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唐朝-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10毫米。也即是说,所有地盐田一天能蒸上千吨海水。

    这里的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点五,一千吨海水即能制盐三十五吨。逢阴天产量降低,逢雨天不能生产。但平均每月应该能达到极限产量地一半,即十几吨海盐。

    而且,盐田的规模还可以继续扩大,从理论上讲,李好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成本优势,垄断整个太平洋西岸的海盐生产,一统大唐所有的用盐需求……

    除了产盐,这里的渔业也非常的兴旺。因为盐场和渔场的原因,让这里短时间就聚集出来一个小规模的城镇出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商人跑到这边来采购食盐到内地售卖。因为这边的盐质量好,价钱还便宜。

    这算是李好利用自己知道的东西带来的又一个变化,事实上如果不是李好提前把这个大盐场弄了出来,莺歌海盐场真要被发现,一直要等到后世去。现在这地方被提前了上千年出来了,虽然不能像后世一样利用机械化大规模产盐,但是也能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最大盐场。

    李好在盐场这边呆了一天,看了这边的各种条件,然后再看了一番那些盐工的生活。见这些东西并没出现什么他看不过眼的东西,也就没有继续呆在这边了,而是启程往船厂那边赶去。

    “姐夫,那船好大啊!”看了盐场后,下一站是造船厂。一行人还没到达地方,远远的就看到好几艘正在建造的大船,更远的港口中还停了一艘,如同宫殿一般壮阔。

    如果不是李好说那些都是船,他们这一行人就要以为那里是新建的建筑群了。跟宫殿一般大小的船,除了李好,其他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嗯,这船应该是当今天下最大的船了,无一可比!”李好远远的看着那艘大船后得意的说道,就算再过几百年后,这船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船,一直要到千年后,这可是郑和宝船呢。

    为了把这套技术换下来,李好把自己储存的一半积分全部换了出去,得到制造工艺。然后经过自己手下的那些学生和技师多次试验后出来的东西,这可是真正的高新技术。要知道这种技术在后世都不完全掌握,只能依靠历史资料慢慢还原,更不要说现在了。

    史书记载的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九桅十二帆。这样算起来,这船跟后世的航母一般大小了,只是这种大型宝船很有可能不是郑和的旗舰,而是大明皇帝的座舰!

    这种船平时并不出海,只是在海港作为皇帝检阅海军的座舰。毕竟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尺寸并不符合海舰的标准,经不起风浪。二是长宽比过大将近1:2,不像海船,倒像是宫殿。

    另外这船的尺寸明显超过了故宫太极殿的尺寸,在明朝时属于僭越,郑和不可能居住,只有可能是为皇帝准备的。而且九桅十二帆这两个数字有很大的像征意义,九像征九州,也象征皇帝一言九鼎,九是龙的象征;十二帆象征宇宙时空,如十二个时辰为一日,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轮。

    所以这艘最大的宝船实际上并不是用来出海下西洋的,象征意义多余实际应用。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尺寸应长约70米,宽近20米,张五桅至六桅,排水量2500…5000吨。尽管如此,这些船依然是最大的船。

    这么大的木船在海上行驶,自然有它配套的一流技术对应。东方文明在千多年的航海经验中的积累,在这种船上面应用到了极点。这也是李好把这船拉了出来的原因,这种船太适合远洋了。

    “这船的整个制造工艺要好保存下去,希望后辈们把这个发扬光大。”李好看着那些大船跟身边的学生说道,另一个时空这种造船工艺却被完全淹没在历史之中,以至于后世的人只能从历史资料和考古中去还原这些技术。

    这是李好不想看到的结果,要不然他也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积分去换取这项技术过来。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上,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与其他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不少。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能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这船的船桨也与其它船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还有特殊的船形结构,一般的船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

    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

    另外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

    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也有了明显的不同。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

    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

    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另外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技术。

    可惜的是,原本应该更辉煌的宝船技术却在那些脑残手中彻底摧毁,这算是东方科技发展中的最大的一次损失,要不然往后的年代中,东方也不会在海战中各种被虐。

    近百米长的大木船,近万吨的排水量,这种船几乎可以跟后世的航母相比了。用木头造出如此之大的船,这已经把技艺这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可见东方文明的科技当时有多先进。

    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到了明代后,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千年的技术沉淀,到了明朝后终于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出来,只是可惜的是,这种光芒只是昙花一现,然后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姐夫,我们可以上去这大船上看看么?这么大的船,站在上面一定跟站在岸上一样了。”随着一行人越来越靠近船厂,门口已经有人出来拦住他们,然后打断了武月的话。

    “这里是重要地方,未经许可不准入内!”看守这边的人是那些被李好置换出来的士兵,这地方的技术属于严格保密的地方,任何人不经许可硬闯入内,守卫的人可以直接射杀。

    这是李好授予这边船厂的权力,除了真正的自己人,其他人都在防范之中。他可不想这里的技术被那些番邦的人偷学了回去,自然要把这里好好看守住。

    李好没有耍自己的威风,也没用自己的特权训导那几个不开眼的侍卫。他有通行这边的令牌,然后让守卫通知这边的负责人过来引进一下,其他人也可以跟着进去。

第二百七十七章 被吃厌的美味() 
“这里的守卫好严。”除了进门口的两座营寨,周围是一个环形的山丘把这里全部包围起来。山丘上面全部竖了围墙,间隔没多余都有瞭望塔,山顶还有一座高耸的灯塔。

    小武和武月也能算的上是船厂的老板之一,她们过来并不算违规。而李好的那些学生,有些是要留在这边的船厂的,更加不算违规了。

    不过尽管如此,进来船厂的人还是有等级之分。比如武月和小武,她们虽然也是老板之一,但是她们不能接触保密的技术部分,也不准把这些船的图纸带走。

    而李好的那些学生能接触到这些,但是他们要把图纸带走的话,必须要申报审批才行。平时的话只能在船厂这边活动,这里不仅有大型的工厂,还有一个巨大的生活区,基本的生活物质都不缺,还有娱乐的地方。

    出去采购的人有专门的人负责,每天出去的时候也都要检验一番。至于进来的人就更严,那些送货过来的商人,只允许到营寨门口,里面完全被另外接管了。

    这里面只有李好的权限最高,他可以随时查看任何地方,不过把图纸拿走的时候,还是需要登记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的把技术保密化。

    “你们先在生活基地那边等我一下,我看了里面后再带你们去船上转转。”进了船厂的区域后,李好先跟武月她们交代了一下,他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武月她们不能跟着过去。

    “好!”在这块两个妹子表现的都不错,这种规矩在李好的不少作坊里面都严格遵守着这些,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技术不被人偷窃出去。

    这种防患非常有必要,这些年来,小武同志一直掌管着这些,对于那些过来偷窃技术的事情并不少见。李府做的东西很挣钱,李府拥有好的技术,这个在大唐现在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李好这人聪明,早早的把吴王,以及几个大唐的开国功臣和李二拉进去,他早就被人灭了无数次了,他手上的技术恐怕也早就成了别人手中的东西。

    古代的人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有些东西他们一样会动心下狠手。所以必要的防范很有必要,除了那些李好愿意公开的东西。

    李好跟着这边的负责人到了船坞的时候,这边有艘大船正在修造船舱。宝船在设计的时候就用隔舱板把底部的船舱分成了一个个舱区,类似的船舱至少多达十多个。

    另外为了提升船只的抗撞能力,宝船还在隔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相连,船壳板局部则由三层薄板叠合而成非常坚固。

    由于船舱与船舱之间用隔舱板严密分开,因此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它舱区。因此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

    虽然南方这边已经有了好几次成功的远洋,但是在大海上行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意外。船的防护能力越强,这样能活下去的希望就越大。而对于李好来说,他手中的每一个远洋的人,都是宝贵的人才,一个他都不想损失。

    “老师,这边现在只有各种海鲜吃,其它肉类供应有点紧张,蔬菜水果还好,不知道你们习不习惯?”

    在船厂参观了一圈后,回到生活区这边,李好在这边负责的学生过来接待了李好他们。这边的船厂新建没多久,周围的配套设施并没完全到位。

    如果不是李好提前建立的几个农场给这边提供补给,他们估计只能顿顿吃海鲜了。对于平常吃不到这些的人来说,海鲜或许是美味,但是天天吃的话,再美味的东西也能让人吃厌。

    现在船厂这边的人就是这样,说道吃海鲜的时候,李好的学生都是一脸的苦相。虽然他们现在吃的那些东西都是绝好的美味,但是他们真的已经吃吐了。

    “这边的条件稍稍艰苦了点,过段时间就好了。等这边的水泥马路修好后,咱们府上的农场也成规模了,到时供应你们这边一点压力都没。你们的师兄在这边任职也在大力发展这些,就是为了满足这边各个作坊的需求。”

    李好看着自己的学生安慰道,一直以来,他的学生去的地方很少是繁华的地方,一般都是他去任职的地方,或者等待开发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条件都不怎么好,但是却是最能锻炼他们的地方。

    “这种艰苦的日子不会太长,等这边的船厂上规模后,我到时会跟朝廷建议把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