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7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李荩忱进入长安的时候,刚刚经历过好几次动乱的长安破败不堪,城中的世家豪门、寒家子弟,各个都对新王朝将信将疑,而那些百姓们更是诚惶诚恐,不知道迎来的是不是更加沉重的税收。一座残破而且污秽拥挤的城池,似乎已经很难称得上是曾经的天下腹心。

    当李荩忱离开长安的时候,老的长安城已经开始道路的整修和排水管道的重新铺设,而新的长安城已经以未央宫和天宫为基准向南开始修建。

    同时大汉户部终于在年终前颁布了新的税收法,在税收法中,大汉官府明确规定大汉的税收计算方法,同时划定征税的范畴和程度,并且第一次以成文法律的方式规定大汉朝廷和子民应该履行的关于征税和纳税所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确定了双方享有的权利。

    这个税收法虽然看上去只是和大汉的财务税收有关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一个税收法,只是开始。刑部正在制定的刑法、商部正在制定的行商法、礼部正在制定的礼法和道德法——在这件事上礼部一向是比谁都积极以及太尉府制定的征兵法还有专门适用于军队的军规······这些法律法规以后将会和税收法一起组成大汉完整的法律体系。

    法律虽然也限制了皇帝的部分权力,比如皇帝不能违反税收法征收比税收法规定的最大范围还多的税收,但是更多的则是削弱乃至于直接打压了世家,毕竟当世家行使的权利已经完全受限于法律的时候,世家已经很难称之为世家。

    不过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还没有意识到税收法的重要性和里程碑一样的意义。

    更吸引眼球的自然就是长安书院的落成。

    三百年的乱世,对于北方的文化是不折不扣的重创,北方的不少寒门子弟都已经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更不要说平头百姓。现在朝廷建立起了一个面向整个社会招生的书院,这显然是大家之前从未想过的。

    长安书院还只是其一,伴随着长安书院一起的,还有长安军事书院和长安义学。后者自不用说,前者和金陵军事书院一样,目前是只对军队将官开放的。

    现在军中的校尉以上、包括长史和主簿在内的所有将官,都要进入书院之中培训。培训的内容根据每个人的职位不同也有所不同,集中在对于近年来战争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建立将官们对于火器这种新式武器的初步了解。

    毕竟以后火器是要大规模列装军队的,大汉的将领们不能对这种武器一头雾水。

第一四六八章 听雪问政() 
军中将官们当然都是心高气傲的,甚至还有不少这辈子都是靠自学成才,这个时候了还让他们去读书,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恐怕也就只有加强一下对火器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让他们还有点儿前去报到的欲望吧。

    不过不愿意不要紧,李荩忱有的是办法。

    大多数的将官,最怕的,不过自己的老上司,因此李荩忱调过来坐镇书院的,没有一个等闲之辈。

    坐镇长安军事书院的,是李穆、梁士彦和萧摩诃。坐镇金陵军事书院的,则是吴明彻、蒋元逊和韦孝宽。萧摩诃已经在北上的路上,而韦孝宽也在南下的路上,蒋元逊也在随驾南下,不久自然就会抵达建康府。

    毕竟以李穆和吴明彻的身体状况,还是不要舟车劳顿的好,所以为了南北方的军事思想能够交流贯通,李荩忱选择年轻一些的萧摩诃和身体状况还不错的韦孝宽为南北方交换的人选。

    同时老将蒋元逊在这一次北上之中也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后再建功立业一次的愿望,之后自然就能功成身退。

    而萧摩诃此次北上也是为了在杨素随李荩忱南下返回建康府之后坐镇长安太尉府。

    军事书院之中将星云集,都是世上公认的名将,总有一个是那些心高气傲的将官们见了只能低声下气的,毕竟当他们还是一个普通的仗主和幢将的时候,这些老上官们就已经在指挥战斗,对上他们,就像是小学生对上了班主任一样。

    而对于那些老将军们来说,这辈子已经快要到尽头了,新的一辈人已经崭露头角,若是他们还继续赖在这个位置上未免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感觉,所以现在功成名就,自然就要主动让贤了,免得之后再发生什么,倒是让自己晚节不保。

    反倒是在学院之中教书,到这把年纪了还能桃李满天下,自然是最好的。这些老将军也都有子弟和族人需要扶持,而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到时候肯定会扶持这些老师家的师弟,所以对于家族的未来延续也不是什么坏事。

    衡量古代帝王的功业,往往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进行,至少李荩忱认为自己文治武功都有涉及,随着行政制度的划分、军队的调动以及税收法和书院的出现,整个关中也将被大汉经营的如铁桶一样。

    这里以后不仅仅是大汉向东进攻宇文宪的重要战线,也是未来更长远的时间里大汉向西拓展一直到西域乃至于更广阔天地之中的立足点和出发地。

    “对长安,朕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李荩忱看了一眼窗外纷纷扬扬下着的雪,沉声说道。

    马车之中的空间虽然不算大,但是坐下三个人绰绰有余。

    一张小桌子摆在面前,桌子上摆着茶杯,旁边的小火炉上,茶壶正在轻轻的颤抖,水马上就要烧开了。

    外面风雪大了不少,所以队伍最终选择一处山坳停下躲避风雪。

    否则李荩忱也不敢在摇晃的马车上喝茶。

    坐在他对面的中年人淡淡说道:“余在长安虽日久,但是从未想过尚且可以从这些方面治理关中之地,陛下所做,已然无可挑剔。世上无完人,陛下也无须寻求十全十美。”

    李荩忱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岳父此言倒是不假,至少现在,朕只需要比宇文赟和宇文宪做得好就足够了。至于之后,朕既然此心在造福天下苍生,自然还是要倍加努力。”

    “陛下有如此之心,万民也当高兴。”中年人的话音很平淡,听不出来像是在拍李荩忱的马屁,似乎就真的是代表万民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样,上位者的气势已经无须遮掩。

    “水开了,小心些。”杨妙跪坐在桌子另一侧,给两人沏茶,“阿爹,陛下颇爱清茶,阿爹也尝尝?”

    那中年人正是杨坚,曾经的大周隋王。

    此时的杨坚一身素白棉袍披在身上,头发披散在肩膀上,黑色的头发之间夹杂着丝丝缕缕的白发,脸上不经意时也能看到皱纹,但是这都无妨他现在浑身上下都流露出一种仙风道骨的气质,若不是他一言一行之间还都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久在高位的人,恐怕还以为是哪里的得道之人成仙成佛了呢。

    当初的魏晋隐士,也不过就是如此风貌了,很显然杨坚已经看淡了生死富贵,一切已经如浮云。

    李荩忱并没有杀杨坚,但是也没有真的把他和宇文赟、陈叔宝等人发配到一起去种田。

    对于这个重开汉人之天的枭雄人物,李荩忱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有尊敬和害怕在其中的,但是他也更期望杨坚的才能和见识能够为自己所用。

    让杨坚入朝为官是肯定不可能,就算是李荩忱答应,朝野上下肯定也不会答应,诸如杨素、元晟以及韦孝宽这些人,大家和杨坚多多少少都有过节,大家当然不期望杨坚能够重返朝堂。

    而且杨坚自己也不可能真的放下和大汉之间的所有矛盾和成见,这些年来的斗争之中,双方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杨坚的手下亲信,诸如柳裘、皇甫绩等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早就已经星散,就连他自己的长子和次子都死在了那一次长安之乱中,这对于杨坚来说是最大的打击,现在他头上的白发几乎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因此杨坚也不可能答应。

    不过至少现在人苟活了下来,也就失去了再死一次的勇气,尤其是杨坚再一次见到了自己最愧对的家人,更是让他只能选择认同于现在的命运。

    李荩忱并没有强求他为大汉做什么,而是在秘书监之中给他留了一个位置,一个谁都没有办法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位置,杨坚的薪水也是直接从内库之中支出,倒是有些像李荩忱自己的私人顾问一样,对于近期来大汉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李荩忱也颇有兴趣听取杨坚的意见。

    对于北方的局势,大汉的官员们终究还是缺少经验的,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他们也很难认识清楚,制定出来的政策多少都有浮空想象的感觉。

    李荩忱不得不以华阴城和长安城作为新政策的试点。

第一四六九章 对世家开刀() 
新制定出来的政策,比如之前的税收法,都会先在华阴和长安两个地方进行试验,有良好的效果之后才会在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大汉的疆域内推行。

    可只是这样还不够,即使是只在长安和华阴两处地方进行试验,也有可能会因为政策不和人心而引发难以预料的骚乱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杨坚在背后指点和矫正,可以有效地避免制定出来的政策没有效果,反而劳民伤财。

    而对于杨坚,这么多年生死悲欢,称雄称霸的愿望早就已经幻灭了,他现在更感兴趣的是自己那几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还有自己闺女的肚子,更期望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抱上孙子辈的孩子,更像是一个已经退休了无所事事的老人。

    正是因为心境平淡了下来,所以杨坚坐在李荩忱的对面,愈发的让李荩忱觉得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对面则是一个得道高僧。

    不过这个得道高僧并非没有七情六欲,当他看向身边自己女儿的时候,眼神之中依旧有着浓浓的慈爱。

    杨坚的前半生几乎都在为自己那宏大的梦想而奋斗,只不过现在这个梦想已经支离破碎,不可能再实现。

    当然恢复汉人地位、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的梦想,也并非就此烟消云散,李荩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继任者,甚至已经马上就要将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也让杨坚愈发的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卷入红尘的纷纷扰扰之中,每天守着自己的儿女,看着他们笑靥常开,还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情么?

    至于李荩忱有什么想问自己的,那自然是知无不言,而如果李荩忱不问的话,杨坚也不多说。

    这也是让李荩忱最敬佩的地方。

    杨坚到底是杨坚,拿得起放得下,恐怕也就只有这样的枭雄人物才能开创汉唐盛世吧?

    端起来女儿递过来的茶杯,杨坚深深的吸了一口,笑着说道:“清茶有清茶的清香,油茶有油茶的醇厚,各不相同罢了。”

    清茶是南方人比较喜欢喝的茶,其实就是单纯的开水冲茶罢了,而油茶则更像是北方草原上少数民族的传统,并且现在在北方乃至于南方的很多地区也都广为流传,其实就是将茶和姜、茱萸、猪油等东西一起煮,或许用肉汤来称呼之更合适一些,这种茶味道醇厚,最适合驱除寒冷。

    “南方和北方也有差距,岳父这一次不妨入乡随俗。”李荩忱笑着说道。

    杨坚无官一身轻,和李荩忱唯一有联系的也就是自己的两个女儿了——或许说是一个比较合适一些,毕竟杨丽华现在还只是顶着女官的头衔罢了,而且她是绝对不承认自己是李荩忱的女人的,只是把每一次和李荩忱的云雨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交易。

    当然这种交易最近频率越来越高罢了。

    因此李荩忱更喜欢用“岳父”来称呼杨坚,像是一家人在说话,而不是君臣在对奏。杨坚也是曾经的上位者,甚至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李荩忱这种以家中身份称呼两人关系的方式,他自然也是乐得为之。真的让杨坚毕恭毕敬的向李荩忱低头,杨坚肯定是不愿意的。正是因为李荩忱的态度很诚恳和谦虚,才让杨坚也不介意称呼一声“陛下”。

    “是啊,三百年了,南北方终于再一次站在了一起,可是三百年的隔阂,岂是那么容易就消弭掉的。”杨坚的声音沉重了几分。

    虽然已经离开了权力中枢,甚至都快算离开了滚滚红尘,但是想到这件事,他的心还是随之牵动起来。

    李荩忱点了点头:“朕这一次南下,就是因为在北方的时间太长,不可能不考虑南方群臣和百姓的心思,而且朝廷的新政策这一次破天荒的先在北方颁布,南方士民之心思,朕不能不管不顾,有些事情还是得去做的,甚至还得动刀子。”

    杨坚还没有说话,旁边的杨妙就先紧张起来:“陛下,回到南方还要杀人?”

    杨坚和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