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宋庠隐约有了猜测,他似乎知道这些钱去哪了。

    吕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宋庠心中暗笑,年轻人没吃过苦头,可不就是这副德行!

    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从宋庠的家里出来,循着之前的记忆,宋庠找到了马涛的家。

    才几十天的光景,门口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摆了两个石狮子,十分威武。

    卫慕越能非常得意,谁都知道他的女婿是王爷面前的红人,他也不用担心被宋军抄家,相反,他可以肆意抄别人的家,灭别人的部落……要说起来,各个部落最恨的人不是王宁安,而是卫慕越能!

    大家都说他是狈,比狼还下作的畜生!

    专门害自己人,喝自家人的血。

    甚至有人还刺杀卫慕,只可惜没有成功。

    殊不知越是如此,卫慕就越要抱紧大宋的腿,对他这个女婿,那是近乎巴结,有什么好东西,都往这边送,弄得马涛很不好意思。

    这不,他又被叫去喝酒,还得了40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别误会,不是给他的,而是希望他能帮忙,送给王宁安。

    马涛倒是记得,王宁安邀请他去府上喝酒。

    可问题是带着美女直接上门,万一被王妃发现了,还不把他劈了!

    正在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突然发现宋庠带着一个人,站在了门口。

    “宋相公!”

    马涛疾步跑过来,抢步施礼。

    宋庠淡然一笑,把来意说明了。

    马涛连忙点头,他邀请宋庠和吕诲进入家中,一边走,一边迫不及待,说起了好话,“宋相公,这个青苗法,可真是太及时了,我就借了1万贯,才两分利息,太便宜了……”

第732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文及甫被老爹从京城叫到了西北,天寒地冻,风沙漫天。

    坦白讲,文公子是一肚子埋怨。

    您老一个人受苦也就是了,何必拉着我一起下水啊!

    只是到了兰州才半个月,文及甫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哪里是一片荒蛮,简直是黄金遍地,商机无限!

    除了官方的青苗钱之外,西京银行拿出了300万贯,投资农业和道路,皇家银行,联合平县的钱庄,又拿出500万贯,投资西北的水利。

    几乎整个金融圈,都被西北当成了一块宝地儿,准备分一杯羹!有人要怀疑,莫非是王宁安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逼着大家都往西北投资?

    显然不行,就算王宁安再强大,也只能因势利导,总不能逼着大家赔钱吧!

    说穿了,还是西北的潜力太大了,值得投入巨资。

    王宁安,文彦博,文及甫,他们正站在一片辽阔的土地前面,一眼望不到尽头,在土地的旁边,还堆着不少砖头石料,这是建引水渠用的。

    “这片土地,应该有几万亩吧?”文及甫好奇道。

    “准确说是四万八千亩!其中适合种田的有一万亩,剩下的是牧场,不过等水渠修好,可耕之田,就能达到三万亩!”

    文彦博准确报出了数目,文及甫张大了嘴巴,露出了吃惊的神色!

    文家也是土豪,文彦博当了这么多年官,光是赐给他的田就有几百公顷之多,几万亩土地,还不至于让文家父子失态。

    但是,别忘了,这几万亩田,一望无际,是完整的一块,可以随心所欲,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且得到土地的成本几乎是零!

    王宁安当初在平县,把老百姓组织进了农场,也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农业,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县的农场产出的粮食总是要比岭南和交趾的农场贵,这三块农场之中,交趾最便宜,产量最大。

    而平县的农场,甚至不比周边的粮食便宜。

    这一点让王宁安一度很困惑。

    按理说规模经济,大农场,大农庄,怎么会没有价格优势,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初多少讲经济学的老师,提到霉国的大农场,都垂涎三尺,充满了羡慕,还有无数人鼓吹土地集中,效仿霉国,建立起大农场,然后就能和人家搞农业竞争……这一套想法,王宁安最初也是相信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平县尝试了。

    可是当真正做起来之后,王宁安突然意识到,他也被忽悠了。

    就拿平县的农场为例,因为是所有百姓自发加入的,农场要给百姓工钱,要给百姓分红,相比之下,老百姓的收入的确增加了,看起来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别忘了,给老百姓分红,给老百姓工钱,这些最终都要打入粮食价格里面,怎么可能降低粮价?

    另外,因为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就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各家各户,都要预留一些土地,给他们种菜,种植杂粮,满足生活需要……这当然是合理的,哪个农民会去市面上买菜吃啊!

    可这项合理的要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土地,不得不拿出来分掉,因此很难见到一望无际的大片良田,中间必然会有隔断,残缺,因为这些土地老百姓需要,还必须给。问题出来了,土地不完整,修水利就有麻烦,也没法执行统一的标准,甚至以后有了农业机械,也没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为什么想法很好,老百姓的要求合理,结果弄到最后,居然没有弄出传说中的大农业?

    这一点困惑了王宁安很久很久!

    直到横山之战打赢,开始规划西北的发展,王宁安才骤然想通,终于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

    想想吧,后世哪些国家有大农场?

    霉国!加拿大!澳洲!南美!

    这都是什么地方!

    都是特么的殖民地!

    他们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一个字:抢!

    把土著都宰了,一个不剩,土地自然而然是他们的,庞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什么值钱,什么方便,就种什么。

    因此这些大农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能拿到国际市场买卖的大宗农产品!

    反观大宋呢!

    几乎所有人,都是汉家儿郎,都是生活了几千年的原住民,说穿了,也是土著!

    大家彼此都是自己人,能下手杀人,放手抢夺土地,随意划分吗?

    当然不成!

    几千年来,历代之中除了国初唯一一次均分土地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只能眼看着均田制不断被破坏,朝廷根本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需要谈条件,需要妥协,需要给予补偿……这些东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当成本增加到一个限度之后,传说中的大农业,变得无利可图,自然就没人做了。

    有人要问,那大宋不也有几十万亩的地主吗?他们巧取豪夺,霸占了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农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要站在土著的角度来看,就拿文家举例子,他们的确弄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毕竟有些人是他们动不了的,账面上几十万亩土地,并不能连成一片,中间有很多阻隔,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法进行标准化作业了。

    另外呢,文家虽然兼并了土地,但也仅仅是所有权落到了他们手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部分不得不跑到城里之外,剩下的还都留在了农村。

    杀人不过头点地,文家能如何?

    他们敢把人都逼上绝路,一线生机都不给吗?

    显然不能,失去土地的农民,多数还是变成了佃户,还要继续给文家种庄稼,文家也只能拿走大多数的粮食,还要给人家留点口粮果腹。如果连佃户都不让人家当了,那是会出大篓子的!

    反过来,什么是大农业?

    当然是大规模,机械化,追求效率,排斥劳动!

    在满是佃农的情况下,你怎么建立大农业?

    ……

    王宁安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想透了,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后世先进经验,如果不仔细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想清楚实现的条件,就随便照搬,以为只要是进步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做到,那就太荒唐了!

    另外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水平,也真是让人不齿!

    规模化,大农业,说得好听,那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答应吗?要去补偿这些人的损失,你补偿之后,还有利益可言吗?

    当然了,这里是大宋,不是后世。

    王宁安脚下的土地原来属于西夏,并不是大宋的疆域,这上面住的人也不是大宋的子民……完全可以不用顾忌错综复杂的关系,放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及甫稍微计算了一下,三万亩水浇地,一亩能产一石半的粮食,三万亩就是四万五千石,放在西北的市场上,能卖到三万贯左右,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种子,农具,牲畜,和人工花费,最重要的土地,他的花费极少。

    因为按照规定,只要每年缴纳500贯,连续缴纳五年,这片土地就属于他了。

    “如果使用奴隶耕田,人工成本还能压下来,只要给他们吃饭就够了。因此一年最多只要8000贯成本,剩下的两万二千贯,全都是赚的!”

    文及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最重要的是,这些农场出产多,品质好,完全可以左右粮食价格,不管是哪里的粮商,都没法争!”

    文公子仿佛看到了无数金山银山,正在向他滚滚而来!

    “要更多的土地,要更多的农场!”文及甫放肆大吼,“爹,西京银行还要增加贷款,青苗钱,越多越好啊!”

    王宁安面带笑容,既然大农业在大宋境内,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那不如就在外面搞大农业!

    只要产出足够的粮食,能保证吃饱肚子,大宋就可以释放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相应的,农村的人口压力小了,人地矛盾缓和了,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定了,不用担心会出现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王宁安觉得他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路子,整个人都升华了……有人高兴,就有人郁闷,比如吕诲,他兴冲冲找到了宋庠,希望靠着老师的一臂之力,将黑暗掀开,把王宁安的面目显露出来。

    这么多年了,无数名臣都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唯有他吕诲,找到了王宁安的命门!

    可是在马涛家里坐了一阵子,把青苗钱的事情,仔仔细细问了一遍,比如借款的数量,是不是真的那么多?比如还款能力,会不会出现坏账?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马涛都听不下去了,“我的田就在城外,大人不妨去看看能不能还得上!再奉劝大人一句,不要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吕诲被怼得无言可对,只能狼狈败退。

    马涛反倒不好意思,他偷看了一眼宋庠,却发现宋相公浑不在意,呵呵一笑,“年轻人嘛,不摔几个跟头,长不大的!”

第733章 圈地热() 
王宁安把庶政大权让给了文彦博,就表示偌大的土地,无数的资源,都要听从文彦博的裁决,虽然王宁安的那一份,王系人马该得的东西少不了。但是文彦博手上,依旧有庞大的资源可以支配,相比而言,所谓首相,除了位置高一些,地位尊贵一些,实际上还比不上现在。

    文彦博,包括他的儿子文及甫,都是十足的务实派,只要有利益在,他们转起弯,一点不费劲。

    父子陪着王宁安策马,漫漫原野,跑出几十里,还不见尽头。

    这是多大的地方,能干多少事情!

    文家父子,是欣喜若狂,和王宁安越发亲密无间,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文彦博无耻的劲头儿又上来了。

    “二郎,老夫刚刚得到消息,说是朝廷派遣了一批提举官,到地方上视察新法的情况。”

    王宁安勒紧缰绳,让战马放慢速度。

    “果有此事?”

    “有啊。”文彦博道:“二郎,你高估王介甫了,他的这点道行,还是压不住各方啊!”

    王宁安若有所思,点了点头,“毕竟新法牵动各方利益,不是那么好摆平的。不过应该和西北没关系,不管青苗法,还是方田均税,应该都算不到我们的头上吧!”

    文彦博微微一笑,“二郎,你还是太大意了,有人想拿此事做文章,就断然不会轻轻放过。我听说秦凤路的提举官,名叫吕诲,他可是宋庠的弟子,而且已经到了兰州,他还去拜会了恩师。”

    “宋庠?莫非他还敢和本王作对?”

    “这个嘛……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老夫也不好说什么,不过二郎切莫大意,不管是宋庠和宋祁兄弟,还是梁适等人,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