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帆-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拆迁费。

    据说这拆迁费是按腌臜巷居民那些破屋子的面积计算,每户不尽相同。那透露消息的腌臜巷居民因为所牵扯商业机密,故而没有透露具体的拆迁金额,但据他说,所得的拆迁费到城外去置办个与原来相同的宅子是不成问题,如此一来,虽然以后进城稍微远点,但对于他们这些成日辛苦劳作之人,最不怕的便是跑腿花力气,因此,这驸马爷哪是强占了自己的宅子,简直就是为我们换新居嘛。这样的好事,只有傻子才不愿意。

    事情至此也就有了结果,消息传开之后,那些腹诽或是大骂杨帆为富不仁的文人学子也皆暗道惭愧。

    日子来到四月中旬,神工集团雇佣的民工,便开始进入腌臜巷,热火朝天地清理起场地来。而也在这几天里,远在江南的周若英、李师师也回到了京中。

    两人回来之后,杨帆担心的家和问题并没发生。周若英这边一向贤惠,而李师师与杨帆本就是地下情,更不会却在乎他又娶了谁。至于茂德帝姬,倒是与周若英相处融洽,她这些时日里最感兴趣的便是帮杨帆操办报纸的事情。

第三五一章 无官(上)() 
    茂德帝姬自小生活在宫中,这商业的事情自是不懂,而杨帆又忙于腌臜巷的拆迁事宜,故而也顾不是天天教她。可自周若英回来之后,两人便一起操办此事,感情自然熟络起来。

    不过,这办报之事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要比去建一座大剧院还要麻烦得多。这毕竟是新鲜事物,可是不靠银子和人力就能堆砌起来的。

    首先是印刷排版的问题。硅谷那边虽然几次改进了印刷技术,但排版目前只能靠人工,印刷倒是有了蒸汽机相助,可技术也不是非常成熟,总体来说也离不开人工。

    这个问题倒也不大,这个时代识字之人毕竟有限,报纸的发行量不会很多,所以印刷技术是能够支撑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编辑,一个从未出现过的职业,很少有人敢去尝试,尤其是有水平的读书之人。

    这些天里茂德帝姬差人以重金去聘京中几位出名的才子,皆遭到了拒绝,他们都是自恃身份,不屑于卖文赚钱。

    无奈之下杨帆只好与茂德商议,这编辑之人降低一下档次,找些落魄无名但却有真才实学之人。这样的人倒不难找,刚刚结束的科举之试,落榜之人多得是,有些家中困难却想在京中继续努力应试之人,也需要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编辑这工作正适合他们。

    到了五月的时候,报社的人员终于确定下来。连上印刷、卖报的杂工,报社共有三十余人。而到了六月初一,大宋的第一份商业报纸正式发行。报纸的名字定为《京华时报》,刊头字样是请皇帝赵佶亲自题写。

    报纸的版块也如后世一般,分了新闻时事、文学杂谈、商业信息等。因为编辑印刷的限制,报纸为每五天一期。

    第一期的报纸销量还算不错,一来杨帆所定的价格很低,一般的识字之人,只要稍有经济收入便可负担这买报之费;二来这个时代信息极为闭塞,人们看到如此丰富多彩,可以开阔视野见识的刊物,很难不被它吸引。

    当然也有许多人视它为洪水猛兽,认为这东西不但将朝庭的一些事情曝于普通的百姓之前,而且还有妄议朝政之嫌,这让各官员们的威严之感大大有损,如此下去,百姓岂不是要被教唆得翻了天?

    这些人之中自然也有官员在列,有的甚至偷偷地上书赵佶,力陈利害,希望赵佶取缔驸马帝姬这荒唐的举动。

    可这官员却忘记了一件事情:赵佶本就是荒唐之人,对于报纸这种新鲜事物,他恨不得自己亲自去办,更何况杨帆、茂德时不时地去请他画个画、写个字什么的发在那报纸上,让他成就感十足,他哪里会因为几个人这毫无根据的臆测,就去叫停自己还有自己女儿喜欢的事情?

    这样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份报纸便在京中大势流行起来。便连一些原先腹诽中伤过它的人,也禁不住会偷偷地买上一份,细细瞧起上面的新闻、新词,还有那稍有些靠谱的天气预报来。

    这份报纸的流行,也终于引起了一些才子的注意,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最能将他们才华传播出去的平台。故而他们一改之前有稿费拿还不愿意将诗词文章之类刊发出去的做法,时不时地悄悄请报社的编辑吃饭喝茶,以求将自己的新作发表出来。

    随着这京华时报的流行,非但是民间,便是官方之人也渐渐关注起它来。因为这上面的许多天下之事,便是朝庭的邸报都不及它报出得早,报出得全。

    五月月末的时候,御史台新任监察御史秦桧在值房之中便拿了一份京华时报在读。同僚见他也读这等市井之物,忍不住略带嘲讽地道:“会之也喜欢看一些民间杂闻?”

    秦桧也不恼,指着报纸笑道:“喜欢谈不上,不过这上面的民间杂闻有些可是事实。康先兄且看这条:宣和五年五月十九,金朝皇帝阿骨打崩于金都上京,其弟吴乞买继位。金朝新帝吴乞买先前在燕云之事中,对我朝颇有觊觎之心,宋金两国关系将出现微妙转变,我朝当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什么!金国皇帝驾崩?这怎么可能!这样的消息,当是朝堂之上最先得知,那什么京华报社的几个措大如何知道,我看他们是胡说罢了。”

    秦桧摇摇头道:“报社里面的几个措大自是不会比朝庭早知这种事情,可康先兄别忘了他们的后台可是当今驸马爷,哈!康先兄应该知道,驸马爷的生意遍布天下,他们神工集团传递消息的速度,可比咱们官驿要快得多。更何况,此事牵扯两国邦交,纵然是有驸马爷撑腰,也断不敢有人拿金国皇帝的生死造谣。所以啊,依在下看来,这消息定当属实,如果我猜得没错,过不了三天,朝庭便会正式得到这个消息。”

    这位同僚细思一会,道:“会之兄所言有理。这样看来这消息应当属实。唉!咱们那帮驿使真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堂堂朝庭人员,竟然不如那些商贾的消息快。改日定当参他们一本!”

    秦桧哈哈笑道:“康先兄当真是新官上任火气大。其实你说的这事啊,怪不得那些驿使。”

    “这是为何?”

    秦桧冷笑道:“因为若论消息传递,天下没有什么部门能快得过神工集团,便是朝庭也不行。”

    名程寿字康先的这位御史不解地道:“那神工集团难道不是大宋的商家?既然他们的人传起消息来快一些,朝庭为何不将这些人征调过来?”

    秦桧也不直接回答,却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位驸马爷可是深藏不漏之人,他身上的秘密可多着呢。就说他那神工集团,据说这个集团之中的人,更愿意为驸马爷效力,对做官出仕可不感兴趣。”

    “哈哈哈!这世上还有这样的怪人,宁可做一商贾,也不愿为朝庭效力?”

    “所以说这位驸马爷可是个深藏不漏之人。”

    程寿细细琢磨下秦桧的话,沉色道:“如此说来,咱们还当真要注意这位驸马爷。朝庭岂能允许有人凌驾于它之上?皇上也真是糊涂,怎么会选如此不识时务之人为婿?”

第三五二章 无官(下)() 
    秦桧打个哈哈,不置可否。此时已到放衙时间,秦桧一般晚走,程寿便收拾了下东西,先行回家去了。

    “呵!皇上哪里是糊涂,分明是你糊涂。”见程寿走远,秦桧摇头道。对于赵佶心中的算盘,以他的聪明自是能看得出来。不过对于这样的安排,他心中却是没来由的喜悦。

    说起来他与杨帆见面不过三次,其中有两次还只是远远照面,但秦桧却下意识地感觉到杨帆对他极为冷淡。当然,他们只算是陌生人,尽管同朝为官,但以杨帆的地位,对他这样的官员冷淡些并不奇怪。可秦桧就是一种感觉:这杨帆对他来说,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而现在,自己潜意识里的敌人已经在仕途上走到了尽头。尽管杨帆现在贵为驸马,可驸马除了身份尊贵之外,并无多少实权,与朝中的一众相公相比,不过相当于一个富贵闲人罢了。

    而自己与杨帆有些相似却又有大的不同。相似的是自己也是娶了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妻子。妻子王氏乃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孙女,虽然自王珪之后,王家并无宰辅之类的高官在朝。但这种大家族的底蕴却不是一代两代便可消失,他们的复杂的裙带关系,仍然可让这个家族在朝中极具话语权。像这王氏的姑夫,便是刚刚致仕几年的宰相郑居中,而郑居中的妹妹便是当朝的正宫皇后。因此,王家仍是一棵可以庇荫后辈的大树。

    而正是靠着王家这棵大树,秦桧仕途顺利,如今更是进入御史台。在这御史台任职,虽然品级不高,但却皇帝监察百官的亲信之人,是极易得到机会提拔的。以他的才学与聪明,外加王家的相助,将来飞黄腾达、官至宰辅之列,是完全可期之事。

    “驸马?”秦桧心中不屑地道,“将来还不是要找上门来求我庇护!”

    ……

    六月的天,骄阳似火。尽管天气炎热,汴梁的码头之上却仍是热闹一片。其中这些日子里最为繁忙的却是神工集团的几个专用码头。这几个码头之上,巨大的吊机架多了好多,而新铺向城南的铁轨多了几道。

    被命名为“神工大剧院”的建筑正在城南的一处原贫民巷之地慢慢拨起。

    对于“神工大剧院”这名字杨帆自然不是很满意,不过出于广告效应,他还是以神工集团来为这大剧院冠名。

    因为没有后世的音响设备,所以这剧院尽管总体看来极大,但到了内部仍是由一个个的演艺厅组成。这样的模式基本还是以单个小楼的样式组建,所用材料也是以木头为主,辅以砖石、水泥等新式建材。故而建筑难度并不是很大。

    到了十月天气变冷之时,大剧院的外部结构已经建起,只剩下内部的装修留在冬季完成,而到了开春时节,花草树木的绿化也会完成,那时这个剧院便可正式开业。

    硬件规划进展顺利,但要想让这剧院火起来,软件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你修的这些房子再漂亮,没有吸引人的节目,谁会前来光顾?

    对于节目的设计,杨帆首推的是后世的国粹——京剧。经过后世的验证,京剧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是极易被各阶层接受的。后世娱乐形式要比此时丰富得多,那时京剧尚能流行,更何况此时?而且杨帆所熟知的京剧名段,皆是以宣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主题,这也符合他修建这座大剧院的初衷。

    当然,此时京剧连初型都不曾有点影子,杨帆只能“凭空”创造出这种艺术形式。纵然杨帆能够唱出几段,但要他谱写出整篇的戏曲,却是太过难为他。

    专业的事情自然需要专业的人去做,李师师已经回到京中,呆在樊楼里并无多少事情,杨帆当然不会放过她。

    樊楼虽是杨帆的产业,不过身为驸马的他,每日里去会李师师也会惹出一些非议。故而他只得隐匿行迹,偷偷地进入樊楼,摸到李师师的住处,与她一共参研创作新的曲艺。当然,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创作之余,休息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

    入秋之后,樊楼李师师的住处,每日里便会偶尔传出咿咿呀呀的怪声还有鼓锣二胡等乐器的合奏之音。李大家作为创作型艺人,弄出这些奇怪的声音在外人看来自是见怪不怪。

    日子悠然而过,到了冬日的时候,李大家便寻了一些乐师和男女优伶,亲授技艺。此时李师师究竟又有什么新作,这些地优伶却皆是守口如瓶,只道等神工大剧院开业之日,便见分晓,介时定不会叫大家失望。

    与此同时,樊楼的经纪公司也在甄选其他的剧艺之人,以充实大剧院的演出厅。毕竟人的爱好不同,这剧院之内也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杨帆的私业,在京中百姓看来,杨帆自是不务正业,拿着辛苦挣来的钱胡闹。非但如此,杨帆还投入到了别的玩乐项目之中。比如足球,这一年神工集团更是加大了赞助联赛的力度,杨帆更是直接收购一支球队,最终还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除了足球,杨帆更是与高俅合建了一个赛马场,虽然打的是为朝庭精选良马的幌子,可实际上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赌博方式,令得一众赌徒趋之若鹜,

    当然,这样的纨绔子弟大家见过的不止一个,也就不在乎再多上一个驸马爷。

    大宋宣和五年便在杨帆这种“胡闹”之中度过。在外人的眼里,这位富甲天下、身份尊贵的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