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世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巍巍华夏璀璨中华一个偶然发现打开了无限能源的宝藏拉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华夏文明由此踏上伟大复兴的快车道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誉与铁血同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必将再现辉煌亿万万炎黄子孙必将傲立全球
 94213

序一 上帝之手() 
黔州,省府郊外,“红峰”基地。

    这里原本是一座兵工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数千名军工人在此挥洒汗水与青春,每年产出数十万支各类枪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大裁军的浪潮影响,成百上千的三线兵工厂退出了历史舞台。只不过,这座埋藏在深山中的兵工厂不一样,在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之后移交给二炮,用来储存、检修与维护各类导弹武器。到了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兵工厂的命运再次被改变。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的第五年,军方第一代超级计算机在此落户。在此之后,虽然超级计算机更新换代数次,但是该基地的使命一直没有改变,即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核爆炸试验,为国家的战略安全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整座基地都在地面之下,准确的说是大山内部。至于工厂宿舍、食堂等地面建筑物,早被拆掉了。

    计算中心离地面数十米,由大大小小数十个房间组成,总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能够容纳上千台大型机组。在十二台五千千瓦级的大型中央空调的驱动下,里面始终保持着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在此运行的,已是军方的第五代超级计算机。

    虽然在性能上无法与“神威”等民用超级计算机相提并论,但是每秒上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足以应付各种军事应用。关键是,这是军方的超级计算机,没有使用成本、以及跟其他用户争夺运算资源的问题,此外在保密等方面也更有保障,极为适合为一些秘密科研提供超算服务。

    正如国外情报机构猜测的那样,“红峰”基地的超级计算机主要为各种秘密军事科研项目服务,用于模拟核爆炸只是一个噱头。其实严格说来,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核爆炸也是秘密军事科研项目,因为模拟运算得到的数据将用来设计核弹头,而核弹头的可靠性决定国家的战略安全。

    现在,已经持续五年的“问天”项目即将产生结果。

    其实,“问天”是一个庞大的计划,由该中心负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即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是否具有可行性,从而决定是否将该计划持续下去。

    对一个将要投入数万亿元的庞大计划来说,五年时间不算漫长。

    只是,对一台每秒运行上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来说,持续运行五年绝对不算短暂。如果用来设计战略核弹头,五年的时间足够让这台超级计算机进行上千次的模拟测试,设计出十种以上的核弹头。

    什么项目需要如此巨大的运算资源?

    控制中心,一名戴着眼镜的年轻科研人员目不转睛的盯着台面上的数据屏幕。他头发凌乱,胡子拉碴,双眼中布满血丝,看上去像是好几天没有合眼了。如果不是身上那件勉强算得上干净的白大褂,以及所处的环境,没人会相信他是一名科研人员,更别说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

    他叫周自强,四川人,现年三十二岁,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高才生,十六岁就拿到了理论物理学硕士学位,二十岁成为清华大学的理论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双料博士,二十五岁就让花旗国哈佛大学破例委任为专职教授,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三十岁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年轻科学家。同一年,他辞掉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职务,回到清华大学任教,而且只是一名授课的副教授。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变得平庸无奇,不再受外界关注,成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教育工作者。

    当然,这只是外界的认识。

    不管是在清华大学内部,还是在学术界,只知道周自强一直在大学任教,每周有十多堂理论物理与核物理的专业课,偶尔参加一些科研项目,不过都是普通的项目,靠不高的薪水过活。此外,他在三年前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清华大学外语教师,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里面。

    显然,这些都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假象。

    在过去七年里,周自强一直在此工作。最初两年,他还偶尔回京探亲。在“问天”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他就没有离开过。即便是到地面上去透气,也只能呆在精心伪装好的遮阳篷下面。至于在清华大学授课的那个“周自强”,以及组建家庭的那个外语教师,其实都是军方安排的替身。

    七年前,让周自强放弃了在哈佛大学的大好前程,执意回国的就是“问天”项目。

    直到现在,周自强都清楚记得七年前的那个晚上,在从清华大学博士导师那里听到“问天”计划时的震惊。哪怕受到保密限制,周自强当时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也立即让他做出取舍。

    回国之后的不适应,特别是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麻烦与困难,多次让周自强对当初的决定产生怀疑,只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每前进一步,周自强就越发的坚定,也越发的自信。

    七年的努力与付出,即将产生结果。

    “小周。”

    “老师。”

    站在周自强身后的,正是他在清华大学的核物理学博士导师张清芳教授,当初就是他把周自强从花旗国请了回来。

    如果说周自强是千里马,张清芳就是伯乐。

    虽然在学术造诣上,张清芳也是国内核物理学领域的泰山北斗,但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与培养了周自强。十二年前,在周自强拿到博士学位后,张清芳说服了他,让他放弃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机会,坐上了飞往花旗国的航班,并且替他联系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导师。七年前,也是张清芳说服了军方的领导,亲自飞往花旗国找到周自强,并且说服周自强回国参与“问天”项目。随后,在“问天”项目正式启动后,张清芳力排众议,提议由周自强担任实际负责人,并且把所有跟项目有关的事宜都交给周自强处理,给予周自强足够的信任与支持。

    “虽然我是项目的总负责人,但是只是挂了个头衔,你才是实际负责人,所以你得跟我一起回京。”

    “这”周自强微微一愣,很是惊讶的看着张清芳。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一大步,不,是很多步。哪怕不如人愿,我们也没有失败,只是排除了到达成功彼岸的一个障碍。虽然这次回京是汇报科研成果,不是做学术报告,但是由你这个实际负责人来做汇报,显然要比我这个挂名的总负责人更有说服力。此外,我已经派人把你的父母接到京城去了。你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吃团年饭了,今年再也不能错过。”

    “老师”

    “你在这呆了七年,也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周自强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不过对张清芳却是万分感激。就像张清芳所说,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他们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在这里取得的成就不但能强盛祖国,还能造福全人类。虽然这是军方主导的秘密科研项目,要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公开,意味着参与该项目的科研员不大可能在有生之年获得与之匹配的殊荣,但是对科学家来说,能在科研上取得突破,能让科研成果为祖国服务,能造福全人类就是最大的奖赏,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个时候,数据显示器上的读数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等待之后,最终结果出现在了屏幕上。

    周自强揉了揉眼睛,他不敢相信看到的这一切,不是不如人愿,而是太过理想,比他想像的最理想的结果还要理想。

    “小周”张清芳的声音有点颤抖,显然他也是万分震惊,或者说惊喜过头。

    “老师,我们我们成功了。”

    “是啊,成功了。是你,是这里的所有科研人员,是参与该项目的所有人,是我们所有人。”

    片刻之后,控制中心里的科研人员才欢呼起来。

    七年的艰苦付出总算有了回报,而且是最理想的回报。

    此时,离控制中心不远的一个房间里面,一名身着少将军服的中年人已经拿起桌面上的红色电话。接通之后,他只说了一句话就挂断了电话。他的脸上没有喜悦,有的只是严肃与认真。他不是不高兴,而是压制住了心头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非最后一步。

    他叫严青松,军方首席技术专家,也是“问天”计划的总负责人。

    “严总,直升机已经准备好了。”

    “去请张教授与周教授,他们跟我一同回京。”

    “是。”

    等到秘书出去,严青松才通过控制终端进入超级计算机的储存系统,将模拟运算的所有数据存入一个硬件加密的军用储存器内,随后使用由他单独掌握的最高授权,对超级计算机的储存系统进行低级格式化。

    如果不是这座基地极隶属军方,安全与保密没有问题,严青松会安排人员炸掉这里的所有服务器。

    十五分钟之后,一架直升机从山谷里腾空而起,径直飞往省府机场。

    此时,数千千米外的军方总部,通过红色电话发出的消息,已经让在此等待的元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序二 国运族命() 
专机到达的时候已是深夜,“首堵”不再拥堵,从机场到军方总部没花多少时间。

    “张教授、周教授,旅途劳累,你们先去休息一阵,等我安排好了,再带你们去向元首做报告。”

    “那就麻烦严总了。”

    严青松话语不多,只是点了点头,就让随行秘书带张清芳与周自强去了休息室。

    五分钟后,严青松走进了元首所在的房间。

    只是一间很普通的办公室,看不出什么特殊之处。虽然元首也是军队的最高首长,但是元首来军方总部的时间并不多。更加重要的是,现任元首倡导节俭,还严格自律,也就没人敢在元首办公室的装潢上铺张浪费。

    “元首!”

    “回来了?”

    在严青松走进来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后面的那个中年人已经站起身来,主动朝严青松迎了过来。

    其实,他已经六十二岁,不是中年人了。

    赵耀国,华夏国家元首。

    “怎么样,一路还好吧?”

    “还行。如果首都的交通都像现在这么通畅,那就好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就会成为现实。”

    严青松淡淡一笑,取出贴身携带的军用储存器,递到了赵耀国面前。“模拟演算的结果与数据全都在这里面,我已经按照您的指示清理了服务器。此外,能重复这次演算的两名科研人员都已跟我回京,就在休息室里。”

    “不用给我,你收着吧。等老李到了,你再跟他交接。”

    严青松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元首的意思。元首说的“老李”是军情处的李佑廷,军方情报与安全的总负责人。

    “坐下说吧,不用客气。”赵耀国先坐了下来,等到严青松在旁边坐下,才说道,“对这个结果,你怎么看?”

    “超乎预料,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可信度,或者说可靠度有多高?”

    “元首,科学上的问题,没有人敢做百分之百的保证。我们现在所能保证的,只是在理论上,由张清芳教授提出,周自强教授完善的‘驻点脉冲持续点火’技术行得通,而且实现难度远远低于已知的其他技术。至于可靠度,或者说能否进行实际应用,要在实际操作之后才能给出结论。”

    “你的建议是什么?”赵耀国直接问了出来。

    严青松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低头沉思起来,赵耀国也没有追问,让严青松想清楚再做回答。

    “元首,你要哪方面的答案?”

    “你是军方首席技术专家,”赵耀国淡淡一笑,说道,“在技术领域,你的建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我的建议是,首先建造一个实验堆,验证通过模拟演算得出的结论。在证实完全可行之后,再进行工程应用,最终才是在商业、国防等领域进行推广。”严青松稍微停顿了一下,才说道,“当然,这意味着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哪怕各个环节都很顺利,至少也要二十年,甚至二十五年才能见到成效。”

    “如果修改计划呢?”

    “元首”

    “我只是说如果。”

    严青松长出口气,才说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