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球长-第8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他们对聚居地进行重新选择,既然确认附近似乎有土著部落,那么保障移民安全,自然也很重要,这一切自然需要马匹的帮助,在这个时代,人多好办事,士气高耕田也快,人们互相帮助,而且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工具,而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自然也是各有主意。

    有些晚来的人,看到其他人占据的是沿海的土地,自然有些懊恼,不过内陆的世界也很精彩,因为对土地的渴望,最终还是不断的拓展土地,举家开始搬迁,在终于将“吃”“喝”“睡”这几个字交给殷第安俘虏后,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

    这些移民所谓的搬家,实在是简单极了,本来他们就没多少财产,都是标准版的种子,口粮和工具,扛上便算是搬完家了,至于他们的房子,北美大陆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头,而西海岸天然的温暖,也使得过冬不太难。

    缜密的工分计算制度,使得新人老人之间配合的不错,有手艺的人也开始逐渐发财,当然了,这年头人人都会点手艺,用子弹去打猎,获取肉食也成为了主流,甚至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子弹黑市,毕竟远远的万里之外运子弹过来也麻烦的很,而长老会其实不希望在势力范围外出现第二个军火中心。

    他们只想着只要他们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地之后,日子总是能好起来的,每个人对于未来,都充满了憧憬,同时又对长老会充满了感激。

    特别是长老会控制北方以后,从来不恃强凌弱,后来虽然出了不少地主造反和恐怖袭击的乱子,而那些地主各种传播造谣长老会,也使当地的老百姓对长老会产生了误会,但是后来,在长老会的经济打压下,北方地主的土地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地越多越穷的怪圈逐渐加大。

    地主们不理解,为什么帝都不搞科举了,他们习惯性的养几个秀才,教导自家后人考试,只要有个举人,就可以开始兼并其他人,只要有个进士,那都是可以当场画圈子把全县土地霸占的架势啊。

    但是在这样的经济攻势下,种地会赔本,辽东的廉价粮食,在财政补贴的砍刀下,几乎把北方地主逼死了。要么直接造反,要么投靠帝都,要么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逃离此地,要么就干脆被长老会直接扫灭,使得这块饱受创伤的地方还有深受其害的老百姓们,总算是长松了一口气,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即便是穷点,也比起以前天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生活被地主看中,要强多了。

    而且长老会承诺的都会做到,确确实实的开始将田地分给他们,这日子总算是都觉得有了盼头。

    日子只要有盼头,那就没什么过不去的了,老百姓们即便是再辛苦,再难以度日,但田里的庄家越长越多,当地的局面也就安稳下来了。

    史爱民一边骑着马,一边审视着两旁的田地,这里的田地只有极少数种上了麦子,大部分人还是种了比较容易成长的土豆和红薯,但是大部分还都荒芜着,从他们所经之地,已经可以看到有些地块被插上了界标,显然这些土地已经分配了下去,这里不少的荒地都是生地,需要花时间深挖灌肥,只是新移民们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了,加上还得防备远方的土著,以至于大家都趋向于种一季自己维持生活的口粮就足够,洽谈的土地都荒芜了下来,以后开牧场养牛养马也好啊。

    史爱民下了马,走到一处田地里面,蹲下身看了看这里的土质,他可是农民出身,闭着眼摸一摸那泥土就知道这土质如何,适合种什么作物。

    “怎么样?这田地里面的土还算是可以吧!”

    那新移民忙碌几日,来不及归拢出正经的田亩,就抢种了许多种子,此时捏着一撮土看了看,笑道:“这地简直是太好了,这五十亩地一年下来,要是只打一季粮食的话,起码养活个两三十个人是没问题的,要是一年能打两季粮食的话,那就好了!”

    “这种子能适应这里的天气吗。”

    移民一听这个,便打开了话匣子,对史爱民说道:“这个呀!镇长算是问对人了!咱们这儿要说种什么的都有,各家自己打主意,主要还是种土豆多一点,地都是自己选好了,一起抽签的,有的地不好浇水,土豆这东西耐旱,所以有保证一些!有些好田里面,种水稻都没问题,大米好吃不假,但是这东西呀!太用水!人手不足!所以,还是得多种小麦。这麦子,还是等到冬天前种的冬小麦好呀!产量大一些,一亩地能如果年景好的话,好地块里面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粮食,这以前可都是要拿去交租用的,只能留下点高粱米过日子!眼下好多地还荒着,好地块里面开春要赶紧耕出来,种上春小麦才行!

    不过我可还是有个主意,那就是可以留出一些地,赶到开春,就种下一些荞麦,这东西好呀!荞麦这东西长的快,熟的快,四月间就熟了,熟了之后春荒也就解决了,便能撑到夏天春小麦和高粱熟了,然后地块腾出来,还能种上秋粮,比方说黄豆之类的东西,那样的话,就可以养活更多的牲口……”

    移民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一般的给史爱民说起了种田的事情,史爱民听罢之后也是更加的安心,其实在他问移民之前,他自己也有一些想法,那就是那些俘虏专门吃什么食物的问题。

    之所以史爱民会想起这件事,自然是之前那批俘虏如何处理的问题,那些俘虏大概有三百人,之前的那次突袭,由于打的很巧,真正杀的人不多,而这些土著可不傻。

    他们在被带回来后,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语言,很快就可以简单的交流,而一些男子也把主意打在了他们身上,女土著大概有五六十人,基本上都很年轻,有的人就把主意打到了他们身上了。

    总之这些俘虏立即便被史爱民视作重要的人物,严令镇子任何人不许骚扰虐待他们,并且安排一些女人保护,特别是那几个看起来身份不一般的,更是被他送去棉被,以免被冻坏,每天他还专门过问过此事,专门修了房子让他们住着,热水供应也足。

    但是,另一个问题也暴露了。

    而对于史爱民来说,虽然他的培训说不上好,但也被长老告知的,这些北美土著是不可能被奴役的。

    他们天性爱自由,对于别人要求他们干活的行为很是抗拒,事实上,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那些白人历史上要去非洲运输黑奴到美洲,原因和体力可没有关系啊。

    根本原因还是印第安人所处的时代,虽然还处于部落时代,但已经很明显有了国家化的预兆,历史上和美军打到最后一人的部落,基本上都是在某位雄才大略的酋长的指挥下作战的。

    按照长老会的既定方针,印第安人将作为几千年前的远亲,殷商遗民远赴海外的遗留人种,妥妥的华夏苗裔的自己人,而可以证明的是,这个族裔对于海外思想还是不排斥的,改造成自己的难度不大。

    当然了,目前移民点连养活自己都难,更别说改造他人了。

    好在按照公约,壮小伙劳动力每年都要听从长官的命令,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死去一人后,自然也开始更加的有向心力。

    而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东西,本来就是美洲特产,都是比较耐旱好活的东西,很适合忙碌的移民种植,特别那些田地,许多人都是匆忙简单规整一番就赶忙抢种,更适合种植这些东西。

    而且这两种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亩产量高,玉米后世的时候亩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斤,而帝都来的优选种子本身就比美洲的好,但是产量也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时代大明朝常种的各种粮食作物,特别是它耐旱和不择土壤的特性,不必深耕,便十分适合在这里推广种植,应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救灾粮,而且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本章完

第499章 俘虏们() 
而红薯就不用说了,这东西不占地,田间地头找点地方种上,产量可以用吓人二字形容,亩产万斤那都是少说了,最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几千斤以上的产量,而且现有的那些红薯也可以很快扩繁起来,绝对是一种前途无限的救灾粮。

    更何况这东西浑身上下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不能吃的地方,叶子可以吃,茎秆也能当菜吃,即便是干了的茎秆叶子,照样也是上好的饲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红薯在史爱民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值钱。

    尤其是土豆,谁没有吃过炸鱼薯条呢,土豆这东西是好东西啊。

    和移民聊了一阵之后,史爱民发现这些晚来的移民确实不是吹的,由于制度渐渐完整,培训更有经验,新移民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耕种,积肥,施肥,灌溉几乎无所不通,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难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项,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起码移民点的聚居更有把握了。

    当然了,最大的问题还是殷第安人俘虏们。

    他们倒是配合学习中国话,不过对于任何企图驱使他们劳动的行为都拒绝的很,甚至修理他们自己的房屋也是死命不从,当然了,这也很正常。

    印第安人崇尚自由的心,实在是让他们难以被征服。

    纠结多日后,又一船新移民来到,次数久了,每次移民船跑一趟花费的时间也开始缩短,效率越来越高,而这一船,人员就复杂的多,很多都是培养起来稍微麻烦一些的各种技术性人才!

    十名赤脚医生,在进行了一年培训后,简单疾病和接生,外伤包扎全都可以胜任。

    甚至还有一家汉化的蒙古人,赶着几匹小马,几只肥羊,开拓自己的西部牛仔事业。

    当然了,这里面最牛的,是那位带着眼镜,打扮非常长老化的人物,韩六平颇有干部派头的点点头,温华镇已经算是欣欣向荣的地方了,完全由30岁以下年轻人主导的地方,自然是朝气蓬勃。

    他记得长老在离别时候对他的殷切教导,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绝非是刀剑,而是温华,而他韩六平,新编殖民地放映队小队长,正站在港口,对眼前广袤的大地悄悄宣誓,要以自己的力量,将这片天赐福地纳入中华之土。

    “小广场造的如何了?”

    原来在来之前,具体如何规划,就已经在心中有谱,虽然不至于完全按照施工图,但是什么建筑物大体什么标准,都该建造什么建筑物,都是心中有谱。

    按照规定,每镇必有一个小广场,目的就是以聚会,发布政府通告文化活动等事务,自然重要的很。

    “就在镇子的中心,方便的很,这里地方大,所以也不像是以前那么难受了。”

    韩六平也不废话,虽然在船上也是晕的颠三倒四,但一下船,连什么休息一下,或者看看能分给他的土地都不看,马上手脚麻利的搭建起来电影台子,虽然看起一般,却是角度和位置都不错。

    到了晚上,移民们能来的都来了,除了少部分人去放哨,其他人几乎跑来看电影,能进入移民序列的,基本上都是看了电影的,现在自然也对此兴致勃勃的很。

    每晚两部电影,以长老会的库存,放映十年是没问题的,基本上一部动作片搭配一部喜剧片,而今晚还有一批特殊观众。

    那些俘虏。

    俘虏们个个不服的很,奈何这几天饭食都是没有盐的稀饭,还有绳子捆绑,被挨个看守在侧边角落一处地方看电影起来。

    为了鼓舞士气,这两部电影都是威武雄壮的很,一部天将雄狮,还有一部现在的战争片,在现代化进行了许久后,帝都如果乍一看,几乎与21世纪没什么太大的分别,去过不去看街头那些男男女女的话。

    当然了,那些电影里气势磅礴的小人儿和声响,确实镇住了俘虏们,让他们躁动不安。

    等大喊大叫,需要好多人来维持秩序,好在绳子还算紧。

    不过,看到一半,都发现这不是什么神鬼的祭祀,而是一种看起来的影戏,其实他们也不懂,不过这些奇怪的外来人也都没什么反应,甚至有年轻些的俘虏还在看着。

    电影结束后,似乎对俘虏们是一个震撼,趁机自然是收买一通,首先是服饰的改变,每个俘虏都得到了自己的t恤和短裤,女人另有一套内衣,当然了,这也是折腾到很晚。

    第二天开始后,韩六平却是专门在这些俘虏身上下功夫了。

    语言不通是问题,但在食物的帮助下,几个简单的词汇开始,“馒头”“炸鸡”这种词,无论哪一族的人学习的保证飞快,而很快,这种词汇的交流下,已经有人可以和移民们交流起来。

    后世的时候,印第安人的善良与无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