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两人坐的不远处,几株牡丹正露出花骨朵,娇艳欲滴。这是徐平在中牟用温室催出来的,本来想那边建的园子用,如今在京城里建府,便搬了一二十盆过来。

    王拱辰静静地看着将开未开的牡丹,过了好一会才叹一口气:“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哥哥,你这园子里虽然没有镶金嵌银,没有锦绣屏障,但若论富贵气象,比那些俗物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徐平道:“看个稀奇而已,其实并没花多少本钱。”

    “只怕别人不这么想。只怕到了明天,满京城都传开,这个寒冬季节,永宁侯府里还开着大红牡丹,富贵无边哪!至于府里到底如何,哪个会往心里去!”

    “那又如何?我不偷不抢,不贪不渎,养几盆花看还要怕人闲话不成?”

    王拱辰听了,转过头来,认真地问徐平:“自回到京城,哥哥觉得仕途顺不顺?”

    徐平见了王拱辰的样子,回答得也谨慎:“不受了些磨难,不过最近杂事少了。”

    “原来哥哥是这样想。那你知不知道别人怎么说?”

    “怎么说?”徐平看了王拱辰的样子,就知道只怕没什么好话。

    王拱辰缓缓地道:“永宁郡侯虽在地方建功立业,然而自入朝堂,已经大半年了,无所建明,只是庸庸碌碌。郡侯少年登第,不到十年而到三司副使,每日只是********,对国家大政无一有用之言,深负国恩。”

    “什么个意思?”

    徐平听了王拱辰的话,脑子竟然一下转不过来。自己回到京城,好歹也提出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平息了炭价暴涨的风波,怎么就成了庸庸碌碌了呢?

    王拱辰道:“哥哥还不明白?自你入朝堂为判官,为副使,所作所为都只是自己职责内的日常事务,而对朝政,对于执政大臣,却从无一句有用之言。这虽然只是一些官员私下里的闲谈,但能够传开,就说明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徐平看着王拱辰,过了好一会才道:“我们为官作吏的,难道不是应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经手的事情一塌糊涂,却天天指点江山,难道这才是好官?”

    “我们是为官,不是作吏。为官就该胸怀天下,注目朝堂,如果每日都是按着惯例处理些杂务,那跟一个老吏有什么区别?”

    徐平的意识里,并没有从心底里认为官该如做,吏又该是什么样的,不一样都是做该做的工作吗?但从王拱辰的话里,徐平意识到这个年代的人可不是这样看。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只会按部工作的,只能是个能吏,好像离官的要求有点远。

    徐平问王拱辰:“你是这样想?”

    “唉,我怎样想有什么用?关键是别人这样想!”

    徐平沉声道:“我在三司任职,使国家财用不缺,民生不苦,难道还不是好官?”

    王拱辰叹了口气:“哥哥,丁谓被贬出朝堂才几年!我们自己人闲话,我是有话对你直说,日后在京城里为官,当要广交士林友人,随时留心朝政,光埋头做事是不行的!”(未完待续。)

第67章 海外琉璃() 
丁谓,提起这个名字徐平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当年在道州见他,还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得志的小老头,不过说话做事都恰到好处而已。直到回到京城,入了三司,徐平才知道那个小老头留下的阴影有多么庞大。

    没办法,丁谓差不多是有宋以来最成功的三司使,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就连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使劲折腾,还能保证国库不缺。登上宰执高位,丁谓靠的就是在三司出类拔萃的政绩,而且一同被披的“五鬼”,也大多出身三司。

    从丁谓倒台,三司这个衙门就被下了咒语,不能干人人都指责你,能干了就有人防范你,是不是下一个丁谓?

    可徐平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衙门适合自己,让自己去做台谏,或者审官院审刑院之类的衙门还不如呆在三司呢。算了,让那些人爱说什说什么吧,什么时候把自己说烦了,大不了甩袖子不干,回来安心做自己的闲职郡侯好了。

    至于广交士林友人,这话说着容易,徐平还真没那个心思。他有自己的生活,而要跟文人士大夫广交朋友,那闲暇时间基本全都搭进去了。没事就登门会友,或者出外游宴吟诗,京城里做官,只有那些馆阁词臣有这么多闲功夫,其他人就得搭上自己全部私生活。

    此时士大夫的榜样,右司谏范仲淹,交友信条“唯德是依,因心而友”,为人做事的准则“平生无怨恶于一人”。徐平很佩服,但自己真心不想去学,也学不来。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何必要非去管到人家的个人私事,甚至还要管到别人的心灵,有的官员就是闲得慌。

    小厮端了酒菜过来,王拱辰竟然是真没吃早饭,很快就一壶酒见底,一盆羊肉吃光。

    吃饱喝足,把酒菜撤掉,又过了好一会,才陆续有其他人来。

    韩琦、吴育、赵概和王尧臣结伴而来,赵諴则与三司的同僚结伴,没多大功夫,小小后园里就热闹起来。

    众人都对游廊里的牡丹惊奇不已,围住赞叹,还当下写了几首诗出来。

    徐平让人一一记好,等过几天结个集子印出来,也是一桩盛事。

    最近刚刚调回京城还没履职的王素与韩综最后到来,他出手阔绰,送的礼物除了成锭的金银之外,还让仆人挑了几十盆上好的花木盆景,给徐平装饰园子用。

    大户人家就是不一样,这些花木在市场上轻易都买不到,徐平急忙让徐昌指挥着小厮在园子里一一摆好。有了这些花木装点点,小小后园立即多了不少生机。

    跟众人打过招呼,王素在游廊里缓缓踱步,转了一个来回,对徐平道:“云行这里虽然装饰得简陋了些,不过寒冬里有如此一个温暖的地方着实难得。我新近回京,也要重新收拾家里的园子,你家里的巧手匠人借我些日子,在园子里也建个冬日读书的地方。”

    徐平笑道:“都是我家里庄上的人自己建的,什么借不借的,我便让他随你回去,建几个火炉坑道就是。”

    王素点头,指着那边的牡丹道:“你庄上还有没有要开的牡丹?”

    徐平道:“有,不过不多,也就剩下不到二十盆了。”

    王素就笑:“如此珍贵之物,一盆也就够了,多了如何显出珍贵来?我园里还有几株异样梅花,甚是珍爱,过两日送到你这里来,换你一株牡丹足矣!”

    徐平客气几句,便就定了下来。

    王素虽然官职现在也不算高,但他是前朝宰相之子,父亲王旦又一生节俭,家境殷实,不是平常的小官可比。跟王素打交道,不需要在意金钱上的多少,礼仪到了就够了。

    随着众人看了一会牡丹,王素转身到了游廊边上,看着外面,用手轻轻碰了碰上面装着的玻璃,问徐平:“这是——海外琉璃?”

    听了这话,徐平真是佩服王素,果然是身处富贵,这都看出来了,来的一众同年同僚比他早得多,竟然没一个人注意。

    玻璃这个时代自然是有的,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有色玻璃,加上时代的习惯,大多都是模仿玉石的样子。但自海外来的一些奢侈品,如玫瑰水之类,很多都是装在玻璃瓶里,而且是无色的玻璃瓶里。这个年代富贵人家讲究熏香,女眷就喜欢用玫瑰水之类,有钱人家对透明的玻璃并不陌生,不过对这样大片的平坦玻璃还是惊奇。

    当年徐平在邕州用玻璃制灯罩,卖到外地就被当成与玫瑰水瓶一样的海外琉璃。人们对没见过的事物,总是会倾向于用一种自己熟知的知识去解释,越是普通的民众,越是对新鲜事物不会感到惊奇。只有那些自认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物,才会对新出现的东西惊奇不已。

    得到徐平肯定的回答,王素看了又看:“好物啊,好物!”

    冬天开窗太冷,关窗又屋内阴暗,空气污浊,有了这东西装在窗子上,生活就一下不同了。寒冷的冬日,惬意地靠着窗子看书,多么美好的日子。

    王素看了好一会,最后真起身来,看了看徐平,最后忍住句话也没说,只是感叹着走到了一边去。

    好物是好物,就是不知道徐平愿不愿意忍痛割爱。这东西一看起来就价值不菲,就连王素一向大手大脚惯了的人,竟然没有直接开口问价。

    徐平庄里由孙七郎主持,是开了窖制玻璃的。但制了不多的一批,搭了两个温室,装了几处宅子的窗户,徐平就厌烦了,想着把这技术献给朝廷,只是还没想好方式。

    对于个人来说,哪怕是徐平的家业已经不小,自己制玻璃还是麻烦无比。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窖炉的搭建,日常生产的维持,哪一项都不划算。而要想开店设铺,不说涉及到官声民望,就是商行缴税,也是麻烦无比。再被宫廷征调科配,更加有无数麻烦事。

    自己开窖做生意,规模小了不赚钱,规模大了就有无数杂事,还不如把开窖设厂的环节交给官办,自己想办法得到原料,专一做些附加值高的更划得来。(未完待续。)

第68章 冬日牡丹() 
由于园子还在建设当中,并没有什么好游玩的,天气寒冷,大家也只聚在游廊里。那几株牡丹虽然稀奇,看上个把时辰也就腻了。到了下午,酒筵开过,大家也就慢慢散了。

    除了后园这边徐平的同僚,旁边的小院里也有庆祝的人群,由徐昌招待。这些人一是一些商户和附近的邻居,再一个是很多同僚官员自己并没有来,而是派家里的下人送一份礼过来,算是跟徐平结交的意思。

    如今徐平官至郎中,作为大管家的徐昌自然也水涨船高,跟一班与自己身份差不多的官员家知宅主事的人在一起,徐昌已经被称为徐侍郎。这还是徐昌克制,刚来的时候很多人跟他打招呼,开口就是徐尚书,把徐昌都吓一跳。

    这些官员家的主管家仆有自己的圈子,其中一些被主人派出去管事的称为干人,更有的因此家底殷实,住着高宅大院,家里一样雇着奴仆使唤,并不比一般的富人员外差了。有了钱就有了身份上的虚荣追求,普通富人还员外朝奉地称呼呢,他们自然要更高一等。

    到了第二天,果然如王拱辰所言,开封城里都传开,城外面永宁侯府里有冬天盛开的牡丹,艳丽无比。而且越传越神奇,从只是红色牡丹,很快变成花开五色,有祥光笼罩。

    再过一天,神奇的故事就出来了。说是徐平在邕州为官的时候,带兵攻入交趾,有神人出现,授给徐平神奇的种子,说是种下之后可以四时开花,为国之祥瑞。

    就在同一天,常给徐平写字的蔡襄便有一封书来,责问徐平有如此祥瑞,为何没有主动献给朝廷。让他赶紧补救,以息悠悠众口。

    徐平看着蔡襄的信一时无语,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来想去,还是把这封信好好收起来,什么时候自己家里一时败落了,这信也能卖几个钱。蔡襄的字,曾经刘太后让他在宫里写幅屏风他都不干,越到后边肯定更加值钱。

    至于国之祥瑞,读着圣贤书,中过进士的人还信这种无稽的事,回答都是多余。

    因为新家,这个冬至长假徐平过得并不轻松,各种杂事忙得没一点闲暇工夫。像其他的富贵人家,这种事情都有各种能干的下人帮着,自己依然清闲。徐平本是平常人家,急切间哪里有下人可用?只能自己忙碌。

    这天中午,徐平吩咐过了干活的工人,自己一个人到后园里闲坐。林素娘让人送了几个小菜来,热了一壶酒,徐平吃喝着解闷。

    暖暖的阳光照进游廊,喧嚣都被屏闭在了墙外,徐平微眯着眼睛,享受着正午的清闲时光。什么时候这处新家建成了,自己也没了烦心事,天天都这么悠闲该多好。

    正当徐平神游天外的时候,徐昌从外面匆匆进来。

    徐平被脚步声惊醒,睁开眼睛,问急匆匆进来的徐昌:“什么事情?”

    徐昌道:“大郎,宫里的石阁长来了,说是有事,正等在门外。”

    徐平急忙站起身来:“哦,快快有请!石阁长是宫里的人,轻易不能出外,既然来了,必然是有重要的事情。”

    说着,徐平出了后园,一直迎到门外。

    石全彬带了两个小黄门站在门口,见徐平出来,上来两人见过了礼。

    徐平拉住石全彬的手,口中道:“今天阁长怎么有闲?冬至如此忙碌的日子。”

    石全彬笑着对徐平道:“你这里新建府邸,怎么也不说一声?官家手诏,赐白银五百两,助你建新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