镇这个瓷都。

    换句话说,如今大宋朝的南方,在农业生产之外,主要是依靠手工业来填饱肚子,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原材料的汲取和销售途径的通畅,物华天宝的南方当然不会缺少前者,而海上贸易正是后者的重要保障。

    至于寒冷的北方,每年冬天都要面临着冻僵的运河和渤海地区,他们在这方面的造诣就显然不如南方地区,根据康采恩的比较,南方超过北方只是时间问题,整个北方地区之中,除了靠近海面的京东路,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和南方各路相提并论。

    如此以来,被超越的感觉当然是不爽的,像吕夷简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不可能毫无察觉,就算他不懂得康采恩的那套道理,单就朝堂上的形势来看,也能够管中窥豹一番。

    想必这才是他反对康采恩海上贸易的重要原因。

    可惜这种反对如今看来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皇帝赵祯已经下定决心支持康采恩的这一建议。

    虽然枢密院的那些间谍们已经为她打探到了康采恩在杭州的一番发言,并且认为其中的很多建议并不切实际,尤其是要求皇帝向即将成立的华茂集团开放制盐、冶铁等权利,以便作价入股的建议,更加得不到底层的认可。

    可是皇帝已经下定决心。

    他不但准备给康采恩开放这两项权利,还准备免除新海贸集团的一部分税收,并且准备允许康采恩成立武装组织,直接进行对外武装拓展。

    但是他也会为康采恩设定条件,那就是在海外亲兵的那些土地,将来必须设置流官,也就是如同大宋朝现有的那些军州一样。

    至于这一年限究竟是五年还是十年,亦或者更长更短的时间,那就不在皇帝赵祯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因为他想要的只是康采恩的一个态度罢了。

    这个铁定别有用心的家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露出他真正的獠牙,而皇帝赵祯必须对此早有防范,否则必然会带来对皇宋帝国的威胁。

    换而言之,他这个大宋皇帝,为了让国家更加富强,如今已经选择了一条与狼共舞的危险道路,一旦有所闪失,整个国家将会砸在他的手中,子孙后代和先烈先祖们都不会原谅这个丢掉江山的家伙。

    虽然他并非别无选择,但康采恩选择的力度实在太过巧妙,既没有让皇帝感到实质的威胁,也让他对未来产生了足够的期许,以至于皇帝本身都能够拿出足够的理由来劝说自己不要急着针对康采恩等人。

    而此时的康采恩,还不知道皇帝终于坚定了他的总方略。他现在正在揣测着,从杭州到达泉州之后,所要面对的各种挑战。

第403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42() 
由于返航的时候必然还会经过杭州这个运河端口,所以,康采恩并没有选择,等着那些商人们为她找到沈阔的下落,而是准备在回来的时候再见一见这个名垂千古的科学家。

    允许他和王安石、苏颂的人,便登上了孙家提供的船只,前往了福建路的泉州。

    好好在这里康采恩走就提前数月安排了一招先手,那就是已经在这里经营许久的王安北往北的老家也是这里和诉讼勉强算得上是同乡,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影响的缘故,他所擅长的领域和苏总也有重叠的地方。但这位原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人,显然更加贴近于务实派,在康采恩大量金钱的支持之下,他已经在这里拉起了两支船队。

    这两支船队当然都是宋朝经典版本的海贸船队,一支负责南洋的贸易,而另外一支则北上前往倭国。

    康采恩来到泉州的时候,这两支船队刚好全都不在岗中,所以迎接他的也只有孤零零的王安北一人而已,就连跟随他一起南下的那些义兄义弟们,也都被他打发到了那两支船队之中,担任力所能及的职务,以便监督那些招募来的水手和船长们。

    还好,康采恩等人的行李并不多,喊上几个帮闲便能够帮他们扛到当地的住处去,而诉讼则直接启程前往了晋江老家,准备说服家族中的长辈,加入即将启航的海贸事业当中去。

    至于王安石,则跟随在康采恩的身边,准备见证一下康采恩在管理方面的才华,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王安北却与康采恩展开了一场鬼使神差的论辩。

    之所以用鬼使神差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王安北这个家伙明显更偏向于技术人员的管理者角色,但他和康采恩展开的辩论却和一种叫做gdp的指标有关王安石也简单的了解过康采恩的学问,他知道这玩意儿应该被称作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是他实在想不明白,一个负责海贸人员管理的技术党人,为什么会在乎gdp这样的事情呢?

    其实他不知道,这和康采恩与完美之间的一次交流有关,那次康采恩将后世网民当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说法教给了王安北,那就是大宋朝的gdp差不多会占到世界的80%。

    但是王安北来到福建路之后,却在海报当中发现,来自南洋的货物同样非常畅销,这让他感觉到大宋朝的经济优势,并不像80%这个数字所显现的那么明显。

    在后世,也有很多历史爱好者搬出千年世界经济史这本书来辩驳上述观点,甚至有人干脆指出,无论是80%还是高某松在节目当中提到的90%,都是对于这本书所下结论的错误解读。

    而这本书实际上的结论是,中国的gdp在11世纪,占世界总量的22%,占亚洲的60%。

    这就让康采恩有些郁闷了,什么样的错误解读能够把22%姐都成80%呀,这样贬低别人的说法经过他们的脑回路处理吗?

    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倘若这位网友提供的数据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来算出亚洲占世界经济的百分比,30%多一点。

    那么剩下的70%被谁吃了?是被欧洲及其影响的北非地区吗?

    这样说的话,康采恩就更要笑掉大牙了。说面积仅比中国差不多的欧洲地区能够占到世界gdp的70%,是何异于说大宋王朝的gdp占到全世界的80%,这不是同样的滑稽可笑吗?

    琴师康采恩在上辈子的时候,也曾经阅读过那本千年世界经济史,不过他看到的数据却是,亚洲经济在1000年的时候差不多能够占到世界经济的66%左右,不过他们有计倾中国经济在亚洲经济当中的比重,如果引用之前那位网友所描述的数据的话,那么66%的60%应该在40%左右。再加上1000年之后的宋朝经济高速发展,这一比重应该在45%左右。

    再考虑到赛尔柱帝国在中亚西亚地区的崛起,及其带来的战乱抢夺,对于生产的破坏及负面影响,那么这一比例应该是在提高一些的,与此同时,战争也不仅仅是塞尔柱帝国到来的,在本世纪末期,西欧国家也将发起他们的十字军东征,这将导致更广泛的区域进入生产放缓的节奏之中,即gdp也必然出现下降,除非有的人认为这场战争的规模过于惨烈,以至于惨烈到让本来不太浮动的gdp总量,出现了人均上升的趋势,不过这样的明显变化就不知道得死多少人才能出现了。

    至于这位聪明的“有的人”是谁,自然就是那位网友引用的千年世界经济史的作者,英国人安格斯——后面的姓氏康采恩忘了,因为这个人的观点实在太过奇葩,没有被记忆的必要。

    总之,宋朝的gdp占比不可能低到22%的地步,就算达不到80%的谣传水平,也无限接近于50%的绝对优势。

    换一句话说,宋朝用他的经济贡献量,几乎控股了世界经济,当然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之下,这一影响力的发挥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但康采恩之所以开展海上贸易,就是准备在海上交通打通之后,将这一优势彻底的发挥出来。

    可鬼使神差的是,被他派到福建路来负责海贸事务的王安北,竟然没有感觉到这种优势的明显。

    这个疑惑让康采恩思索了半个小时,才终于尝试着给出了答案。

    “我琢磨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大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虽然我朝不进海贸,但如今我朝海上贸易的规模还不够充分,海外有很多奇珍异宝,都是我们宋朝人所没有见过的,而我们宋朝人因为经济体量的关系,压根儿也不在乎买得起买不起,所以那些外来的货物才会如此的畅销,但这只能证明我们手中的钱财足够吃下那些货物,并不能证明那些货物的来源地就比我们经济好。而且在不久之后的将来,我们会很快发现咱们的货物在周边的市场会遇到销售不顺的情况,而外来的那些货物,因为相对稀缺的缘故,则会很快成为市场抢夺的对象,说不定在贸易额上,我们的出超地位会很快造成贸易逆差。”

    王安北只是听了个大概,立刻便恍然大悟,反倒是一旁的王安石听得有些云里雾里。到现在还不太适应康采恩的思维逻辑,不过如果换成苏轼苏子瞻在这里的话,说不定会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正是这位苏东坡意识到了大宋与高丽之间的贸易逆差,只不过他显然也没能弄明白造成这种逆差的原因,所以他对朝廷提出的建议是应该减少与高丽的贸易总额。

    实际上应该采取的措施则全然不是这样,首先大宋朝应该像西方一样,对周边地区进行类似殖民的有组织行动。当地的土地和矿产都应该被有效的控制起来,并就地招募劳动人群,进行低等级的苦力劳作,以换取相应的钱财,购买大宋朝的倾销商品,如果不进行原材料收集采矿的话,他们是没有这样的购买能力的。

    至于原材料采集之后用来做什么,那当然是运回大宋朝的本土,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再进行贩卖。

    当然,对于如今的康采恩来说,就地加工然后贩卖到大宋王朝,才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然而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大宋朝的臣子,如果不帮助一下朝廷的话,恐怕很难在提升政治影响力的道路上走太远。

    当然大宋朝这么个通货紧缩的国度,也很难将金融影响力扩充到海外诸番。不愉快的人首先要做的,便是扭转大宋朝如今的金融局势,但这方面的努力精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在内部和外部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但是对外的扩张是必须进行的,即将要公开发行的庆历通宝,将会是第一款光明正大走出国门的官方货币,他将会用最为简单的方式,购买海外诸番的原始材料,如此一来,原本需要大宋朝用等价货物进行回赐的番贡贸易就将立刻变化成一种大宋王朝直接用手中贵金属进行采买的简单贸易,在这种贸易体系的控制之下,周围的所有原材料,都将在大宋王朝能工巧匠的血汗努力之下,转化为能够在其他国度和体系内部消化的商品。

    当然,内部的消化能力可能是有限的,而外部的消化过程,很可能会引发贸易逆差带来的各种冲突,但是康采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然要面对这些负面效果。

    只是他和大宋王朝的那些官员们略有区别的是,这是一条从他那个时空带来的成功历史经验,如果想要加速中华文明的成长进程,那么就必须借助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而这一过程当中,终于为让底层人民有直观理解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原本就缺钱的大宋王朝所铸造出来的铜钱,拿到海外去购买那些对大宋朝有用的东西。

    只是他的这些构想还不方便告诉面前的王安北,因为他更希望这个家伙能够慢慢的自己参悟透这些东西,那才是最为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