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铸清华-第7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绪皇帝点点头,“请先生继续讲。”

    “地图上就看的十分清楚,楚国疆域之大,可以和日后的南宋同样比较,从四川到荆襄,再到淮河,再到江南,都是楚国之土,可楚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分治,虽未,兴楚亡楚皆自分治。楚国分治实属无奈,一则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利于中央统一管理,二是楚国四大世族本就是勾心斗角,除非有国难当头,否则断不会一心一意,于是分治成为楚国权力政治的必然结果。秦国灭楚,楚国实实在在的抵抗了好一阵,甚至让秦国吃到了鲜有的败仗,但是分治亡楚的必然性不言自喻,本已无可救药的楚国回光返照一次,又如何能阻挡秦国的精锐之师呢?”

    “查之西洋诸国,若是分治之国,那是没有的,但是咱们的左近,印度,倒是实实在在的分治之国,昔日所谓的皇帝就如同周天子一般,没有实权,地方诸侯势力甚大,英国来攻打,各怀鬼胎,自然是无法统一,昔日有一位詹西女王举起反旗抗英,可是结果如何?没有倒在英国人的枪下,倒是倒在了叛徒的手里了。”王恺运说道,“本朝英宗朝也是如此,昔日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若不将团练之兵收归中枢,只怕如今也未免不会有楚国之忧。”(。)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激扬文字(三)() 
王恺运说的十分露骨,光绪皇帝不由得心里砰砰砰的直跳,“王师傅考虑的太深了,”这样说了一句,沉思一番,不免又点点头,“如今新军都在中枢,这是一件好事。”

    “皇上马上就要亲政了,”王恺运慢慢的说道,他看着光绪皇帝的眼睛,“不管是军事,还是政事,还是天下大势,都是要了解的。”

    光绪皇帝摇摇头,立刻说道,“朕还年轻,才干不足,经验更是没有,还是要请亲爸爸垂帘的。”

    王恺运微微一笑,眼皮垂下,“本朝天子,从来都是大婚之后亲政的,这是自然之理,世祖、圣祖、英宗都是此理,皇上自然也是不意外。”

    垂着手伺候在光绪皇帝身边的太监,听到王恺运的话,慢慢的转动了眼珠子,看了皇帝一眼,光绪皇帝摇摇头,“这事儿不用再说了,朕还是要请亲爸爸的旨意办事的。”

    槐花里。

    胡同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门户,那个门户的架构和中华不同,听有些博古通今的才子说,这是唐宋的飞檐构建,古风犹存,门口挂着两个长长的灯笼,上面写着日本文字,许多人是不认得的,门口倒是也没别的酒家那样,有人伺候着来客,只是空荡荡的,打开门走进此间,红白相间的茶花夹杂了甬道两边,一条鹅卵石小路慢慢延伸到了远处,两边有青石如柱,笔直的立在空中,过了甬道,里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虽小,却是十分精致,庭院之中的布局一花一叶一石一水,都颇有禅意,日本人通晓玄学,将世间万物融入庭院景色之中,观之犹如置身于宇宙,刷着清漆木质的甬道,通入了挂着风帘的起居之处,假山上的泉水潺潺流出,矮子松在微风之中巍然不动,不远处不知道是哪一位歌姬正在低声吟诵着俳句,随意挥弹了三味线,咿呀作响,反而增添了此处的宁静,别的地方从来都是吵闹之极,而此处却是安静到了极点。

    穿着白色布袜的和服侍女低着头,端着一份盖着盖子的碗,小碎步的挪到了一处房间外,糊着白色绸缎的木质拉门被人从里面打开,这位侍女低着头走进了房间,跪坐于地,将托盘上的盖碗献过头顶,尊敬的放在了地上的小桌子,一双白洁如玉的芊芊玉手,将盖碗打开,一阵热气升腾,将此处的静室幻化成了仙境,“张桑,陋室无以为敬,这是大酱汤,虽是日本最为寻常可见之食物,可在这种凄风苦雨的天气,喝一碗热腾腾的酱汤,应该是最舒服的了。”

    她的语气温柔,声音柔美,加上带着一点点哀求的语意,简直让人挑不出一点错处来,唯一的错处,也就只是那么一点点生硬的腔调,并不是十分标准的北京官话,被称之为张桑的男子,摇了摇头,原本怒气勃勃的样子,在此女的温柔语意之下,消弭了大半,他转过头,无奈的看着身边说着请品尝大酱汤的女子,她的头发十分黝黑,盘着发髻上毫无珠翠,只是斜斜的按了一把木梳,头发黝黑,衬托的肌肤更是白腻胜雪,特别是低着头,露出的微微弯曲后颈,犹如天鹅之颈,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弧度,云鬓微乱,白肤胜雪,简直完美的不成样子,饶是这位张桑乃是欢场中人,秦楼楚馆阅历无数,见到如斯美人,也不免心里软和了起来,“美子小姐,您这是做什么?我并没有任何怪罪之意,刚才的心冷之言,也只是发牢骚而已,绝非我的本意,此地很舒服。”

    被称之为美子的艺妓本来伏着的身子慢慢的抬起头来,脸上露出了又惊又喜的表情,“真的吗?”她的杏眼十分明亮,却十分的温和如水,樱嘴微张,恰当了露出一个惊喜的表情,却不至于惊喜到夸张的角度,柔荑轻盈盖在下巴上,“张桑,真的没有怪罪美子吗?”

    张桑摇了摇头,“没有。”

    “那么美子就心满意足了,”美子复又俯下身来,整个人伏在了地板上,行礼道谢,“张桑是中华最有名的名仕,能够让张桑在此地感到舒服,敝处上下都不得不感谢张桑,能够让美子来侍奉张桑,美子更是十分感激。”

    张桑摇了摇头,美子的美艳,就是在京中也是不多见的,何况是东洋女子更是多了一份温柔体贴,远非其他地方的人可以相较,只是他还是有些不满足,有些遗憾,“只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我几次来求见,只是,美子,柳生小姐,今日还是不愿意见我吗?”

    穿着淡紫色和服的美子起身,又伏了下去,“张桑,我十分抱歉,这件事情我是无法做主的,在敝处,张桑可以做任何事情,”她的贝齿微微咬着下嘴唇,歉然的看着张桑,“包括夺走美子的身体,但是,这件事情,请恕美子无法帮张桑做到。”

    张桑摇摇头,遗憾的叹了一口气,“美子你说笑了,我又怎么会做那样无礼的事情呢,”他看着面前放着热气升腾的大酱汤,美子迅速的把银质汤匙献给了张桑,他接过汤匙,喝了一口,随即把汤匙放下,“味道很好,谢谢你。”

    美子又从容迅速的地上了毛巾,让张桑擦手,这个穿着长袍的中国男子摇了摇头,原本盘膝在草席上,现在站了起来,“今日消遣已足,告辞了。”

    美子连忙站了起来,鞠躬行礼,“哈伊,张桑这样迅速的离开,会让外面的人,认为美子招待不周,这样的话,美子很难过呢。”

    “没有关系,你的招待已经很丰盛了,”张桑摇了摇头,显然他也是意志坚决之人,不会因为美子邀请继续在此地浪费时间,“我部里还有公务,就不奉陪了。”

    突然之间,木制的隔断间之后,突然出现了两盏明亮的灯笼,隔着宣纸糊成的拉门,发出昏暗的光芒,灯笼之间出现了一位坐在地上的倩影。(。)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激扬文字(四)() 
那位倩影隔着糊着宣纸的拉门,看的影影绰绰,似乎十分难以分明,但不用多说,看着身影就知道是一位大美人,张桑转过了头来,见到了那个声音,“啊”的一声,他难以自持的往前走了两步,随即停下,“请问是柳生小姐吗?”

    里面的人影不发一言,只是俯下身子行礼,张桑也连忙鞠躬拱手行礼,“不敢当柳生小姐如此大礼。”

    倩影只是直了身子,张大人这个时候却是不提要走的事情了,复又坐了下来,“当日惊鸿一瞥,佩伦难以忘却,故此效仿登徒子之举,冒昧前来骚扰,却是望柳生小姐不要见怪。”原来是张佩伦。

    倩影却是不发一言,甚至任何举动都没有,张大人也不以为忤,只是淡然笑道,“柳生小姐还是如此的清冷孤傲,遗世独立,的确是不与群芳同列。”

    美子在边上捂嘴轻笑,张佩伦这时候才觉得有些唐突,老脸不免微微一红,咳嗽了一声,“柳生小姐若是不弃,请与在下谈一谈诗文如何?贵国的俳句,柳生小姐极为精通,在下是十分佩服的,只是多日不曾知晓小姐的佳作,深为佩伦憾事也。”

    里面的这位倩影就是传闻之中的柳生樱子了,只是她还是不说话,突然之间外面传来了一声轻灵激越的太鼓声,咚的一声,里面的那个倩影突然站了起来,也不行礼,只是转身离开。

    张佩伦直起了身子,手朝着前面伸去,一脸愕然之色,两边的灯笼也被侍女拿着悄然远去,不一会,隔间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了原本风姿绰约的声音,他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怅然之情,看着素净的宣纸格子推门,发了一会的呆。

    过了一会,美子才捂嘴微笑,“张桑,柳生小姐已经离开了,您还是沉寂其中吗?张桑真是一位痴情的男子呢。”她起身,小碎步挪到了前面,边推开拉门,边转过脸对着张佩伦说道,“这是我们柳生小姐第一次见外客,张桑的魅力可真是大呢。”她拉开了推门,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柳生小姐留了一张信笺给张桑。”

    美子把一张青色的信笺恭敬的献给了张佩伦,他迫不及待的接过了发着淡淡墨香的信笺,上面写着一句俳句。

    “吾庭浅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吾庭浅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张佩伦喃喃复述了一句,“真真是好句子啊。”

    皇帝坚持要请皇太后继续垂帘,并且表示此事不用再说了,王恺运也不废话,转而说起了最后一个国家,“楚国既亡,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国家了,那就是齐国,山东六国,齐国被灭的最窝囊。赫赫东方大邦,拥有雄厚实力的齐国,竟然没有一场真正的战争就举国投降,端的奇怪。齐国有媲美秦赵的军事实力,有稷下学宫的不竭人才,有傲视天下的鱼盐之利,有深受孔孟智慧熏陶的百姓,怎么会不战而亡?”

    王恺运伸出了两个手指头,“两个字,就是偏安。”

    “偏安?”

    “正是,齐国虽有雄兵,但因偏安之策却武备松弛,虽有人才,却因偏安之策大而无用,虽有鱼盐,却因偏安之策没有换来惊天财富,虽有百姓,但因偏安之策失却智慧之心,齐国之灭,可谓咎由自取。”

    “说到这个齐国灭亡之缘由,我倒是要说一说本朝之事了,”王恺运笑道,“圣祖朝时候,郑氏割据台湾,这是大家伙都知道的。”

    “王师傅想说的,是郑氏之灭,是由偏安造成的吗?”

    “这是其中一点,自然,大陆武备强盛,圣祖天命所归,这是必然之事,但是咱们分析问题,就要从各方面全面的思考,在郑氏的角度,为何一代不如一代?郑成功到郑经再到郑克爽,一代不如一代,郑成功尚且敢挥师北上围攻金陵,更是做出惊人之句‘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样的英雄气概,的确是了得——虽然是叛逆不假,可后世的郑氏,为何少了其父祖的英雄气概,郑经不仅不敢骚扰中原,后面就连厦门也拱手让出,仅仅是割据台湾,到了郑克爽,更是连反攻中原克复中华的样子,自己为中华正朔的口号都没有了,只是想要企图混一个海外藩属的位置,除却台湾的这些废物一代不如一代之外,这里头最大的原因,就是偏安!”

    “存着偏安之心,就少了奋斗之志;得过且过,就会越发羸弱,所以这志向若只是偏安一隅,只怕是最后就连偏安也无法作到,古人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就其中的道理了。”

    王恺运一席话说完,光绪皇帝沉思不语,显然正在消化其中的内容,过了一会,光绪皇帝才示意王恺运继续讲课,王恺运点点头,“那么接下去自然就说到了始皇帝,完成了中国一统的始皇帝,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盘整华夏的壮举,这些壮举开篇轰轰烈烈,波澜壮阔,许多的人倒下了,也有许多的制度内容都建立了起来,许多的制度或许不用微臣来说,皇上都是知道的,但只有一件事儿,臣以为,始皇帝实乃千古一帝,那就是确立中国大一统之局面,大一统从秦起不仅仅是帝王家的观点,甚是老百姓也认为,中国必须要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个思想在平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必然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就是始皇帝为我们做出来的。这些事儿,等到下次给皇上授课再讲也不迟,今个天色已晚,”王恺运笑道,“不能耽误皇上听军机大臣奏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