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霸道大当家-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了盖,温度肯定更高,而且他还不厌其烦地加了进风地暖,使风箱吹进炉膛的是热空气,进一步提高了炉膛的温度,这样铁水就呈耀眼的亮白色,活性更强,能加快出钢时间,提高钢水的质量。

    钢水出来,用这种钢水浇铸的箭头,还不是成品,因为这种钢是含碳量非常低的软钢,不耐用。

    还需要加一道渗碳工艺,需要说明一下,杨文礼炼钢使用的是木碳而非煤炭或焦煤。

    又不是攀科技术,杨文礼没花那个心思,直接使用了木碳。木碳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含有害元素磷和硫,缺点是温度不及焦煤高,比较费时费碳,不过杨文礼改进了炉子之后,比普通的炼铁炉不知道要先进多少了,出钢时间也更快。

    其实如果不是炼特种钢,也没必要用焦碳,因为铁的溶点只有这么高,木碳完全够了。

    用木碳的铁炉有一个优点,渗碳的时候,不需要另外烧炉,将浇铸好的尚且红热的箭头丢到炉子里渗碳就行了,非常的方便。

    渗碳不需要多久,十多分钟就够了,拿出来之后,还有下一个步骤,那就是见水。

    每个铁匠都会见水,而且都有自己的独门技艺,当然后世都有资料批露了,一般来说,最好的见水材料就是马尿,因为马尿里面含有少量的微量金属元素,见水之后在表面就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合金,可以耐氧化。

    但是杨文礼却不会这么干,也无法这么干,因为他家没有马,整个南方也非常缺马,让他到哪里去找马尿啊?

    既然知道了见水的原理,那么就好办了。其实有一种东西比马尿好千倍万倍,那就是白膏泥。

    白膏泥又叫瓷泥,是烧制瓷釉最好的泥,它含有特殊的稀有金属元素,能烧出各种颜色的亮丽的釉色。

    其实白膏泥就是稀土,它是富含稀有元素的土壤。只不过在南方深埋在潮湿的地下,所以呈膏泥状。

    当然也不是所有白膏泥都适合见水,这个要试过才知道,当时也没有科学仪器测试白膏泥的有效成份,只好一份一份的试了。

    杨文礼的坩埚炼钢法,其实在明代早就有了,那就是著名的苏钢,也是使用木碳炼钢,但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钢的质量肯定比不过杨文礼炼的钢,更不要提用白膏泥见水之后的箭头了。

    ……

    杨文礼拿着已经完成的箭头在手心里仔细的观看,就像是看稀世珍宝一样,他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

    也对,这些箭头比作为锉子钢的苏钢还要优质,放到现代也是非常不错的钢质了。

    内软外硬,又耐氧化,再接上特殊的三菱形状,用来破甲,他相信绝对会是破水一样的容易。他终于有了有别于人的独家兵器了,他相信面对这种箭头的敌人,无一不会被点名去见阎王。他要的就是这种调调,只有绝对的碾压,才能突显他作为重生者的优势。

    “少爷,箭头合格吗?我们可以制箭了吧!”还是年龄最小的杨仁月性子最急,他又忍不住问话了。

    “呵呵!合格了,可以开始制箭了。不过制箭既容易又不简单,如果随便点,一分钟就可以制好几支。如果想制出射击精准的箭枝,就必须细致地做好每一个步骤,最好也釆用模具制造。”杨文礼笑呵呵地解说兼回答道。

    “模具?制箭怎么使用模具啊?都是现成的,只要沾起来就成了。”杨仁黄不解地问他道。

    “可以使用模具的,比如我们可以用一块木板刻出刚好装箭头的凹陷,再在其中心位置刻一条刚好放箭杆的槽,这样沾箭头箭杆的时候,往模子上一套,刚好就对得标准而不会偏差。

    如果你拿在手里随意的沾,你能保证每次都是正好笔直吗?显然不能吧?

    还有可以在尾部做出刚好厚度的地方,锯子沿着那里锯,刚好就是正中锯开,是不是很方便?

    包括沾羽,同样可以用模具规范,包括后期的裁剪。

    你们别小看制箭,只要有细微的偏差,那你就射不准,箭枝射出去之后可能就相差几步远了。因此我们必须细致又细致,再想办法用模具衡定,这样才能制作出优质合格的箭枝。”

    杨文礼趁机又好好的给他们上了一堂教育课。将标准化的概念,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的脑子里。

    “哦!原来制箭也不简单啊!”杨仁月点着头像是完全明白了一样感叹道。

    这些少年家丁当然明白了,杨文礼都解释得这么详细了,于是他们就一起去想办法制标准模具了,不需要杨文礼再操心,省了他许多功夫。

    通过这种方法制出来的箭枝每一支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这就为将来的精准化区域打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成其它的箭枝肯定做不到,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未完待续

第10章 射击三要素() 
“箭枝并不是呈直线射击的,而是呈抛物线路径,大家请看,就是这个样子。”杨文礼边解说就边在地上用石头画出抛物线的形状。

    一个月之后,箭枝终于干透,可以使用了,于是扬文礼就开始教这些少年家丁射击原理。

    “因此,我们要将弓略微向上举,具体举多大角度,由距离来界定。

    大家仔细看,在弓柄的上部,有一个小小的吊锤,和木匠使用的吊锤一样。

    吊锤总是指向地面,如果弓身平直,那么吊锤就与弓身重合,我只要稍稍往上举,吊锤就露出来了,那么吊线与弓身的夹角就是我举弓的角度,我举得越高,吊线的夹角就越大。

    大家仔细看是不是这样?”

    杨文礼非常细致地解释着射箭原理,通过亲身示范,让少年们真正弄懂了射击仰角的原理。

    杨文礼不待少年们回答,他就自问自答道:“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假如我们把夹角规定成一个个刻度,比如平直的时候是0度,举上天是90度,那么中间的刻度就是0到90度之间。

    我们可以确定,角度越大,使用同样的弓,用同样的拉力,那么射程越短,反之,角度越小,射程越远。

    箭枝的发射路径就是这个样子。”

    杨文礼说到这里,又蹲在地上用石头画各种射程的抛物线,让少年们明白了科学原理。

    “假如我估计这里离箭靶有三百米远,那么我估计只能使用10度的仰角射击才能射那么远。”

    解说到这里,杨文礼用硬弓往箭靶红心射了一箭,只见箭枝如闪电一样,几乎看不到影子就稳稳地钉在远处的靶心上了。

    “哇!好棒啊!少爷好棒!”一众少年立刻高兴得跳起来赞道。

    “呵呵!你们将来只要勤加苦练,也可以做到像我这样的百步穿杨。

    可能你们没有注意,其实决定精准度的关键因素,除了判断距离还有风速风向。

    大家注意到没有?弓身尾柄上部有一片羽毛,我就是看羽毛计算风向风速的。风力越大,羽毛越倒,风力越小,羽毛越挺直。

    羽毛往左倒,我就将弓往右稍偏,羽毛往右倒,我就将弓往左稍偏。至于偏多少,这要靠你们不断去实践,去练习了。

    还有一个不是因素的因素,那就是手要稳,在瞄准击发的那一刻,手一定要稳。只有这样,箭枝才会按照我们预计的路径射中目标。

    弄懂了原因,怎么才能做到,那要靠你们日后不断的练习。做到了以上三点,你们就是下一个神箭手。”

    杨文礼用振奋人心的祝贺语结束了解说,以后就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实践了。

    他们是幸运的,有杨文礼比较形象系统地解释了射击原理,比古人通过不知所云的口授要强太多了。因此,杨文礼估计,他们基本上只要勤练一年左右,就会做到箭无虚发的地步。

    他刚才所说的三百米远,是他早几年前就向少年们灌输了米的长度概念。在古代是使用步来计算距离,这个长度单位也太抽象了吧!人与人的步子相差很大,你说的几步和他说的几步相差有多少?扬文礼想想都好笑,因此他把米的标准大体的制定了,虽然他一米的标准肯定不精准,总比抽象的步好一点吧!

    就在杨文礼一心一意教导十位少年家丁的时候,不知不觉时间步入了天启四年。

    其实早在去年,辽东大旱,蝗灾遍野,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刚过中月,老奴就连下九道汗令,命令清除无谷之人。

    所谓无谷之人,就是交了重税之后,家里没有余粮之人,老努打算杀掉一批人保住剩下的人度过灾年。

    这道汗令很残暴,把那些以满清主子为荣的汉人包衣奴才杀清醒了,于是汉人们纷纷逃命,那个惨啊!逃命之人基本上十亭去了九亭,只有一成的人逃得了性命。

    这次辽东大旱不是偶然,是天体运行异常造成的,是全球性的灾难。先是关外的辽东,之后就是关内的北方各省,比如:陕西、河北、山东等省,这就是为什么天启七年天下大乱的根源。

    当然啦!北方旱不旱,惨不惨,和杨文礼都没有关系,他小胳膊小腿的,没那个能力干预。但是他也知道必须加紧自己的后续大计了,时间不等人啊!

    射箭扬文礼不须要全程参与了,他本来就是神箭手,况且他今后也不可能总是冲锋在前,因此可以不练射箭。

    告诉了他们射击精准的原理,他也没必要手把手的教他们了,他们差的只是实践和练习,他只要时不时抽时间检查一下他们的进度就可以了。

    既然不练箭,那么这一年当中,大把的时间就不能浪费了,杨文礼想搞点新鲜赚钱的路子了。

    这十个少年家丁只是第一批,他早就准备了多达五个字的班字了,也就是说他至少要训练五批家丁。当然以后肯定不是他再亲自教导了,也不是再从少年教起,这个巧他肯定会取的。

    之前之所以训练少年家丁,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有长大,刚好和少年们一起训练一起成长。

    杨文礼非常谨慎,他绝对不会搞这个世界没有的高科技产品。无非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良。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瓷器,中国的英文名称,实际上就是陶瓷的英语名称,可见古代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明朝的瓷器工艺以及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特别是正德朝时期的瓷器,在后世的古董瓷器中价值最高,只有后世的康熙朝可以媲美。这是皇帝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高,所以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说到明朝瓷器,一般人都会想到景泰蓝,但是杨文礼不懂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没有那种特殊的釉料。那是官窑技术,杨文礼想模仿都做不到。

    但是杨文礼知道现在还没有的一种优质瓷器,那就是骨瓷。骨瓷哪怕是在现代也是贵得离谱的瓷器,在明朝一定会成为最名贵的瓷器无疑了。

    ……未完待续

第11章 骨瓷() 
杨文礼也只是知道骨瓷的配方成份和烧制工艺原理,并未烧制过骨瓷,说白了他还只是个理论派。

    骨瓷的配方在后世是公开的,但是能烧制骨瓷的却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可见骨瓷极难烧制。

    不过杨文礼也想试一试,如果掌握了烧骨瓷的技艺,绝对是一款暴利赚钱产品,就是传承几百年都能赚到大钱。

    可以说一技在手,家族传承兴旺就有保证。欲惑是如此之大,杨文礼就是砸锅卖铁也想试一试。

    后世公认最好的配方是50%的牛骨粉、25%的瓷石、25%的粘土,但杨文礼做不到,起码牛骨粉他就做不到,少量实验还没有问题,工业化大量生产让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牛骨粉?

    还有粘土比例太低,极易烧裂,这就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必须增加粘土比例至40%左右,无非是胎质厚一点,不影响器形美观。

    其实牛骨粉的主要含量就是氧化钙,所以用其它富含碳酸钙的东西代替应该也可以,虽然未试过,但杨文礼必须得试,因为他没牛骨粉。

    自然界中富含碳酸钙成份的东西就是贝壳,贝壳几乎就是同碳酸钙划等号,是最理想的代替牛骨粉的材料。(注:碳酸钙经过锻烧就是氧化钙)

    其它的长石和石英砂虽然也稀少,但是还是可以买到,最主要的就是不是朝庭管制材料,只要有钱,买多少都没人管。

    光是准备材料,杨文礼就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长石和石英砂极难买到是一个原因,还有贝壳表面带颜色的那层东西,要想办法刮掉也很费工时。还有长石和石英砂他也是既清洗又挑选,只选最纯净的那部分材料。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杨文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