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战第三帝国-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驻守在战壕里不进攻也不撤退的日子,就只能依靠这样的小事情和小幽默打发了。

    当然,偶尔还会遇到一些罕见的情况……在敌我僵持的时候一批新兵补充进了第1步兵团。

    正如之前所说的,此时德军的训练营已经名存实亡,所以这批新兵是直接从柏林赶到就被丢到前线的。

    他们几乎被这场面给吓坏了,于是其中一些就偷偷的沿着战壕爬行,并将手高高伸过战壕的护壁,有时还会在外摇了摇以引起对面苏军士兵的注意……

    见此秦川只能暗暗摇头。

    许多士兵其实也看到了,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去阻止他们,因为这样的兵在前线往往生存不了几天,更糟糕的还是与他们协同的话还可能会被害死,所以让他们用这种方式回家未偿不是件好事。

    第五天,斯莱因上校那边终于下了命令。

    “十分钟炮击!”斯莱因上校说:“然后撤出阵地转移到二线,明白吗?”

    “明白!”秦川回答。

    “让士兵们做好防震准备!”斯莱因上校补充道。

    “是,上校!”秦川回答。

    虽然已经有过多次轰炸的经历,甚至轰炸强度可能并不会比巨炮小,因为航空炸弹的爆炸力度比起巨炮就有过之无不及,尤其是在非洲与美军作战的时候。

    但秦川还是忍不住对这款闻名于世的“多拉”及“卡尔”有些期待。

    随着几发红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炮声很快就响了起来……其实红色信号弹是完全没必要的,那只是为了让苏军误以为德军会发起进攻。

    接着就是大面积有榴弹炮炮弹朝马马耶夫岗倾泻。

    秦川等人当然没有心思观战,他们转身就沿着曲折的交通壕后退到了七百米后的二线。

    这主要是担心“多拉”、“卡尔”的精度不足误炸德军防线附近,其剧烈的震动就足以杀伤战壕里的德军士兵。

    接着秦川就大喊:“卧倒,注意防震!”

    士兵们当然知道防震是什么……身体尽量不要与地面接触而是用四肢撑着,这样从地面传来的能量就只有一小部份传进身体而不致于震伤内脏。

    或许是给前线部队更多的准备时间,又或许是“多拉”部队准备不足,秦川等了好一会儿还是不见炮声有什么异样,于是就忍不住从战壕里爬了起来往正被炮弹轰炸得满是尘土的马马耶夫岗望去。

    结果就在这时,天空中就传来一阵异样的呼啸声,是炮弹的呼啸,但更大声,更像是V1在空中高速飞行发出的声音。

    秦川刚想缩回头却已经来不及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地面一阵剧烈的晃动,以至于秦川都无法站稳差点跌倒在战壕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马马耶夫岗上爆起的烟尘却并没有多多少……原本秦川还以为这么大的一发炮弹炸开应该会有一团类似蘑菇云一样的东西。

    后来才知道,“多拉”发射的是一种被称为“勒希林”的钻地弹。

    德军设计“多拉”是用它来对付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的,而马其诺防线又大多是地下工事,这就要求它的炮弹必须有钻地功能。

    “多拉”发射的这种“勒希林”炮弹就可以穿透8米厚的混凝土并在地下爆炸。

    也难怪维特斯海姆少将会想到用这些巨炮来对付斯大林格勒的地道。

第六百八十九章 添油战术() 
    “多拉”只是巨炮的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三门“卡尔”及六门“伽玛”……这些原本是用于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巨炮在那没发挥作用却在斯大林格勒大显神威。

    一发发炮弹狠狠地砸在了马马耶夫岗上,每一次撞击都会造成类似地震一样的晃动。

    类似“勒希林”这样的钻地弹虽说主要是用来对付地下工事而马马耶夫岗上的苏军工事却是地面工事,但这却并不阻碍炮弹对苏军杀伤。

    原因是这些钻地弹钻进地层内爆炸虽说不能产生大量的弹片杀伤位于地表的人员,但其能量却几乎都被地面吸收,其产生的震动已足以将周围的苏军活活震死。

    所以,当德军再次占领了马马耶夫岗的时候,看到的苏军尸体大多都没有外伤,而是七窍流血而死。

    当然,德军派上去占领马马耶夫岗的兵力不多,只有两个排……事实上,德军一开始还抱着犹豫的心理,他们不知道苏军驻军还有多少人幸存,担心两个排不足以占领这个山岗,但很快就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驻守其上的苏军即便没有被震死也都被震晕而毫无反抗之力了。

    这样一来,马马耶夫岗的控制权就再次回到德军手中。

    这对苏军来说绝不是个好消息,因为二十分钟后德军巨炮再次发出怒吼,几发巨大的炮弹在中央渡口炸开……这一回,这些巨炮使用的就是榴弹,其炸开的样子即便是身在伏尔加河东岸指挥东南方面军的赫鲁晓夫都为之震撼。

    从这方面来说,这些巨炮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比如在打击苏军的士气上……苏军士兵会忍不住想,如果让这样的巨炮一发接着一发的朝斯大林格勒猛轰,那么斯大林格勒会怎么样?能守得住吗?

    动摇了苏军必胜的信念及坚守的决心之后,接下来的战斗就更容易了。

    但其实苏军士兵完全没必要这样想。

    原因是这些巨炮的炮弹并不多……“多拉”炮弹35发,“卡尔”75发,“伽玛”102发。

    这是由巨炮的炮弹很难运输而柏林至斯大林格勒的后勤困难决定的。

    这其中“多拉”巨炮炮管的寿命甚至只能勉强达到150发……其实至100发就会有炸膛的危险了,但由于“多拉”十分昂贵且在前线更换炮管基本不可能,所以使用维护手段并冒着危险再打50炮弹被认为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

    不过苏联人不知道这些,所以他们会产生些恐慌那也是必然的。

    罗季姆采夫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之后又组织了“惩戒营”对马马耶夫岗发起了两次进攻。

    与之前类似,攻下马马耶夫岗并不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德军主动将阵地让出来。

    但要驻守马马耶夫岗却是办不到,原因是德军随时可以用巨炮将马马耶夫岗“清空”。

    这其中罗季姆采夫也想过各种战术希望能回避德军巨炮的威胁。

    比如,只派出少量部队进攻马马耶夫岗。

    这个战术似乎是正确的,因为德军如果使用巨炮轰炸的话,就会为这少量苏军浪费弹药。

    但在这方面罗季姆采夫是完全想错了……要知道守在马马耶夫岗上的德军是第一步兵团的士兵,他们装备的是MP43,即便是只有一个班、两个班,但他们的火力却比苏军一个连还要强得多。

    于是,罗季姆采夫派出的小部队根本对德军构不成威胁,德军三、两下就轻松的将其打了回去。

    再比如,罗季姆采夫希望能同样的用火炮的方法将德国人从马马耶夫赶下去……

    这想法本身没错,德国人可以用火炮加少量步兵驻守的方式控制马马耶夫岗,那么苏联人同样也可以。

    问题就在于德国人火炮的威力在某一时刻爆发出来的威力远不是苏军那种野战炮可以比拟的。同时苏军兵员素质和单兵装备也远不如德军,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偿试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无奈之下,罗季姆采夫只能把情况向崔可夫报告。

    “我认为直接占领马马耶夫岗的方案不可行,崔可夫同志!”罗季姆采夫说:“主要原因是马马耶夫岗已经被德国人的炮火锁定了,任何占领马马耶夫岗的行动都是毫无意义的!”

    崔可夫一直都在关注马马耶夫岗的战事,所以他很清楚罗季姆采夫说的是实情……罗季姆采夫当然不是懦夫,但这并不代表可以让他带着他的部队做无谓的牺牲。

    然而,明白是一回事,能否放弃又是另一回事。

    “罗季姆采夫同志!”想了想,崔可夫就回答道:“马马耶夫岗的重要性我想不用我说你也清楚,我们没有其它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它重新控制在我们手里!明白吗?”

    “是,崔可夫同志!”罗季姆采夫无奈的放下电话。

    其实这个结果他是知道的,因为这关系到斯大林格勒的补给问题,丢了马马耶夫岗这场仗几乎可以说不用打了。

    想到这里,罗季姆采夫只能咬了咬牙,说道:“那就只有一个方法了!”

    罗季姆采夫的方法也是个笨方法,但在战场上往往就是笨方法有用,这方法就是实打实的与德国人拼,打阵地战。

    在这种情况下要打阵地战,首先要排除的就是不能再让“惩戒营”上了,如果继续让“惩戒营”上,就还会陷入之前的那坑,要么被德国人少量部队打退要么就成批被炸死……其实几次冲锋下来,一千人的“惩戒营”已经所剩无几了,想用“惩戒营”打也没法打。

    罗季姆采夫想的方法就是……让近卫第13步兵师与德国人硬碰硬,也就是枪对枪、刺刀对刺刀。

    罗季姆采夫相信,近卫第13步兵师也是精锐,对阵德国人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当然,为了避免一次上去太多兵力而遭到德国人轰炸,罗季姆采夫决定在马马耶夫岗采用“添油战术”。

第六百九十章 笨方法() 
    所谓的“添油战术”,就是指使用小股部队逐次攻击的方法,就像给油灯添油,一次不够、再加点还不够、再加。

    这战术实际上并不能称为战术,因为它其实是个贬义词,指的是指挥不力无谓的浪费兵力。

    但有句话叫“兵无常法,水无常形”,实战中往往就会需要用到这种看起来没用甚至是错误的战术。

    就比如现在,马马耶夫岗只有少量的德军。

    如果苏军一次性派出大部队去攻占的话,或许会成功,但成功的结果就是德军发射巨炮大量杀伤德军。

    于是,罗季姆采夫就只有一点一点的加,战斗力恰好超过高地上的德军。

    这时德军就有两个选择,一是用炮火覆盖,二是也往高地添一些兵力以挡住苏军进攻。

    但如果用炮火覆盖的话,因为苏军兵力并不多所以一般不会选择,之后又因为双方兵力都在马马耶夫岗成规模且都是精锐所以无法使用。

    于是,渐渐的就会形成“你添一点我也添一点”,然后再不断循环兵力越来越多的格局。

    从这方面来说,罗季姆采夫还是很有想法的。

    这一点当晚秦川就感觉到了。

    这天夜里,秦川正蜷在战壕里睡觉……其实这里夜晚根本就睡不觉,七月的斯大林格勒是旱季,蚊子成片成片的在四周飞舞,还有老大只的绿头苍蝇在身边“嗡嗡”的叫,尤其让人恶心的是你还不知道这些苍蝇不久前在哪具腐烂的尸体上饱饱的美餐了一顿。

    这其实是件很严重的问题,天气炎热毒虫横行,城内满是废墟和垃圾,更糟糕的还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尸体一层一层的往上堆而且无人掩埋……没有人还会有多余的力气去掩埋这些尸体,这不仅是因为尸体太多,更因为掩埋尸体还是很危险的事,因为废墟中甚至尸体里都有可能隐藏着敌人的狙击手,如果你在乎这些尸体的话,那么你自己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尸体。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有可能暴发大规模的瘟疫。

    但彼此已经杀红了眼的苏德双方根本就顾不上这么多,也许苏联人还希望它发生,因为如果瘟疫流行的话,就会像莫斯科的寒冬一样将德军赶跑。

    从这方面说,秦川还更希望冬天早点到来,至少在冰雪中不用闻着空中令人作呕的腐臭味,至少也不会看到眼前这座有如地狱般到处是尸体、残肢断臂以及废墟的城市。

    这时,通讯员跑到秦川身边报告道:“少校,侦察C组报告,他们听到南坡有些动静,苏联人似乎是在构筑工事!”

    对马马耶夫岗的驻守也是轮换着进行的,因为没人能在那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保持长时间警惕。

    秦川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生涩的眼睛,从通讯员手里接过电话,问了声:“什么情况?”

    “少校!”电话那头传来一名士兵紧张的声音:“我们确定是苏联人,我想,他们在准备对高地发起进攻!”

    “发射过照明弹没有?”秦川问。

    “当然!”士兵回答:“可是我们没能发现什么,险了他们挖的一些新土!”

    闻言秦川不由皱了皱眉。

    苏联人一般不会选择在夜里进攻的,原因是苏联军队素质较差在夜里很难组织。

    不过这一点似乎对眼前的这支苏军不适用……秦川已经从俘虏那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