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此原理,每一能级的人属于不同的职位,如果此职位不适合他,他将会得到与之能级相适应的职位。

    那么,自己的能级属于哪个职位呢?是连级、营级、团级,还是旅级、师级、军级?

    照目前看,连个排长都不一定胜任,何况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呢?

    一定要改变自己,多学理论,并正确加以运用。这样才能适应部队的需要。

    是夜,躺在床上的杨文斌,辗转反侧,睡不着。

    思绪如天马行空,在宇宙中飘荡。

    岁月已整整流逝了二十五个春秋。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大人。

    真的不愿相信,生命已逝去了三分之一,那成长的年华。

    也许,等待自己的,也不足三分之二,自从穿上了这身军装,青春与生命就交给了祖国,如果情况需要,随时准备奉献出去,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回首生命的足迹,十岁前是尚未开蒙的顽童,之后便是一年接一年的读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中师四年,大学四年,整整十七年。

    父母的爱,无私地倾注给他。

    为了供他读书,父母省吃俭用,即使病了,也舍不得花钱去买药,只为省下那几元钱。

    皱纹过早地爬上了他们的额头,白发不知何时出现于两鬓,岁月的沧桑使他们日渐衰老。

    终于,大学毕业了,父母多需要他回到身边,去照料他们的起居;

    而他,他们唯一的儿子,却含泪告别了双亲,尽管内心也想多尽一点孝道,然而,为了混出一点名堂,还是迈入了军营。

    向父母,向社会,自己一味地索取,现在该是自己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也许,自己的一生都将是平平凡凡的度过,不会有什么骄人的业绩。

    这注定了父母还要为自己操心,受累。此生,父母的恩情都是自己难以回报的,只求将来能有一天,将他们接出来,让他们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安享晚年!

    但是,他也很担心,假使真的有一天,自己上了战场,父母该如何过下去,这该是对他们的心灵的多大打击!

    他不敢想象那时候他们的痛不欲生的样子。

    可是,作为军人,牺牲是避免不了的。

    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话,道出了守边戍塞的国土守卫者的悲哀,凄苦的感叹。

    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是妈妈受难的日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刚到世上,便给家人一个惊吓:瘦小的身子蜷缩在棉花团中,还不会哭,一副要夭折的架式。慈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大。

    他爱他的母亲!

    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不知道那次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惹得妈妈挥舞着苕帚把将他狠揍了一顿,看他杀猪般地嚎叫,妈妈却又忍不住丢下苕帚将他搂在怀中,直呼“老儿子”,抚着他的背抽泣。

    这是杨文斌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继承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侍奉夫君,哺育儿女。

    尽管有时候也为这种不平等而诉说怨言,但是却一直以行动恪守自己的本分,是乡里人道人夸的好媳妇。

    渐渐地,他长大了,妈妈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到离家八百里的煤都去念中师,除了寒暑假,很难有时间帮妈妈料理家务,下地劳作。

    那四年,妈妈累瘦了。但是看到儿子有出息,不为他将来的生计担心,妈妈的脸上总是露着笑容。

    中师毕业后,他在外继续攻读。每回家一趟,便发觉母亲苍老了许多。

    大学毕业后,回了一次家。当听说自己决定到部队去的消息,妈妈又喜又悲。

    喜的是全家不必为他的工作而发愁了,悲的是今后不能常见她的儿子。

    报到的前几天,老听她叨咕:常出门念书久了,也不觉得想了。

    人家的孩子去当兵,都象什么大事儿似的。可咱家……

    到他报到离家的那一天,不管他如何劝说,一家人都坚持要到车站去送他:八十多岁的奶奶都送他出家门百米,非要坚持送不可;

    父母那更不用说了,每走一次他们都必然要送的。

    车开动的时候,他拼命向他们摆手,要她们快回。

    此时,他发觉妈妈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对远行的自己是那样的不舍。

    这一幕他一直记在头脑里,他知道,他们都爱他,希望他能有出息。

    相信,尽管我不在他们身旁,他们今天仍会擀上两碗面,为他吃长寿面的。

    他们的心永远和我在一起。

    既然选择了军营,就应沿着这条道路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虽然没有那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魄,却也不愿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了此残生。

    就是宇宙中一颗流星,也要放出一瞬光华,何况是正处青春年华的活生生的生命呢?

    前天晚上去食堂打饭,努力想自己的年龄,唉呀!春节过后,虚岁已经二十七,成了大龄青年了。

    真的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为人处世,也绝不应该象学生时代那样天真幼稚了,应以一个成熟的眼光去看事物,以成熟的头脑去分析世界。

    当生日到来时,他多么渴望另外一种爱——来自异性的关注啊!

    他曾经拥有,并且在其中品尝出苦涩大于甜蜜,由于男子汉的虚荣心作怪,由于女孩儿的固执任性,他们都没珍惜这段生命中最纯真的初恋,失之交臂。

    不知今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女孩儿和自己共度人生?

    生命是男女结合后他们共同创造的属于他俩拥有的结晶,也是种族的延续。

    生活是生命由诞生,到延续,到死亡的历程。

    这场历程,无疑会充满着欢乐与苦难。

    是欢乐还是苦难,只有生活的主人,生命这个载体自己最清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中。如果他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站在潮头峰间,定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象。

    在中国走向世界,重新崛起于东方,赶超世界先进,重振大国雄风的时刻,自己扮演的会是什么角色呢?

    在别人悠然自乐时,那些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努力的人们是否与自己一样,在书海中挣扎,渴求一束救命稻草呢?

    到部队半年,他基本了解了部队的生活方式和作风习惯。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其令人神往的辉煌和社会集体中所暴露出来的阴暗面,尤其是高层的秘闻、内幕。

    作为一个武装集体,必将掌握在牢牢听中央指挥的人员手中,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否则必将导致国家的动乱与人民的灾难。

    自己的命运已经和部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理想、事业、前途、爱情、家庭,一切的一切都将与军营荣辱与共,息息相关。

    再过一个月,就要真正地下部队了。

    自己的素质究竟怎么样,适不适合在部队发展,能否顺利踢好头三脚,树立自己的威信,都要靠实践去检验了。

    人生对于自己来说,又面临着新的开始。虽不求轰轰烈烈,但也须雁过有痕,无愧我心。

    “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杨文斌心想,“自己该取法乎上才是。”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设法在野外活下去() 
“今天,我们来进行野外生存的训练!”战术课教员继续用他铿锵有力的声调说。

    “野外生存,对于我军来讲,从来就不是难题!

    因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这直接说明了我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比如,在红军时期,我们红军没有固定的营房,也没有固定的补给,官兵们就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行着朴素的野外生存,展现了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三大纪律,说明红军没有现成的补给,需要从土豪处才能得到有限的补给。

    “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骂人。”这六项注意,说明红军宿营时,没有统一的被褥,没有制式的装备,而是向老百姓借个门板,然后铺上点干草,就将就一宿,每二天早晨,再把铺草捆上,将借的门板还给老百姓,过的是天当房,地当床的日子。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能领到有限的国民政府发放的补给,而后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这点补给都没有了,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荒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时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是很强的。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推进,武器装备的改善,缴获了大量的制式装备,但官兵的野外生存能力仍是非常强。仍是没有固定的营房,走到哪,住到哪,打到哪。

    特别是,解放上海后,部队坚持不进民房,在大街上露宿,涌现出了“南京路上好十连”等先进典型。

    一方面说明我们部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强。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官兵更是在三千里江山上,用血肉之躯,将美军阻拦在三八线以南,体现了更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回国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推进,划分了军区,各部队有了固定的营区,实行了薪金制和供给制,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如何提高部队的打吃住藏问题,仍是部队训练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因为军事任务的需要,部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失去了日常的正常补给,如何生存下来。

    是必须解决的。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设的。

    至于连以上建制的生存问题,我们不去考虑,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单兵的生存问题。”

    在旁征博引之后,教员终于回到了正题。

    “野外生存,首先,要有一个背囊。

    在我军的基层部队,一些一线部队已经配发了制式背囊。但在绝大多数连队,还没有配备。

    如果没有背囊,则需要打背包。打背包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我就不再啰嗦了。

    背囊的好处在于,它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担在臀部上——身体最富韧性、极其耐劳的支点——而不象背包,分担在肩膀或背上,而肩和背部都易疲惫而不堪承重的。

    背囊有结实而舒适的腰带。内部构架更轻便些,外部构架更牢固,而且能解决更多烦人的装载问题,而且对于装载笨重物品来说会更有用,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能运载伤病员。

    而且,它的制作材料是结实而且防水的织物。还有一层内衬,既能防水渗入又防所装物品渗漏。侧袋也很有用,担袋口是安全简便的拉链。

    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各种的聚乙烯透明袋里,这样易于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时能保证首先要用的物品不会被放在最底部。

    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帐篷则应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无线电之类也应放在上部,这样会更便于携带。

    将炉子和各种炊具放在边袋里,以便暂驻下来时易于取出。应带易熟的食品,同时盐一定要放在适宜的容器里。

    遇到暖和的天气,可以带一些凉吃的食物,只需保证能弄到足够的热饮就可以了。

    遇到严寒天气,要多带一些高脂食品和糖类。

    食物的具体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确定,但一定要保证各类营养之间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应。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装备,粮袋,里面一般装上够一个人用一个星期的粮食。”

    教员仍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带好了背囊,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住的问题:露营。

    首先是露营地点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如果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

    如果所处之地湿难耐,应向上移动。

    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

    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地常有冷空气聚集。

    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就形成湿雾和霜降。

    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湿润。

    山坡的其它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树木。

    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流水声会干扰判断,危险将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