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5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野王当即站出来“启禀陛下,臣以为休养生息依然是重中之重,这一次西北之战固然说明我大汉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起来足够的兵马和粮草,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我们的粮食储备并没有那么多,以至于甚至不得不从岭南和南中等更遥远的地方调集,我们的人口依然无法和北方比肩,和北方动辄有十万大军相比,我们举国之力恐怕才能在一个方向上凑出十万大军。”

    萧摩诃也说道“既然宰辅说到军事,臣想附加一句,根据太尉府的推演,想要完全对杨坚形成优势,需要至少三十万兵马,想要对宇文宪形成压制,人数更要比这个多。而现在我们在西北、汉中、襄阳和淮南等方向加起来的兵马总共就只有这么多,而且如果我们全力征伐其中之一,就意味着要把侧翼暴露给另外一个,因此臣以为至少现在北伐不是时候,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弥补在兵力上的缺口。”

    这两个文武官员之首站出来就把直接北伐的路堵上了,不过这倒是也在李荩忱的预料之中,这一次西北之战同样也暴露出来大汉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太少的短板。

    可是人口的劣势怎么才能在短时间内弥补,恰恰又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毕竟要鼓励南方的生育,还得维持百姓的生活水平。

    。

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别() 
同时还得控制北方的人口,让其不能增长过快,否则同样都是人生人,肯定北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也就更快。

    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荩忱想要做到后者,还得不断挑起北方的争端,然后从现在来看宇文宪和杨坚也意识到双方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彻底吞并对方,所以已经开始着重于积蓄力量,准备通过一战定胜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像之前那样接连不断的大规模冲突肯定会越来越少。

    同样是大战,大规模会战和连续不断的小规模交战,所带来的伤亡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小规模的交战中,可能双方的伤亡情况很有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尤其是在斥候小队的作战中更为常见,双方的斥候队伍本来的任务之一就是砍断敌人的爪牙,所以对于对方的斥候从来都是斩尽杀绝,而大战却有所不同。

    一支庞大的军队想要保持完整的战力,战损不能超过三成到四成,即使是精锐部队,实际上也就只能承受战损五六成的压力,毕竟二分之一的死亡率就已经足够让心志坚定的人也感受到恐惧。

    一支军队可以拆分开来作战,可以化整为零突入敌军腹心,但是很难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势不可挡的压上来、看着自己身边的袍泽弟兄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有的时候人性和人心就是非常神奇和难以捉摸的。

    因此在大规模作战之中,双方的交战时间长、交战地域广,但是并不代表战损比就会高,当大军支撑不住而崩溃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士卒是被抓住而不是被杀死,否则也不会有当初长平之战以及秦末之乱中,白起和项羽这两尊凶神坑杀降兵的史实。

    一旦宇文宪和杨坚准备将以后的交战方式从原来的小规模连续冲突变成大会战,那么就意味着北方的人口只会流动但是不会大规模的减少,反正不管这些青壮年流动到什么方向,肯定不会流动到李荩忱这里,因此南北的人口差距就依然会越来越大。

    就算是李荩忱有翻天之能,也不可能真的能够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扭转这样的兵力劣势,尤其是现在他对于战局的判断已经完全不可能和以前那样有足够的历史依据,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对于大汉来说注定了就是残酷而惨烈的。

    李荩忱是想要结束这乱世,但是他不可能真的有什么仁慈之心,至少从现在来说,把北地的兵马全部都赶尽杀绝才是让天下一统更快到来的最佳办法。

    “启禀陛下,臣等已经商议多日,”萧摩诃此时沉声说道,“对北方的战事,臣愿献三策,这也是臣和顾公诸位商议之后的结果。”

    李荩忱跑出去逛了一圈,建康府中的文武大臣当然也都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解决眼前的僵局。

    当即萧摩诃伸手在舆图上一指:“现在我大汉的制度改革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而军中改革在前线各军之中已经完全落实,后续新编各军也在整顿,另外水师方面因地制宜,进行的改革稍有不同,皆已经报于陛下。”

    李荩忱微微颔首,这个他当然是知道的,作为优先改制的汉中诸军,在这一次的西北之战之中表现的非常突出,而对于水师来说,毕竟军队的构成框架和陆师有所不同,但是王昌和戚昕还是一点一点的落实下去。

    毕竟在李荩忱的设想中以及现在的确在实施下去的计划之中,水师都将在建设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而在长远的未来,这一支海军将会作为东路进军的决定性力量。

    淮北防线已经固若金汤,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显然是痴人说梦,所以李荩忱干脆寄希望于水师,以求能够通过水师越过淮北防线,从海上直扑青州。

    而萧摩诃紧接着说道:“现在要在我们已经有的框架下组建新的军队,尤其是要把一支支队伍填充进去,把还没有接受整编的南中各部、岭南各部转化为实际的战力,这样就可以顶替留守后方的兵马,甚至作为后备开赴前线。”

    顿了一下,萧摩诃补充一句:“但是这样的兵力整编肯定是要在农耕以及工坊生产都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予每一个青壮年足够的行军和阵列训练,做到全民能战能耕。”

    “耕战,国家之本也。”户部尚书骆牙此时开口说道,“户部上下已经统计了十年来的南方各地岁收变化,以为陛下参考。”

    粗略的扫了一眼骆牙呈递上来的厚厚的奏章,李荩忱不由得感慨一声。自从侯景之乱以来,江南元气大伤,再加上十多年前的华皎之乱以及后来的淮南之战,江南好不容易再积淀下来的家底也几乎消耗的差不多了,以江南百姓为主的军队消耗的七七八八,自然也就把江南的青壮年劳力也消耗掉了,以至于长期以来江南的城镇密集度甚至都比不上岭南。

    一直到李荩忱把南陈取而代之,江南的岁收才开始有所起色,这个历史上华夏民族千年来最繁华的腹心之地,终于再一次开始展现其强大的生产能力。

    不管怎么说,南方的水土的确更容易生产出来更多的鱼米以供养人口,当更往南的地方,粮食的产量也就更高,另外还有更多种类的水果和珍奇异兽,所以也更容易养活人。

    有的时候李荩忱认为越往南的国家越是难以崛起,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闷热的环境和充足的粮食让他们过于懒散,比如后世赤道沿线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崛起的大国,而在华夏古代,南方的王朝一般也都是偏安之后被征服。

    除了在体型上存在差距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南方的富足让他们并不想成为“战斗民族”,而是更贪图享乐、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之中,而在北方的寒风之中瑟瑟发抖的游牧民族,自然也就更希望能够征服别人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温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基于温饱好日子谈别的,都是耍流氓。

第一一六九章 定北之策() 
整个大汉变成可耕可战之国,实际上和后世隋唐设立的鹰扬府、折冲府有异曲同工之妙,归根结底还是让百姓战时为兵、平日为农,以确保战争和耕作两不耽误。

    但是这些百姓终究不能和精心训练出来的军队相比,大汉必然还会在边境上保持相当数量的军队,而这些随时可以成军的百姓实际上主要都是作为后备队伍。

    除非是举国征战,否则应该不会有这些人上场的机会,实际上就相当于民兵。

    而与此同时还要落实下去的当然还有军队的退役政策,边境的大军不可能长期保持一成不变,根据太尉府制定的政策,是五年轮换,实际上在军中服役的时间就是从十八岁到二十三岁,二十三岁之后就会返乡参与农耕,成为预备役。毕竟对于二十三岁的人来说,在军中服役的时间已经够长,但是他们的年龄尚且完全适用于农耕。

    而大战一旦爆发,这些人也是军队的优先征调对象。

    实际上太尉府要做的,就是把整个大汉变成一个大兵营,随时都可以调动全国的丁壮参战。当然这也需要在平时的时候加快军队的士卒更换以及对普通百姓的培训,这也是一笔大的开支,但是相比于整个大汉到时候无兵可用,直接把百姓拉上阵作为炮灰,自然好多了。

    从南陈到大汉,都是奉行的半职业化精兵政策,以弥补和北方的人数差距,若是直接让大汉将领们去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恐怕这些将领们也会无可奈何。

    “工部已经开始研制新的连发弩和火矢。”此时工部尚书吴凭也站出来说道,工部一向和太尉府同气连枝,户部都这么配合工作了,工部自然不可能不说话。

    而确实萧摩诃的第一策就是把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动员起来,让大汉完全处于战时体制下,而新兴起的工商同样不可或缺。

    按照李荩忱的指示,工部的重点在于开发更多的攻城器械和单人高杀伤器械上。北地的城池更多、更密集,同时敌人的数量也更多,器械是现在能够想到的最简单快捷的弥补差距的方式。

    当然了李荩忱肯定是不会放过火器的使用的,一旦拥有了火器,双方的差距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缩小,但是也正是因为火器威力摆在这里,所以工部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保密性质的,在真正研发出来能够使用的火铳、至少是类似于震天雷之类的投掷性攻击武器之前,是不会先透露出来的。

    不过除了作为秘密的火器之外,连弩和改进型的云梯车等等都是大家关注的对象,工部真的能够把这些研制出来,实际上就已经足够把军队的战力提升一大截了。

    除了工部之外还有商部,当即商部尚书唐正良也站出来:“启禀陛下,现在各地的钱庄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现在通过钱庄朝廷已经可以抽取利益,充实国库,这是今年钱庄的具体发展状况,臣尽数已经写在奏章之上。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商队,已经向北深入到关中甚至是河北。”

    李荩忱微微颔首,商贸恐怕也是很多人都忽略掉的一个关键要素,不仅仅商贸可以把社会大多数上层阶级的金钱直接或者间接的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且也可以通过南北的商贸交流进一步控制北方的商贸,毕竟当人们习惯于一些商品的时候,也就会逐渐离不开他们。

    “统筹耕战工商,这是臣之第一策,”萧摩诃朗声说道,“而第二策想来太尉府参军杨素应该向陛下禀报过。”

    李荩忱微微颔首,实际上杨素的策略就是步步蚕食,一点一点的吞噬掉宇文宪和杨坚在犄角旮旯的土地,而已经被李荩忱半包围的南阳就是接下来的首要目标,这种一步步向前蚕食的方法显然更不容易引起对方的警惕,让对方以为“攘外必先安内”,依旧把目光放在内在的对手身上。

    毕竟从现在的天下大局来看,一个南阳对于以洛阳为主战场的双方来说,实在是无关痛痒,殊不知李荩忱正是要通过这个方式彻底把双方堵在中原、关中和河北这寥寥可数的几个地方。

    拿下了南阳,李荩忱也就有能力彻底参与到洛阳的乱局之中,同时还能同时威胁关中和淮北的侧翼,而后两者正分别是杨坚和宇文宪的命门所在。

    而萧摩诃紧接着说道:“第二策便是步步蚕食,尽最大可能从敌人的手中获得更多的人口,也获得更多的俘虏,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弥补我们之间的差距。”

    顿了一下,萧摩诃看向李荩忱:“说到这里,陛下打算如何安置这一次西北之战中俘虏的突厥人?”

    “正好可以让他们作为努力顶替工坊和矿山之中的北人俘虏。”李荩忱沉声说道。

    之前矿山和工坊,尤其是巴蜀的一些深山之中的工坊,都是用的李荩忱在巴蜀的一连串战斗之中俘虏的北周士卒,实际上未免有些浪费的感觉,这一次正好把突厥人填进去,而这些经过这么长时间劳动改造的北周士卒,也就可以补充到军队之中,甚至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家乡都已经在大汉的掌控之中了。

    萧摩诃微微颔首:“臣最后一策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一鼓作气,直接击破其中之一。”

    “那应该选择哪一家呢?”李荩忱微笑着问道。

    实际上到这里和他的想法已经重合,问题也重新回到最初的地方,只不过相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