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杨素的信件递给李荩忱,一边沉声说道:“长安之中,随国公对我几个世家多加逼迫,情况危急如此,还请将军定夺!”

    李荩忱怔了一下,拆开杨坚和杨素的亲笔信扫了一眼。杨坚的这封信篇幅不长,但是上面明确的答应了李荩忱提出的条件,从此之后李荩忱和北周以萧关为界限,萧关以外的天水、安定、武威、陇西等地全部归属李荩忱,但是李荩忱向东不可以越过萧关和大河,向北不可以越过长城,主力大军不可出阳平关,将李荩忱的势力范围牢牢地限制在传统意义上的关中范畴之内。

    而与此同时,杨坚向李荩忱请求通商,尤其是矿石和粮食的贸易。显然以现在关中的土地,已经没有办法供给这么多的人,而且随着战事的进行,军中也开始缺少铸造兵刃和箭矢的矿石。

    这封信的字迹很是端正,条理清楚,显然杨坚已经思考过很久。

    而杨素的信截然相反,颇为潦草,不过字数也不多,上面简略的介绍了现在北周的朝堂情况以及杨坚所面对的困难,同时还提及了长安的现状。

    显然关中的生活要比李荩忱想象中的还要艰难,随着西北这最后一片大后方落入李荩忱的手中,关中已经是实打实的四面皆敌。不过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曾经的老秦人就是这样崛起在秦岭下的荒芜土地上,而后来的汉景帝也是南有七王之乱、北有匈奴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凭借关中力挽狂澜。

    不过这毕竟只是个例,现在的杨坚显然快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已经没有了外来粮食和商贾贸易的长安城,现在面临着物价飞涨、民心惶惶的问题,百姓和贵族都在争先恐后的逃离这是非之地,而北周的府库中并不是没有银钱,只不过这银钱显然现在已经买不到杨坚需要的东西,比如粮食,比如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

    同时在信里,杨素也没有回避杨坚对几个世家明暗威胁的事情,不过同时他也指出,至少从现在看来,李荩忱用多余的粮食、木材等来换杨坚手中的钱财,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李荩忱接下来肯定是要对南方用兵的,大军军饷等等也都需要以钱财而不是粮食布匹的方式来支付。

    更重要的······杨素只是在信中隐晦的提了一句,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借此机会巴蜀的商贾可以进入关中,自然李荩忱的眼线也就随之进入,对于李荩忱来说当然是一举多得。

    实际上李荩忱之前就已经有想要和杨坚通商的意图,对于杨坚这样的枭雄,李荩忱兵部指望着能够一下子战胜他,若是直接将他逼到绝路上,取得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就只剩下慢慢的消耗杨坚的实力,最后让他在自己人财两空的时候方才反应过来,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可就为时晚矣。

    而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从经济上控制杨坚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历史上西方侵略者曾经对中国市场所做的,控制你国家的商贸和运输,就算是华夏地大物博,动脉在别人的手中,也只能对别人俯首听命。

    就像清末经济已经近乎崩溃,而且大多数的通商口岸都掌握在西方殖民者的手里,就算是满清再怎么想要振兴,也已经为时晚矣。

    李荩忱并不相信杨坚能够看得穿一千年之后的套路,尤其是杨坚主动找上门来,更是让李荩忱窃喜。

    看着李荩忱非但没有担忧,反而带着笑容的神情,李渊觉得自己真的是活见鬼了。

    轻轻咳嗽一声,李荩忱沉声说道:“随国公所开列的条件并没有什么问题,一切就按照这个实施。”

    李渊张了张嘴,觉得一定是自己哪里理解的和李荩忱有问题。而李荩忱不由得笑了一声:“不就是通商么,杨坚想要什么,那给他什么就是了,让他和宇文宪好好地打,至于对于某来说,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这几个家族得以保全,可是比派遣些商旅好得多。”

    李渊只觉得心底一阵触动。

    这样的统帅,才是值得他们为之效劳的统帅!

    “事不宜迟,恐怕还得麻烦你尽快回去一趟,某已经让人准备好了营帐和饭食,且去歇息,明天早上就得回长安,这消息必须抓紧告诉杨处道,另外你也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他全权负责巴蜀和关中的沟通联络!”李荩忱紧接着说道,显然对于杨素这一次的自告奋勇,李荩忱很是满意。

    “还请将军放心!”李渊当即单膝跪地,郑重拱手。

    而李荩忱上前一步,伸手托住他,不同于以往礼节上的虚托,这一次是实打实的。

    李渊感受到了李荩忱手上的力道,一边顺着他的力道站起身,一边朗声说道:“为将军效劳,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声音掷地有声。

    李荩忱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时间有些恍惚。

    不知道从现在开始影响这个年轻人,会不会真的改变一切?而在历史上如果没有杨广的昏庸,李渊又真的会取而代之么?

第九百一十一章 入安定()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李荩忱并不是没有见过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徐陵、萧摩诃等人也好,韦孝宽和尉迟迥等人也罢,甚至还有杨素和长孙晟,林林总总。

    对于熟悉南北朝和隋代历史的人来说,这些名字也算是如雷贯耳了,不过话虽如此,这些人毕竟在历史上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李荩忱的对立面,因此李荩忱并不用担心如何与他们相处,只需要考虑怎么击败他们就可以。

    凭借李荩忱现在的能力和实力,就算是杨坚当面,他也不会退缩,毕竟这个时候的杨坚,可远远不能与另外一个时空中的那个威风八面的随国公相比。

    但是出现在李荩忱面前的李渊可就不一样了,李荩忱很清楚他都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说句实话,李荩忱并没有控制李渊的把握,不过这个时候李渊既然已经送上门来,李荩忱肯定也不可能不爱惜人才。

    想来也是,乱世出英雄,如果没有隋炀帝的一通折腾,可能李渊到最后也都是唐国公,而且说不定因为其沉稳的性格而步步高升、宰执天下,最终在青史上留下自己忠臣的名声。

    本来历史上对于李渊起兵就有很多重说法,不甘人后的刘文静和裴寂等人的帮助、对天下野心勃勃的二儿子李世民的推动等等,似乎都将李渊的形象塑造成一个胆小怕事、完全被人推上皇位的样子。

    但是李荩忱对此并不太相信,一来这其中有小说家戏言夹杂在其中,久而久之已经难辨真伪;二来将李渊的形象塑造的仁德厚重,起兵夺得天下也完全是被逼无奈,对于唐王朝以及后世众多以唐代李氏后裔自诩的大小朝廷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

    至少李荩忱在这个时空之中经过自己的判断,发现历史还是有很多偏差和出入的,毕竟言简意赅的史家只是通过三言两语去塑造一个人,这自然而然就会导致这个人的形象极其刻板而单调。可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又怎么可能一生之中只有一种不变的性格呢?

    比如李荩忱刚刚见到的李渊,又有谁能想到历史上就是这个看上去颇有几分英气的少年最后夺得了天下?而如果不是了解这一段历史,李荩忱是怎么都不会将这个少年和史书上塑造的宽仁厚重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时势造英雄,的确如此,有的时候时代浪潮的翻滚的确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很多。

    李荩忱不确信自己的后代会不会给李渊这个机会——他现在也还没有后代——但是他确信,至少在这里这里,只会让李渊作为一个忠厚老实的臣子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

    李渊带着李荩忱的承诺走了,而既然李荩忱答应了,那么必须要再等长安的回复,云田的于翼和街亭的贺兰师已经开始撤军,而兵出阳平关的萧世廉也将兵马退入汉中。

    除此之外,长孙晟和梁栾、牛通等人已经开始安排接收各地城池。

    李荩忱不得不承认,长孙晟的确是一个搞地方民政和外交的能手,在他的斡旋下,几乎所有的城池都平安落入李荩忱的手中,而原本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一直都存在间隙的各大世家,至少现在在明面上也都保持着“其乐融融”。

    至少当李荩忱抵达安定的时候,街上一片祥和热闹,恐怕谁也不曾想到,就在短短的几天前,这里还曾经是战场第一线,整座城池都差点陷入战火之中。

    先一步抵达安定的长孙晟和牛通正在等候李荩忱。从稳定天水局势再到接收天水周边郡县,最后再到赶到安定,长孙晟这一路也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因此当李荩忱见到长孙晟的时候,这个家伙的眼睛里都是血丝,黑眼圈很明显,衣服上也满是灰尘泥泞,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换过了。

    当然了,实际上站在长孙晟身边的牛通以及包括李荩忱在内,在场的所有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紧张的西北局势让所有为之奔波的人都没有办法好好休息。

    “辛苦了。”李荩忱伸手搀扶住想要行礼的长孙晟,也不管尊卑,直接拉着他的手腕走上安定府衙的台阶,而牛通和程峰等人不敢怠慢,快步跟上。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这一次能稳定西北,长孙老弟功莫大焉,功劳簿上当是首功!”

    长孙晟怔了一下,简直欣喜若狂,他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没有将首功给任何一个在前线拼杀的将领,而是给他这个文官,虽然可想而知这其中也有李荩忱想要安抚身在长安的杨素等人,但是也必然有李荩忱对于他的努力的肯定!

    这种肯定对于长久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出身比不上杨素,能力更是没有他出众的长孙晟来说,无异是一种鼓励。

    而李荩忱看着长孙晟脸上激动难以自持的神色,微微一笑,长孙晟这样的神情显然是李荩忱愿意看到的,而且长孙晟的心思李荩忱又何尝没有发现一点儿端倪呢。

    毕竟长孙晟也好,李渊也罢,这些年轻人现在都是和杨素站在一起的,可是杨素的能力和魅力实在是太过出众,所以至少在限制按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和杨素比肩。年轻人最是争强好胜,因此有落寞感也在情理之中。

    想当初李荩忱逐渐超越萧世廉和裴子烈的时候,他们两个也多少心里都会不舒服,只不过这种不舒服并不是对李荩忱的嫉妒,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无能的自责。

    而随着萧世廉和裴子烈逐渐在之后的战争中取得战果,他们这种想法自然也就越来越淡化,和李荩忱比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事实证明李荩忱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妖孽,但是他们两个现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同辈人之中的佼佼者。

    李荩忱也是想通过对西北的征服来给予长孙晟一定的信心,对于这么一个历史上曾经一人稳定边境长达两代人四十年的政治家,李荩忱并不介意多加栽培。

    作为一个后来人,李荩忱可是很清楚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可以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利益和机会。

第九百一十二章 外交家()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这个国家足够强大和富足,毕竟外交家也不是万能的。在历史上如果不是隋代兵马强盛,又有杨坚这个“圣人可汗”在,恐怕突厥也不会老老实实的听从长孙晟的安排。

    想到这里,李荩忱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巴黎和会时候的顾维钧,只可惜如此人才,生不逢时啊!虽然巴黎和会的结果被千夫所指,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顾维钧真的已经倾尽全力为这个国家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至少要比后世那些敲着键盘骂他卖国贼的键盘侠要有功于国家社稷太多太多。

    不过至少现在自己在,一定会在有生之年为这个民族提前规划好蓝图,历史上的覆辙李荩忱绝对不允许这个民族再走一次。或许有人说世事无常,盛极而衰是历史的规律,可是作为一个见证了屈辱的历史、经历了复兴的苦难的后来人,就算是明知道这样的规律事实存在,又怎么会允许自己不管不顾?

    至少应该做的李荩忱绝对不会不做,至于自己百年之后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李荩忱也就有些无力了,若是历史的车轮依旧沉重,沉重到李荩忱根本无法改变,那至少李荩忱也和当初巴黎和会上的顾维钧一样,无愧于心。

    “至少不能白来一遭啊。”李荩忱喃喃说道。

    回过神来,李荩忱这才发现长孙晟他们都在静静的看着自己。

    他们虽然不知道大将军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神,但是都很聪明的没有去打扰大将军,当听到大将军的低语时候,更是对视一眼,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