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英雄-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队伍在给陌生人高大上之感的同时,并没有太大的杀器让人感觉到不自在,再配合张海等人比较坦然而平易近人的话语,就很容易给寻常的民众以信任了。就算有个别疑心重的,也并不影响大局。

    张海率领的队伍在西北一带第一批接见的人是甘南一带的一些村中的老人。一共二十多人,为了避免给这些人的顾虑,这二十多人也都是把时间错开分别召见的。以前的时候张海率领的队伍了解情况多从半大孩子或妇人入手。但是如今并非别人天下或者新朝还没有巩固下来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虽然新朝已经建立了数年,但是不论北方还是南方,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一家之中年长的男性往往是主事儿的人这个特点却没有什么区别。了解的信息也是一般百姓中最多的。对新朝没有多少见识或了解的时候,见到外乡口音的人或许会天然有一些警惕。然而在新朝十年新朝白话基本上已经在军政体系中基本完成了推广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对这种口音感觉到奇怪了。这时代很多回乡探亲的学生在寄宿制新学学堂严厉的要求下很多人家乡话都说不太利索了。一口标准的新朝白话与新式用语习惯,反而更给人以“大官”的感觉。

    同外人谈话,张海参考了内情部的不少经验总结也习惯了正题前说一些客套的场面话,然后再做一些了解,能让那些被带来的时候有些紧张的百姓心绪平静下来能够正常交流,宋子悦等亲卫连在选人的时候也多少有了些经验。一些心理素质过差或者误会过深的人虽然也会带过来禀报,但并无必要再多废时间进行过问。

    “看村里人们的气色,似乎这两年来也并没有什么改善啊。是土地重新调整后有什么不公吗?或者是来收的税款公粮太多?”即便是聊天打探情况,持续十多次的情况下也会让人感觉到一丝疲惫,不过比过去稍稍成熟了一些的张海却克制着自己,尽量不让这种有些厌倦的感觉体现出来。

    “换了钢制农具以后,女人下地劳动也能接近一个劳力了。前年的时候管子水田也普及到地方上,粮食的收成比三前年改善了很多。不过这两年来大军西征,不少年轻人都要经过村里住宿,用度和着实不少。。。”

    “给钱么?怎么个价钱。”

    “价钱给的很足,听说是按京城的公共粮店价格出的钱。即便是粗粮,百斤也能换来一两银子。这两年来四乡里各村日子过的紧了一些,粮价也涨的不象样。但是上面下来的年轻人专门解释过这是银钱过度集中在一个地方带来的结果,总会随着西征的结束好转起来的。

    “百斤城品粮一两?那这两年也换不来多少前吧。。。”张海按照准备好的原则询问道。

    “圣主见笑了。这两年来来即便是西北一代,中等户一年下来不遇到太坏的运气都能收上二十余担粮,可比前朝的时候宽裕了不少。这样几年下来,每户都能有二三十两银子了。太多的粮食我们也吃不玩,近半数也只能买给附近的饲养场。过去的时候卖不了多少钱,但是近年来却似乎大不一样了。”

    张海这才反应过来十两几十银子或银元对于自己甚至京城里的一些富户当然不算什么钱。可是即便到了粮价不是很贱的清朝,外战中一般的小兵战死抚恤也不过二三十两银子罢了。如果是剿灭遇难还要更低。在这还不像东南一带那样富裕的西北一带,人们对银钱的概念还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就这样,花了一整夜的时间询问了二十多个请来的人,也让宋子悦等亲卫连的人对更多范围内的群体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后,这陕南普通地方一带的民间经济与负担状况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于这些了解来的情况,张海其实还是有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张海当然希望中原的人均经济水平能够早日赶超历史上1800年英国的水平。可却也知道要让传统经济人均起来改善个四五倍哪儿有那么容易?建国初期的新中国都用了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到八十年代左右才与旧中国有了生活上根本性的改变。离新朝七年不过三年而已。这西征以来负担相对沉重的西北都有这么大的进步,那其他地方特别是东南一带又会是什么样儿?

    有着这些怀疑,张海也没有按原计划让队伍沿着通向陕南的大道去走了。而是改变队伍的形成,向南进入川蜀一带看看那里的情况。

    “我们现在入川的话,一个半月以后可能就无法赶到运河。。。”宋子悦刚想说什么才意识到了有些不妥。

    张海则笑道“许多人以为蜀地遥远,忘了当年的一些唐诗了。走水路我们的行程反而可以比路上更广一些。”

第1321章 微服行军(四)() 
从西北到西南,自古是中国较贫困的地方。除了汉中一带或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还算富饶外,大部分地方的人均农业与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方。至于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张海很长时间也不得起解。按理来说如果一个地方资源不太好或者说不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人口就会向外迁徙。而人均经济会重新因此而中和就像辽东和岭南所形成的经济与财富流动规律那样。人类扩展到全球也是因为如此。

    可是当张海在率领队伍“微服行军”不得不走一些并非重要交通要道的偏僻地方的情况下,对这些山区丘陵地带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在当初人们最初迁徙到这里的时候,大山之中也未必贫穷。诸如上古时期曾经领先中原的古蜀国那样,可是安居下来的人们只要过个几代就会人口膨胀。当天下很大还有地方去的时候,增长的人口会扩散到其他地方。而当天下格局已定,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要流亡他乡就会面临外地人对客地人的歧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诸多难以根治的贫困带。如果不是新朝四年的事情让新朝政权有了空前的号召力,以前所未有的中央武力和个人威望所带来的执行力。建国初期这种大范围的“人口调整”不知道会闹出多少问题与弊情。

    不过到了新朝十年,特别是西南一带的战事已经结束三四年时间后,让张海重新看到了这一带经济与民生明显的变化。在春节到十五期间的节日里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人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不得不当成平一样。即便在山里相对孤立的乡村之内,也经常能听到那随着风声而隐隐传来的炮声。能看到在山间和四下里活动的不少牲畜。那种明显一看破旧异常不知用了几代的衣装也少见了。

    “新朝开国到现在不过七八年光景,经济上就有了远不止翻倍的改善?能比以前强三倍?我看这未必是实话吧?”在路过广元一带询问从乡间请来的人的时候,张海有时也主动的这样问道。目的在于避免意外。如果真是有什么弊情,能做到天衣无缝掩饰自己的人毕竟是罕见的,多咋呼几个虽然也有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却可以为更真实的调查当地情况提供一些契机。

    特别是张海听到与执政以来的经验有些背离的话之后,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如何,有着传统习惯和民众素养的巨大惯性,绝不是几个发明就能有根本性的变化的。就算考虑到数年前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人口大调整。千年来各地人均农业资源区域性分配不均的情况得到了很大好转,能在七年的时间内翻倍就是两不起的成就了。而七年改善为原来的三倍?还一连十多个人说的都与次相去不远?这不得不让张海感觉到怀疑。三倍的农业水平差距,那几乎相当于清朝民国时期的贫困带与最发达富裕地方接近农业极限的区别了。

    不过被请来的那些人中除了少数几个,大多数没有怎样的犹豫之色,而是借机赞道“过去的时候即便是躲避到山里面,也有不少的神仙要孝敬,景况不好的情况要要交出收成的四成,只得六成。而新朝建政以来,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再也没有多少让人搞不明白,全凭官字两张口的杂税。仅仅只有地方捐和中央捐这两种,加起来也不过两成而已。不少人迁出大山后这里的土地也进行过重新分配。再加上专门来推广的农业技术人员那里扶助了不少看起来使上一代人也没有问题的干活家式。贩卖一些东西没有太多的行过税,还有人在外面打工挣来不银钱,这些都让这几年的日子如同翻身一样。。。”

    张海当然也从里面听出一些门道,比如所谓的“地方捐”是新朝法度里从来没有的。新朝农税一般来说定在一成左右。不同经济状况的地方或许有些增补之说,但是像这样一直以来并不算突出的山区,从来不在多补的范围之内。新朝地方行政管理固然还存在诸多不正规之处,但也不是传统政权那样在很多事情上毫无财政投入的地方,那半成所谓的“地方捐”无疑就是这一带的“灰色利益空间”了。

    张海不是康西微服私访记里做反衬的主角,对这些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什么程度算过度什么程度算不可避免也早已有本帐。虽然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但也没有严重到让张海不得不立即解决救民以水火的地步。

    “没想到这样的地方的农民,都能有折合一年人均四石成品粮的收成,人均六成成品粮的收入。”宋子悦也不由的有些感叹起来。

    张海也多少有些无奈难道自己在执政的时候,对于社会领域真正的改善反而是一种阻碍,李千兰自己在君主的位置上可以做的更好?要是那样的话,恐怕自己就要悠着点儿了。

    就这样,张海所率领的一行人西北经广元一带入川,整个春节至十五都在川地一带转了不少地方。当然这种微服行军多少也有一定局限那就是对乡里的情况了解比较容易。顶多再加上一些市镇经济,而对城里的事情进行了解,天然有一定障碍。

    以前的时候张海了解即便是新朝工商业经济有很大恢复和发展的年代,在这二三线的落后地方城市经济还并不占社会的多大权重,如果仅仅是经济调查,那么从一些物流的观察上也能了解个一二了,没有必要冒险入城。

    可是张海却忽然有一种感觉自己微服从不入城,这会不会导致什么弊端?在权衡了许久之后,张海还是下定决心展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入城微服”,以防万一有自己长期以来忽略的事情。至于最坏情况下的危险张海也想到过,不过在新朝已经在境外取得决定性胜利,没有自己这一年时间整个社会也能有很大改善的情况下,对这种危险的顾虑已经远不仅入前了。如果不是这种转世之人的“天赋勇气”,那以张海前世的性格根本也不可能走上这种某大事的道路。

第1322章 微服行军(六)() 
“圣主,没有必要再冒这样的风险吧?难道。。。”宋子悦似乎想说些什么,诸如“难道还信不过我们的战士”这类,不过终究是有所顾及,还是收住口了。可是不说这样的话,又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劝说。

    最终还是田宾郑重的劝道“圣主的身材在这样的西南之地实在太扎眼。如果这城里有那么极少数当年的漏网之鱼,那就很危险。还是让我们外情部的人去几天并且详细的递交多份报告,不是更好。”

    张海再一次仔细的思索了许久,却还是坚持的说道“这样吧外情部还有战士们也做好微服的装备,但总不能都集中在一起。在新朝,特别还是这样的地方,身边的跟班超过两人总是有些不好的。有两个人跟在我身边,其他若干组按照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安全布置就可以了。”

    有两个原因让张海最终下定了决心,一是在境外的大事平定,内部改善也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有一种多年来未有的轻松之感。二是张海不希望永远的被无形的囚禁在某些范围里。如果自己总也不去市间,万一之后有这种需求的时候又何以自处呢?

    就这样,当队伍抵达成都附近后,警卫方面的安排计划也终于做好了,张海看过之后也觉得还算稳妥。同时也似乎想起了什么,有些紧张的心也就放了下来就算是现代大国的一些重要官员或元首,也不是必然需要封路净街,微服其安保力量相对隐蔽的时候还是有的。后世某些时候都能做到如此,此时有何不妥?”

    同时张海也进一步的通过身边的人核实了这里的一些情况比起旧朝的时候行商的人要孝敬不少神仙,卖艺的倍受歧视而且也有这样或那样的规矩。新朝税源并不依赖于行过税,对于很多个体商业行为的管理远比大多数朝代宽松。同时一些城镇中的灰色空间在经济水平与财力有了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止。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张海觉得很多事情也相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