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战第三帝国-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很快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为下一秒,麦田中就传来一声爆响及几声惨叫……一名新西兰士兵踩到地雷了。

    这枚地雷就像是点燃了战斗的导火索。

    一名军官高喊:“杀光他们!”

    新西兰士兵们就高喊一声挺着刺刀朝德军防线冲去。

    这与历史是何其相像。

    历史上这一仗同样也是新西兰第2师打头阵发起突围,同样是端着刺刀在没有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冲向德军阵地。

    这一点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之外,因为英军一向都不擅长打夜战、打硬战,而且在冲锋前总会有炮火准备以炸毁敌人的地雷和工事,所以德军在夜里警惕就放松了,没想到新西兰第2师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面而且眨眼间就闯进他们的阵营并进行一场混乱的肉搏战。

    更糟糕的还是,新西兰第2师的主攻方向恰好是德军指挥部所在地,德军甚至连高级参谋都端起枪直接面对敌人。

    这使英军顺利的从马特鲁突围并逃回了阿拉曼防线,在之后的战斗中,第13军的这些兵力及坦克在阿拉曼防线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

    枪炮声很快就响了起来,但是并不激烈。

    这依旧是德军的骗术,斯特莱克将军希望有更多的英军跳进德军布下的陷阱,尤其是英第15装甲师。

    所以德军第一道防线上只有两个连三百多人,而且打了几枪抵抗一阵后就沿着交通壕撤退。

    奥斯汀中将果然上当了,他一看这情形就坚定的认为面前的德国人没有多少兵力,于是就冲着步话机大喊:“全体前进!”

    “隆隆”的马达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一百多辆“玛蒂尔达”、“瓦伦丁”坦克组成的混合部队早就集中在了马特鲁东面……英军坦克速度很慢,要迅速突围就只有尽可能的缩短战时路程。

    而且,奥斯汀中将还让故障率小的“瓦伦丁”坦克及坦克状态良好的开在前头。

    这是担心坦克在突围的过程中发生故障挡住后面坦克的去路,要知道他们坦克主力是沿着滨海大道前进突围,一旦发生交通阻塞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几发照明弹打到了空中,英军漫山遍野的士兵和坦克就出现在德军士兵面前。

    这其中坦克主要是在滨海大道上行驶,但还是有三十辆分散到公路右侧与新西兰士兵一同前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英军为这次进攻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让新西兰士兵在前头堪探,接着再引导坦克从路边前进参与作战。

    但英军不知道的是,他们这其实不叫作战,他们是往德军设下的陷阱里跳!

第一百五十五章 跳雷() 
新西兰士兵的攻势很猛、很快,虽然一路上不断有地雷在他们周围爆响,但他们还是一路端着刺刀往前冲。

    这种作战风格令人敬畏,但同时这种作法也十分愚蠢。

    说它令人敬畏是因为是德军在阵地前安装的是“s”型弹跳地雷,这种地雷被盟军称为“弹跳贝蒂”。

    顾名思义,弹跳地雷就是在被触发后能弹到半空中的再爆炸的地雷……普通地雷在地下爆炸,其大部份能量会被土地吸收只能在很小的范围里造成杀伤。

    “s”型弹跳地雷用了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它在弹体下端装了一个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套筒,这套筒就相当于炮管。

    当地雷被触发后,首先引爆的是弹体底端的发射药,于是弹体就会像迫击炮炮弹一样从套筒里发射出去,弹跳到大约一米五到两米高的时候弹体被引爆……于是,预设在弹体周围大慨360枚钢珠就会朝周围爆射。

    有时一枚这样的地雷都能将周围数十米范围内的步兵打倒在地,更糟糕的还是这些士兵大多伤而不死……在战场上,一名受伤的士兵永远会比一名死亡的士兵更麻烦,因为它不仅失去了战斗力还需要几名士兵救助。

    这使“s”型地雷成为盟军最可怕的梦魇。

    而新西兰第2师的士兵居然在这种威力巨大的反步兵地雷前强行冲锋……只怕德军都没有这种勇气。

    说新西兰士兵愚蠢倒不是因为这个,他们这么做虽然是在用生命去踩雷……但战场上有时就得这么做。

    说他们愚蠢是因为他们不是英国人而是新西兰人。

    从“国与国之间只讲利益”这个角度来考虑,新西兰士兵凭什么帮英国打仗?而且还常常被英国当枪使做炮灰。

    类似的还有少澳大利亚军队……这两支殖民军在战场上甚至比英军步兵还英勇,一战、二战全世界到处参战结果对他们本国却没有多少利益。

    究其根源,其实是这两个国家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就是在心理上对“日不落帝国”的奴性被其“世界第一强国”的光辉给蒙蔽,再加上一些对“母国”的情怀于是不加思索的就抱英国大腿。

    在“s”型地雷的威力下,新西兰师冲到第二道防线时势头就弱了许多,而此时德军的火力就更强了一些,几次将冲锋的新西兰师压了下去。

    这在奥斯汀中将眼里是很正常的,对手是德军嘛,其素质和火力都是英军没法比的,稍稍受阻也正常。

    同时奥斯汀中将还不断的收到报告,新西兰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隐蔽在树丛中的假坦克。

    这让奥斯汀中将确信自己是对的,而且相信自己会取得胜利……他打算借这场胜利来鼓舞下士兵们的士气,尽管在面前的德军并不多。

    然而,就在英第15装甲师的坦克开足了马力往前冲英军也跟在新西兰士兵后朝前涌时,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就冉冉升上天空。

    奥斯汀中将第一时间就感到事情不妙,这三发红色的信号弹是德军方向打的。

    信号弹……

    它的意义当然就是命令分布在各个位置不同的部队进攻……在某些情况下信号弹比通讯设备还管用,用通讯设备下达命令还可能被干扰等原因导致有些部队没收到,信号弹一升空,命令就同时而且确定的传达下去了。

    这就意味着……德国人有其它部队。

    奥斯汀中将隐约意识到自己跳进了德国人的陷阱,于是急忙对着步话机下令道:“撤退,全军撤回马特鲁!”

    但这时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坦克这玩意要调头十分困难,尤其是英军大多坦克还在滨海大道上,调头不可避免的会占用大半个公路,而且还要反复进行前进、倒车、转向几个动作……这也是现代坦克大多要求能原地调头的原因之一,这个动作不是为了炫酷,而是在战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缩短坦克转向的时间并避免交通堵塞和混乱。

    几声巨响就从公路上传来……那是德军在滨海大道上埋下的炸药,其位置是在英军坦克队形的后半部,两辆坦克恰好就在炸药位置的上方,于是“轰”的一声就被炸了个底朝天翻倒在路边。

    公路上瞬间就多出了个大坑,后面一辆坦克收势不住,或者也是因为在坦克里观察不到外面的情况以为只是一发普通的炮弹,于是就缓缓的开进坑里……

    其下场就不用多说了,以“玛蒂尔达”坦克的重量和故障率,下去肯定是上不来的,里头的坦克乘员也不会好过,只怕已碰得头破血流甚至昏倒。

    接着,一辆辆德军坦克就从藏身处开了出来……为了能躲过英军侦察兵的侦察,它们都采用了沙漠里的藏身法,也就是在地面上挖个坑然后将坦克开进去,上面再覆上一层板甚至还铺上泥做好伪装,英军侦察兵就算是从它们头顶经过都不一定能发现它们。

    这时的他们一得到命令,就像是一个个从洞穴里钻出的巨兽一样从藏身处咆哮而出……然后英军的坦克就在眼前,它们马上就停下调整炮口瞄准。

    坦克炮缓缓的移动,随着一声声炮响,一发发穿甲弹就带着啸声射向公路上正转向的英军坦克。

    位于公路上的英军坦克主力霎时就瘫了,因为这其中有许多坦克正在转向调头横在公路上,被装甲弹击穿后它们就无法动弹,于是就成了障碍将所有坦克都堵在公路上。

    有些坦克急于逃生不顾一切的冲到路边想要绕过去,但路边的麦田显然无法承受步兵坦克的重量,于是横七竖八的陷在其中无法动弹,就像被随意晾在海边晒的咸鱼一样。

    德军坦克的机枪也响了起来,它们和步兵的子弹汇聚在一起凶猛的朝麦田倾泻,已经长得一米多高的小麦被高速飞行的子弹打得“哗哗”直响,断裂的麦杆和已经成熟的麦子被子弹惯性带到空中四处飞溅。

    当然,重点不是这些麦子,而是那些在麦田里冲锋的新西兰士兵……他们一排排惨叫着倒下,迸出的鲜血很快就将麦田染成了一片片的红色。

第一百五十六章 嫉妒() 
感谢江宣景同学的打赏,盟上加盟……好盟啊!^_^

    ***************

    又打出一排穿甲弹后,德军坦克就“隆隆”的朝前推进……这是在压缩英军的空间,尤其是在后部英军的队伍的后方,一队由“斯图亚特”坦克组成的突击队在“三号”坦克的掩护下迅速穿插至英军队伍切断英军的退路。【。m】

    那是德军在与英第7装甲师作战时缴获的坦克,奥尔布里奇上校在缴获它后就将其编入第5装甲团,并且命令驾驶这些坦克的坦克兵一边跟着部队行军一边学习操作。

    德军坦克兵学习得很快,以至于现在他们都能够毫无压力的参战……不过这也是考虑到这场战斗的特殊性。

    这是一场埋伏战,如果英军上当被引出来的话,他们的坦克肯定会在“三号”坦克的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于是“斯图亚特”参战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借着这个机会还可以给他们一次实战煅炼的机会。

    除此之外,英第15装甲师装备的绝大多数是“玛蒂尔达”和“瓦伦丁”坦克,这也是奥尔布里奇上校敢把“斯图亚特”投入战场的原因之一……否则的话,敌我双方都有“斯图亚特”,而且这还是在很难分辩的夜晚,那这场仗就会打成无法识别敌我的混战。

    但是现在,“斯图亚特”的投入反倒使英军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中许多人都认得这种坦克,知道它是美国支援英军的装备,于是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赶来增援自己的友军。

    英军士兵中甚至还有些人发出一阵欢呼……结果引来的却是一片密集的弹雨。

    正如之前所说的,“斯图亚特”对付坦克虽然火力不足,但却拥有强大的压制步兵的火力……每辆坦克四挺机枪同时开火,三十三辆那就是一百多挺机枪,那子弹就像是在英军步兵群中刮起一阵飓风似的,风卷残云过后霎时就全都倒下了。

    (注:“斯图亚特”共有五挺机枪,炮塔上方的机枪一般用于防空,有时也用于压制敌方步兵,只是在坦克行进时很难操作。)

    于是,英军就发现他们已经被德军的坦克包围了,前无去路后无退路,旁边还有“三号”坦克“隆隆”的朝他们逼近……

    秦川和他的战友就跟在“三号”坦克后头朝英军推进,一路上到处都是英军的尸体,只不过因为黑夜及麦田的遮掩看不见,只有脚下踩着一堆软软的东西才意识到踏上了一具尸体。

    不过这时已没时间理会这些了,秦川只知道不断的朝敌人扣动扳机,一发又一发,根本就不需要瞄准,眼前到处都是敌人,他们就是被收网的小鱼一样,因为坦克的推进空间被压缩而越来越密集……密集到随便射出一发子弹都有可能击中两名甚至更多的敌人。

    英军无路可逃,麦田的另一侧是滨海大道,滨海大道再往北是怪石磷洵的悬崖,大慨有三十几米高,下面就是大海……当然,有些熟悉水性的士兵会冒险跳下悬崖逃生,只不过他们可能最终还是会摔死,因为下面很多地方是一块块石头,只有少数人有幸能跳进水里逃出生天。

    终于,有名新西兰军官朝着德军坦克大喊:“别开枪,我们投降,别开枪!”

    新西兰士兵及英军士兵们纷纷举起了双手,枪炮声也跟着慢慢平息了。

    战斗终于以一种较为人性的方式结束。

    这一仗,德军共打死打伤了两千多名英军,抓了六千多名俘虏,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新西兰第2步兵师的,新西兰第2步兵师几乎在这一战全军覆没。

    更重要的还是,英军第15装甲师的最后一百多辆坦克及装甲车大多被摧毁,有二十八辆被俘……不过就像之前所说的,德军对英国人的步兵坦克不感兴趣。

    至于英第15装甲师的步兵团,他们因为在部队的最后方所以及时逃回了马特鲁。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