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这就是追求。

    春华说:“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我都找不到你啦。”

    杨文斌说:“刚来报到,各种杂事都比较多,周末才抽出时间给你打电话嘛。”

    “离开好几个月,我都想你了。”她矜持的说道。

    “我也想你啊!”杨文斌说道,“要不,你考研究生,也考到京城来,咱们两个人就离得就近啦!”

    “好啊好啊,这个主意不错啊!”春华在电话那边,拍着手,雀跃起来,“那样,咱俩就离得更近了。我得去查一查,都有哪几家院校,专业的,咱得提前做好功课。”

    “行啊,那太好了。那样的话,咱们俩就能在一起待两年多的时间呢!在同一个城市,多好啊!”

    放下了电话,杨文斌心里这个美,两个人考的一座城市,以前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现在想到也不晚,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看看时间已经三点多钟了,杨文斌,收拾了一下自己,然后,拎着两瓶酒,到了,学院的超市里面,买了几样水果,什么苹果,香蕉,梨,西瓜之类的,一样买了点。

    然后,拎上的这些东西,向于研究员家走去。

    教工楼,比较好找。

    杨文斌,按照于老师提供的地址,很快就找到了,三号楼。他按下了五零九这个门牌号码。里面传来了对讲机的声音,:“谁呀?”杨文斌,对着对讲机说的,“我,杨老师。我杨文斌。”

    只听“咔”的一声,防盗门锁开了,杨文斌,进了防盗门,小心点关好了门锁。

    这是一栋老式的居民楼。

    楼梯比较狭窄。但是房屋的格局比较好,而且,建筑质量应该不错。

    来到了509的房间,杨文斌,正要按门铃,大门自动开了。

    于研究员,笑笑吟吟,在门里面等着他。

    “于老师好!”杨文斌,向于研究员问个好,然后,拎着东西,迈步向里面走去。

    “来就来吧,还带什么东西呀!”于研究员推辞着。

    杨文斌,笑着说:“也没啥东西,就是买点水果,还有从老家带过来的两瓶酒啊!您尝尝。”

    杨文斌,进了门,将手里的东西放在门边,然后换了拖鞋,在于研究员的指引下,两人一起,坐到客厅的沙发上。

    这是一座典型的两居室房屋,客厅,餐厅和厨房,是南北通透的。

    然后,对着房门是卫生间,卫生间的左面,是主卧室,右面,是副卧室。

    于研究员给杨文斌倒了杯水,杨文斌,站起来接过去,放在茶几上。

    于师母,在厨房里忙碌着,看到杨文斌,来了,她歉意地笑一笑,让他在客厅,陪于研究员看会儿电视。

    杨文斌,本想帮一帮忙,但是却感觉插不上手,于是,他回到了客厅,和于研究员聊了起来。

    “怎么样?来了之后还适应吧?”于研究员问他。

    “才上了几节课,感觉上,学校的科研氛围非常浓,我没有感到后悔。考到这所院校,最初还是受了于研究员,您的影响呢,您给我的建议。”杨文斌,笑着说道。

    于研究员,微笑着回答说:“还是你自己有想法,还有这个能力,要不然,你也不可能考到这个学校来,也不可能坐在这里,咱们两个聊天。”

    “于老师,您工作忙吧?”杨文斌,看着,于研究员略微消瘦的脸,关心的问道。

    “还行吧!这一段儿,工作确实事情比较多,熬夜多了一点。可也没办法啊,为了完成工作,大家都在加班,咱也不能闲着。”

    “对了,师母在什么地方工作?”杨文斌打听道。

    “你师母啊,他也在咱们院里工作,工作做行政工作。”

    杨文斌,偷瞄了一眼,客厅衣帽间上的大校军衔。

    心想,这是军人世家呀!看着肩章,这可不是,于老师的文职干部的衔儿,文职衔他是可是见过的。那这件衣服就应该是师母的。

    两个人正聊着天,忽然,门铃响了。

    人没进来,声音却传了进来:“我回来了,今天做什么好吃的啊?”

    于研究员,听见外面喊呢,赶紧开了门。

    听着声音,杨文斌,觉得耳熟,这不是自己的导师的声音了,难道?

    他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太神奇了。

    随着外面的人进屋,看见他,也愣了。

    和杨文斌预料的一样,原来,进来的人,正是自己的导师于芳芳。

    他赶紧站起身来。

    于芳芳看到,杨文斌坐在这里,感觉很诧异,他狐疑地转向于研究员。

    于研究员,看他们两个认识,就笑了起来:“你们两个认识吧,我来介绍一下。”

    然后他冲向杨文笔,说道:“这是我的女儿,于芳芳。”

    然后,再冲向于芳芳,说道:“这是我的小朋友,杨文斌。”

    谁知于芳芳却向父亲调皮地介绍道:“这是我的学生,杨文斌。”

    杨文斌,也学着导师的口气,向于研究员说道:“这是我的导师,于芳芳。”

    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呵呵的笑了起来。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

第一六四章 替补,参加军队院校学员方队训练() 
这天。杨文斌,刚上完,共同科目的英语课,课间休息的时候。

    传达室来了电话说,研究生院务办公室,让他听电话。

    杨文斌,于是到了传达室,接过电话说:“喂,你好!我是杨文斌。”

    “你好!我是研究生院院务办公室的李干事。你现在马上的院务办公室来一趟,有急事。”对方声音急促地说。

    正好儿上完了这节课,杨文斌没有别的事情,他就向院务办公室的方向,快步走去。

    院务办公室,位于研究生楼的一楼。

    杨文斌进了大门,向门卫打听着院务办公室的房间。

    门卫告诉他,是二十三号、二十四号房间。

    想到23号一般是领导,杨文斌就直接到24号的门前敲了敲门。

    “进来!”,随着里面的允许声,杨文斌推开门,走了进来。

    院务办公室里,有两个人军官,一个是上校,一个是上尉。

    杨文斌进了办公室,说道:“你们好!我是今年新来的研究生,我叫杨文斌,请问是哪位是李干事,您找我?”

    那位上校军官回答说:“我就是,我找你。”

    他长的魁梧,粗壮,说话声音很洪亮。

    “你过来一下看一下,这个通知。”李干事说道。

    杨文斌走到办公桌前,接过通知认真的看起来。

    “《关于选拔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方队替补队员的紧急通知》。

    各相关院校:

    为做好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相关工作,今年六月份,防务大学、军事科学研究院、指挥学院、后勤学院、装备学院联合组成了军队院校阅兵方队,在某训练基地开展了集训。

    由于天气的炎热等原因,部分官兵出现出现了痢疾、发热等疾病,影响了训练的正常进行。为保证国庆阅兵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协商,要求,相关院校推荐国庆大阅兵替补队员。

    要求,替补队员和正式队员,享受同样的待遇,同等训练。在正式队员,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替补上场。

    要求,身高,在一米七五至一米八之间。身体健康。政治合格。无不良嗜好。

    有军队基层部队经历者优先。

    请各单位于9月5日之前,将替补名单报总参谋部院校管理部。

    总参谋部院校管理部

    XXXX年9月4日。”

    关于国庆大阅兵的事情,五月份的时候,杨文斌就已经听到过相关消息。当时他在干部股工作的时候,接到过上级的通知,要求各单位上报,曾经参加过国庆35周年大阅兵的干部名单。

    经过统计,他们团只有一名干部参加过国庆大阅兵,但是已经于前年转业。

    尽管当时他不明白,要统计什么,但是想到是建国五十周年。

    因此,凭着敏锐的政治性、指他感觉到可能要进行大阅兵。

    因为一般,逢五年、十年大庆的时候,都要举行国庆阅兵的。

    后来,听说,从全军选拔了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大阅兵的官兵,组成了阅兵方队指导组,从全军抽调了人员进行训练,准备国庆大阅兵。

    杨文斌看完了通知问道:“可是这个通知给我看有什么用吗?”

    那个上校说道:“啊,是这样,我们学校也要推荐两名替补的人员,经过我们的考察,觉得你最合适,所以征求下你的意见。”

    参加国庆大阅兵。这可是杨文斌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平时想要参加,也没有机会,这次要的是替补,自己有机会吗?

    但是,说是替补,如果正式队员出了问题,自己还是有机会的。

    想到这里,杨文斌杰说道:”如果,组织需要我啊,我义不容辞。“

    “太好了!”那个上校说道:“那就这样定了,你做好准备,等学校的通知啊!”

    他们的工作效率还真高,第二天杨文斌就接到了,学校的正式通知,他被抽调,参加国庆大阅兵。

    要求,今天,到某训练基地报到。

    杨文斌当然也不知道,某训练基地在哪里。

    学院就专门给他派了辆车,他带着自己的被装,来到了,某训练基地。

    说是训练基地,其实,就在京城市昌北区沙河北岸。

    沙河,顾名思义,就是有沙子的河。而远处,就是,隐约可见农村的村庄。

    在河边,连绵,几公里,搭着野战营房。中间是模拟的阅兵场地,四外,是野战帐篷。

    战友们,在这里已经训练了三个月啦!

    杨文斌和另外几个替补队员,一起来到了军队院校方队的宿营地。

    进了军队院校方队的帐篷,区队长给杨文斌,指定了他的铺位。他将自己的行李卸在了铺位上,然后换上了阅兵训练的服装,就开始了训练。

    对于队列训练,杨文斌是熟悉得不能太熟悉了。

    在448团当兵的时候训练过,在陆军学院当学员时训练过,在447团当排长的时候,也训练过。

    并且也参加过两次阅兵,一次是学院组织的,一次是团队组织的。

    但是,那两次阅兵的标准,与国家阅兵的标准相比起来,要求的严格程度,绝对不一样。

    所有的队列要求,都是按照队列条令来的。

    但是有些细节,条令只规定了大块儿,而在这里,则细化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角落落。

    毕竟,这是25乘以25人的大方队,共625人。

    在一个方队中,必须动作统一,整齐划一,若是某一个人,做错了一个动作或者是有一个动作出现偏差,慢了或者快了,都会影响队伍的整体效果。

    现在,这支方队,正在操场上进行齐步走的训练。

    杨文斌,和其他三名替补队员,换上了训练着装,也加入了训练的队伍。

    他们,跟在方队的最后一排,另起了三伍。

    一个教员,专门指导他们三个人的动作,给他们吃些小灶,让他们赶上队伍的节奏。

    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那个教员,专门拿出来阅兵说明,让他们四个人熟悉,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他们的动作,是什么,需要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看着教员,耐心细致的教导,杨文斌暗暗下决心,自己一定不能把自己当成替补队,要把自己当成整个方队里的一员,高标准的来训练。

    从此,杨文斌又恢复了,在连队当排长时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早的起床,穿上军装,开始训练;上午操课,训练;下午操课,训练;晚上,加班加点,还是训练。

    没有高强度的的训练,就没有高颜值的效果,杨文斌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

    他甚至有的时候,会想象,如果,在建国五十周年大典上,自己真正出现在阅兵队伍当中,那应该是一件何等荣耀和幸福的事情啊!

    尽管,在镜头前,也许只是那么一瞬,也许自己,不能被辨认出来,但是,为这个方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是自己的梦想,也是,作为一名军人的无上荣耀。

第一六五章 训练,掉皮掉肉不掉队()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阅兵式盛行于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科红场阅兵震动了全世界。

    阅兵在中国源远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