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群芳寻踪-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晚,金良把自己未来的希望灌输给貂蝉,希望她多日以后能够成功孕育出金良的下一代。

    当然,这个时代的她们不懂得计算安全期,金良当然也不懂得,这一晚的辛勤耕耘会不会有结果,也不好说。

    第二天貂蝉睡到日上三竿,才一脸幸福地起了床。金良看到容光焕发一改往日寂寞之色的貂蝉,心中也泛起了成就感,男人存在的意义除了征服这个世界,还要征服自己的女人。

    金良本来想去城外军营操练骑兵,还没出门,就被陆续到来的各个世家家主以及依附他们的中小世家家主们给堵在将军府。

    金良只得接见了他们,随着一系列利益的权衡谈判,继赵郡冯家、渤海郡廖家、平原郡焦家、常山郡傅家、魏郡郭家这五个大家族的家主和跟随他们而来的二十多个小家族的家主们之后,还有六个大家族见风使舵,投靠过来。

    他们同意提供给中央军荒地、卖给中央军粮食、入股中央钱庄,前提是金良同意在朝廷各个衙门和中央军安插他们的子弟。

    金良知道暂时跟这些世家结成的利益联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郭嘉分析得很对:“世家就是一头头贪得无厌的饿狼,主公暂时喂点肉给他们吃,满足他们了,他们暂时就乖乖的,若是那天没给它们肉吃,它们就有可能反咬主公一口。”

    就在这时,府门外有人通报:“颍川司马徽、胡昭、徐庶、石韬到了!”

    南门外,司马徽、胡昭、徐庶、石韬见到主公亲自来迎接,都慌忙上前见礼,金良一一跟他们握手致意。经过金良的强力推动,握手礼已经被时下的士人接受,迅速成为彼此之间表示情谊深厚的典型礼节。

    金良高兴地说道:“你们来了,大汉的基本国策便有了。”

    司马徽听金良这么一说,吃了一惊,连忙问道:“什么基本国策?”

    “第一点,全民皆兵!第二点,全民教育!这是我大汉中兴之基本国策,五十年不动摇,一百年也不动摇!”金良异常坚定地说道。司马徽、胡昭、徐庶等人以前知道金良有全民教育的想法,他们对全民皆兵没有什么了解,金良便把自己之前那个全民皆兵的计划说了出来。

    司马徽是个好好先生,对吕布的穷兵黩武并不欣赏,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想让大汉中兴,全民皆兵和全民教育结合起来,不失为良策。

    跟随司马徽等人而来的还有司马徽和胡昭门下的数十名门生弟子,还有他们的一些至交好友,虽然都是名不见经传,却都有一些才干,让非常缺乏亲信文职下属的金良喜出望外。

    颍川这些贤士大部分都被金良编入宣抚营,经过金良一段时间的言传身教以后,他们大部分都被分派在下面的营、旅、师各级做参军。从队开始就设立的参军,到了军这一级就变成某某军参军,有些绕口难听,金良便把这个军职省略军字,于是乎,跟队长、营帅、旅帅、师帅、军帅相对应的则是队参、营参、旅参、师参、军参等各级参军。

    这些参军不仅负责参赞军机,还负责军队思想工作、军纪宣传、军功录入、军纪惩戒,权柄甚大,几乎跟军事长官平起平坐,是金良掌握军队、遏制部将叛乱的良器。

    金良本来想让徐庶按照他们之前商定的去创立东厂,但跟郭嘉一起讨论过徐庶的性格,发现徐庶磊落正直的个性并不太适合这个职位,而且徐庶有军事谋划的大才,去做内部监察便浪费了。

    金良便跟徐庶又仔细商量过,发现徐庶自己对这个东厂的工作也不感冒,当时在颍川答应金良纯粹出于好奇和不愿辜负金良的厚意,现在金良主动提出,徐庶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一路上一直在考虑如何推辞,却不知道该怎么推辞掉这个不适合自己的差事。因为原来的前军师祭酒韩浩现在荣升为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兵团,金良便让徐庶担任前军师祭酒,跟随前军师沮授左右,同时兼任张颌师部参军,这头半年,他跟郭嘉一样,先适应军旅生活,等把实际的军事跟他们平时学习的兵法战策紧密结合到一块,能够按照金良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八字方针行事,金良才敢让他们独当一面。

    石韬的职位安排最无悬念,除了担任金良司隶校尉府的典农从事以外,他主要的工作便是辅佐韩浩抓紧农业技术,在石韬和常林的帮助下,韩浩的屯田之事蒸蒸日上。

    金良本来想委任司马徽和胡昭兼领征北将军的左军师和右军师,却被两人坚决推辞了,这两个人早已习惯教书育人的生涯,非常不习惯甚至厌烦军旅生涯,金良见他们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勉强。

    金良便按照原来的计划,任命他们为司隶地区的典学从事、劝学从事。自从他们来了,金良心中那个“全民教育进而全民科举”的伟大计划便开始迅速实施起来,当然一开始是打着“教化万民”的幌子来大兴官学。

    当然这也是为了以后让寒家子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学习推广() 
本来朝廷是有兴办官学的,在平帝元始三年,这个东汉朝廷就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r

    但是,这些官学、私学全都是为世家子弟、寒庶地主子弟开办的,那些贩夫走卒、自耕农、佃农、奴仆之类草根百姓的子女,祖祖辈辈只能做睁眼瞎,没有读过书的他们除了依附黄巾余党反对压迫他们的世家大族之外,几乎找不到正当的途径来改善自己和后世子孙的命运。r

    百分之九十的大汉子民都是文盲,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金良势力的发展。识字的能治政的人才几乎都来自世家大族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寒庶地主,打倒了一批世家,还是要用另外一批世家来统治这个国度,虽然第一批世家更仁义良心一些,但那仁义良心也是有限的,世家大族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必然还是要不劳而获地吸取大汉子民的鲜血,五胡乱华可能会推迟若干年,但这个世家大族统治下的大汉民族必然还是会衰败,早晚还是会被那些游牧部落接二连三地欺负蹂躏。金良不仅要大兴官学全民教育进而科举,他还要把全民教育跟全民皆兵结合在一起,打造华夏版军国主义,把东亚地区变成大中华共荣圈。r

    全民皆兵制度已经实施下去,现在呢,就是要搞全民教育,等全民教育推行下去,不出十年,汉民族就不再是羊,而是盘踞在东亚的真正的蛟龙,把那些小鱼小虾尤其是东海上那一只爬虫全部吃掉。只是搞全民教育,谈何容易。r

    对于金良准备大张旗鼓地兴办官学,那些大世家家主们和依附于他们的私学学霸们纷纷反对。金良心知肚明,这些混蛋说出形形色色的反对理由,根本就是想世世代代承袭官位,保住自己世家大族基业,他们最为恐惧自己世袭的官位被寒门庶子或那些泥腿子家庭的子女给取代了。r

    金良召集所有世家大族的家主们和朝廷大臣们联合议事,想要暂时打消他们的疑虑和恐惧,要连蒙带骗夹杂着忽悠,也要把“全民教育”这个基本国策定下来。r

    之前在府上,金良就把朝廷大臣们给忽悠好了,现在就剩下世家大族的家主们了。r

    在宴会上,金良冠冕堂皇地说道:“之所以大兴官学,容许卑贱贫民的子女入学,是遵从孔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化万民,让那些贩夫走卒、自耕农、佃农、奴仆的子女全都接受圣人儒学教化,让他们知道礼仪,知道仁义,知道尊卑,知道廉耻,让他们不再依附黄巾余党作乱,规规矩矩地接受世家大族和朝廷的统治,不再怨恨,不再反抗!”r

    金良觉得自己这理由说得甚好,想必这些世家家主无话可说,谁知道,他话音刚落地,就听到一个尖利刺耳的反对声:“至圣孔子所言乃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亚圣孟子曾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孔孟所言,乃万古不变之真理,不能更改!尔乃何人,竟敢妄自更改孔孟圣言,真乃大逆不道!”r

    金良定睛一看,原来是常山郡王家家主王博,似乎是太原王氏的附庸,面目长得跟王允很像,道貌岸然,正义凛然,似乎全天下就他一个君子了。r

    金良最讨厌这样的伪君子,他正说到兴头,却被这样的人给打断,又听到那个愚民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禁勃然大怒,怒火直冲头顶,伸手就想拔出七星宝刀上去把王博斩杀,还没拔出宝刀,就被另一个清亮的声音给惊醒:“主公,切不可莽撞,王博虽然言语无状,可他顶着孔孟的光环,若是主公将他斩杀,便有对孔孟大不敬之意,恐怕这样一来,主公也必将开罪普天下的读书人,不可不慎!”r

    金良听郭嘉这么一说,冲到脑子里的血慢慢回流,逐渐冷静下来,自己是没有足够的威望去正面硬抗孔孟圣贤,不过,王博的质疑难不倒自己,孔孟的思想是对是错并不关键,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理解!r

    金良便冷冷说道:“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博,你是如何理解孔圣这句话的?”r

    “尽人皆知,孔圣的意思是,我们统治百姓,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王博洋洋自得道。r

    “孔圣是何等伟大的人,他所说的至理名言却被你们这些包藏祸心、自私自利的鼠辈曲解成这个模样,”金良一直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怒火,可他每当听到这样陈词滥调的愚民之语,他就按捺不住满腔的愤慨之情:“如果孔圣人的本义是驱使下民做事却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目的,那孔圣所提倡的仁义精神何存?子曰,仁,爱人也。按照你们的理解,孔圣何曾爱过那些下民,又何曾有过仁义!以我之论,孔圣人是伟大,而你们是猥琐的丑恶地把孔圣人的言论歪曲地如此不可理喻!”r

    王博被金良一番痛骂,脸色阴沉地问道:“金将军既然这样说,那你是怎么理解孔圣人这句话的呢?”r

    金良冷冷地说道:“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孔圣人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化民众的根本,一定要抓好,如果民众掌握了诗礼乐,那就是好事,应该让他们发挥,如果民众还没有掌握的话,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r

    卢植听金如此阐述孔圣这句深有争议的话,不禁拍案叫绝:“如此断句,如此理解,才显得出孔夫子之仁义圣贤!”r

    王博见海内大儒卢植都支持金良如此断句,脸色愈加发绿,又紧着问道:“那你是如何理解亚圣的那番话呢?”r

    不待金良回答,卢植便厉声说道:“我看你王博也读过几年书,你应该记得亚圣这番话之前的那些话,‘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整体看起来,亚圣真正想表达的是,术业有分工,不可能大部分做官,也不可能所有人为农,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r

    尔等断章取义,自以为劳心者必然要凌驾于劳力者之上,自以为是所有底层百姓的主宰!你们从来没想过你们的祖辈未曾发迹前是什么出身?他们跟那些被你们欺压得奄奄一息的底层百姓没什么两样,若都像你们这样从上到下都把持着官位,不容许任何底层百姓有机会上来,恐怕你们现在也在土里刨食!”r

    卢植这番话没有让王博清醒,反倒让他更加忿恨,腾地站起身,指着卢植和吕布:“按照我们理解行事,天下才能太平!按照你们这样曲解,天下只会大乱!乱天下者,必是尔等!”r

    侮辱老子,老子能忍就忍一下,侮辱老子的师傅,老子就忍不下去,金良当场就失去冷静,跳起来,冲上前给了王博一个响亮的耳光。r

    王博当时正站在案几边,金良这个耳光把他扇得飞了出去一丈开外,躺在宴会中央,趴伏在地上一个劲地吐血,一个劲地吐出满嘴破碎的槽牙,脸肿起来像是猪头一样。r

    金良大步流星,走到王博面前,把他踩在脚下,厉声痛骂道:“蠢货!回去好好读读史书去!r

    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怎么来的?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