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御时,构筑步兵掩体、机枪巢、避弹所、隐蔽所等,并由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构成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阵地内,兵力、兵器有重点的配置在防御要点上构成防御的主要方向,并形成以机枪火力为核心,与火炮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在战斗中以火力封锁突破口,并使用预备队配合主力,以反冲击杀伤突入之敌,夺回丢失阵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了大量新式火炮、坦克、飞机,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兵种,军队指挥的方法和器材也大为改进,合同战术得到了全面发展。

    主要表现为,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使用诸兵种的兵力火力,建立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在战斗全纵深组织协同动作;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压制敌战斗队形,支援步、坦战斗;坦克集中用于主要方向,担任第一梯队实施主要突击,或用作预备队扩张战果和实施反冲击;摩托化步兵用于迂回包围;使用空降兵空降,配合地面战斗;防空、防坦克,以及技术勤务等成为重要的战斗保障。

    六十年代以来,以现代高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产生了新的发展,导致了新式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

    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的性能不断改善,战术核武器、火箭、导弹、步兵战斗车、武装直升机和新型电子器材等新的武器技术装备不断涌现,使机动力、火力、突击力和防护力融为一体,合同战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对核、生物、化学武器的防护和电子对抗,成为合同战斗的主要内容。

    进攻中,强调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隐蔽的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和技术器材,建立疏散、立体的战斗部署;严密组织各兵种部队与核突击的协调行动;以核火力与常规火力结合,地面火力与空中火力结合,压制和摧毁对方战术全纵深的有生力量和火器;坦克、摩托化兵团,或部队,从行进间发起进攻。

    防御时,充分利用地形快速构筑工事,组成以装甲目标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纵深、疏散、环形、立体的防御体系,构成远、中、近结合,中、低、超低结合的火网,加大掩护地带的纵深,加强后方地域的防御,以积极快速的机动,增强防御的活力,并以多种形式的攻势行动,挫败对方的进攻。

第一八一章 首题,波澜不惊的回答() 
周一那天,首先进行的是理论考核。

    与在从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硕士研究生不一样,指挥学术类双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不再重复考核英语、政治、高等数学等共同科目。

    因为,这些科目,他们在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已经考过了,而且成绩也都优秀,这里就不再重复加以测试。

    对于,军事指挥专业,报考军事学术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内容,杨文斌是不知道。

    但是,对于,像他这样,在读军事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军事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笔试内容,他是亲身经历啦!

    题目要说难,并不难。要说不难,也不简单。

    因为考核的题目,都是活题。

    他的答案可以有,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没有标准答案。

    中间考的就是,人的思维。换句话说,考的更多的是人的思想上的东西,意识上的东西。

    给杨文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道题。

    第一道题,是简述我军合同战术的发展历史。

    历史题,对于杨文斌来说,是轻车熟路。

    他略一思考,一挥而就。

    “我军的战术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初创开始,曾经进行过数以万计的大小战斗,用劣势装备战胜了国内外优势装备的敌人,形成了一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灵活机动的战术。

    第一个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初创的人数较少,武器简陋,并且不断遭到国军的军事“围剿”;但由于废除了雇佣制,士兵是为了解放自己和人民而打仗,战斗积极勇敢。在频繁的战斗中,形成了适应当时情况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到三十年代初,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转变为运动战为主,基本战术是:

    袭击战术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是:充分准备,不失时机,选择良好阵地和好打之敌,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出敌不意,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力求全歼。

    在作战时,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斗样式。

    对驻止而阵地尚不坚固之敌,按照不同场合和时机,运用奔袭、强袭等方法。这些打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灵活变换。不论采取哪种打法,都事先组织侦察,隐蔽行动企图,运用各种手段欺骗、迷惑敌人,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开进,突然包围,勇猛攻击,歼敌。中央红军在粉碎国军第一次“围剿”的龙冈战斗和东韶战斗中,就是运用这种战法取得了胜利。

    对运动之敌,视情况采取待伏或诱伏方法。要求准确掌握敌方行动规律,选择良好阵地,秘密进入伏击区,构成一面或数面的伏击部署,并在敌可能增援方向派出警戒,按照统一号令,先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乱敌队形,随即迅速出击;伏击成功,便立即撤出战斗。

    红军在刘家村战斗、杨平口战斗、老营盘战斗中,都是以这种战术全歼或大部歼灭了敌人。对不预期遭遇的弱小之敌,通常采取急袭的打法,先敌展开占领有利地形,突然开火,随即冲击,一举解决战斗。

    红军为掩护主力退却或保障主力歼敌,多采取运动防御。这种防御,准备时间短促,工事薄弱,纵深较浅,战斗持续时间不长,采取节节抗击,以火力和反冲击,杀伤、消耗和迟滞敌人。

    第二个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部队,在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于山地、平原、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创造和发展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多种战法,但基本战术仍为袭击。

    特点是:战斗规模一般较小,兵力集中与分散的转换频繁,战斗的突然性增大,速决的要求提高,行动更加机动灵活。

    抗日战争中袭击战术有新的发展。

    对运动之敌的袭击多采取伏击手段,因敌而变、因地而异。当日军分进合击时,用一部兵力进行袭扰,集中主力待伏敌诸路中较弱的一路,或在其归途上设伏,消灭回窜之敌。

    敌长距离挺进时,采取同时设置几个伏击区,用重层伏击,各个歼灭敌人。敌如孤军冒进,则秘密、迅速地向敌开进,以突进伏击加以歼灭。

    有时深入日军伪军据点附近组织设伏,乘敌出动之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如敌据守不出,用袭点打援的办法,诱伏援敌。当判明日军将在某地设伏,则先在其设伏路上,用伏击反伏击。

    此外,对日军汽车、火车和船舶的伏击,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情况,采取不同打法。

    如赵村、田家庄战斗,韩略村战斗,和北河村战斗等,都是有名的伏击战例。

    对驻止之敌的袭击,也有不少新的内容和特点,如派遣侦察人员潜入日军伪军驻地,或者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打敌措手不及;

    日军主力离开据点向根据地“扫荡”时,乘虚对据点守敌进行袭击;有时为了破坏敌人的来袭,事先作出反袭击的计划,以袭击反袭击。

    在灵活运用袭击战术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战例,如娄子镇战斗、大牛店战斗和北马村战斗等。

    当袭击条件不足时,则用骄纵、麻痹手段,迷惑敌人;或由游击小组及人民自卫队四出活动,进行钳制来造成袭击敌人的有利条件。

    对于敌交通线的破袭,通常以伏击与袭击相结合的打法,歼灭出击之敌或固守据点之敌,以掩护破路的行动。这种破袭战术,在中曾得到广泛运用。抗日战争后期,对日军伪军据守的城镇,进行了攻势作战,初步取得了城镇攻坚战斗的经验。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

    我军同国军进行了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正规战争。作战形式由以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到战略进攻阶段,武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的指导下,攻防战术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合同战术。

    这个时期的进攻战斗有许多样式,主要样式是对立足未稳之敌的进攻。

    基本打法是:当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时,担任攻击的部队乘敌主力尚未展开或仓促进行防御之际,集中兵力兵器,快速准备,选敌弱点,迂回包围,穿插分割,以近战和猛打、猛冲、猛追,各个歼敌。如官雀村战斗和新开岭战斗都是运用这种战法。

    进行伏击战斗时,采取“围点打援”、“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等手段,于敌来援或突围方向预先设伏,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控制有利地形,用拦头、截尾和斩腰相配合的打法,突然发起攻击,以火力和白刃格斗一举歼敌。

    对城镇之敌的攻坚战斗,通常把兵力区分为突击队、火力队、钳制队、保障队和预备队。战斗时,首先扫清外围,逼近城垣,然后集中炮火和连续爆破,打开口子,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实施突破;突入后,沿街巷或穿墙凿壁进行迂回包围,封锁和堵塞道路,分割歼灭敌人。有时还以地道爆破打开口子,配合地面进攻。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通常采取多路隐蔽接敌,形成有重点的部署,组织对壕作业,尽量靠近敌人,先行炮火袭击,步兵连续突击;突破后,采取穿插分割,包围迂回,断敌退路,歼灭敌人。

    我军还进行过江河、水网稻田地和岛屿的进攻战斗,进一步丰富了特殊条件下的各种战术。

    这个时期的防御战斗,在战略防御阶段多采取运动防御样式。

    这种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大,实行节节抗击,以空间换取时间,通常编成二至三个梯队,交替掩护,轮番战斗。一般构筑三至四道阵地,每道阵地依托村落或高地,形成要点。战斗中,以一部兵力扼守阵地,大部兵力留作预备队,待敌接近,用短促火力和积极的反冲击,杀伤、消耗和迟滞敌人。如龙集战斗和郓城战斗等。

    到战略进攻阶段,为了直接配合主力进攻,阻敌增援或堵截逃敌,又多采取野战阵地防御。

    这种防御,正面较窄,纵深较大,兵力集中于主要方向,建立有重点的梯次部署,组成严密火力配系,构筑比较坚固的工事,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

    战斗中,以主要兵力扼守要点,用火力、阵前出击和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如塔山阻击战和徐东阻击战,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防御。”

第一八二章 三题,波澜渐起于无形()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杨文斌继续奋笔疾书,

    “建国初期,在我军继续完成追击国军残余军队的同时,由中国人民组成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进行了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自卫反击作战中,使合同战术、军种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的战术,在集中兵力,选择歼击目标,战斗准备与组织指挥,近战、夜战,防空袭、防炮击、防坦克、防空降,以及、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特点。

    在进攻方面,主要是对临时驻止或仓促转入防御之敌的进攻。针对敌方拥有空中优势和火力强、机动快等特点,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通常区分为主攻、助攻、迂回部队、预备队和炮兵群,并作纵深配置,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开进,选择弱点,迅速突然发起攻击,大胆包围迂回,断敌退路,穿插分割,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力求拂晓前解决战斗。

    第五次战役后,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和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原则的指导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行了有限目的的进攻。

    这种进攻,事先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战斗部署编成二至三个梯队,并编组穿插、渗透部队,利用夜暗和有利地形,秘密接敌或组织阵前潜伏;

    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