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6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那么萧关就是我们的了!”

    “便是如此!”

    “但是梁睿会不会上当?”曹忠皱眉说道。

    “不下鱼饵,怎么知道鱼会不会上钩?”徐德言一笑。

    “那我们干?”曹忠一拍桌子。

    “为何不干,难道反而让韩擒虎和牛弘笑话我们胆小?!”徐德言哈哈大笑道。

    而曹忠也是目光炯炯,这样打起来才有意思,至少比之前瞻前顾后的打法有意思!

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历史舞台的李靖() 
从汉中到建康府,用八百里快马加急的速度来算,实际上四五天就可以到达,但是路上有一部分是蜀道,崎岖难行,就算是后来有大江顺风顺水的加持,牛弘的奏章送到李荩忱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七天之后了。

    当然了如果不是有朝廷的八百里加急在其中,恐怕李荩忱一个月都收不到消息。

    而七天对于争分夺秒的前线来说也不是一个短暂的区间了,按照牛弘的陈述,实际上三天之前大汉军队就应该已经发动了对岐州的进攻,与此同时,西北的汉军应该也南下配合佯攻——实际上这一支军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梁睿的注意力,让梁睿以为大汉的重点在岐州,从而引诱梁睿进攻安定、或者至少把注意力放在萧关的正面。

    对于这个计划李荩忱倒是并不打算反对,一来他相信前线的将领们做出的判断,二来白袍带来的关中的消息也让李荩忱相信这个计划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毕竟随着春耕落下帷幕,宇文宪已经沿着大河展开阵势,尤其是杨坚进位隋王,更是让宇文宪抓住了把柄,痛斥杨坚是“操莽之辈”、“乱臣贼子”,现在双方一边磨刀霍霍,一边大打口水战。因此杨坚的主要精力必然还是要放在正面潼关战场上的,而无论是武关还是西北战场,都无暇顾及,尤其是这一次关中对发动叛乱的从众的搜查没有几天就松弛下来,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俨然现在杨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人手挨家挨户的搜查叛贼,同时他刚刚上位,也不能把气氛弄得太紧张。

    外紧内松,这对于志在从杨坚的身上咬下来两块肉的李荩忱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坏事。

    现在萧世廉已经拿下了南阳,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但是结果终归是好的,之后大汉和杨坚必然会在武关爆发大战,如果此时汉军能够在和武关成对角的萧关掀起风浪,必然也会影响到杨坚的整个战略安排,甚至有可能会主动退让。

    相比于这个自己实际上只是有知情权、因为路途遥远几乎已经失去了控制权的萧关战略,李荩忱更感兴趣的是牛弘提到的献出这个计策的少年人。

    李靖,李药师,李卫公。

    真的是如雷贯耳啊。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李荩忱很高兴历史上在年轻的时候虽然颇有才能、但是却一直没有什么进身之道的李靖能够在这个时候就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历史似乎真的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式向李荩忱推荐李靖的并不是他的舅舅韩擒虎——韩擒虎为了避嫌自然也不会这么做,而是牛弘。偏偏历史上也是牛弘成为第一个除了李靖的亲人之外赏识他的名臣,称赞他为“王佐之才”,然后还将李靖引荐给杨素,杨素拍着自己的卧榻道“卿终当坐此!”,当然也是在这段时间,发生了著名的“红拂夜奔”之事,成全了李靖和红拂女,同时也让李靖第一次下定决心要脱离隋朝,开始为立下功业、打开一个新的天地而奋斗

    虽然已经是不同的时空,而历史也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李靖还是遇上了自己除了舅舅韩擒虎之外的第一个伯乐牛弘。

    当这一份奏章送到李荩忱手中的时候,李靖这个另一个时空之中的战神,也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或许自己不久之后就可以见见他。

    摊开奏章,李荩忱直接写了一个“准奏”,转手递给李平,这份标注着十万火急的奏章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再传送回前线,至少也可以让韩擒虎他们放心。

    李荩忱如此想着,目光已经看向前方,院子中有琅琅的读书声。

    此时李荩忱并不在皇宫之中,而是在金陵书院。

    开春之后,金陵书院也迎来了第一批正式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了书院的重重考核,能够入选进来的也都算人上人,而他们也将注定成为未来大汉的栋梁。

    因此金陵书院这里也容不得一点儿差错,李荩忱只要有空余时间基本上都会来金陵书院转一转。

    “陛下请看,坐在最前排的那个小个子,便是现在表现最出色的一个。”引领李荩忱的萧琮低声说道。

    而李荩忱微微颔首“唤作什么名字?”

    “李渊。”萧琮急忙回答。

    李荩忱登时翻了翻白眼,他倒是也知道李渊这位唐高祖跟随杨素一起南下到了建康府,也知道他考入了金陵书院,却没有想到竟然能够在金陵书院的这么多学生之中依旧拔得头筹。

    如果说李荩忱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李靖是怀着期待之心,那么对于李渊自然是充满了警惕。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唐高祖并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一路上都是被手下的权臣和儿子李世民等人推动着向前走,最后玄武门之变更是直接被李荩忱取而代之,而盛唐之所以成为盛唐,和李渊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应该说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这盛唐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可是李荩忱无论如何也不敢小瞧了李渊。李渊年幼的时候,家族之中的长辈就已经陆陆续续去世,留给他的除了一个贵族的头衔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和李靖的遭遇相差无几,可是当李靖还在外辗转、一事无成的时候,李渊就已经努力获得了杨坚的赏识,然后一步步走到了后来唐国公的位置上,即使是杨广对他也多少心存忌惮,也不得不让他去镇守北方最重要的晋阳。

    至于李渊起兵,李荩忱也知道史书的书写上一贯擅长使用春秋笔法,看上去李渊是被逼无奈,但是李荩忱自己也不敢保证他的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

    赵匡胤还是被人直接黄袍加身的呢,敢问赵匡胤自己难道就不想坐皇帝的那个位置么?

    或许后世的史书编纂者为了突出唐高祖的仁德,而隐瞒或者淡化了其余的一些真相,也并非不可能。

    作为一个还算合格的小白领,李荩忱平时也是没有少写报告之类的,当然知道这些写文章的一个个都是大猪蹄子。

    但是担心归担心,李渊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才能,李荩忱还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二七五章 李渊的建议() 
毕竟陛下的关心落在李渊的身上,也是在鼓励其余的学生们奋发向上。

    能够进入金陵书院的这些学生,一个个自然也都铆足了力气想要在陛下面前留下好印象,所以一旦李渊能够受到鼓励,那么其余人也会更加争先恐后的学习。

    “等会儿朕见见他。”李荩忱微笑着说道。

    他也想看看,这个在历史上风头几乎完全被自己的儿子遮盖的枭雄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

    当李荩忱刚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曾经一度以为最有趣的应该是整个历史在自己的面前就像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画布,自己可以肆意的挥毫泼墨,可是现在他却愈发意识到,或许能够看到史书上那言简意赅的文字所勾勒出来的人才是更有趣的。

    中国的史书讲究的是寡言少语、精炼内涵,所以大多数的人物,形象都愈发的脸谱化,甚至有些人单纯的只是留下了姓名,正是因为这严格的标准,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名垂青史而努力。

    可是人终究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的动物,所以只言片语是很难勾勒出来一个人完整的形象的。

    真正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李荩忱也发现很多人都有自己意料不到的一面,更或者说有着他们更加真实的一面,而且每个人做出不同的决定的时候也不是那样的坚定和义无反顾,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担忧和徘徊。

    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也是让李荩忱感慨之余也更加感兴趣的地方。

    因此当李荩忱的目光落在身上的时候,李渊很紧张。

    他今年也不过才刚刚十五岁,在这个时代一般娶妻生子也要等到十六七岁以后,所以李渊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他的脸上尚且带着属于年轻人的稚嫩,不敢直接迎着李荩忱的目光,当先一拱手“学生李渊,参见陛下!”

    “坐。”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赐茶!”

    “谢陛下!”李渊慌忙说道。

    年轻人多少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当初李渊追随杨素前来江南的时候,对于杨素让他再去学院之中学习多少有些不忿,要知道他怎么着都是一家之主——虽然整个陇西李氏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倒是另一个旁支李穆所代表的李氏人丁愈发兴旺。而以自己的身份竟然要去书院入学堂,这怎么说都有些丢人。

    可是当李渊真正入了金陵书院,方才发现自己到底有多么才疏学浅和自傲,书院之中的这些书籍浩如烟海,是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毕竟相比于北朝,南朝更注重于这些古籍的搜集以及文化的整理,而且自己的那些同学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渊几乎是拼尽全力,方才在入学之后的第一次考试之中拿下了第一的位置,但是他知道后面的那些家伙们追的有多紧。

    在这书院之中,南方和北方以及巴蜀的学生实际上多少也都有矛盾和冲突,但是类似的冲突还存在于不同的世家子弟、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等等之间,而在书院严格的管理下,大家想要较劲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大家对李渊不服气,也只能拼命去追赶他的脚步。

    李渊在庆幸自己多少还是从小到大都好好念书的同时,也一点儿不敢懈怠。尤其是现在自己受到了陛下的接见,之后可想而知,会让那些家伙们如何眼红。

    所以在这里坐着,李渊也有点儿坐立不安。

    李荩忱察觉到李渊的紧张,不由得笑道“你觉得书院现在的这种教学方式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李渊还没有开口,萧琮就已经紧张的看过来,西梁萧氏和陇西李氏可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萧琮只能指望着李渊不会说出来什么批评的话来,毕竟金陵书院草创不久,必然还是有很多缺陷和漏洞的,不说别的,就是前两天下雨的时候,一队学生绕着山训练体能,结果回来好几个人都受了风寒,如果不是发现的及时,保不齐会严重。

    在古代的这种医疗条件下,风寒可也不是小病了。

    当然了学院本身的出发点是没错的,训练学生的体能本身也是诸如成都书院等书院也都有的内容。

    李渊斟酌说道“现在的书院管理可以称得上井井有条,课程安排的很紧,学生从中受益良多。而如果书院可以给学生们更多的机会坐在一起交流,或许会更好一些,因为学生有很多想法和观点,或许和先生们所说所讲的有所不同,但是学生也想要分享出来。”

    李荩忱微微颔首,虽然坐而论道或许并不一定全是好事,但是闭门造车俨然更不靠谱,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尤其是在这学院之中,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进行辩论和交流,显然要比每个人埋在书本之中只是学习来得好。

    而李渊紧接着说道“另外现在书院考核每个学生的成绩,还是单纯的以读书写文章为主,学生认为这样未免有些单调,而且还有很多不善言辞的人,或许受限于此很难展现出来自己的长处,或许书院也应该参考大家在其余方面,诸如剑术、跑步等等上面的表现,毕竟朝廷需要的既有全面的人才,也有单独方面突出的人才。”

    “善!”李荩忱击掌道,转而看向萧琮。

    而旁边的萧琮急忙起身“遵命!”

    李荩忱倒是饶有兴致的问道“那现在单纯考核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写文章等等,你尚能拿到魁首,难道就不担心加入其余的进去之后就会被别人超越么?”

    李渊对此胸有成竹的说道“启禀陛下,学生的剑术尚可,虽然不善奔跑,但是勤加锻炼应该也能够跟上大家的脚步,更何况一来学生有信心能够继续保持这个位置,二来也可以让大家不会忽视对于身体的锻炼。”

    “说得好!”李荩忱哈哈大笑,“大汉需要的人才可不能只会读万卷书,还要能行万里路!”

    李荩忱不得不承认,李渊的确是有真才实学的,单单是这几个问题就看的非常准,几乎拿捏住了后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的主体所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