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使,目的又是为了胁迫蔡大人,这主意怕只有李儒才想得出来吧?”

    蔡邕不自觉的点头,旋即反应过来,瞪眼道:“原来你早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为何不早说?”

    徐庶苦笑道:“这事情早说晚说不都一样,只要今天我们的计策一旦成功,还有谁会好意思再上门来骚扰?”

    许褚呆坐半响,突地站了起来,浑身杀气地看向徐庶,狠狠道:“你小子现在马上给我写信去!”

    蔡邕和徐书本来对许褚的反应有些不明所以,此刻闻言,相顾失笑。

    张戈这时才插上了嘴道:“还有一件事情需要通知各位大人,今早在朝会上出言顶撞董卓的尚书丁管就在刚才已经被斩首。”

    一时间,大厅静至极点。

    青州,临淄,议事厅中。

    众人正在听取管宁向太史慈汇报三个月来的各项工作。

    其中最令众人关心的就是稷下学宫的重建,以及稷下学宫的办学宗旨,“君子配五德”这句话当然无人反对,不过众人议论的中心却转移到了传授知识的人的身上。

    要知道,手工业和农业以及商业有其内在的一套规律,这不比文人坐在屋子里清谈,那需要实践后总结出的理论来支持,可是这恰恰是这恰恰世家大族的文人们所不会的。所以这三门课程设立后,由谁来传授知识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要那些心高气傲的世家大族的子弟去听老农和手工业者去讲课,肯定是行不通了,就为这事情,众人经过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才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由于注重实践、多才多艺的墨家子弟在太史慈军中影响力极大,而且在青州也属于上流阶层,所以一致同意稷下学宫“农桑”、“百工”、“商贾”三科的传授由墨门子弟中口才极好的人来担任,至于稷下学宫的负责人出人意料地落在了大发明家马钧的头上。

    理由是只有这人即是儒家子弟,又精通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马钧就这样鬼使神差成了世家大族与新兴阶层微妙的平衡点。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太史慈当然更满意,消灭世家大族不一定要排斥他们,最好的办法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最好可令世家大族渐变成后世的那种新兴地主,那就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不过太史慈却在踌躇,是否现在就提出科举制度,理由当然是检验那些学生学习这些“贱民”的“贱业”是否合格了。

    正在考虑时,却听有人来报:徐州刺史陶谦的从事、大商人糜竺到了。

    太史慈大喜,连忙命人请进来。

    不半响,糜竺神采飞扬的走了进来,先向太史慈行礼,落座后看向太史慈,呵呵笑道:“太史将军现在是我大汉学术界的泰山北斗,莫要忘了我这老朋友啊!”

    太史慈知他开玩笑,微笑道:“糜先生说的哪里话来?我青州与先生间还有许多的生意可做,岂会忘了糜先生呢?”

    糜竺原本担心太史慈现在地位今非昔比,会变得趾高气昂,现在一见放下心来,呵呵笑道:“太史将军快人快语,糜竺最欣赏的就是将军这一点。”

    一顿道:“所以糜竺也实话实说,糜竺此来实际上是有求于将军。若是将军可答应此事,今年的千匹战马,糜竺愿意双手奉上,不取分毫。”

    太史慈看了一眼在一旁正襟危坐的臧霸,心知肚明糜竺求的是什么事情,口上却道:“糜竺先生不妨说来听听?”

    糜竺点头道:“我徐州北部最近十分地不安稳,临淄一战的漏网之鱼昌稀纠集了泰山贼寇劳丙和叔孙无忌的余党,肆虐我徐州北面,陶谦大人已经想尽了办法,还是不能遏止昌稀,所以我代表陶谦大人想请太史将军出兵帮忙,不知意下如何。”

    太史慈心叫果然!看看此刻闻言满脸渴望想要报仇的臧霸、孙观等人,点头应允。

    糜竺大喜,与太史慈击掌为誓。

    嗯,臧霸兄弟、孙观兄弟、吴敦、尹礼再加上管亥,带着刚刚改编完毕的黄巾军以及百战余生的孙观军的旧部,要收拾昌稀应该没问题吧?

    不过怎么说,在不久的将来诸侯会盟还会有一场大战,自己带着正规军去好了。

    至于徐州……早晚会是自己的吧?

    十二月,大雪纷飞。

    三个月来,安宁的青州不断地传来动荡的洛阳城的消息:

    袁绍出走,屯兵渤海;刘辩被废,丁管身死;越骑校尉伍孚行刺董卓不成,被乱刃分尸;接着,太史慈最关心的老朋友曹操也从京城中逃了出来。

    最后,孔融也从洛阳跑了出来,当然是得罪了董卓,被贬到北海当太守来了。太史慈当然不会让孔融去干这活,事实证明,孔融做做学问、办办学校还行,要是让他当什么太守,肯定是一团糟。

    正好,让孔融去稷下学宫当治经博士讲学去了。也算是人尽其才吧!当然,孔融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稷下学宫的知名度,再加上管宁、太史慈等人的大名令天下学子开始纷纷向青州涌来,渐渐地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在太史慈日后的征战中默默的改变着天下的走向。这是后话,自不用提。

    不过令太史慈惊喜的却是从洛阳来的关于蔡邕府中的消息。

    直到这时,太史慈才知道许褚居然误打误着,撞上了要杀人的徐庶。若是徐庶加入自己的阵营,太史慈手头谋士短缺的问题就得到了缓解。不过这封信既然出自徐庶的手笔,想必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吃惊!() 
更令自己吃惊的是,这个徐庶居然想出了那么个妙想天开的主意,令蔡邕这老顽固都屈服了,更大大的拉近了自己与蔡文姬的关系,在二十一世纪时,太史慈就从自己的朋友那里说过,想要追求女孩子,第一步就是先要让自己的名字和那女孩的名字时常出现在一起。这是与女孩子搭讪的一种方法。

    虽然徐庶的计策中是令蔡邕态度暧昧,不过蔡邕既然能够同意,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反正从徐庶这未谋面的属下的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一种鼓励。

    太史慈抬起头来看看此刻正好奇的看着自己的郭嘉,便把这封信递给了后者。

    郭嘉一愕,没有想到太史慈会把信封上标有绝密标记的信给自己看,心中泛起知遇之感,连忙接了过来,展信而观。越看脸上惊异之色越浓重,显然是被这位没有见过面的新同僚的谋略所吸引。

    太史慈饶有兴趣地看着郭嘉,不知道这鬼才对徐庶作何评价。

    良久,郭嘉长出了一口气,悠然道:“恨不能与此人交游。”显然对徐庶非常的肯定。郭嘉看向太史慈道:“不过我却更加佩服主上你。”

    太史慈听得莫名其妙,郭嘉仿佛想要看破太史慈的脑袋似的,佩服道:“郭嘉原本对主上在洛阳的许多行为都不了解,岂知今日一观,才知道主上原来早就已经料到了洛阳的局面,知道在那里留之无益,再早早地赶回青州,做好应变的准备。”

    太史慈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其实只是按照自己的记忆来布置,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谋略,不过是知道事态的大体发展罢了。但在郭嘉看来,这就是惊世骇俗了。此时被郭嘉一说,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

    幸好郭嘉并没有要追问的意思,只是拿着徐庶的信玩味道:“这个徐庶也不错,看看他为蔡邕大人处的这个主意表面上看,当真是说不出的荒诞,实际上却是看出了战乱在即,所以为蔡邕寻找退路罢了。”

    太史慈也看出了这层含义,笑道:“看来这个徐庶也是个人才呢!”

    郭嘉沉思道:“尤其是他建议要我们与幽州刺史刘虞结盟这件事情,令郭嘉非常的佩服。”

    太史慈一时想不到徐庶这个建议到底有什么作用,唯有用询问的眼光看向郭嘉。

    郭嘉解释道:“眼下只要是明眼人就可看出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不过战争一旦爆发,主上以为胜负会如何呢?”

    太史慈当然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董卓被赶出洛阳。不过这其中发生的巧合因素太多,所以就选是现在他可以肯定的说出结果也没有用,被人询问起原因更糟糕,所以摇头道:“战场上千变万化,胜败乃兵家常事,哪里能够说得准?董卓占据地利,讨伐董卓的人占据人望,可是人望并不等于人和。就比如说春秋战国时,六国合纵仍然让秦国得了天下,究其原因就是六国各有其各自的利益,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团结合作。恐怕这问题也会出现在日后讨伐董卓的人的身上吧?”

    郭嘉被太史慈说得一愣,继而赞叹道:“主上言之有理,若是只有一方豪强来讨伐董卓,那会因为力量悬殊而直接失败,若是组成讨伐董卓的联盟只怕大家会面和心不和,这胜负还真是难以预料呢!”

    太史慈惟恐郭嘉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缠下去,那样自己只能是说多错多,所以连忙把话题扯了回来道:“这与徐庶建议我们与刘虞结盟有什么关系?”

    郭嘉笑道:“主上遇事算无遗策,今天怎么在这件小事上疑惑了?现在皇上被废,陈留王被董卓立为皇帝,若我是董卓,一旦听说地方豪强起兵讨伐他,他第一件事情恐怕就是找借口杀掉被废的辩殿下,也就是现在的弘农王。”

    太史慈被郭嘉一点马上明白过来道:“原来如此!若是成立讨伐董卓的联盟,现在有能力成为盟主的就只有袁绍,而袁绍打的旗号肯定是董卓废帝这件事情,所以董卓索性把弘农王杀掉,这样对袁绍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打击,要知道袁绍在洛阳到现在一直拥护的就是就是弘农王辩殿下,一旦弘农王身死,就会令袁绍进退失据,更是对讨董联盟的一种动摇。”

    郭嘉点头道:“正是如此,所以若我是袁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对自己大有好处、可以增加自己声望的讨董联盟维持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拥立一个新皇帝,并且在威望上要远远地高于董卓拥立的协殿下,最好的人选当然是幽州刺史刘虞了。”

    太史慈闻听此言,简直对郭嘉和徐庶佩服的五体投地。要知道在历史上,事态就是这么发展的,曹操传诏,袁绍起兵,讨伐董卓的同盟刚一成立,刘辩就被董卓杀死,紧接着袁绍就如郭嘉所料一样马上派人给刘虞送信,要拥立刘虞做大汉的皇帝。

    不过袁绍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刘虞根本就没有同意这件事情。

    经过郭嘉这么一分析,太史慈发现了一些以往自己从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比如为何袁绍的讨董联盟最后会解散,看来其中刘虞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从袁绍的角度去看,刘虞不想当皇帝,那么即便是剿灭了董卓又怎样?难道要袁绍去扶植刘协?那岂非是出尔反尔?前脚还说要支持刘虞,现在看人家刘虞不答应,再转过头来支持刘协?何况他袁绍当初反对董卓废立皇帝,提剑出洛阳的时候可是打着支持刘辩的口号,现在你让他怎么回头再去支持刘协?

    想得更远一点,历史上的袁绍为何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恐怕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至于在后来与曹操交战的时候说自己奉了衣带诏,那就是给自己弄了一块遮羞布罢了。衣带诏和他袁本初有何关系?汉献帝写血书时,袁绍又在哪里呆着呢?若是汉献帝在他的手里,只怕会比在曹操手底下更惨。

    不过这些对太史慈来讲都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徐庶建议自己与刘虞结盟这个主意到底有没有必要,甚至要考虑到利害关系。

第一百七十九章刘关张!() 
要知此时的刘虞已经并非是历史上的刘虞,因为这个不懂军事的政治天才手下有了刘关张。这让太史慈完全判断不出历史的走向。

    中国的北方已经不再向历史一样,是曹操、袁绍、公孙瓒、吕布、乃至陶谦争雄的地方了。至少多了他太史慈和刘虞。若是有人说刘虞在手下还有刘关张的情况下,还会被公孙瓒轻易灭掉,打死太史慈都不相信。

    甚至太史慈都在担心,最后的结果会否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并非是曹操,而是这个刘虞。他可是皇室宗亲啊!

    要他去投向刘虞,那么青州刚刚起步的改革怎么办?难道就此作废?刘虞做皇帝或许会不错,但他无力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现状,充其量就是第二个光武帝。

    未来将会怎样呢?

    要是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让太史慈当平原县令,自己找个机会收拾掉他的了。

    不过令刘备这样的死法,太史慈又实在有点接受不了。

    正在矛盾中,管宁匆匆而入,劈头盖脸道:“主上,曹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