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里,老王也猛醒过来。

    “二郎,前些日子,正好出了件事,把我气坏了。”

    王良璟向王宁安抱怨,原来幽州的煤炭需求增加之后,很多人都跑到西山开小煤窑,其中就有向好的一个堂弟。

    这家伙太过贪婪,赶上了暴雨,他愣是逼着工人继续干活,结果山洪倒灌,把几十号工人都淹死在矿井里。

    事后这小子居然谎称工人们抢了他的钱,全都跑了,落草为寇。

    还状告各地衙门,要把这些人从黄册中删除。

    结果矿工的家属,有人不信,说他们的家人,绝不会变成强盗。就这样,闹来闹去,终于把真相掀开,有人在矿井里找到了尸骨,案子真相大白。

    不过地方的衙门认为向好跟着西凉王多年,是王爷的心腹,他的堂弟也不是一般人物,居然只判了充军发配。

    王良璟一直练兵,还不知道这事,后来偶然回幽州,听老百姓议论,这才知道了真相。气得他要抓狂了!

    居然敢打着王家的名号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真是不想活了!

    王良璟立刻下令,把那小子从牢里提出来,军法从事,直接砍了头。

    另外他又找到了向家,向好此前早就去了西域,协助王宁安开发西域,家里的事情他一点都不知道。

    王良璟了解情况之后,也就没有怪罪向好,但是让向家出了2万贯,补贴死亡矿工的家属,总算把事情平息下来。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你们说说,这人怎么为了点钱,什么事情都干!简直岂有此理!”

    老王不停抱怨,却发现孙子嘿嘿直笑。

    “怎么,我说的不对?”

    “对,对,就是觉得有点怪。”

    “哪里怪了?”

    狗牙儿低声道:“在京的那些腐儒,还有旧派的文人,也都是这么说老爹,攻击新法的!”

    王良璟瞪圆眼睛,怒斥道:“小兔崽子,你是说你爷爷是腐儒?是穷措大?”

    狗牙儿连忙摆手,拼命摇头。

    王宁安淡淡一笑,“爹,你就别生气了,江河滔滔,泥沙俱下,这是没法子的事情。”

    “什么叫没法子?难道伤天害理,就不该管?”王老爹还来了倔脾气,非要好好问问清楚。

    “当然该管,而且发现了一定要重罚严惩,不能姑息养奸。只是要想发展,要想进步,无非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强组织管理两途,再说的不客气点,压榨工人,敲骨吸髓,只要是有利可图,都会有人做的,就拿西京来说,这些年出了好多童工,甚至比狗牙儿还小的孩子,被累死,被活活打死。每年刑部那边,都有一大堆的案子,朝廷也只是尽力处置,毕竟很多童工都是父母亲人送去的,很不好彻查。”

    白氏吸口气,惊问道:“天子脚下,怎么会出现那么残忍的事情?这爹妈是怎么当的?幽州有没有?地方的衙门,有人查没?”

    “幽州或许也有,但是在所有城市当中,幽州的情况应该是最好的。”

    “为什么?”白氏好奇道。

    “因为分田!”王宁安这些日子除了跟工匠一起研究蒸汽机,也询问了他们很多事情,渐渐的王宁安发现了一个情况。

    各地因为城市化,产生了一大堆的弊病,唯独在幽州,程度降低了许多。

    最初王宁安还以为是他们报喜不报忧,后来他安排人去走访,结果也证明,幽州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王宁安当然要总结原因。

    当初在光复幽州之后,他亲自主持了分田的事宜,大约有八成的普通百姓,拿到了田地和牧场。

    虽然面积不大,但至少够吃够喝了。

    也有很多青壮年会进城打工,但是他们只是想赚点钱花,回去改善生活。

    如果东家老板压榨得太狠,他们一甩袖子,大可以不干回家!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的工人,多数是没有土地的流民佃农,根本没有退路,不管压榨多狠,都要咬牙撑着。

    “唉,谁说不是,有一条退路,就比没有好多了。”白氏突然好奇道:“二郎,那其他地方,就不能也分一次田?”

    问完之后,白氏自己就摇头了,怎么可能啊!幽州是新打下来的,其他的地方,都被士绅官吏,豪门大族盘踞着,根本是铁板一块,除非把这些人都砍了脑袋,不然他们怎么会低头呢?

    “那照这么看,蒸汽机发明出来,各地用煤的数量势必暴涨,煤矿工人的日子也会更惨了?”王良璟痛苦地皱眉,十分纠结,“莫非说,咱们发明出了一个害人的东西?”

    “当然不能这么说,蒸汽机只是工具,没有对错。”王宁安沉吟道:“只是人生而贪婪,追逐利益罢了。”

    王宁安沉吟一会儿,接着道:“我们不是圣贤,没法教化苍生,让他们都改变自己的本质,也没法放着好好的蒸汽机不用,所有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什么主意?”老爹、白氏、萧观音、狗牙儿,一起看向了王宁安。

    “很简单,就是用蛮夷充当矿工,把最危险,死亡率最高的工作,都交给他们!”

第837章 产业升级() 
王宁安是初夏返回幽州的,光是研发蒸汽机,就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过了秋收。

    不出所料,这是个非常严重的灾难,整个北方,除了少数一些地方之外,普遍减产一两成,而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以及河北西路,有一半的府减产超过一半,更有二十个县,出现了绝收。

    受灾人口,比年初预计的还要多。

    整个北方,遍布流民,大宋王朝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政事堂诸公,无不焦急万分,就连刚刚回京不久的文彦博也是摇头叹息,气得胡子撅起老高。

    王宁安这个坏蛋,有好事的时候,不想着老夫,来了倒霉事,一定拉上我!

    上辈子咱俩有仇啊?

    老文满肚子气,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全力想办法,筹措粮食。

    他甚至从西域,还有河西等地,调了石粮食,以救济秦凤路等地的灾民,也幸好这次旱灾没有波及到西域。

    西域的粮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丰收了,不但能供应驻军,还能拿出不少用来出售,甚至救济内地,让人欣慰不少。

    在年初的时候,司马光就和王宁安商量了全套的救灾措施,如今正好落实下去。

    虽然灾民不少,但总体上,还算平稳。

    只是有一件事,让司马光始料未及。

    这一次的旱灾,严重打击了农村的经济,许多一直把土地视为生命的农民,也选择了进城务工,靠天吃饭不靠谱,靠力气吃饭,至少能填饱肚子。

    流民百姓,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压力就很大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他们最初的规划,是向农村输运粮食,结果灾民进入了城市,各地的粮仓都要进行调整,事情一团乱麻。

    好在朝中的几位大臣都是顶能干的,又有各种预案,也不至于完全失了方寸。

    可是灾民涌入城市,城市也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常常一个位置,有几十个人争抢,弄得非常激烈火爆。

    “还不止如此,因为灾民涌入,各个商行的东家老板,也开始有意压低薪水,就算有工作的城里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市民和灾民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光是西京,每天就有几十场冲突,好多人被打的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受伤丧命。”

    苏轼奉了司马光之命,跑到了幽州,向王宁安面陈灾情,反正司马光也认准了,他没有主意的事情,王宁安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师父都解决不了……那还要师父干什么啊!

    “城市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本来就有限,岂能要多少有多少,我又不是财神爷,可以满世界撒钱。”

    苏轼嘿嘿笑道:“满世界撒钱也没用,你不是讲过吗,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如果没有商品,光是有货币,货币就连石头都不如!”

    王宁安点了点头,“好啊,你还是个好学生!那我再教你一样东西!”

    “什么?”苏轼好奇道。

    “产业升级!”

    ……

    王宁安带着苏轼,见识了蒸汽机的庐山真面目。

    自从第一次拉着三节车厢成功之后,许阳他们更加忙绿,蒸汽机还要继续改进,提高效率,另外火车的速度慢,噪声大,必须想办法解决。

    还有铁轨容易变形,需要更优质的钢材。

    千头万绪,丝毫不比之前轻松。

    不过最难的一步走出来了,剩下的就算再难,也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成品,证明了可行之后,各种资金、人才都会蜂拥而至,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最复杂的机器也不过几十个零件而已,可是蒸汽机出现了,一列火车的零件至少上千个之多!

    而且涉及到了不同种的材料,完全不同的工艺,需要加工,进行组装,验证,正式投入使用,还要有人维修保养……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需要的工人增加了何止百倍!

    其实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业,最多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的程度。

    哪怕王宁安推动标准化,发展出几千人的军工厂,但本质上,只是把一个个的家庭作坊串简单联到一起而已,如果拆开,他们依旧能自行运作。

    就像那些纺织作坊,你有一千张织机,还是一万张织机,只要拆分开,每个织工都能织出完整的布匹。

    只是蒸汽机出现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

    要制造一台蒸汽机,家庭作坊完全是不成了,必须要上百个工人,如果要制造火车,铺设铁轨,需要的工人就更加惊人,几万,几十万……简直能增加到天文数字!

    现在的流民不是多么,只要围绕着蒸汽机的工业体系运转起来,能够轻松消化掉所有的劳动力。

    苏轼看完之后,兴奋地不知所措。

    厉害,真是厉害!

    没想到姐夫销声匿迹了四个多月,竟然弄出了如此了不起的玩意,终于能有所交代了。

    “姐夫,现在是不是下令,招募流民啊?”

    王宁安挑了挑眉头,“招募他们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做蒸汽机,造火车,修铁路啊!”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不愧是词人,苏大才子,你还真够浪漫的。

    “你觉得那些灾民,是会做零件,还是懂得冶金,他们能干什么?”

    苏轼被问得瞠目结舌,“这……我也说不好,兴许民间有高手呢!”

    “放屁!”

    王宁安忍不住爆粗口了,“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万万做不来的。这些年来,也就是百工院,还有幽州,沧州,天津等地积累了一批合格的工匠,其他的地方,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宁安忍不住抱怨,“哪怕再努力提倡工科教育,天下的百姓还都把读书考科举,出仕做官,当成了正途,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学勾心斗角了,没有人愿意沉心静气,发明创造,这就是大宋最要命的事情!”

    苏轼无可奈何,心说你冲我发脾气也没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真宗皇帝说的,天下人不信皇帝信你啊?

    不过看到了蒸汽机的厉害,苏轼也来了兴趣。

    “那啥,姐夫,我准备让苏迈学工科,你看好不?”

    “好,当然好了,他要是能干出点成绩,弄出了不起的发明,绝对比你有贡献!”

    苏轼干笑了两声,“姐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他爹太出色了,继续走文官的路,苏迈是没戏的,所以啊,必须另辟蹊径!对了,我回头就和王弗说去!”

    苏轼想了想,才又大呼小叫,“姐夫,别扯闲篇了,既然流民不顶用,那怎么解决就业啊?你快点拿主意吧,你的好学生司马君实都天天掉头发,要是没有办法,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司马光了!”

    他这一句话,也把王宁安逗乐了。

    “流民虽然不能制造蒸汽机,但是他们挖矿采煤还是可以的。”

    王宁安算了一笔账,过去西山的煤窑,每个矿井,一天能产左右,主要的限制就是积水,还有运力。

    毕竟在山中,有些路段只能靠着小毛驴运出来,然后再装车送进幽州,实在是快不了。

    但假如修通了铁路,运力能增加百倍不止!谁能拒绝?

    蒸汽机大受欢迎,是必然的事情。

    那接下来呢,需要更多的蒸汽机,更多的火车,更多的轨道,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煤,更多的铁……铁矿,煤矿,同样是消耗劳动力的大头儿。

    “你现在就去告诉君实,让他立刻拟定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