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驸马-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到这里,鱼恩疑惑的问:“可是这样一来,皇兄既少了内卫又惹得神策军将士不喜,何人可拱卫皇城?”

    对于这个问题皇帝显然早就考虑过,他刚一问完,唐武宗马上不加思索的回答:“妹婿尽可放心,朕早有主意,组建新军便可。北疆战事已定,振武军已经没必要保留那么多的编制。朕准备抽调振武军将士,节流些义勇军将士,再从六军金吾中留下些可造之材,重建御林军。”

    或许是害怕鱼恩舍不得自己的将士,唐武宗接着补充:“妹婿放心,义勇军虽有所付出,但回报更甚,朕可舍不得这支劲旅因此衰落下去。朕准备抽调神策军将士填充义勇军,虽然不能抽调太多,但是赔偿妹婿两倍的亏空应该搓搓有余。”

    对于唐武宗的主意,鱼恩是大写的叹服,因为他这是一石三鸟之计。

    首先,融合而成的御林军,三股势力会互相牵制与制约。这样他便不需要担心新军的忠心,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这支军队短时间绝不会出现被别人彻底掌控的局面。

    其次,节流义勇军将士再以神策军左右厢补充,既能削减义勇军对鱼恩的忠诚,削减他难以掌控的神策军。

    最后,因为义勇军的增强,神策军左右厢的削弱,朝廷掌控的力量又会出现三分天下,互相制约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三支军队都会更依赖他这个皇帝,忠诚自然也没问题。

    只要他这番算计能施行下去,短时间内他绝不用担心军队忠诚的问题。

第169章 唐武宗的心胸() 
“只可惜,神策军与六军金吾不能削减的太狠,省下的开销不足以支撑朝廷西征的计划。”

    就在鱼恩叹服的时候,唐武宗又开始幽幽叹息。

    “所以圣上还想开源?”

    询问的声音并不大,像是大胆的猜测,更像是心虚。

    也难怪鱼恩会这样,其实他现在最想问的是,所以圣上就想着节流之后再开源,冒着社稷动荡的危险去削弱门阀?

    可是他并直接问的勇气,因为他害怕,害怕皇帝会因为这声提问猜测出前面的谎言。

    好在充实国库只有开源节流这两种有效的办法,他这么问倒不会有事先知情之嫌,皇帝也不会因为这句话怀疑他前面的话。

    只见唐武宗先是送给他一个赞赏的微笑,紧接着一脸理所应当的说:“既然节流不足用,朕当然要开源。”

    既然皇帝没有表现出任何怀疑,鱼恩也可以问的更深入一点。

    听到皇帝这番话,他试探着问:“圣上就不怕一次触动的利益太多,重蹈覆辙”

    后面还有一句,如顺宗那般?可惜这句话已经涉及到十恶不赦的重罪,他没办法说出口,只能及时收声。对于小心谨慎的驸马爷来说,皇帝能不能体会到自己的意思只能听天由命。

    听到这句话,唐武宗并没有马上做出回答,反而笑呵呵的反问:“妹婿可知道,回鹘人这次南下,朕最大的收货是什么?”

    “众多回鹘百姓。”

    不加思索的回答,换来的只是不加思索的摇头。始料未及的驸马爷,马上换了个方式,小略带小心的问:“是几万回鹘控弦之士?”

    差不多的问题,换来个差不多的答案,唐武宗还是不加思索的摇摇头,显然他这一次还是没有说到皇帝的心坎里。

    第二次没说中,鱼恩变得小心翼翼,略微沉思一会儿才恍然大悟,信心满满的说:“解决了大唐的诟病之一,让回鹘彻底成为历史。”

    本以为这次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说,必然一语中的,去不了换来的是唐武宗头颅更加坚决的晃动。

    看着皇帝摇的仿佛拨浪鼓的脑袋,鱼恩是彻底懵逼,完全无从猜测皇帝的意思,只能一脸惭愧的坦然:“恕臣愚钝,看不透圣上的雄才大略。”

    “朕最大的收货,便是对大唐的掌控。自回鹘南下以来,朝堂上或有异议,藩镇或有微词,但却无伤大雅。从百官到各路节度使,无不一致对外,以抵抗回鹘为己任。”

    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就算是鱼恩想站在唐武宗的角度去思考,可他始终不是皇帝,也就猜不出他的考量。直到听到皇帝这番话,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战争还有这方面的好处。

    恍然大悟的同时,他也发现,皇帝急于征讨吐蕃的真正原因。

    正是因为回鹘南下,唐武宗掌握到真正掌控国家的甜头,所以他急于发动下一场战争,为的就是留住这种感觉,留住对天下的掌控。

    可是这样真的没问题么?

    内里已经混乱不堪的大唐,可以凭借一场对外战争,让皇帝进一步掌控权力么?

    如果征讨吐蕃的同时,藩镇趁着国内空虚的间隙作乱,岂不是更加危险?

    想到这里,鱼恩马上不加思索的提醒:“皇兄,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出自宋朝宰相赵普。他曾经给宋太祖上奏疏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本意是说,中国安定,四方蛮夷自己就会屈服,所以想要驱逐蛮夷,必须先安定中国。

    自他以后,这句话被无数人借用,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近代某人。

    如今鱼恩提出来,只是取其中一句。他想通过这句话告诉唐武宗,国内还没安定的时候,征讨国外绝不是好时机。朝廷一旦因此衰落,国家很容易因此陷入混乱,让居心叵测之人有可乘之机。

    鱼恩本想用这句话说服唐武宗,可惜他换来的只是一声不加思索的怒斥:“妹婿怎会有如此荒唐的想法?殊不知家国大义呼?”

    皇帝的怒斥让鱼恩始料未及,他一脸蒙蔽的看着唐武宗,显然不知道皇帝怒从何来。自己的一片好心,为何会引起皇帝这么大的反弹。

    也许是看出他的疑惑,唐武宗开始娓娓道来:“自先秦一来,中国无论有多混乱,对于外敌都绝不姑息。赵国就算灭国,也为放匈奴人南下半步。秦国就算国内混乱,依旧不肯调兵平叛,大军让然南征蛮夷,北拒匈奴。汉末三国互相征伐,东吴依旧能征讨山越,蜀汉南伐蛮夷,曹魏北讨乌桓。行自西晋,诸王不顾中华大义,互相征伐,以至于鲜卑南下而无力拒之。致使中国百姓生灵涂炭,让人恨之,嫌之。”

    说到这里,唐武宗的表情忽然变得无比坚定,毫不犹豫的说:“所以朕以为,就算大唐霍乱不堪,收复失地也是皇家的本分,就算大唐因此失去江山朕也无怨无悔。”

    再变成一番意气风发的模样,用气吞天下的豪迈,一脸决绝的说:“我中华故土,岂容他人玷污?”

    善于变脸的皇帝忽然又换上一副十分自信,心安理得的说:“妹婿放心,只要朕挥师西进,河朔三镇绝不会给朕找麻烦。就算他们想乘虚而入,三镇将士也不会任由他们在朕收回故地之际起兵作乱。若是他们真的这般做,定会遭千人唾弃,让中华百姓鄙夷。”

    紧接着又是一番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只要朕能挥师西进,便可将大唐的重重矛盾归结为一种。到时候天下百姓只会为征讨吐蕃而出力,绝不会想在这时候让奸人作乱。”

    听到这番话,鱼恩虽然还是不能被唐武宗说服,但是他对于唐武宗的心胸却是无比叹服。

    宁可不要江山,也要收归故土,战胜强敌,一雪前耻,这需要他有和大海一样广阔的心胸。

    鱼恩知道攘外必先安内,是站在中华有绝对实力的基础上才被提出来的话。当中华的实力不足以震慑外敌的时候,别提什么安内了,先攘外吧!因为自己人无论怎么打,赢得还是自己人。如果在有外敌的时候自己人先打起来,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么?

    也正是因为这番话,他开始被唐武宗折服,把后面劝说的话全都咽了回去。就算明知道有人会在大唐西征的时候搞小动作,他也会跟唐武宗一样坚持西征。因为皇帝说的没错,中国的故土岂容他人玷污?

    有君如此,又何须多言?

第170章 梦寐以求的赏赐() 
唐武宗并不昏庸,相反他比很多人都聪明。鱼恩一句话说出口,他已经明白鱼恩的意思。皇帝知道鱼恩心里在担心什么,训斥的同时也不忘开解鱼恩的担心。

    “朕知道妹婿在担心什么,可朕不是顺宗。朕有兵权相权,也不准备把门阀逼的太紧,所以朕绝不会步他的后尘。”

    “至于各路藩镇,该反早晚要反,不该反的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要神策军主力按兵不动,就算震慑不住他们,平叛也足以。”

    虽然利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无异于饮鸩止渴,能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却不能否认这个办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这两句话让鱼恩幡然醒悟,原来唐武宗有他自己的考量,他绝不会穷兵黩武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到战争上。他会用回鹘人,藩镇军队那些非核心部队去打这场战争。朝廷的直属军队,动用的只会是义勇军,根本不伤根本。

    赢了,皇帝赚来一个明君雄主的威望。输了,也能赚取战争时期推行的国策,赢来更多的权利。对他来说,应该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话说到这里,已经明白的不能再明白。唐武宗就是想要说服鱼恩,让他放弃那些无谓的担心,全心全意支持自己。

    回来的路上鱼恩已经打定主意,一旦皇帝要走顺宗的老路,他会毫不犹豫的阻止,就算因此被圣上疏离他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不希望看到自己含辛茹苦换来的大好局面,因为皇帝一个愚蠢的决定全部葬送。

    可是现在不同了,听到唐武宗的劝说,他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个多么愚蠢的错误。自己只看到敌人的强大却把皇帝想的太简单。

    想通这些,鱼恩急忙颔首称罪:“臣不明大义,请皇兄治罪。”

    皇帝当然不会治鱼恩的罪,他正是用人之际怎么会治鱼恩的罪?他只是笑呵呵的说了句:“治罪就免了,因为一句话就治你这个大功臣的罪,岂不是让天下人心寒?”

    说完这句话,他忽然脸色一变,略带黯然的说:“其实朕急着召唤你回来还有另一件事”

    话说到这里,皇帝故意停顿一下,直到他把目光从鱼恩脸上挪开,才用最柔和的语气说:“义昌快临盆了。”

    就算是身为皇帝,对于有些事情也难以启齿。说话的时候故意把眼睛看向别处,像是在远眺,更像是因为愧疚而不好意思。

    义昌公主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鱼恩的骨肉,所以他对这个孩子也没感觉。如果不是皇帝提醒,他根本不知道原来这儿孩子已经要降世了。

    鱼恩知道皇帝的意思,他希望自己能在这种时候给义昌公主多一点关心。也难怪他会难以启齿,因为这个要求对于鱼恩来说确实有些过份。试问,自己的妻子给别人生孩子,哪个男人回笑脸相迎?

    就算知道皇帝什么意思,鱼恩却没有答应皇帝的要求,因为他不想答应。

    像一个丈夫那样去照顾公主,就算是虚伪的做作他也干不出来,因为这件事不同于其他事。首先他不想愧对自己的爱人,其次他也不想让义昌公主以为他会回心转意,以后黏着自己。

    对于他来说,既然婚姻已经无法改变,那人前相敬如宾,人后互不干涉才是最好的选择。

    正思量的功夫,唐武宗见他没有回话,接着试图劝说:“其实义昌已经悔改了,她想要挽回你的心。不然她也不会主动捐献义勇军的军饷,也不会因为你而对安定姑姑不敬,被朕责罚。”

    定安公主就是太和公主,她归唐以后,唐武宗封这位劳苦功高的姑姑为安定大长公主。

    就算是对义昌公主没啥感觉,但是听到她因为自己受罚,鱼恩还是忍不住问:“公主为何会对大长公主不敬?”

    “因为安定姑姑和朕告你的状,所以她愤然离席。朕以为安抚姑姑,无奈之下把义昌与为到场的阳安等人同等处之,每人罚绢一百。”

    一句话让鱼恩脸色微变,因为他已经能从皇帝的话语里听到威胁的味道。

    太和公主为何会状告自己,他心知肚明。这件事情虽然可大可小,但是终究是自己做的不地道。

    一个为大唐付出一生的公主,到头来却被自己视为外族对待,凭谁说也是他不对。若不是有家国大义在,估计唐武宗连考虑都不会考虑,分分钟就会治他的罪。

    可是现在皇帝只提了一下,丝毫没有说怎么处理。这就会让他想到,也许自己拒绝了皇帝,他就会拿这件事开刀。

    略微思量一会儿,鱼恩躬身颔首道:“孩子已经起好名字,皇兄还未赐字。”

    在义昌公主这件事上,鱼恩表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