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战第三帝国-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川不由一愣,然后就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克里斯蒂安则得意的哈哈大笑。

第七百五十七章 步话机() 
    训练中其实还发现其它的一些小问题,比如加厚手套使射击很不方便……扳机护环的空间太窄,戴着手套的手指很难伸进护环。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护环挤压变形使扳机前的空间尽量多一些,然后再把手套食指处内部棉毛扯薄,直到自己感觉能轻松自如的射击为止。

    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因为找到问题后很快就能解决,比如机枪脚架的问题、冬季润滑油的问题,一个电报发回去马上就由直升机基地送来……这或许是莱克斯少将被撤职送上军事的法庭后的余威,接任的副官对直升机基地那是有求必应而且马上就送到。

    第1山地师如愿得到一批冬季润滑油,另外克里斯蒂安也收到了一双雪山靴做为感谢。

    当然,秦川也不会少了弗雷科以及指挥部里几个主官的……毕意是要协调的友军,搞好人际关系还是必要的。

    最难的就是高原反应,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一时半会是训练不出来的。

    但不久后秦川就发现这一点似乎不是很必要,原因是苏军将进攻主方向集中在高加索东段尤其是靠近巴库一带的位置,而东段高加索海拔较低,一般都在4000米以下,这个高度对于在3000米高度进行适应性训练的士兵并没有增加太多的难度,何况作战也并非总是在最高峰。

    让秦川感到意外的是,两周之后首批100台小型步话机就跟着补给一起送到了山上,形状和要求都能达到秦川的要求……没装电池时大慨有5斤重,装上电池就有8斤了。

    相比起现代使用的微型步话机是重了点,但这重量还可以接受,8斤重的东西背在身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秦川拿过一台来看了看,顶端有一粗一细的两根天线,一根是用来发送的另一根是用来接收的,旁边还有一个调频旋钮。

    “开关在哪?”面包师问。

    “没有开关!”通讯员看着说明书,回答道:“天线拉开时就自动打开,天线收起就关闭!”

    这倒是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因为天线拉开肯定就是需要使用了,如果正常的操作是要用两步:开开关,拉天线。

    但战场上能节省一秒就是一秒,所以将这两步整合成一步……可以说是真正为战场考虑的一种设计。

    秦川把它分配到班一级,然后排部、连部等都配上,最后还剩下三十几部就做为备用。

    不用说,第1山地师的那些家伙自然又是看得两眼发直,尤其是知道第一步兵团竟然能将这新玩意装备到班一级,就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上帝!”克里斯蒂安对秦川说道:“我们连部都无法配上步话机,他们还在牵电话,可你们都把这东西用到班了……”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面包师反问。

    “为什么?”克里斯蒂安摊了下手:“因为打胜仗吗?我们也打了许多胜仗,虽然我承认没你们多!”

    “不!”维尔纳说:“是因为这是少校发明的,明白吗?”

    见克里斯蒂安满脸不信的发愣,维尔纳就强调道:“是的,你没听错,上尉。这是少校发明的,还有你们也在用的火箭筒,还有每天为我们送面包、煤油和弹药的直升机!它们都是上校发明的!”

    听着这话连弗雷科都不由侧目,他忍不住问着秦川:“这是真的吗,少校?”

    “我只是提个建议,将军!”秦川一边调节着手里步话机一边回答:“就像为我们的将军提建议一样,我常常会向那些科学家提一些我的想法以及前线士兵的需求,于是……”

    秦川将手中的步话机扬了扬,然后就对已经做好准备坐着休息的部下下令道:“我们该出去试试这玩意了,把你们的屁股从地面抬起来!”

    看着秦川一行人打开铁门走进外面的风雪中,弗雷科少将就摇了摇头:“他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是的,将军!”克里斯蒂安表示赞同:“少校带领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甚至还发明了那些神奇的东西……我已经开始妒嫉他了!”

    “你才‘开始’?”弗雷科少校笑了笑。

    如果说战友“妒嫉”秦川,另一边指挥这场战斗的朱可夫就应该“害怕”秦川了。

    因为他已经得到确切的情报,知道第一步兵团或者也可以说秦川就在外高加索。

    “我认为他们无法发挥多大的作用!”华西列夫斯基分析道:“因为他们是步兵团而不是山地作战部队!”

    “谁知道呢?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朱可夫说:“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可他们却占领了沙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起到决定作用,之后甚至还飞过我们的防线俘虏了我们两个将军并使我们的反攻计划全部落空!”

    朱可夫对这个“传奇上士”恨得牙关紧咬,做为苏联的常胜将军,他取得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及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几乎可以说未尝一败,直到这个“传奇上士”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

    有时候朱可夫还会对自己说:“对方只不过是个少校,而自己则是苏联副统帅,但却屡次败在对方手下……”

    朱可夫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就像自己走的每一步对方都能事先知道似的。

    难道是有德军的情报人员?

    朱可夫很快就摇头否定了这个推断,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麻烦的就不是这个少校,而是某个将军或是其它的什么人。

    更何况,如果他们从情报人员那就能得到消息,就不需要越过防线俘虏两个苏联将军。

    “朱可夫同志!”华西列夫斯基说道:“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其它选择了!”

    朱可夫点了点头,下令道:“进攻!”

    同时朱可夫在心里默念:但愿华西列夫斯基说的是对的,这个步兵团不会在高加索山脉上出现。

第七百五十八章 补给() 
    战斗最先是从空中展开的。

    应该说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苏军一直以来在战斗中都没有制空权,被压抑得太久的他们迫切希望能打一场拥有制空权的战斗。

    另一方面,则是在高加索山脉这样的地方,步兵登上需要时间、需要空投补给,如果要进攻的话空军就必须走在前头。

    在这方面朱可夫显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首先,他将空军主力设置在马哈奇卡拉。

    马哈奇卡拉是苏军资源大规模登陆卸载的港口,苏联空军在这里可以更容易获得燃油、弹药以及零件。

    其次,朱可夫在马哈奇卡拉周围设置了大量的防空部队……除了靠海方向,其它每个方向都配置了两个防空团。

    但朱可夫认为这还不够,因为防空部队毕竟无法阻止敌人战机轰炸机场,只能说是给对方空军一定的打击和威摄。

    于是,朱可夫就从其它方向调来了苏联最先进可以与德空军一战的两百架雅克1和米格3战机。

    防空火力再加上先进战机保护,这样基本就可以保证马哈奇卡拉的安全了。

    最后,朱可夫才是配置低速的七百余架次海鸥战机并将它们分批投入到高加索战场中。

    苏联空军在轰炸这方面显然拥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高加索山脉上的工事大多都是苏军建造的,他们知道那些工事的具体位置,因此就可以很有针对性的实施轰炸。

    而且这轰炸似乎也不困难……苏军有大量的海鸥战机,而且在高加索山脉的山峰中飞行还可以说很安全,德军的FW或BF战机都不敢或是不愿意进入这些山峰陵立的空域与海鸥战机追逐。

    于是就像朱可夫所设想的,苏联在高加索山脉至少拥有了部份制空权……一时天空中到处都是苏军海鸥战机的身影,一架架的俯冲下来对着德军的工事实施轰炸、扫射。

    问题就在于这是苏军认为的“德军工事”。

    这些工事的确是苏军构筑的没错,苏军士兵也知道这它们的具体位置……问题就在于苏军士兵文化程度及军事素质普遍较低,如果让他们亲临高加索山脉,那他们就会像走在自己家里一样知道是从这条路、这个方向,然后在某块岩石下有个山洞,他们就是在那构筑的掩体。

    但如果让他们在地图上指出来他们就难了。

    “是这里吗?我记得是这里!”

    “不,我确定是这个地方,因为我总是可以看到厄尔布鲁士峰!”

    “可是在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到!”

    ……

    于是一个个不确定的位置就由苏军士兵指定出来并交到苏军飞行员手上。

    苏军飞行员在看到这些位置后差点都要哭出来了:

    “别乔山口左侧,五小时路程高度,距奇克岩(苏联士兵为某块巨岩自行取的名字),左侧五十米左右!”

    “狄克山,罗姆溪西面三百米,大树下方。”

    ……

    更糟糕的还是,冬季大雪一覆盖,这些什么岩石、大树之类的全都是雪白一片,从天空中往下看根本什么也看不清。

    于是,苏军飞行员往往只能随随便便的将他们的炸弹投下去,或是朝下方打一梭子弹然后就离开了。

    德军士兵往往感到莫名其妙……他们看到人了吗?看到工事了吗?为什么把子弹、炸弹往没人的地方丢?

    除此之外,苏军另外还面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补给问题。

    要知道这可是爬雪山,而且还是在大规模部队爬雪山,甚至相当一部份地区海拔还达到三千多米……苏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是位于东段高加索的两个山口,如果占领了这两个山口就意味着苏军可以穿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外高加索腹地。

    但山地防御往往就是这样,要穿过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口,就必须占领两侧一千两百多米的高地,要占领一千两百多米的高地,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地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争夺的地区就会越来越高地域也越来越广。

    这样一来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登上一座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地可能需要十几天,而士兵随身携带的口粮只能维持一周左右……每个士兵都需要携带弹药、武器、还有登山装备,所能携带的粮食就十分有限。

    因此,就会出现军队还没赶到战场就饿死的情况。

    对于这一点,朱可夫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个是在路上设置供给点。

    简单的说,就是在开战之前就让每支部队的工兵以及没有携带武器装备的百姓(大多是高加索地区熟悉地形及有爬雪山技能的百姓)背着食物沿着该部队计划的行军路线进入高加索山脉,然后按一天路程左右到达一个供给点并将食物埋在安全的位置并做好标记。

    接着,再以第一个供给点为基础设置第二个供给点,接着再设置第三个……

    这样一来,大部队在前进的路上就可以使用这些供给点的食物和燃料以节省自己携带的食物和燃料。

    (注:燃料主要是煤油,这时代的汽油如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比如像航空燃油一样添加防冻剂的话,凝固点大慨在零下30度左右,而煤油就有成本低廉凝固点低的优点,适合在极寒地区做为燃料,比如取暖、进食……面包等食物在极寒环境下会变得很坚硬,需要燃料烘烤才可以进食)

    另一个,则是在更深入的位置设置供给站。

    这个供给站因为距离起点较远,供给点已无法延伸到这腹地。

    于是朱可夫就派出几队拥有攀登技能的专业士兵进入腹地寻找合适的地区,比如地势相对平坦、风势较弱,同时又距离几支部队的行军路线近等。

    然后,就在这些士兵的配合下使用运输机大面积空投,供给站的士兵整天做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补给然后将他们拖运到供给站。

    这个工作甚至从苏军在高加索登陆起开始一直到这场战役结束都没有停止过。

第七百五十九章 煤油灯() 
    有了供给点和供给站,苏军进攻时的补给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朱可夫将一个山地师第22山地师用于进攻西段高加索、一个山地师第39山地师用于进攻中段高加索,两个主力山地师也就是从外高加索方面军退下来的大多拥有山地作战经验的第9、第20山地师用于进攻东段高加索,第242山地师用作预备队。

    其实用作预备队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运输补给的后勤队……预备队是用来在特殊情况时应变用的,而在高加索山脉上的战斗,即便是山上出现了特殊情况紧急情况,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