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铸清华-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切不可贸然行安抚之事!”

    “哦?雨亭,你是个什么意思?”咸丰皇帝挑了挑眉毛,盯着肃顺,热切地开口道。

    “奴才以为。这洋人不远万里而来,定然是图谋深远,单单从公使驻京这事儿看来,其心可诛!”

    古代中国乃一泱泱大国,是以儒家思想学说立国治国的。而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仪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今人所不能想像的。而外国使臣觐见皇帝所行的跪拜之礼,在历代都被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表示着藩属臣邦对中国天子的诚意。简言之,中国的传统外交就是让夷狄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被费正清先生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外国来进贡的那些使臣给中国皇帝磕头,就会受到礼遇和赏赐;不磕头,就会受到慢待甚至被驱逐。渤泥国王(今天的文莱一带)来华朝见明成祖朱棣时就首先按照中国的礼仪制度规矩的行跪拜之礼,而后才能致辞。其后明成祖对这位渤泥国王有如下观感:“朕观其谈吐文雅,体貌恭顺,举止合乎礼教。可见他已摆脱了蛮夷习俗渤泥国王这样率领妻儿、兄弟、亲戚和陪臣。一起跪拜于陛阶之下,却还不曾有过。这位国王精诚所致,可谓之于神明。”于是乎永乐大帝也赐予渤泥国王以公侯规格的礼遇和丰厚的赏赐。而就是这种跪拜之礼,发展到了清代更是有所加强。清代把觐见皇帝规定的礼仪叩头次数增加了三倍,即三跪九叩之礼。只有行这种大礼,也只有这一种礼仪,才能够尽到藩属臣邦对中国天子表示敬意的本分,1793年马戈尔尼率团访华,要求觐见乾隆皇帝,但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在得知他这一态度后,谕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用下述理由来开道对方:“凡是四方藩封之国,前来天朝进贡和观光者,不但陪臣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即使是该国的国王亲自来朝,也必须躬行此礼如尔等拘泥本俗,不行此礼,那就不能表示尔国王谴派尔等航海远来输诚归顺的诚意。不仅各藩属国使臣讥笑尔等不懂天朝礼仪,恐怕我朝官员也不会允许。”最终因马戈尔尼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双方不欢而散。乾隆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当然马戈尔尼的此行目的也没有达到。更不用说是受到像渤泥国王那样的公侯规格的礼遇和丰厚的赏赐了。忒杯缄

    咸丰帝饱读史书和儒家经典,当然知道这些,更明白三跪九叩之礼是 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唯一礼仪。在他眼中,礼代表着上下等级秩序,是自己统治的标志,如果没有了礼,就连自己皇帝这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都无法解释。礼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是我们今人所无法想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诗经中的这句话实际上就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观念,即“天下”的观念。而天下是“九州分野”以内的华夏人和这一分野之外的夷狄共同构成的。华夏人处于天下的中心,相对于四周的蛮夷来说,他们便是“中国”,中国的皇帝们也便长久地自以为是“天下共主”说文解字称“夏者,中国之人也。”正是华夏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的明确阐释。而四周那些不曾开化的部族,依其与中国的方位关系,则被称为北狄、东夷、南蛮、西戎。这样就形成了华夷国际秩序。而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严格按照三纲五常所要求的君臣关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国的皇帝们,甚至是庶民百姓都把这种等级性的华夷国际秩序视为天经地义的。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观念是古代中国人所不曾梦想到过的。宋人石介在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传统中国人对华夷秩序的信念是何等的明确和坚定。因而,中国与外邦诸国的关系,只能是一种“以尊临卑”的关系,而没有其他第二中选择。(。)

    ps:  蒋用庵刺史是常州人。一天,他和四个朋友在徐兆潢家里喝酒。徐家精通烹调技术。尤

    其烧烹河豚更是拿手。这次酒宴上也摆出了河豚。六个人贪河豚肉味鲜美,各各举筷大吃,

    可又担心中毒。

    忽然,一位张姓客人陡然倒地,口吐白沫,发不出声音。大家都以为他中了河豚毒,急

    忙寻了粪汁来灌他,可他没有苏醒过来,其他五人害怕地说:“宁可在毒性发作之前吃药。”

    于是各自捏着鼻孔喝下一杯粪汁。

    过了很久,张客人居然苏醒过来,知粪汁解毒之事,失笑道:“我素来有羊癫疯,常常

    发作,并不是河豚中毒呀!”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十三、天津条约(八)() 
这种华夷国际秩序到了清朝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天朝上国”、“藩属国”、“化外各邦”。对于像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清朝在官方文书中称为“夷”,如英法美各国分别被称为“英夷”、“佛夷”、“米夷”。根据传统的这种华夷国际秩序,在对外关系上,清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当然不会承认像英法美这样的国家和自己有平等的地位。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就是管理像蒙古、西藏等事务的理藩院。因为在清朝皇帝眼里,这些国家只不过是藩部的延伸。鸦片战争失败后,原来的中外格局已经破坏,但道光帝只做了一些修补:以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来与外国人打交道。总之是依然在坚信和维护着这种不平等的华夷国际秩序。

    现今这些夷酋提出公使驻京这一要求,定是“意存叵测”因为在咸丰帝所读的史书、经典中,根本没有像西方这样的常驻使节。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常住在对方京城的只有监国之类的太上皇或“质子”之类的抵押。咸丰帝心中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自己是一败涂地,这西方的常驻使节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后者身份,这样推理下来,他们只能是敌国派来的钦差。“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又受挟制。”咸丰帝甚是担心。但事与愿违,咸丰帝越是不准公使驻京,英法就越要求驻京,这更加剧了咸丰帝的疑心。最后被逼无奈,在臣子奏折上朱批到:“若必欲公使驻京,则俄国成例惧在,但能派学生留驻,不能有钦差名目听中国约束,专令学习技艺,不得与闻公事。”一切理由全在其中,因为按照咸丰帝的理解。这些西方的常驻使节是敌国派来专门监视自己的钦差,是可以在京城里任意收税、干涉政令、拆迁民居、建立高楼、部署各类武器的。总之是如同太上皇,可以为所欲为。而中国也将沦为外夷监守,自己也将变成历史上的第二个石敬瑭。成为儿皇帝。自己作为大清朝的帝王,君临万国、抚有万邦,又怎能受这些夷酋“挟制”。如果允许公使驻京,受其挟制,这种事情若让那些臣子们录入史册。且不说有损咸丰帝自己的尊严和脸面,更是有损大清朝的体面。因而,在咸丰帝眼中,若准夷酋驻京,“贻患无穷,不如战。”

    皇帝对着肃顺的观点深以为然,“确实在理,你继续讲来?”

    “此外,洋人不远万里,早就供给不足。如今更是抛了他之长处,上岸来进攻天津,僧王若是腾出手来,八旗铁骑必然能扫清荡寇!”肃顺侃侃而谈,“若是如此,必然能将英夷法夷这等跳梁小丑斩于马下,更能彰显我天朝国威。”

    皇帝大喜,点头表示赞赏肃顺的话,正欲开口的时候,外头的杨庆喜又奉进了折子。“皇上,天津那边八百里加急的折子。”

    “快拿上来!”皇帝接过了杨庆喜手里的折子,打开一看,脸刷的变得苍白无比。身子一晃,跌坐在了须弥座上。

    诸王军机看到皇帝的脸色,心知必然是坏消息,难道是天津陷落了?众人不敢说话,只有领班军机彭蕴章壮着胆子问了一句:“皇上?天津那边来的军情是?”

    皇帝摇了摇头,闭着眼睛。殿内的蜡烛燃地室内恍如白昼,过了许久,方才开口,只是突然之间,皇帝都没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然哑了,苦涩嘶哑的声音在勤政殿里头响起。

    “军机处拟旨:着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礼部侍郎庆海、并耆英赴天津与各国谈判,钦此。”

    肃顺不敢置信,望着咸丰皇帝膝行了几步,大声道:“皇上!?!?!?!”本来被自己已经说通了,怎么会突然变卦!

    皇帝睁开了眼睛,眼中全是无力感,他觉得自己的力气已经在坏消息哪里用完了,“英国舰队在渤海上攻击了上海运来的漕运船,并号称,若是再不和谈,将会一直封锁到大清愿意和谈为止,”咸丰皇帝闭上了眼睛,“就这样办吧,朕乏了,你们跪安吧。”

    “外托恭顺之名,内挟要求之术天津郡城,无一日之水,无隔宿之粮,城外廛肆毗连,河路错杂,战守两难,不得已仍行议抚,但使津郡能羁縻一日,京师则筹备一日臣与津存亡自誓已久,非敢以言抚为退缩求生。”

    圆明园勤政殿,一个小太监悄无声息地疾步走进勤政殿内,手里还捧着一叠新到的折子,等到掀帘的太监掀开帘子,东暖阁里面传出来皇后朗朗地读折子声音,小太监放慢了脚步,走到里间,里面伺候的双喜接过折子,放在了炕上的小几子上,咸丰闭着眼睛,眉头紧皱,听着坐在对面的皇后的声音。

    皇后读完了折子,放下,静声看着皇帝,“皇上,谭廷襄的折子,您的意思是?”

    “要停止贸易,关闭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四个通商口岸,这法子不行,”咸丰皇帝摇了摇头,否决了谭廷襄的提议,“如今不论说关税如何,单单宁波府买进来的西洋火炮就是少不了,如何能停止贸易,”如今发逆已经被压制在江南一带,若是停止贸易,恐怕又要猖獗起来了。

    “宣战么目前还不到时候,”皇帝继续摇了摇头。

    杏贞连忙说道,“两广的黄宗汉上折子说,提议速速克复广州,使英法等国震慑再出面开导”对于前世公知精英产生最多的法律生来说,自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例外,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利益至上者,杏贞清楚的明白如今和英法两国开战确实是不明智之举,国内的太平军和捻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反叛,朝廷军队到现在举全国之力还没有把金陵的洪秀全剿灭,怎么能把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蒸汽强国,打到家门口的英法两强打到?

    “皇上,臣妾以为宣战不是要真和洋人动刀动枪,”杏贞说了自己的意思,“宣战只是表明咱们大清的一个态度,要强硬到底,天朝仁义之极,就算是不通教化的洋人,咱们也应该是先礼后兵,”杏贞说话圆了皇帝的面子,总不能说皇帝怕吃败仗才迟迟不肯宣战吧。(。)

    ps:  甲和乙素不相识,甲问乙姓什么,乙答道:“孙。”

    乙问甲姓什么,甲说:“不敢。”

    乙说:“问君姓,君为啥如此谦虚?”

    甲还是说:“不敢。”

    乙再三询问,甲便说:“祖。”

    乙恍然大悟:原来他是用姓来讨便宜,便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你祖我孙,我孙你祖

    罢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十三、天津条约(九)() 
皇后到了勤政殿的时候,军机大臣们已经全都散了,五月的春夜已经不会凉,斜月朦胧地罩在勤政殿高耸的飞檐上,地上出现了古怪而沉重的阴影,殿前的御前侍卫挎着腰刀肃然挺立,杏贞看不到殿内的烛光,杨庆喜沉重地出来打千行礼,“皇后娘娘,”杨庆喜的声音隐隐带着哭腔,“快去瞧瞧万岁爷吧。”

    “皇上在哪里?”杏贞平静地开口,边上素来最为跳脱的帆儿也不说话,只是拿着点亮的宫灯。

    “在东暖阁里头,什么人都赶出来了。”杨庆喜委委屈屈地说道,脸上的红印子在月光之下清晰可见,“万岁爷刚才还发作了奴才一顿。”

    “你快去用冰敷一下,别叫人瞧见了,这里有本宫,叫如意和双喜伺候着,”杏贞抬头瞧了瞧天上的月亮,不远处几朵漆黑的乌云慢慢地弥漫过来,吞没了月光,“帆儿,我们进去。”

    “是。”

    杏贞缓步走进东暖阁,只见咸丰皇帝枯坐在炕上,阁内只是点了一盏豆大的油灯,其余地方漆黑如墨,只有皇帝身上的明黄衣裳和他惨白的脸色在摇曳的灯火中微微发光,咸丰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见到是杏贞,毫无动作,只是开口说了一句,“皇后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