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5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都书院却是依山而建、占地庞大,让前来求学的人感受到这里的宏伟庄严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新朝对于学问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成都学院并不仅仅局限在招收世家子弟,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有机会进入书院。当然这个时代寒门子弟的识字率都不高,就更不要说普通人家了,所以大多数的机会还是在寒门、商贾等家族中。

    但是学院也并没有放弃对那些普通人家的教育,学院的先生每周都会集中前往工坊、乡镇等地巡回,一来是为了寻找有没有天资过人的孩童,二来也是为了教授那些普通百姓们识字。

    李荩忱并没有指望着民间的受教育水平能够在短短几年之间就飞快上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说起来倒是有些奇怪,书院的东侧不远处就是成都大营,将书院和军旅校场放在相隔几里的地方,也颇为奇怪。甚至有的时候军队拉练都会经过书院下。

    对于这些大头兵,实际上书院的士子们倒是没有多少瞧不起的意思,毕竟这是大汉的兵马,他们在那位战神一般的陛下手下,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保护了这一方的和平,所以士子们对此更多的是好奇,想要看看这些家伙是不是真的三头六臂、刀枪不入?

    此时校场外,一队队士卒正列队向着这边跑过来,这些多数都是李荩忱下江南之后蜀中招募的新兵,多为本地的巴人良家子,当然也有很多工坊之中的战俘重新招募的。

    现在工坊之中的劳力也逐渐被良家子所替代,原来的那些北周战俘在服完劳役之后,朝廷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在本地安置田产,当然要是不喜欢种田的,自然还可以回到军中。

    对于大多数的战俘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厮杀的生活,而且他们的家多数都在北方,所以也梦想着能够重新回到家乡,入军的最多。

    “立正!”带队的校尉大声吼道,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声音吐出来自带着一份浑厚,“整队!”

    “休息!”

    所有的士卒全部都盘腿坐下,这是军中的规矩,就算是休息也只是原地休息,不能乱跑。一名名幢将和仗主并没有坐下,而是来回巡视,他们要确保自己的手下士卒人数不变。

    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喜欢的时候,因为军中的主簿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讲故事。

    主簿是个投笔从戎的文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小眼儿”,主要就是因为他怕是读书太多,所以视力不好,看什么都是眯眯眼,体力也不好,这拉练他就跟着跑一半,但是谁都别不敢小看这家伙,他肚子里的墨水比这里站着坐着的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

    “上一次说到,这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处,就是那曹操,你们知不知道谁是曹操啊?”

    “知道,上一次说过!”

    “就是就是,别卖关子!”

    “小眼儿”主簿大笑着接着讲。

    而就在不远处的点将台上,一名中年人朗声说道:“赵子龙是什么样的人物,忠诚,果敢,所以呢,就连曹操这样的枭雄也会称赞他。同理,卫青和霍去病也是这样。七进七处也好,封狼居胥也罢,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有这一份志向和胆量。我们向前进,封妻荫子,我们向后退,就是耻辱!”

    坐在这里听的不再是下面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大头兵,而是校尉、仗主甚至还有一些主簿。

    “陛下有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郎应该的义务,阴山之南是什么,是我们自从秦汉以来就有的故土,是我们的列祖列宗生存的土地,是我们的妻儿老小和家园。”中年人的声音愈发慷慨,“我华夏民族自从炎黄之后,只有向外拓张,未曾听闻有退缩,晋室衣冠南渡,就是我们最大的耻辱。作为华夏儿郎,作为大汉的一份子,无论你们是北人好,南人好,巴人也好,都曾归属于大汉,都是炎黄之后,自然就有北上恢复故土的责任!”

    “参军说得好!”一名校尉率先喝彩。

    这中年人正是南下的参军杨素。

    “好!”几个巴人将领也跟着叫起来。

    对于这些巴人们来说,怎么才能培养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归属感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炎黄子孙”落下来,大家心里面都非常受用。是啊,不管怎么说,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也都曾经是秦汉这两个庞大王朝的子民。现在山河破碎,他们的确有这个责任。

    (作者按:现代考古证实巴人蜀人在上古时期就和中原有广泛密切的联系,为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蜀人或为陕西文化南迁,巴人或为中原文化或楚文化西迁)

第一千八十一章 雄心() 
    “卫青和霍去病的事情原本以为都要被遗忘在史书中了,没有想到现在陛下竟然把这些事情抬了出来。”杨素看着点将台上刚刚听了课之后“斗志昂扬”的将领们,一时间感觉有些奇怪。

    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典故对于出身世家的子弟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些出身各异,甚至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士卒们来说,这样的老生常谈显然也非常有吸引力,杨素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多少用处,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是成功把军队的士气调动起来的。

    大汉的军队,并不缺少利益的鼓动,一场场胜利已经能够确保将士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钱财和军功,但是却缺少另外一个内容,就是精神上的鼓动。将士们现在征战实际上还在是因为李荩忱的百战百胜而作战,他们相信李荩忱可以带着他们走向胜利,这是最大的精神力量。

    可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就是不长久的,李荩忱自己不确保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失误、就会“神话破灭”,更不能说让这种精神的力量继续延续到下一代。

    纵观历朝历代,只有将士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要战,才能够真正保持一支军队的高昂士气。且不说现代的PLA,那都是所有人清楚地事情。

    从先秦时代开始,商鞅变法第一次阐明了秦人要干什么,就是要捍卫国家,就是要“共赴国难”,告诉老秦人要为了生存而战,所以黑色大秦崛起于关中、得以横扫六合;而到了汉代更不用说,卫青远击漠北也好,霍去病封狼居胥也罢,都是为了杀匈奴,都是为了捍卫这个国家,让笼罩在汉人头顶上四代人的阴云彻底散去。

    可是之后呢,到了唐代中后期,朝廷和藩镇之间矛盾激化,到了宋代,军队更是成了发配之地,士卒们进入军队已经没有了一个可以效忠的对象,没有了一个可以坚持他们向前进的精神力量,他们单纯只是为了军饷而战,只是为了那可能根本就落不到他们头上的军功而战,他们感受不到开疆拓土的荣誉和追亡逐北的使命感,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自己作为军人不能临阵逃脱的耻辱感。

    到了明末乃至清代,自然更甚。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李荩忱这样大肆宣讲卫青、霍去病乃至赵子龙和陈庆之的事迹不现实,可是李荩忱知道短短的几代人之间,一支军队就会因为没有奋进的目标而堕落成什么样子。不能一直渴求一支军队会有名将层出不穷,而且历史证明,就算是真的有名将诞生,一旦他的思想和策略等等完全落后于时代,那么他就算是名将也不过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

    从当初的跨越葱岭到后来的兵败潼关,一代人之间,唐军发生了什么,李荩忱很清楚。这支军队可以承受胜利,但是无法承受失败。所以李荩忱需要一支能够不畏惧牺牲、坚决向前的队伍,这样才能让他和他的后代支撑着这个王朝将浪潮席卷向更远的地方。

    饮马波斯湾,历史上大唐的全盛啊!

    “这未尝不是好事。”杨约站在杨素身边,低声说道。

    “这当然是好事。”杨素哈哈笑道,“某都感觉某的身上有用不完的力量,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那可是真的名垂青史啊,某杨素这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弘农杨氏的列祖列宗都会自豪的!”

    杨约有些诧异的看着杨素,自家这个兄长一向是沉稳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老头子们果断的让杨素在年纪轻轻就坐在了家主的位置上。而事实证明杨素也的确是这样的人,喜怒不露,虽然不过三十多岁,却深有城府,带着弘农杨氏这个庞大的家族一步一步的从二十多年前杨愔被杀的阴影之中走出来。

    而今天的杨素似乎不再是杨约认识的那个杨素,他也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梦想。为这个家族承担了那么多,他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出了玉门关一路向西啊,龟兹、楼兰,再往西就是葱岭,那是我大汉将士曾经驻足的地方,那是三十六骑就能够卷起风云的地方。”杨素哈哈大笑道,“早晚一天我杨素也会立马葱岭!”

    杨约看着杨素,似乎这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兄长,胸怀壮志。

    立马葱岭······杨约在心中喃喃说了一声。

    作为一个读书人,自己也向往班定远啊。

    “兄长,兄长!”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快步跑过来,气喘吁吁的说道,“可算找到你了,这边真热闹。”

    “你也该跟着军队锻炼锻炼了,从书院那边过来才几步路,就累成这个样子。”杨素不满的说道,“不是这两天让你先去书院听听么,怎么跑到这边来了?”

    这年轻人,更准确应该说是少年,正是跟着杨素一起南下的李渊,当下他拍了拍自己有些单薄的胸脯:“山长带着我们过来采风,说是让我们感受一下金戈铁马之气。”

    “哦?”杨素怔了一下,“孝穆公?”

    李渊急忙点头,旋即压低声音说道:“兄长你也知道,这读书人一向是看不起当兵的,要不是孝穆公这等人物出面,书院里面那些人谁愿意来?”

    虽说也算一个“读书人”,但是李渊倒是对于军旅没有多少排斥。他的祖上李虎本来就是武将,而且陇西李氏也是武将世家。不过李渊这个“旁听生”没有什么意见,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在这个时代,能够读书学习的都是世家子弟,哪怕是寒门之人,也不愿意和更下层的大头兵们站在一起,若不是徐陵出面,他们肯定对此不屑一顾。

    杨素微微颔首,而李渊急忙说道:“孝穆公说要在这个地方给大家讲乐府诗之中的边塞诗,所以不仅仅是书院之中的人,其余地方来听的人也是很多的。”

    “到底是孝穆公啊。”杨素和杨约对视一眼,不由得感慨一声。

    徐陵成名已久,北有庾信,南有徐陵,这是公认的南北两个文学大师,这两个人也是各有所长。

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讲学() 
而庾信擅长于宫体诗,徐陵则擅长于民间诗词,尤其是对汉乐府等诗词的搜集,更是让这种和靡靡之音的宫体诗截然不同的诗歌第一次系统化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自从去年庾信去世之后,徐陵更是成为硕果仅存的文学大家,之前徐陵一直在官场之上,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忘了他这一重身份,可是随着徐陵担任成都书院的山长,开始给书院的人讲学,人们反倒是都已经不在意他曾经都是什么身份了。

    这样的大师讲学,甚至还是免费旁听的,对于士子们来说自然是趋之若鹜,甚至还有一些商贾和官吏也都来捧场。

    毕竟现在至少巴蜀这边是和平安稳了,大家也都想学点儿东西,至少不显得自己那么粗鄙。

    “听闻两位兄长在这里,我就抓紧过来找你们了。”李渊笑着说道,他这喘气太急可不是因为体力不好,而是因为着急见到杨素他们。

    “走,咱们也去看看。”杨素一挥手。

    而杨约此时也问道:“阿渊,你在书院待了两天,可有什么收获?”

    “收获······”李渊叹了一口气,“其实是没有什么收获,书院之中讲的东西我差不多都知道。”

    “这是肯定的,”杨约不由得苦笑,“你好歹是陇西李氏的出身,从小接受的都是最好的教育,而书院是面向寒门子弟甚至是普罗大众的,这些人有的甚至都不认字,自然不可能多讲什么东西。”

    “不过倒是史课还有术课很有趣,”李渊想到什么,“先生们上课并不是一板一眼的念书,而是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好多都是正史上没有记载的,我之前也不知道。至于那术课就更好了,竟然在书院之中教授剑术,甚至还有一小片专门用来射箭的地方。”

    杨素眉毛一挑:“这倒是很有趣啊。”

    李渊点了点头,拍了拍自己的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