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劾官员的奏章,以及一些内阁认为自己担不起责任、必须圣断的大事。所以朱由检前一段时间还算轻松。

    现在却不一样了,朱由检取消司礼监,把批红权收归己手,那么相应地,奏章也都必须事必躬亲。大明帝国这么大,每天的奏章都有数百份之多,朱由检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更为气人的是,这些奏章里面至少有四分之一都是请安、颂圣,没有实质,偏偏写得还特别长。朱由检耐着性子从头看到尾,居然一句有用的话都没有,不禁气得七窍生烟。

    结果他不得不先完善秘书处,从紫禁城的九千多名宫女中挑出二十名才学俱佳的,将其分为四组,进行奏章的筛选工作。具体而言,就是第一组的五名组员先将奏章粗审一遍,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分为请安类、报灾类、人事类、参劾类、涉及军事类等等。

    然后第二组的组员再对每类奏章按照性进行排列,最的排在最前面,不太的则往后排。第三组、第四组纯是审核,如果第一组、第二组出现分类错或是排错的情况,则予以纠正。梅剑并不参与审奏章,是负责来回巡视。

    朱由检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要秘书处真正发挥“秘书”的作用,而绝不能出现偷懒甚至是作假糊弄自己的情况。虽然这些宫女未必敢这么做,但以后秘书处迟早要引入男性,而且人员要定期更换,所以一开始就定好规矩也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整理分类的奏章到了朱由检这里,对于请安的奏章他就直接跳过正文,在末尾批上“废话”二字。其余奏章,的他会通篇细读,一般的则是一目十行,批示也言简意赅,就是“可”或“不可”,然后签名,再由梅剑统一用印。

    虽然这样已经了的时间和精力,朱由检还是累得不轻。不说别的,光是写字就够他一呛。到了第四天下午,朱由检终于忍无可忍,突然召集“日讲”。

    东林派的大臣们几天未能和皇帝照面,今天终于逮到了他,自是十分兴奋,想借这个机会再力劝他不要与建虏议和。

    孰料朱由检根本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取出传教士马尔蒂尼赠给他的鹅毛笔,向大臣们演示如何用硬笔写字。

    这下大臣们又炸了营,因为他们从启蒙开始,就是用毛笔写字。其实硬笔并非舶来品,中国古已有之,包括这个时代的工匠干活,有时偶尔会用到笔,用的也全是鹅毛笔、粉笔之类的硬笔。但对读书人而言,毛笔却是一种身份和学问的象征,因为没念过书、下过苦功夫的人,毛笔是玩不转的。

    因此他们见皇帝竟要改用硬笔写字,马上纷纷出言反对。尤其是黄道周,更是直截了当地对朱由检提出了批评,认为他毛笔书法不行就该勤学苦练,而不应改用什么硬笔。

    朱由检倒没生气,也不与黄道周争辩,而是微微一笑道:“你说朕书法不行,那你的书法一定是不错的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凡是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无书法上下过一番苦功夫。黄道周同样如此,他写得一手好蝇头小楷,自己也常引以为傲,当即得意地道:“臣在君前何敢卖弄,无非字迹工整而已。”

    “那好,今日咱们君臣来个比赛如何?”朱由检狡黠地笑道,“让袁尚书随便选一篇文章,你用毛笔朕用硬笔,咱们同时开写。如果你能先写完,朕从今往后再不用硬笔;如果朕先写完,那就对不起了,你以后就要改用硬笔写奏章。敢比么?”

    黄道周一想到朱由检那歪歪扭扭的御笔,就觉得皇帝不过是有些小聪明,真要动笔杆子,是无论如何比不过自己的,当即答道:“臣自当奉诏!”

    很快,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比赛在文昭阁开始了。袁可立出的题目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话音刚落,朱由检即用鹅毛笔蘸上些墨水,在纸上刷刷点点写了起来。

    而黄道周也赶紧研墨、润笔,等他准备好下笔,朱由检已经写了一半了。

    黄道周不禁额头冒汗,刚写下头一句“山高有仙则名”,朱由检大笑一声道:“朕赢了!”

    <;!……结束……>;

第七百八十九章 秋后算账() 
<;!……开始……>;

    朱由检与黄道周的写字比赛,当然是以朱由检的胜出而告终。速度上就不用说了,毛笔和硬笔的书写速度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还是鹅毛笔,写几笔就得蘸一下墨水;如果是铅笔或是钢笔,那速度就差得更多了。

    而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大臣们也惊异地发现,其实皇帝的字还不坏,算得上是流畅的行书,可比圣旨上那狗爬的字强多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朱由检在前世毕竟是上过大学的人,写字不可能太烂,只是毛笔确实不行而已。

    黄道周却还不服气地道:“陛下,书法不能只求速度,从字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朱由检却语重心长地打断他,眨着通红的双眼苦笑道:“黄大人,朕写字是处理朝政,而不是一笔一画地写书法作品。不瞒你说,朕已经几夜没有休息好,其中很多时间都用在和毛笔较劲上了。每天几百篇奏章,要像你这样写法,朕就是不眠不休也批不完啊!所以还望你能理解。还有,刚才既然你比赛输了,那就得愿赌服输,以后写奏章改用硬笔。”

    黄道周这次却不再争辩了,鼻子一酸跪倒重重叩头道:“臣愚钝,不能理解陛下勤政的良苦用心!请陛下放心,自今日始,臣即改用硬笔写奏章!”

    见这个最顽固的守旧派都改变了立场,朱由检也顺势宣布:今后批阅奏章一律用硬笔。官员们的奏章也鼓励改用硬笔,一时不能适应的仍可用毛笔,但最多限期一年。一年之后,就要统一用硬笔书写了。

    这件事了之后,孙承宗等人立即恳请朱由检重新考虑议和之事。朱由检却顾左右而言他,打了个呵欠道:“现在是日讲,并非谈论朝政之所。朕今日乏了,回宫好好睡一觉,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

    孙承宗见朱由检满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呵欠连天,也确实是乏累到了极点,心想还是龙体更为,也只得率众告辞,准备第二天早场时再行谏言。

    但到了第二天,朱由检仍是称病不朝,反对议和的大臣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一来二去,已经过去了好多天,朝廷同意议和的密旨早已递至辽东前线。袁崇焕接旨不敢怠慢,立即通过隐秘渠道向皇太极传递了消息,并且强调后金必须派遣使臣至京师面圣,否则一切免谈。

    后金方面反应倒也迅速,很快便派出以汉臣宁完我为首的使团,从广宁赶至锦州,又被祖大寿从锦州护送至宁远。袁崇焕接见过之后,为谨慎起见,先用六百里加急飞报京师,三天之后才让使团启程,为的是让朝廷有个准备的时间。如果这时候反悔,还可将使团中途拦下。

    从宁远到京师约有千里,即使是六百里加急,急奏也在两天之后才抵达京师。兵部接函不敢怠慢,立即递入宫中。朱由检一看使臣是汉人,还是与自己在朝鲜有过一面之缘的汉奸宁完我,不禁微微叹了口气道:“唉,级别太低了!”

    其实这也很正常,自从努尔哈赤起兵反叛,两边就断绝了往来,这还是第一次派遣使臣。女真人总是自吹如何勇敢,其实也怕万一议和不成,使臣被扣在京师或者干脆被杀,于是就派出个忠心的奴才。反正宁完我是汉人,死了也不可惜。

    虽然有点小郁闷,朱由检还是降诏让使臣进京。依着礼部的意思,既然有外臣来京觐见,理应盛排威仪其心生敬畏,不敢再觊觎大明。不过朱由检却特意强调,不许做多余的准备,就像平常上朝一样,使臣来了让他进宫觐见也就是了。

    按理说明金议和,这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大事,可是朱由检的表现却又让群臣看不懂了。他似乎对这件事一点也不上心,反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

    这个其他方面,主要就是指前段时间“出宫荣养”的宦官。紫禁城中原有数千名太监,大部分是在最底层干杂活的小太监,对这些人朱由检确实是“荣养”了,一次性付了他们二十年的薪俸。然后愿意回原籍就回原籍,不愿意离开的,这些银子也足够他们在京师买一座小四合院了,然后安度余生了。

    不过那些大大小小的太监头目,尤其是司礼监、御马监等掌握实权的部门,以及放到全国各地的镇守太监,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朱由检把他们全都安排住进原来魏忠贤的府第,派重兵把守,美其名曰保护,其实是把这些太监软禁起来了。

    然后在新任锦衣卫千户严振纲的主持下,一场对太监“秋后算账”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严振纲外“活阎王”,那审讯的手段是何等“高超”,别说太监,就是铁打的汉子也受不了。

    那些曾经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连王侯将相都不放在眼里的大太监,如今却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在严振纲的审讯下,没几天就彻底交待了自当太监以来犯下的种种罪行。甚至就连当小太监时,从尚膳监里偷过鸡蛋这种事都交待出来了。

    严振纲按照朱由检的吩咐,将审讯重点放在贪污受贿,以及偷窃、挪用、转移内帑银上。时间不长便查明,宫中太监监守自盗,从内库中转移至宫外的内帑银不下三千万两!朱由检也大为震惊,立即让严振纲按图索骥,将这些内帑银追回紫禁城,交财务处妥善保管。

    除此以外,像在宫廷采购中受贿、以及做镇守太监时收受好处,甚至直接将矿税、盐税等中饱私囊的犯罪行为,简直数不胜数。朱由检立即命锦衣卫挨个抄家,把这些太监在京师以及外地的家产全部充公。仅据粗略统计,折银就不下千万两,相当于又一个魏忠贤。

    朱由检下令严振纲严审,同时将这些太监的罪行昭告天下。一时间大快人心,全国百姓奔走相告,都觉得崇祯皇帝以雷霆手段肃贪,将这些国之巨蠹揪了出来,以后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不过朝臣们的大部分注意力还是放在议和上面,他们觉得贪腐这种事不过是癣疥之疾,皇帝只顾追查太监,未免有贪财酷索之嫌。

    在这种气氛之下,后金使团终于抵达京师了。

    <;!……结束……>;

第七百九十章 批大郤导大窾() 
<;!……开始……>;

    后金使团抵达的当天,京师的气氛一如平常。礼部负责接待的官员将宁完我一行从东直门接入城中,一路上宁完我被京师的繁华景象所吸引,眼睛都快不够使了。

    他本是辽阳的一个穷秀才,由于自身水平不济,连着参加了几次乡试都没通过,连个举人都不是,自然也没来过京师。

    辽东乃偏僻苦寒之地,虽然也有沈阳、辽阳等几座城池,不过规模哪能和京师相比。宁完我乍一入城,望着这花团锦簇般的世界和巍峨壮丽、气象森严的皇城城墙,不禁垂涎三尺,恨不得他的女真主子能从关外飞到京师上空,来个集体空降,把这里变成他们的天下。

    不过他毕竟是使臣,还要自持身份,端出一副神气活现的架势,甚至连汉话都不说,张口就是女真语,再由专人翻译成汉话。把礼部官员气得鼻子都歪了,但毕竟人家是使臣,皇帝还要亲自接见,在礼数上可不能亏了。因此也只得殷勤招待,将一行安排到驿馆安歇。

    不过他们刚刚入住,外面就来了一队约有百人的军士,将驿馆团团包围。宁完我此次出使虽然倍感“光荣”,实则心中也怕得要死,见状忙出来大声喝问道:“我们是大金国天聪汗派来的使团,是受你们的皇帝邀请才来的,你们这是何意?”

    为首的年轻将领正是李来亨,他略带嘲讽地笑道:“你不要误会。我们大明的老百姓对你们鞑子恨之入骨,如果朝廷不管,今晚说不定就会有人潜入驿馆,把你们剁为肉酱。本将军是奉了陛下口谕,特来保护你们,你可不要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宁完我如何听不出李来亨对自己冷嘲热讽,不禁勃然大怒道:“大明不是自诩礼仪之邦么,难道对待使节就是这种态度?”

    李来亨却连理都不再理他,只吩咐众军守好驿馆前后各门,就连围墙外也有人值守,哪怕是一只耗子也溜不出来。宁完我虽然心中惊疑不定,却也无可奈何。

    不多时,即有礼部官员皇帝定于明日早朝时接见使团。宁完我立时大喜,他原以为自己未必能见到皇帝,看来皇帝肯定是忌惮于大金国的武力,使团刚一进京就立刻接见。如此看来,大汗提出的条件,明朝皇帝多半会答应,那自己可就为主子立下大功一件,荣华富贵还不滚滚而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