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帆-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帆一呆,心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想念自己的女儿,你岂不知她在江南要比在京中安全得多?不过他脑中一闪,似乎明白赵佶提起江南的意图——他是不是也想逃到江南那边去,历史上正有此节,可今日赵佶这个借口似乎有点牵强。

    果不其然,赵佶还未待杨帆开口,便直接道:“朕也想过去看看!”

    杨帆忙做慌张状,劝道:“眼下形势,陛下不宜离京,而且朝堂之上的大臣恐怕也不会同意陛下如此做法。”

    赵佶一听,怒道:“那帮没用的东西,惹了大麻烦,便想将朕拉住,给他们背锅,朕朕唉,所以朕才宣你前来,安排一下朕去江南之事。若是将此事交由那帮没用的大臣,别说给朕安排了,烦都让他们烦死”

    杨帆心底叹道:“靖康,终于要来了”

    “贤婿啊,你也知道自花石纲废除之后,宫中用度颇为紧张,故而朕在江南那边也没有建什么行宫,所以朕在江南的落脚点,还要麻烦你给朕准备一下。”

    杨帆接道:“这个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金军压境,皇上此时离开京城,怕是会有逃避之嫌,这于军心、民心损伤极大。”

    赵佶闻言脸色一变,挥手道:“子航不必如那些大臣们一副腔调。军心、民心之事朕岂会不知,可即便朕留在京中,他们就能挡得住金军么。子航应该知道,燕京失守了!燕京失守了!燕京被金人占了,那河北三镇又有抵抗几天?失了河北之地,金人兵锋便会直指汴梁!朕难道要在这儿坐以待毙?”

    杨帆再劝道:“依臣所见,金军虽然凶猛,但人数毕竟只有六万,而咱们下令前来勤王的部队足足有二十万,汴京应该无忧。”

    赵佶冷笑道:“子航就不必说这虚话了,你要是对这些大臣将领有信心,你又岂会将家人全都迁至江南?哼!无忧?当日联金灭辽时,有人说这是驱虎吞狼之策,他们说无忧,可结果呢,还不是引来了金人这只猛虎。前几天,他们说燕京有郭药师坐阵,必能坚守燕京,要要燕京不失,那河北,还有大宋内地便可无忧可是结果呢,郭药师只抵抗了一天,便被金人击溃,自己还不明不白地死在自己的帐中更可气的是,他死了之后,新燕军居然内讧,自己打了起来,眼看着金人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燕京。你说,你说叫朕怎么相信他们的话!”

    燕京之事杨帆肚中自是明了。却说这郭药师未曾与金人交战过,而这两年他又努力扩充新燕军,练兵极严,故而对于与金人交战多少有些盲目自信。当宗望两万大军抵达燕京之地时,郭药师没有据城而守,而是率领三万新燕军,在燕京之北的白河河畔,与金军展开野战。

    这些新燕军的确是一支可战之力,他们与金军足足交战了五个时辰,鏖战三十余里,才因为张令徽部逃出战场,而引得全军溃败。

    郭药师及麾下残兵退回燕京之后,本欲严惩张令徽等人,但张令徽一伙早已抱成一团,劝说郭药师只有保存实力方能立足于天下,若拼光了所有兄弟,那他郭药师还有什么值得天下人重视?此时金人根本不可抵挡,万全之策便是降金。

    郭药师思来想去,还是准备接纳张令徽等人的意见。不过便在当晚,郭药师却在帅府的院中被不明武器射杀。之后,新燕军王英、扈成部宣布脱离新燕军,坚决不会投降金人,并与张令徽等人的部队展开厮杀。

    翌日天亮之后,宗望大军趁机破城,张令徽等人降金,王英等人突围而去,逃向九龙山方向。

    燕京这座兵城,只抵挡了金人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宣告失败。

    杨帆知道赵佶已经被金人的速度吓破了胆,接下来他是宁可丢弃皇位,也不肯呆在汴京,此时任自己怎么劝都无济于事。

    “既然陛下之意已决,那臣回去之后便命人在江南那边准备行宫。”杨帆回道。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之后随意地与杨帆说了几句话,便令他出宫办理江南那边的事情。

    第二日,杨帆便从宫中得到消息,赵佶在早朝之时,以想念茂德帝姬为由,告知众大臣自己打算即日去江南一趟,朝政之事,暂由太子监国。

    如此荒诞的理由,众大臣自然无人相信。此时金军已经抵达大名府附近,众臣心中明白,赵佶这是要南下避战。

    朝庭的这些文臣虽然于军事不甚了解,他们皆以为皇帝一逃,军心必乱,故而自是坚决劝谏。早朝也便在一片乱哄哄、哭啼啼的氛围之中草草结束,赵佶一甩袖子,扔下众臣散朝而去。

    众臣自不会罢休,他们散朝之后便开始到处串联,准备阻止赵佶离京。

    夜降临了下来。

    枢密院副使吴敏的马车穿过街巷,来到耿南仲的府上。

    “元中放心,皇上南下之下,在下必会死不奉诏。”今日朝堂官员之间皆在相互联络,耿南仲见吴敏到来,也以为是为了赵佶南下之事。

    吴敏抿口茶,诡异地一笑,道:“希道兄此言差矣,皇上南下之事为何不能答应?”

    “这还用问,皇上一走,军心必乱,而且受命勤王的军队也不会再来汴京,汴京如何能守得住?”

    吴敏左右望望见无他人,才压低声音道:“皇上自不能离京,可赵佶未必不能离开。”

    耿南仲身子一震,道:“你是说”

    “这可是个好机会皇上已经吓破了胆,为了离京,将皇位传与太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金人来势凶猛,这汴梁能否守住谁也没有把握,万一汴梁被陷,太子可就万劫不复了。”

    吴敏点头道:“的确是有这个风险,可道希兄也知,皇上身体极佳,若错过这个机会,太子不知何时才有指望。至于金人之事,太子登基之后,我等当尽力斡旋,大不了多答应金人一些条件,使其退兵。这样一来,太子便有了稳固皇位、整顿军队的时机,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内安朝堂,外攘异邦,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么?”

    耿南仲起身背手踱了一会,终于下定决心道:“元中此言有理!快说说你详细的计划”

第三六一章 靖康(下)() 
浚州。

    残破的城门落在地上,一队队的金兵纵马从上面踏过。城内的街道之上,杀人放火之声一路蔓延开来。

    浚州的南门同样打开,城中的百姓,还有溃败的士兵拥挤着向南而逃。金人破城之后便是屠城,城中百姓如果被逮住,鲜有幸存者。

    城南一角,金人古怪的吆喝之声隐隐传来,宅中妇人收拾了一些干粮,正欲带着孩子向城外逃去。

    “不行,来不及了!”听到金人的声音,丈夫一把拉住她,“先躲到地窖去吧。神工楼的人不是说了嘛,金人不会在城内呆太久。”

    妇人慌乱地点点头,拖着孩子随丈夫来到茅厕之中,躲入牛槽之下的一个洞中。从里面将洞口掩藏好了之后,一家人屏息坐着。稍过了一会,金人搜索摔砸的声音传到洞中,好在他们搜得并不仔细,见家中无人,听声音似乎是捉了几只鸡便离开了宅子。

    一家人在洞中呆了两天,这其间他还听到很多的雷声,大冬天地响雷,男子也直叹老天无眼。

    两天之后,直到院子之中长时间听不到有人进入的声音,男人才悄悄地出来。此时天色已黑,他溜到街上打探一番,确认金人已经离开之后,才回家将老婆孩子接出地洞。

    “唉!街上到处是死人,咱们这是捡回一条命啊!亏得听神工楼那边的话,挖了这个藏身之所,这力气真是没有白费。可怜那些不听劝图省事的”

    夜风之中有呜咽之声传来

    浚州乃黄河岸北的最后一座城,金人攻克之后,随即踏冰过河,直冲汴梁而去。过河时候,金军遭遇一些麻烦,便是有些宋人用火器炸裂冰层,让大批的士兵落水而亡。但当金人调整策略,弓马出击之后,宋人的这些阻拦也就效果甚微,根本拖不住金兵前进的步伐。

    十二月十二,赵佶呆呆地坐在睿思殿的龙椅之上,黄门不停地给他递上前方的战报。这些战报除了中山府顽强抗敌、太原府死守城池之外,大都是哪里又失守,哪里又被攻破之类的丧气消息。看到后来,他已完全没有半点情绪。

    他在寻思一件事,这件事令有百思不得其解:身为帝王,他一向以仁爱为怀,连个蚂蚁都不轻易踩死;他的臣子,没有一个被处以极刑的,至多不过是流放岭南,便连当初一直反对他继位的章惇,也不过是贬到雷州而已。每逢佳节,他都要与京中百姓一同庆贺,甚至连他最喜欢的艮岳,他也打算向百姓开放。他给军队士卒的粮饷是历朝以来最高的,对立了功的大臣将士也向来是一赐千金,毫不吝惜可到头来,他怎么会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呢?

    昨日早朝,他再次声明自己不日将巡幸江南,可大臣们皆不同意,说自己是要弃京而逃。自己坚持之下,竟有大臣提出让自己效防唐时玄宗之事,将皇位让与太子,方可离京。

    自己宽厚相待的大臣竟然让他让出皇位,赵佶觉得十分酸楚。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身为帝王并无失德失职,可老天就是不容他继续再做下去,那就干脆离开这个左右为难的帝位,一了百了算了。黄门再次进殿,呈上一份奏章。赵佶连看都不看,便往案上一丢,命道:

    “宣众大臣到垂拱殿,朕有事宣布。”

    午后,在垂拱殿里,赵佶当着宰辅大臣、御史中丞、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宣讲了罪己的诏书,然后便宣布了令众臣感觉石破天惊的消息:自即日起,自己宣告退位,由太子赵桓即皇帝位,君临天下,率京中军民组织抗金。

    昨日之时吴敏在朝会之上提议赵佶退位之事,众臣大多还是以为吴敏等人在拿皇位要挟赵佶留在京中,对于这样的要求,赵佶是不会同意的。可没想到自家的这位任性皇帝却当真干出了让位之事。

    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大臣纷纷跪倒在地,请求赵佶三思而行。

    “朕意已决,你们退下准备新皇的登基仪式吧!”赵佶只抛下一句话,便起身离殿。

    傍晚之时,赵佶便命人将太子宣到垂拱殿。走进殿里,刚给赵佶见完礼,赵佶便命人抬出一个箱笼。赵佶亲手将箱笼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件金黄色的锦袍,走到赵桓面前,将锦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赵桓见状,慌忙拒绝道:“陛下,这这是怎么回事?”

    赵佶平静地道:“朕已向百官正式宣布退位,由太子继承皇位。今晚朕先跟你说说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对于今日午后之事,赵桓自然有所耳闻。不过对于一直期盼着继承皇位之事的他来说,此时却是有些犹豫。当耿南仲给他说起此事之时,他起先是拒绝的,他害怕赵佶会拿他做替死鬼。不过在耿南仲等人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下来,当时他也觉得赵佶未必会同意这一提议。

    而此时事情终于得到确认,赵桓倒是吓了一大跳。

    “父皇,儿臣能力尚不足,总该给儿臣一段准备的时间吧?”赵桓脸色发白,身子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完全看不出一点喜色,倒像是在忍受煎熬。

    赵佶摇摇头:“桓儿,眼下时局异常,所以朕只能给你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算把江山社稷交付给你了。明早大臣们会在垂拱殿等候,到时你随朕到殿前接受百官跪拜,让他们把该尽的臣子之礼尽完,朕就离开这里,由你君临天下,安守社稷。”

    “父皇,儿臣,儿臣”赵桓还想再推辞几句,却觉双腿发软,眼前发黑,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陛下!”黄门惊呼一声,伏在地上,摇晃赵桓。赵佶忙命人去传太医。不多时太医赶到,为赵桓诊了脉道:“陛下宽心,太子殿下只是一时痰盛昏厥。臣有专治此病的成药,殿下服用之后,不过一夜便能痊愈。”

    赵佶喃喃道:“好!好!快快服待太子服药。吓死朕了”

    宣和七年腊月十三,清醒过来的赵桓在垂拱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随即他发布了人生的第一道圣旨:尊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退居于龙德宫;尊郑氏为太上皇后,居于撷景园。以少宰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为副使,随时恭奉道君太上皇的旨意。以太子妃朱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又过了两天,赵佶便在李邦彦、童贯、高俅、蔡攸等人的护送下,匆匆离开汴京。而同时,京中的亲王贵族、富豪巨贾也纷纷出京,一时间通往江南的驿路之上,人头攒动,喧声鼎沸,人人争欲先走。

    而北面,金军已经渡过黄河。朝京城最后一道防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