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一些吴明彻麾下的将领已经站在吴明彻身后周围,这些人李荩忱多数都只是见过一面两面,甚至还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不过他们此时都含笑和李荩忱打招呼,似乎一副和李荩忱很熟稔的样子。

    “承蒙司空挂念,尚好,在前线打仗的时候早就习惯了,这倒头就睡、说起就起的本事还是有的,”李荩忱笑着说道,“若是换作原来,说不定就直接睡过了。”

    李荩忱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吴明彻闲扯,而目光不断地在吴明彻左右挪动,记住那些和自己打招呼的官员,很多人他根本叫不上名字,但是知道等会儿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十有**会站出来帮腔。

    “司空、世忠都在啊,”徐陵的声音也在这个时候响起,而跟在徐陵身边的还有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人,徐陵微笑着对李荩忱一伸手,“给你们介绍一下,这就是咱们大陈的架海紫金梁、镇西将军李荩忱。”

    “久仰!”两人都是含笑拱手。

    而徐陵笑着说道:“世忠,老夫给你介绍一下,这两位左侧是吏部尚书、秣陵令宗元饶,右侧这位便是尚书右仆射袁宪。”

    李荩忱急忙拱手还礼。吏部尚书宗元饶上了年纪,看上去像个迟暮老人,但是李荩忱从他的官职上就察觉到了不同,秣陵就是李荩忱现在脚踩的地方,是建康府的旧称,指的就是皇城根下这一亩三分地,相当于后世的顺天府尹。

    一般这个位置就已经足够让人眼红了,所以少有担当秣陵令再领有别的朝职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防秣陵令这距离京城最近的地方官和其余的朝臣有过密的交往,否则哪一个朝臣想要做大逆不道的事情,秣陵令配合着将城门一关,大家都是网里的鱼,谁都跑不掉。

    因此能够担当秣陵令这个职务,本身就说明朝廷和陛下对其足够信任,而若是能够除此之外还在朝堂之上有职务,那么更能证明此人的能力和忠心。

    可是站在眼前的这宗元饶,除了秣陵令之外还有吏部尚书的职务,三省六部制虽然是在唐代才正式确立并且稳定下来,但是尚书的名称实际上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尚书就真的和其本意是一个意思,主要就是整理一下案牍文章,将分管的事情汇总上报罢了,实际上是一个清闲的官职,主要的政务处理还是落在左右仆射身上。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各部尚书有些类似于高级参谋。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而且位置比较靠前的官职,谁都不能小觑。而宗元饶能够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担任秣陵令,朝廷对他的器重和信任可见一斑。

    至于宗元饶旁边的袁宪更不用说,四十余岁便成为右仆射,虽然更多的时候看上去是徐陵的副手,但是谁敢小看?按照官位来排,这右仆射就是右丞相,可也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此时徐陵将这两个人引荐给李荩忱,分明就是在把自己的左臂右膀介绍给李荩忱。甚至一直到此时,一些官员都不知道,袁宪和宗元饶竟然同徐陵走得这么近,这个老狐狸对于自己的实力也算是深藏不露了。

    再加上站在吴明彻身后的几名将领,李荩忱到底能够动用多少力量为他站台,甚至一时间一些擅长于观望风色的官员们都不敢轻易下结论。

    就在这个时候,前方传来钟声,而紧闭的城门在这个时候缓缓打开,徐陵和吴明彻一边低声交谈着什么,一边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而李荩忱身为镇西将军,除了护卫宫廷肘腋的左卫将军樊毅和右卫将军蒋元逊之后按理说就应该是李荩忱,毕竟现在南陈四征将军之上只有一个骠骑大将军萧摩诃在外统领全军,而四征将军里面就只有淳于量一人,且也在外,因此之后自然就轮到了四镇将军,四镇将军中的镇北将军吴惠觉同样不在,所以李荩忱也不用按照年岁排在误会觉得后面。

    这一次轮到了左卫将军樊毅带队戍守宫门,所以实际上李荩忱和吴明彻之间只有一个右卫将军蒋元逊。

第六百九十章 朝堂上() 
    蒋元逊也是一名老将了,将近四十年的征战生涯显然已经磨平了他的棱角和斗志,此时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和蔼的老人。见到李荩忱走过来,冲着李荩忱微微一笑算是打招呼。而李荩忱不敢怠慢,急忙郑重一拱手:“右卫将军,晚辈有礼。”

    名动天下的李荩忱如此谦恭的给自己这么一个老头子行礼,蒋元逊心中当然也很受用,急忙摆手:“镇西将军快起来,同为一朝之臣,无须如此客气。”

    而前面徐陵和吴明彻也听见了后面的动静,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脸上都露出一丝笑容,不约而同的举步。李荩忱见吴明彻的身子动了,急忙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蒋元逊含笑点头,快步跟上,这个时候看上去,这个有些苍老的老将军似乎也年轻的不少。

    队伍穿过宫门,走入正殿。

    此时上朝的时候,走入正殿官员尚且需要脱去鞋子,只保留足衣,而依照官职高低在不同位置准备了垫子,官员需要跪坐在垫子上。

    李荩忱的位置正在大殿的柱子一侧,可以比较舒服的向后顶在柱子上,他只是扫了一眼,自己的旁边并不是蒋元逊,而直接是吴明彻,不用说也知道是负责此事的人特意安排的,其目的自然就是让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朝的镇西将军舒服一些。

    而蒋元逊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不过李荩忱在门口就给这个老将军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所以老将军并没有觉得唐突,反而先跪坐在垫子上,微微弯身,冲着李荩忱使了一个眼色,显然意思是这样坐或许会舒服一些。

    李荩忱含笑点头,而这个时候前方传来内侍的声音:

    “陛下驾到!”

    紧接着以徐陵为首的文官和以吴明彻为首的武将一齐起身,毕恭毕敬的向着陈顼前来的方向一拱手:“参见陛下!”

    “诸位卿家平身。”陈顼的声音有些低沉,可以想象这位南陈的当家主人昨天晚上休息的也不太好。

    众多大臣入座,而内侍的声音有些尖锐:“今日上朝,有本速奏!”

    当即徐陵率先起身,朗声说道:“启禀陛下,巴蜀入我大陈之版图已经数月,今日镇西将军奉命前来朝中面圣,自当陈述巴蜀战局,同时镇西将军是我大陈年青一代少有之将星,老臣对镇西将军关于当下战局之见解很是感兴趣,还请镇西将军不吝赐教。”

    这一次朝会的主要话题就是这件事,李荩忱前来建康府当然不是吃喝玩乐的,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是没有想到徐陵竟然会如此开门见山的说到此事,这显然根本就不给其余人一点儿缓冲的机会,直接将整个朝会的气氛推向最紧张和最高潮。

    李荩忱当仁不让的起身,冲着陈顼郑重的一拱手:“臣自巴蜀一直到建康府,所经沿途也有不少前线城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内陆和沿江腹地,只是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靠近城镇之处尚且有人烟,可是一些荒郊几乎都是只有荒草······”

    整个朝堂上已经完全寂静下来,只有李荩忱的声音在回荡。一道道目光汇聚在李荩忱的身上,他们不清楚李荩忱为什么不说巴蜀的事情,而是说到这些。

    江南富庶之地,经过侯景之乱的破坏之后,也就是到现在方才恢复些元气,而荆湖一带双方的拉锯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中间又有华皎之乱等大战,而小矛盾和小冲突更是从来没有断绝过,所以荒无人烟的景象有多常见,即使是身在云端,大家心里也多少有数。

    所以虽然不知道李荩忱为什么会说这个,但是至少没有人会站出来说李荩忱说的有问题。

    而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所以现在我大陈的国力实际上已经很难支撑横扫天下,看上去我大陈兵马尚且充足,而粮草也有一定的囤积,但是想必只要去过前线的人就知道,这些兵马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而这些粮草也只能够支撑两个月到三个月,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在在告诉微臣,粮食是没有办法持续供给的,一旦粮仓之中的用完了,我们要等待半年甚至一年,如果真的开战,两三个月之后恐怕就要面对粮食不够的问题,而根据之前战线的推进情况来看,两三个月几乎很难突破襄阳和徐州防线,这就意味着在这期间我们也没有办法从其余的地方获得粮食和兵员。”

    李荩忱的话说的很凝重,不少了解详情的将领神情都变得凝重,而亲身参与过不久之前淮北之战的吴明彻更是微微颔首。

    南陈这些年来在战线上很难取得突破,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兵马和粮草不足的问题,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南陈军队往往是高歌猛进,可是一到后来敌人的兵力补充过来,南陈军队就只有主动撤退的份儿。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大家心知肚明。

    当初诸葛亮七出祁山,往往在战局开始的时候都是占据上风的,可是一旦随着战线拉长和时间拖延,蜀汉粮草和兵马上的不足就暴露出来,最后几次都是诸葛亮见机不对主动撤退的。

    现在南陈显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陈顼的手轻轻敲打着扶手,面色凝重,他虽然很想反驳李荩忱、很想打乱李荩忱现在的节奏,可是他找不到理由和破绽,曾经去过荆湖前线的陈顼清楚,李荩忱说的是真的。

    当初华皎之乱的时候,荆湖不少地方就已经荒芜,华皎之乱后,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萧摩诃几次出兵襄阳却不得不撤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兵马和粮草不足。

    而李荩忱显然也不给其余人插话的机会,紧接着说道:“所以仗我们是需要打的,不过不是现在,我们需要足够的兵员、需要足够的粮食、需要足够的资本,才能够一举扭转原本对峙甚至僵持的局面。”

    顿了一下,李荩忱的目光环顾一周,声音一沉:“没错,我们还需要等。”

    一名吴明彻下首不远处的将领缓缓站起来,沉声说道:“可是现在北方政局不稳,按理说正是需要我们抓住机会出手的时候,现在继续等下去的话,会不会等不到我们想要的?”

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 
    听到质疑声,李荩忱的目光转移过来,那将领看上去并不像是武将,一张端正的国字脸上面并没有多少武将常见的风霜刀刻的痕迹,反倒是像一个著书立说的文人墨客,所以一身武将的衣袍穿在身上怪怪的。

    似乎也意识到了李荩忱的疑惑所在,那人当即一拱手:“在下姚察。”

    眉毛一挑,李荩忱打起精神。这姚察是戎昭将军,算不得什么大官,但是实际上这个将军只是一个虚衔,他并不怎么处理军事,其主要任务是编纂《梁书》,历史上的《梁书》便是姚察最终主持编纂好的,可见此人的文化功底,而且从他刚才所说,显然对当下的时局也多少有了解。

    更重要的是此人颇有风骨,一向是两不相帮、秉公说话,因此也算是中间派别之中比较奇特的一个,当那些墙头草都闻风转变方向的时候,就只有这一个姚察立在当中两不相帮,所以南陈几代君主都对他赏识有加,否则编纂前朝史书这种事情肯定不会交给他来负责。

    “戎昭将军,久仰大名,”李荩忱一边还礼一边说道,“只是不知道戎昭将军对前线的情况又了解多少?我淮南、江陵还有梓潼的兵马都是久战疲惫之师,本来就很难继续征战,更重要的是现在周人朝局动荡,可是这朝局到底动荡到什么程度,戎昭将军可知道?”

    姚察一时语塞,他的主要职务终究是著史,对于北周的实际情况知道的并不多,只是从朝廷的邸报上知道个大概,所以现在李荩忱骤然问出这个问题,让姚察不知道该说什么。

    轻轻咳嗽一声,吴明彻淡淡说道:“周人内乱,已经多有端倪,现在周人各路兵马已经逐渐抽调北上,按理说正好是我们应该随之出击的时机······”

    整个朝堂上更是寂静,人们诧异的看出来这个时候开口的吴明彻,心想吴明彻不是应该帮着李荩忱说话么,怎么似乎现在在和李荩忱唱反调,难道之前的都是假象?

    李荩忱微微眯眼看向吴明彻,而吴明彻的话锋一转:“只是如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更多的只是假象呢?如果周人的内乱并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严重,这只是周人给我们布下的一个陷阱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的兵马和粮草还在、还能更加充足,那么我们以后还能找到更多的机会,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冒冒失失的行动,那么以后就算是有机会也无法把握了。”

    听到这里,李荩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