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殿前,文官以宰辅顾野王为首,武将以征南大将军裴子烈为首,大步走上汉白玉台阶。

    出门的李荩忱看到已经等候在那里的袁大舍和张丽华,袁大舍依旧是不卑不亢的样子,而张丽华似乎有些紧张,微微低头不敢直视李荩忱,不过还是将手中的奏章递上去:“陛下,这是顾公派人送来的奏章,关于今天的官职任命,还请陛下再确认一遍。”

    “第一次上朝,感觉如何?”大殿之前,顾野王微笑着看向身边的裴子烈,他们两个已经年过花甲,一个不到而立,仿佛正象征着支撑这个崭新王朝向前进的两股力量。

    李荩忱大概扫了一眼,这名单是早就已经确定下来的,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顾野王让自己确认也只是保险起见罢了:“走吧,上朝。”

    “陛下驾到!”袁大舍的声音并没有普通宦官那么尖细,听起来自有几分皇家不怒自威的气势,恐怕这也是陈顼比较欣赏他的原因吧。

    “吾皇万岁。”群臣下拜。

    万岁在汉代的时候甚至都不是皇帝独自拥有的称呼,任何人都可以被以万岁称赞之,这单纯的只是寄托了人们的尊重和美好的祝愿。一直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万岁才成为皇家单独的称呼,而后人所熟知的“万岁万万岁”则传闻是在武则天时期方才开始有的,是当时的武则天女皇表示了对自己的权威担忧之后,文人们当机立断想出来的称呼。

    而山呼之后,百官入座。在宋代之前,百官上朝都是有座位的,甚至如果是年迈的高级官员,比如宰相,皇帝还要亲自下令赐座以表示荣宠。

    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坐起来更加舒服的胡床(板凳和椅子)以及卧榻等等都已经普及,但是上朝依然是最隆重也是最严肃的时候,朝堂之上所谓的座位实际上就是软垫,臣子只能以正礼跪坐,就只有皇帝方才有资格坐在龙椅(作者按:龙椅记载可见于唐太宗)。

    “启禀陛下,新朝伊始,万事更新,臣请陛下安排百官人事。”顾野王大步走出来,郑重一拱手。

    虽然名单早就已经拟定好了,但是大家也都提起一口气,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名单,更象征着封赏,象征着他们一步步走到今天所付出的努力总算是得到了承认。

    李荩忱微微颔首;“准奏!”

    而袁大舍当即拿起来圣旨:“受命于天,陛下诏曰······”

    (文言功底有限,不写内容了,当然不是懒)

    袁大舍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而李荩忱微微闭眼,那一份名单重新在他的脑海之中浮现。

    中书省宰辅顾野王,门下省侍中裴猗,尚书省都官尚书唐亦舜。这是主持朝政的文官之首,而分别代表着追随李荩忱入蜀的元从派、南陈后来投降的官员以及巴蜀追随李荩忱的本地派系。

    尚书省之下,户部尚书骆牙。

    在地方上历练的时间不短,可以说一个人支撑起了李荩忱的半个后方,所以获得财政大权也是骆牙应得的。

    礼部尚书孔范。

    这个家伙虽然被很多人所不齿,但是李荩忱能够拿下南陈,他也算是有大功在身,李荩忱当然不能亏待了他,更何况这个人在诗书礼仪等等上面也的确是个人才。

    刑部尚书沈君高。

    这个自然不用说,沈君高虽然曾经和李荩忱作对,但是能力摆在这里,现在既然归顺,李荩忱也不打算和这位长辈算账,毕竟大家只有公仇没有私怨。

    吏部尚书姚察。

    姚察当初在李荩忱被南陈“追杀”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跟着李荩忱,李荩忱当然不吝惜于给他这个尚书之位。当然很多人并不明白,李荩忱这么做也是为了之后推行科举做铺垫,毕竟现在姚察负责主持各地学院的建设和教育,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自然偏向于学院和考试这种教育方式。

    工部尚书吴凭。

    本来工部尚书的职位是留给欧阳莫的,但是这个老人家已经不想再卷入朝堂的纷争之中,只求能够以大匠的身份主持工坊的建设,对此李荩忱也没有拒绝,直接让欧阳莫的得意弟子吴凭接任,吴凭主持设计了五牙大舰、改良了霹雳车,是李荩忱进攻南陈的大功臣,他坐在这个位置上也是得到了军方全力支持的,自然没有人有异议。

    商部尚书唐正良。

    现在巴蜀已经完全建立起钱庄体系,这主要就是依靠峡江唐氏,也依靠蜀中商人,而这种模式注定是要继续向荆州和江南推广的,所以李荩忱自然就把这个位置交给唐正良,蜀中钱庄的建设就是唐正良在蜀郡主持的,而唐正良作为峡江唐氏的旁支,对于这个家族并没有多少归属感,所以李荩忱也不用担心峡江唐氏的人太多而导致坐大。

    更何况其他几个世家也不是吃素的不是么?

    接下来御史大夫裴忌,作为前朝老臣也是重臣,让裴忌来主持御史台自然是最合适不过。而他手下的左都御史傅縡,右都御史杜齐也各有考量。傅縡是东宫旧臣自不用说,负责江南等地的监督,而杜齐作为巴人八部出身,自然则是李荩忱用来安抚南中等地的,实际上现在杜齐也在做这件事,他的身上还兼着刺史。

    而军方,太尉府太尉萧摩诃,这是早就为萧摩诃准备好的位置。太尉开府,统辖军事,但是不统领直属于皇家的羽林骑和白袍,但是白袍和羽林骑依旧和太尉府是合作关系。

    太尉之下设参军,作为太尉的副手。让很多人惊讶的是,李荩忱将参军这个职务给了刚刚归来的杨素,毕竟在他们的印象之中,杨素这个人除了在北面挑拨离间之外,似乎没有干过什么事,因此将杨素调过来,或许只是为了制衡萧摩诃。

第一千六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成真() 
之后自然便是两重号将军,这几乎没有悬念。作为李荩忱左臂右膀的裴子烈领车骑将军,萧世廉领骠骑将军,而因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卫将军的职务实际上已经化入太尉府、羽林骑等等,所以也就不再设。

    实际上这两个职务也有很久没有出现在南朝的官职序列之中了,被取消也在情理之中。而作为重号将军,也是大汉未来征战的主帅,等萧世廉回来之后,李荩忱会统一拜将。

    两重号将军之下,征东将军陈智深,征南将军李询,征西将军曹忠,征北将军吴惠觉,另设横海将军王昌,统筹水师。

    五征将军之下,是镇东将军鲁广达,镇西将军李迅,镇北将军陆子才和镇南将军蒋元逊,另设镇海将军戚昕,协领水师。

    五镇将军之下,是安东将军韩擒虎,安西将军郑凯源,安北将军淳于岑,安南将军黄玩,另设伏波将军邱志,协领水师。

    五安将军以下不表。

    而随着将领安排下去,自然就是即将进行的军事改革,大汉的所有军队都要随之整编,形成将军、主簿和行军司马相互制衡又共同决断的格局。

    随着袁大舍的话音落定,朝堂上的百官都松了一口气。

    而接下来就是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员的安排,袁大舍似乎并没有口干舌燥的感觉,紧接着又抽出来一份圣旨。

    在蜀汉时期,李荩忱就已经重新开始行政区划的安排布置,而等收复江南之后,这一切自然就变得更加顺利。整个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以及再下面的村四个等级,但是实际上朝廷的官员只委派到县,取消已经没有意义的乔迁制度,取消那些没有实土或者实土很少的乔迁州府,合并土地过少的州府。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已经支离破碎的州府划分无疑让行政管理非常困难,比如将东楚州、合州等四个州合起来组成新的巴州,面积方才堪堪比得上后世的重庆。

    根据新设立的行政制度,西部从北到南为雍州、蜀州、巴州,南中州,中部为荆州、湘州、桂州,东部为淮州、扬州、赣州、岭南州。

    其中边境各州在刺史之上设立巡抚,负责统筹现在的战事,西北巡抚为徐德言,岭南巡抚为陈慧纪,两淮巡抚为吕忠肃,在朝廷没有下达出兵命令之前,巡抚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是负责统筹民生、调理战事,避免民事和军事出现矛盾,虽然类似于前朝的都督制度,但是却没有都督那么大的实权,但也可以理解为州刺史的上级了。。。

    按照李荩忱的规划,巡抚为战时体制,战后取消。

    这便是完整的新的朝廷制度,需要提到的是在礼部之下设太学,太学负责包括正在组建的金陵学院、成都学院和岳麓学院等等在内的规划安排,但是学院内部事务无权插手,这些学院全部直属于皇帝,是不折不扣的天子门生。

    在门下省下设通事馆和邸报馆,顾名思义,通事馆负责外交,邸报馆负责邸报,通事卿由姚思廉接任,这个年轻人已经在之前用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邸报馆由江总主持,对此朝野之中还是颇有非议的。

    但是李荩忱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大家对于这个邸报也不怎么看重,便不了了之,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之中,邸报只是朝廷用来向地方州府传递消息的,撑死天就是一个消息快慢和准确度的问题,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在李荩忱的规划之中,邸报实际上不但只有传递消息的功能,还得在上面增加一些对朝廷有利的社论,换句话说就是作为朝廷的喉舌,及时的诠释解读朝廷的新政策、为一些错误打圆场等等。

    这个甚至有些颠倒是非的任务,交给江总来做似乎还是很合适的,毕竟江总那一手妙笔生花的文章,可不就应该用来做这种事情么。想到这里李荩忱也不禁为陈叔宝暗暗叹息,虽然也算不上一手好牌,但是也不是不能打,至少抓一下舆论还是可以的,结果到头来这位皇帝陛下能想到的就只有在胭脂井中瑟瑟发抖。

    恐怕这也是老天想要断了陈氏的传承。

    袁大舍的话音已经缓缓落下,这样一来朝廷全新的政治制度和官职都已经确定下去,当然了将这规划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努力,甚至现在很多朝廷官员,比如沈君高、傅縡和杨素等人还没有到来,所以还得等。

    不过好在对于李荩忱这个年轻的君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秋收之后,来年耕作也准备了。”李荩忱沉声说道,“另外巴蜀的钱庄要逐步向荆州还有江南开展,这是你们三省接下来主要商讨的问题,还有不要忘了淮南那边的流民,尽量南迁安置。”

    之前的北周内乱让不少百姓越过淮水南迁——实际上这中间也有淮南军队甚至是白袍暗中布置的原因,而这些百姓直接丢在淮南显然不合适,毕竟至少从现在来看淮南还是战区,所以还是拉到江南来补充人口比较好。

    说到人口,应该就是李荩忱最头疼的地方了,难怪南陈军队一向提倡以少胜多,因为相比北方,这人口的差距还是有些大:“另外最后一批巴人还有南中部落的下山必须要安排好,务必赶上明年春耕。”

    大臣们纷纷允诺,而李荩忱的目光又转向裴子烈,现在萧摩诃还在路上,裴子烈自然就是军方的代言人:“岭南能不能打,需要打到什么程度,你们尽快给出方略。”

    “臣遵旨!”

    实际上这些事都是之前透过气的,不过李荩忱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这是这个王朝第一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运转。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在纸上看着合情合理的制度,谁知道真正运行起来会有什么问题。不过换句话说,纸上得来终成真,李荩忱很久之前就已经对南陈冗杂的官制有所不满,现在总算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历史的进程将一切推翻重来了。

    这些规划不再是纸上的空言。

    不管怎么说,自己带着这个王朝走到了这一步,已然没有退路。

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 
大汉元年八月廿三。

    蜀中阴雨绵绵,蜀道之上更是行人稀少。

    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曾经是李荩忱和韦孝宽等人激战的地方,站在剑门关上向东眺望,可以看到一直向东南方延伸的山谷,那便是曾经成为北周大军饮恨之地的苍溪谷,只不过时至今日,战事已经平息,剑门关这曾经的边陲要塞也变成了大汉腹心之地。

    因此关上的守军也不过只有两三百人,对于如此雄关,人数已经足够。

    就在这风雨中,十多个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拾阶而上,风雨茫茫,在这群山环绕之中,他们的身影看上去那么渺小。

    不过当守关的仗主看到来者的令牌之后却不敢怠慢,急忙让手下的人准备好饭食和干净的衣服,而仗主亲自引着来者走上关楼。

    “剑门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