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7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麾下的主力将会转调入鲁世真和冯仆的麾下,这两人奉命驻守安南,并择机向西进攻扶南和真腊。此次罗毅北上,考虑到他在南方有多次跨海进攻以及抢滩登陆的经验,所以将会主掌新组建的海军陆战队。

    

第一五九四章 秋来得快() 
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训练,自然也就不用舍近求远,将罗毅麾下的兵马再调动北上,只要人来了就行了。

    大汉的军制进行改革之后,军中将领除了自己的亲卫私兵之外,实际上对于下面军队远没有了掌控能力,军队实际上是掌握在长史、司马和主簿构成的军中指挥体系手里,将领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没有这三个人点头也无法调动军队。

    而朝廷调动将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考虑把将领麾下的军队也一起调动了,因为这些军队本来就不必须要这个将领才能统带,所有的兵,都是忠诚于朝廷和皇帝陛下,而不是某个将领的兵。

    “纵然是天涯海角,只要还在为大汉征战,那么便知道兄弟你就在身边!”戚昕哈哈大笑,“一路顺风!”

    两人在南方的作战中虽然一开始也是矛盾重重,但是最后并肩作战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日送别,自然是依依不舍,不过男子汉大丈夫,自然不能做那种哭哭啼啼的事情。

    大笑一场,算是对好友的祝福。

    “一路顺风!”罗毅同样大笑,“你们南洋舰队,可要好好地把咱们没有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大汉的旗帜,插到所有能看到的土地上啊!”

    “承你吉言!”戚昕摆了摆手。

    南征之战前后,海军的规模急剧扩张,不但青龙战船和飞剪快船连续下水,新打造的装备火炮的战舰在得到了李荩忱的全力支持之后也马上就要下水了,再加上大汉海军在之后会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展开军事行动,所以海军自然就不可能依旧作为一个整体运转。

    南征之战后,根据李荩忱的授意,规模相比于陆军小一些的海军率先开始新一轮军制改革,大汉的上一次军制改革主要是确立军中司马、主簿和长史共同掌控军队的制度实际上更多的是恢复汉代的军队旧制,同时又确定军中重号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仗主幢将的制度,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改变当初南朝和北朝在军队官衔制度上的混乱和不统一。

    当初的南朝,杂号将军一大把,北朝则是大将军一大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军队的发展。

    而这一次改革,自然主要就是确定军中的名号制度。

    在上一次改革中,固然汉军已经确定了每个将领麾下统筹的兵马数量,比如一个偏将是千人,一个仗主是五百人等等,但是在重号将军一层上,这样的编制还是有些混乱的,所以李荩忱打算仿照唐宋时期的制度,为每支军队赋予名称,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集团军的编号。

    海军人少,自然就作为优先改编的对象,以此为试点。

    根据地域,海军已经被划分为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内河舰队,顾名思义,每支舰队负责的区域也不一样,南北洋舰队以大江入海口为界,向南和向北划定区域,南洋舰队由戚昕统带,北洋舰队则由邱志统带,至于大江入海口以内,包括大江、淮水、云梦、鄱阳等地内河内湖上的水师队伍,则由姜先统带。

    而陆军在未来几个月内也会完成这样的重新编制,根据每个将领麾下的兵马数量,李荩忱会亲自赐予名称。

    目前已经确定的,刚刚立下功勋的南疆军队,名为镇林军这也有个小插曲,本来陆军是想要将其称之为“镇海军”,觉着这样比较霸气,结果海军立即反对方才作罢,镇林军的名字顾名思义自然是表彰这支军队镇守南方、荡平林邑的功劳。

    而淮南的汉军,整编为扬武军,淮西的汉军整编为镇岳军,表示这两路兵马一支进攻、一支防守,是大汉在两淮上的基石。

    南阳的汉军整编为鹰扬军,长安的汉军整编为虎翼军,河套的汉军整编为奋武军,这三支军队将是大汉从西和北两个方向进攻北周的主力军。

    而西北的汉军整编为荡寇军,南中的汉军整编为平蛮军,说明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分别向西和向南荡平贼寇、为大汉开疆拓土。

    当然了,虽然大汉的侍卫亲军,也是大汉战力公认最强的军队这个大家不服气也没办法,虽然还是以禁卫军对外称呼之,但是在太尉府的内部文件上,采用“龙翔”之代号,代表这是真龙天子赖以翱翔九天的利器。

    而军号定下来,每支军队中的兵马数量等等都要进行调整,按照太尉府的计划,将会在年内完成这些任务。

    大汉既然开始新一轮的军制改革,并且规定了时间,那不用说也知道,在军制这一次改革完成之后,新的战争,就要开始。

    南方的战事告一段落,接下来,该北方了!

    戚昕深深吸了一口气,目送罗毅带着抽调北上的火枪手们快步走上战船。

    镇林军还在改编,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毕竟就算是想要进攻扶南和真腊,也得有个借口,朝廷的使者现在可还在路上。

    但是不代表海军这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是该闹闹动静了。

    大汉新元三年八月初八。

    建康府以北的船坞外,人山人海。

    一艘巨大的战船从船坞中被推出来,一点一点的滑入大江之中。

    江水被庞大的船体分开,宽阔的大江在这艘战船面前也显得有些狭窄了,而船上高高扬起的桅杆在分明告诉船坞内外的工匠以及看热闹的百姓们,这不是一艘只能在内河之中航行的战船,而是一艘属于大海、属于远方的巨舰。

    船身上的炮门依次打开,一门门火炮在初秋的阳光下熠熠发光。

    “鸣炮!”王昌站在战船的船头上也得亏一众文官坚决拦着,否则此时站在船头的应该是陛下,轮不到他来。

    船舷上的火炮依次鸣响,这一次放的当然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礼炮,炮弹是短引信的开花炮弹,打出去不多远就会自己炸开,不会伤害到远处岸上的人群。

    “轰轰轰!”江面上炮声轰鸣,水花和烟尘缭绕。

    百姓们和工匠们都屏住呼吸,听着这恍若雷声的炮响。

    而李荩忱站在观礼台的最上方,同样屏住了呼吸。

    炮声消散,巨舰落帆,劈破斩浪向前航行。

    欢呼声随即将大江两岸都淹没。

    李荩忱呼了一口气。

    聆听一千五百年前的炮声,何其荣幸。

    江边的岸上,落叶纷纷。

    秋,也来得好快。

    第十六卷南天外完

    

第一五九五章 路与河() 
大汉新元三年八月十五,中秋夜。

    七天之前,海军最新的战船下水,这艘战船是大汉第一艘装备了火炮的战船,相比于之前一直被海军当做秘密武器的青龙大舰和飞剪快船,这一艘战舰的下水极其高调,万民围观不说,自皇帝陛下李荩忱以降,满朝文武都来观礼,甚至李荩忱还亲自为战船剪彩。

    下水后的战舰在大江上鸣炮四十响,又出海演练三天,沿途州府百姓万人空巷,围观这个大汉工业的象征。

    这一次海军之所以如此高调,一来是李荩忱明确表示在大汉北伐之前需要有东西来振奋民心,这样一个体型庞大的战舰显然是不错的选择,二来海军也没有必要再低调行事了,这艘新战舰的诞生,象征着海军已经达到了北方的敌人、乃至于世界敌人都没有办法抵达的高峰,大海之上、内河之中,都将再无敌手。

    新的战舰被李荩忱命名为“鲲鹏”。

    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者九万里。

    单纯只是听名字,就知道李荩忱寄予了这种战舰多大的期待。

    当然了以现在大汉的财力物力,短期内甚至几年到十几年之内,应该都不会打造比这更加庞大的战船了,有这样的战船,足够大汉海军纵横整个大海,所以李荩忱也不吝惜于给予其“鲲鹏”的名字。

    在未来,鲲鹏大舰将会作为海军的主力,征服大洋上的岛屿以及北方漫长的海岸线。

    而随着新一年秋收开始,大汉也从之前的财力紧张之中恢复过来元气,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随着安南被完全纳入大汉的统治当中,南方的珍珠、水晶、玳瑁以及朱崖特产的布匹等等都随着大汉的商贸网络逐渐进入大汉内地,而这些物产一般都是朝廷和南方商贾共同控制生产或者开发的,所以朝廷从中受益颇多,总算是将之前的亏空一并弥补上来了。

    这其中,朱崖特产的布匹产自于朱崖上土生土长的黎族人之手,黎族人似乎在织布上颇有心得,织布技术竟然还胜过江南,因此朝廷在积极展开和黎族人的合作同时,也开始引入黎族人的织布技术,甚至直接引入黎族人。

    很多江南工坊现在已经开始任用黎族人作为技术工人,生产出来的布匹质量和花色上都胜过其余家,一时“洛阳纸贵”。

    对于这样的现象,李荩忱当然是默许的,通过在织布技术上的交流,大汉的人快速涌入朱崖,让这个曾经的避风港已经变成大汉在南洋上的重镇,同时又能加快大汉和黎族之间的融合。

    历史上虽然朱崖一直和华夏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到了宋元时期甚至已经把朱崖纳入版图之中,还设立了儋州等地,但是实际上一直作为流放官员的地方,比如可怜的苏轼,对本地的土著并不能算重视。而到了宋末元初,黄道婆将黎族的织布技术带到了江南,才第一次让华夏意识到远在南海上的海岛上,竟然还有这么一个拥有一流织布技术的民族。

    现在大汉正是缺少人才的时候,若是能够积极吸纳黎族在织布方面的人才,自然就能够填补大汉在纺织这一块的缺陷,尽快的改进大汉的纺织机械,腾出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

    甚至随着女性走入工坊的社会风潮开始流行,大汉可以建立起来由女性操控的机械化纺织生产流程,这样至少纺织工坊之中几乎就用不到男人了。

    衣食住行,民之根本,衣着为首要。光是现在大汉各地的纺织工坊里面,就有成千上万的男性劳动力,如果能够把这些劳动力解放出来,自然又能够解决一些地方人手不足的问题。

    李荩忱从来不敢幻想目前这些问题都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都得脚踏实地的一点一点的来做。现在大汉已经进入初级工业化的进程,只要想办法尽可能的发挥器械的作用,那么总是能够一点点的节约出来劳动力的。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随着商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林邑贵族的搜刮,现在朝廷又有钱了,自然各地的基础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就在上个月,朝廷修通了从建康府连接吴郡再连接会稽的大道,这条大道的规格在南朝普通的官道之上,虽然不算笔直,但是在修建标准上已经尽可能的向秦代的直道靠拢,而且道路上全部事先勾勒车辙,这样就能够让马车沿着车辙更加快速地前进。

    通过这条大道,将建康府到会稽郡的时间缩短了至少三分之一,极大的加强了建康府朝廷中央和江南几个主要粮食产区和商贸中心的联系,当然了也是为了加强朝廷和东南士族传统控制区的联系。

    现在的东南士族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是李荩忱可一点儿都不敢掉以轻心。

    而和这条大道并行的,则是开挖运河的任务,运河从会稽郡开始,向北一路经过吴郡,沿着胥溪(今苏州胥江河道)进入太湖,最终抵达京口,而另一条运河则规划着沿着古代吴越时期开凿的邗沟从广陵北上抵达淮南的钟离。

    这条运河将南方商业最发达的会稽和淮南的军事重镇钟离联络起来,路上经过的吴郡、建康府、寿春郡、梁郡等等也都是大江南北两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说起来会稽郡的繁华也是拜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海运所赐,由于陆地上路途不顺,所以从南方来的货物一般在番禺或者晋安(今福州)等地卸货换装小船,或是从番禺经过灵渠北上荆襄腹地,或是再经过海路向北抵达会稽乃至抵达江阴。

    久而久之,经过战火之后重生的会稽成为了江南又一繁华重镇,这和后世宁波凭借海运的崛起倒是有些像,毕竟这个时代的海岸线就在会稽(今绍兴)一带,宁波那里大部分还在海平面以下。

    因此只是通过一条道路已经很难满足南方海上来的货物向北方的转运,对于运河的需求非常急迫。

    相比南方运河是为了经济上的需求,从京口继续向北修建的运河,则更有军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