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6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群臣就更不出话来了,皇帝这等于是主动让了一步,把涉及面最广的官绅田投献问题给搁置了。再不识趣,可就要触怒龙颜了,再这仍然算是宗室之内的事,外臣也不好过多干预。

    于是除刘鸿训外的阁臣也大多表态同意。要最老奸巨猾的还得算是温体仁,这次他是打定了主意做个幕后主使,竟然从头至尾一言不发。

    朱由检见状大喜道:“既然各位意见一致,那就立刻拟旨调查藩田,写好了朕马上用印。对了,陈赞化的第二条是怎么?”

    周延儒也显然是有备而来,胸有成竹地道:“陛下,刘阁老所言固然有道理,但各省皆有徭役,为何某些行省的税额就格外低?就以浙江为例,全省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水稻一年二熟,又无特殊徭役,税粮定额却仅为二十税一。而且各府亦不尽然,杭州府土地最多最肥沃,每岁纳粮却在各府中排在最末,且年年征不够足额,又是甚至连定额的七成都不够,岂非咄咄怪事?”

    陈赞化也趁机插言道:“臣曾任太湖县知县,深知其中之弊。官府征粮,并不挨家挨户上门去征,而是包给若干大户。大户向各户代为征粮后,再集中缴纳官府。然而这些大户往往欺上瞒下,对下面足额甚至超额征收,对官府却抵赖征不上粮,只交七八成,年年皆是如此,竟成惯例。臣以为此弊甚深,不可不除,然未几调任京师,恐怕那里至今仍是如此吧!”

    这时周延儒的党羽、户部郎中张延拱也添油加醋地道:“大抵越是富庶之地,坐拥数十顷、上百顷甚至千顷以上的大户越多,所需纳粮的数额也就越多。达到少纳粮的目的,这些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官府亦拿他们没有办法,甚或官府中本身就有吏员收受贿赂,自然也不肯对他们深究。

    “时间久了,欠征竟成定例,然后在新定例的基础上欠征,遂成各地税率相差甚远之局。浙江还不是最严重的,像湖广地区素为鱼米之乡,税亩二亿二千万余亩,为浙江数倍,然则税额不相上下。臣以为即使朝廷不为多征,出于公平起见,也该彻查各地税亩,重定税额。否则即成鞭打快牛,更助长抵赖之风。”

    其实田赋中的猫腻由来已久,哪个大臣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周延儒和张延拱所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也算是通行多年、已经得到默认的“潜规则”。官僚阶层本身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二百多年来已经习以为常,此时突然有人提出要清查整顿这种现象,他们当然极不情愿。欲想反驳,但这本来就是“潜规则”,根本上不得台面,一时间竟无人敢于出言与周延儒等人辩驳。

    朱由检也早就想对明朝的田赋制度动大手术了,但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现在正好借题发挥,问户部尚书王在晋道:“王尚书主管户部,周延儒、陈赞化、张延拱所言可是有的?”

    王在晋苦笑着答道:“回陛下,确实如此。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户部虽早知各省税赋不均不尽合理,然难以深入地方彻查,能因循旧例,勉强完成当年田赋征收已属难得。”

    朱由检听罢立即拂袖而起道:“田赋乃是朝廷至重之事,怎能是一笔糊涂账?陈赞化奏折所言有理,应当立即彻查,重新核定各地税额。至于具体如何彻查,由内阁和户部商议出一个具体办法来,速报朕批阅。另外,赋役中还有何积弊,众卿但有知之者一并奏来。朕不愿做个昏庸之主,望众卿也不要做昏庸之臣。有意误国乱政者,朕绝不宽恕!退朝!”

    直到返回养心殿,朱由检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他看得出来,虽然群臣在朝堂之上没敢公然反对彻查投献和税额,但这件事推行起来必然阻力极大,绝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可是朝廷的财政困难又必须立即得到缓解,这该如何是好?

    他满脑袋官司地呆坐了半个时辰,突然想起自己回宫之后只顾忙于朝政,还没顾得上和几位后妃团聚,赶紧匆匆洗了把脸,直奔皇后蕊儿所在的坤宁宫而来。就是心里再烦,也不能冷落了自己心爱的人啊。

    养心殿与坤宁宫近在咫尺,朱由检想给蕊儿来个惊喜,便命宫女不许通禀,自己蹑手蹑脚地走进正殿,停在东暖阁门口,想偷看蕊儿现在正在做些什么。却听里面有话和啜泣的声音,朱由检莫名其妙,忙凝神细听。

    只听蕊儿温婉地道:“好啦,不要难过了。万岁前段时间为战事襙劳,可能对这方面也确实没有心思。你也是有点笨,跟了万岁这么久,他的脾气禀性你还不知道?他就是那种有贼心没贼胆的,别看心里痒痒,却不敢主动一些儿。骊妃、圆妃她们,哪个不是如此?他不主动,你就不会主动么,听德妃,当年你可是和万岁共浴过的呀!”

    另一个女声则抽抽搭搭地道:“皇后娘娘,奴婢…奴婢不敢!”

    朱由检登时恍然大悟,这不是梅剑么?联想到前日在蓟州梅剑要伺候自己安歇,却被自己拒绝,他的心猛地狂跳起来。

    其实自从穿越到这个时空,梅兰竹菊四姐妹差不多是朱由检最早结识的人。她们虽然是魏忠贤用来*朱由检的“定时炸弹”,但本身却心地善良,朱由检早打消了对她们的顾虑。几年来无论是辅助蕊儿王府,还是在宫中七处直接负责具体事务,四姐妹都做得非常好,蕊儿也几次暗示朱由检,应该给她们一个好的归宿,包括伊伊亦是如此。

    但朱由检现在已经有了一后四妃,大享齐人之福,四姐妹虽然貌若仙,他还真是不敢再动这方面的念头。因此只得干咳一声,故作什么也不知道地笑道:“你们在聊什么?”

    蕊儿和梅剑吃了一惊,忙给朱由检见礼,梅剑更是慌得手足无措。蕊儿笑着让她退下,朱由检关上房门,猛地把蕊儿搂在怀中就要狼吻。吓得蕊儿花容失色,声娇嗔道:“万岁,这大白的,仔细让宫女们听见笑话!等到掌灯后,沐浴了再安歇也不迟呀!”

    朱由检却不管不顾地发动进攻,蕊儿只得娇喘着断断续续地道:“万岁…先等等,人家还有正事要和万岁商量呢!”

    “这不是正事么?还有什么要紧的正事?”朱由检嘿嘿奸笑道。

    “哎呀!”蕊儿用粉拳轻捶朱由检的胸膛道,“人家不是总也没有身孕嘛,现在玉怜姐和美凤都有孩子了,人家心里着急呀!蕊儿常听太后,潭柘寺香火旺盛,有求必应,梦宜师太佛法精深。现在鞑子退走了,万岁也该放松放松,能否陪蕊儿去潭柘寺礼佛求子,顺便出京观赏雪景?”

    。。。

    。。。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无遮大会() 
朱由检一听蕊儿又想去拜佛求子,不由得苦笑起来。心想自己这位皇后哪里都好,就是笃信佛教,又求子心切,上次在西安就是因为礼佛被白莲教囚禁,没想到现在还是不长记性。

    不过转念一想,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无神论极少有人接受,各种宗教和迷信大行其道,原也正常。不论是哪种宗教,一般都会劝人向善,提倡忍耐、谦让等美德,对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很有好处,所以古今中外的君主,都会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

    就拿明代来,太祖朱元璋就曾经做过和尚,登基之后还亲自整顿佛教,抑制蒙元尊崇的喇嘛教,也就是藏传佛教,转而扶持汉地传统的禅宗各宗派。并在南京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国各大名寺住持的任免以及发放度牒事宜,此后各地佛寺便大为兴盛。

    而且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很宽容,所谓“三教”,即儒、释、道,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甚至可以互相借鉴通融,即所谓“三教合流”。像佛教名山嵩山上,就有佛教的少林寺、道教的中岳庙和儒家的嵩阳书院鼎足而立。所以即使明朝出了个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也并未影响佛教的地位,民间更是几乎人人信佛。

    朱由检虽然是个唯物主义者,不可能去信宗教;但身为皇帝,他也不能像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一样,动用国家机器强行摧毁老百姓的信仰,因为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宗教信仰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要想让老百姓真正从宗教的愚昧中走出来,就得通过学习让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甚至就是现代也没能做到。

    所以朱由检也打算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国策。既然蕊儿信佛,那也就只好迁就她了,笑着点头应允。

    蕊儿自是大喜道:“多谢万岁!其实不光是蕊儿想去礼佛,太后也一直想去呢,只是碍于身份无法随便出宫。另外,我们姐妹几个闲时去给太后请安,听她讲起潭柘寺风景清幽,都羡慕得不得了,很想去游玩一番。”

    朱由检一想也是,虽然自己已经算是个非常超前的皇帝,包玉怜、朱存棋她们经常有机会出宫,但总的来,几位后妃还是大部分时间被锁在紫禁城的高墙里,肯定十分无趣。太后就更是可怜,这么年轻就孀居,平常肯定闷死了,出去散散心也是好事一件。

    这时朱由检才想起自己因为太忙,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给太后请安,礼数上实在欠缺,忙与蕊儿一齐至太后寝宫求见。

    太后闻禀立即亲自出迎,朱由检赶紧躬身施礼,同时偷眼观看,心中不禁一酸。多日不见,本来就瘦削的张太后更加清减,脸上也没有多少血色,看起来竟似有些营养不良。

    太后看出朱由检眼神中的关切,淡然一笑道:“有劳皇帝关心了。前日建虏围困京师,京中粮食紧缺,哀家身为女流,不能为皇帝分忧,只能每日减餐,为社稷略尽微薄之力。”

    这句话得朱由检眼泪差点没掉下来,忙强笑掩饰,把蕊儿想去潭柘寺礼佛的事了,邀请太后同行,时间任由太后选定。太后果然大喜,刹那间绽放出久违的灿烂笑容,连连点头道:“好呀!皇后快去把另外几位皇妃请来,我们一起商议一下!”

    过不多时,德妃包玉怜、令妃戚美凤、骊妃朱存棋、圆妃陈圆圆同时来到。她们一是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二是听朱由检要带她们出宫游玩,几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便与太后和蕊儿叽叽喳喳地商议起来,倒把朱由检晾在了一边。一时间寝宫内燕语莺声,朱由检登时头大如斗,心道果然是三个女人一台戏!

    好在众女很快就商议出了结果,太后微笑着道:“今春哀家还在潭柘寺时,就听主持师太,今年是潭柘寺建寺一千三百周年,要举行*的无遮会,连办三,算日子第一就是三日之后。前两去礼佛的百姓肯定很多,不如我们就第三,也就是五日之后去吧!”

    “无遮会?”朱由检莫名其妙地问道,“难道在会上人们都不穿衣服么?这…这成何体统?”

    众女登时笑成一片,太后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把朱由检臊了个大红脸。还是陈圆圆为朱由检温言解释道:“万岁,这‘无遮会’并非是指没有衣物遮挡,而是一种广结善缘的**大会,不分僧俗、贵贱、智愚,一律平等对待,取其无所遮拦、无所妨碍之意。”

    “哦,是这样啊…”朱由检不好意思地挠头道,“太后既有懿旨,那就这样定下来吧。朕让礼部官员先去提前安排一下,到时候你们想在那里多住多玩几,也随你们的意。”

    从太后那里出来后,朱由检马上返回养心殿召见礼部左侍郎文震孟。

    这位文震孟也不简单,他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曾孙,也是当世大儒、文坛领袖,性情忠厚耿直。本来在礼部尚书来宗道被免官以后,文震孟升任礼部尚书的呼声很高。但文震孟同时又是东林党人,当了礼部尚书就会自动入阁,朱由检不想让东林党的内阁的势力扩大,因而一直压着,礼部尚书到现在还是空缺,但是具体事务早已是文震孟负责了。

    朱由检把去潭柘寺的事和文震孟一,这才知道,这场无遮大会绝对是佛教盛事,提前大半年,潭柘寺就派人至各个名山古刹邀请有名法师来参会。在京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也都想趁此机会去礼佛听讲,最不济也去凑个热闹,做点买卖。

    文震孟也赞同圣驾在无遮大会的最后一去潭柘寺,商议了几件具体事宜后,他却话锋一转道:“陛下,近日西洋教士汤若望在京师公开传教,这倒也罢了,那个葡萄牙大使竟也搅在一起。”

    接着文震孟便絮絮叨叨地叙述西洋人如何传教蛊惑人心,朱由检却突然眼前一亮,大喜过望道:“多谢文大人提醒!”

    。。。

    。。。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物归原主() 
多亏文震孟“提醒”,朱由检突然想起,安娜刚刚还邀请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