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子喝了一大口茶,把碗放下,抹抹嘴道:“是山里产的竹笋,拉到城里来卖掉,换些铜钱使用。这种东西我们山里到处都是,乡亲们看不眼里,在洛阳城却是好物。现在我家里有了驴车,随便装上一车,拉到洛阳城来都是铜钱啊。”

    “就是,你们乡下吃不完的东西,城里可是缺得很哪。你这一辆驴车,就只卖竹笋也能赚不少铜钱。你这个汉子,有头脑,有眼光。”

    汉子笑道:“委实如此,今年行情,我卖竹笋要把车钱赚回来等到秋后再卖其他山里的货物,就全都是白赚来的啦”

    :

第76章 税改() 
第76章 税改

    看着汉子牵着驴拉着车向洛阳城走去,唐老儿对唐妈妈道:“这汉子是个明白人,买了这车可真是有了大用场。像这些竹笋之类的山货,山里人都懒得去挖,也只有他这种有车的人才能赚这个钱。一个春天下来,车钱就赚回来啦。这车啊,对乡下人可真有用”

    话刚说完,看见远处种诂和齐本吉两人过来,急忙起身迎了上去。

    见过礼,齐本吉问唐老儿:“老丈,秦二嫂可是在酒楼里吗?”

    “在的,连尤三姐也都在的。家里大姐说是要商量什么事情,三个人在房里说了半天了。我们老两口不明白现在的事,也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

    齐本吉笑道:“她们说的自然是公司的事情,这都是今年新出来的名词,你们听不明白很正常。就是我,现在回家浑家说的事情也很多不懂。”

    唐老儿叹了口气:“哎,今年世道变化太快,我们老人脑子不够用喽。你们先到那边坐着,我让小厮上点酒菜,我陪你们喝上两杯。”

    齐本吉摆了摆手:“老丈的心意领了,只是我们可没有这个时间。今天是唐大姐几个人特意让我带种家大郎来,有公司里的事情要商量。”

    “有什么事情要麻烦种大郞?”

    见唐老儿一头雾水,齐本吉笑道:“老丈还不知道,最近官府出了布告,自今以后公司的账官家要清查了。这账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做的,必须要由官府考过,发下出身文告,才可以做账。我和种大郎前些日子到洛阳城里上学,学的就是这个。”

    听了这话,唐老儿问道:“既然你可以做账,为什么还要找种大郎?”

    “我要避嫌,这账不能够让亲属来做,必须另外请人。自从得这出身,这些日子城里不知多少人家来找我们,去给他们做账呢。想到种大郎,还是看我们往日交情。”

    唐老儿不懂这些,摇了摇头,嘴里嘀咕了两句。做账有什么难的?酒楼里每日也有不少账目,不都是唐老儿记着,唐妈妈管着,怎么还要去请人?亏了赚了,反正少不了官府的税算就是,现在官家管得真多,怎么连账都管起来了。

    却不知对徐平来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不是实在必要,他怎么会把前世的注册会计师类似的概念引到这个时代?对官府来说,可是增加了不少管理难度。

    成立公司,对民间来说是让经济更加有活力,增加就业的机会,对官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从公司里要收到税。之所以引入公司这么一个经济实体,抛开推动商经济发展的考虑不说,另一个目的就是改变官方的收入来源。

    此时官府对商业抽税主要有住税和过税两种。住税是对固定店铺抽的税,基本就是一个既定的数额。过税则是对贩卖商的行商抽税,按比例抽成。对于规模不同的商户,官府加的负担不是通过税,而主要是通过科配来进行。

    一个是买,官方从行户手里买货,一般都不会按市价,这个价差就是额外的税。理论上是先从大商户再到小商户层层摊派,经营规模越大摊派的越多,这也是官方组织各个行业的行会的目的。真正按市价收买的,称为和买,会特别提出来的。

    再一个是卖,不管是三司还是地方官府,都有许多渠道收或者罚没各种物资,这些物资官方卖起来很麻烦,大多都是直接向相关的行会摊下去,算是另一种负担。有时有的地方官会把官方的茶、酒、盐等专卖物资按户强行摊派,更是敛财的常见手段。

    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商业不发达,这种做法还行得通,到了商经济就不行了。如果公司还是像先前的商铺那样管理,大的公司必然会偷逃税款,负担向中小商户转移。

    公司抽税,不能用先前那种粗糙的手段,必须要合理,才能起到徐平所想的作用。按照前世的经难,徐平对京西路新成立的公司重新定了收税的条例。

    首先就是营业税或者是增殖税,这是最重要的税种,也是公司跟以前的商铺税赋负但最大的不同,按照公司的经营规模来抽税。商业和服务业类主要是营业税,按照交易额抽取固定的比例,工业类则主要是增殖税,按照利润来抽税。当然,一些小的公司,比如唐大姐等人制衣小公司,为了简化手续,也同样是按营业税来收取。

    再一个城防税。公司都是开在城里面,城墙的修护,道理的整治,还有河道,这些公共事业同样要由公司负担。这税与营业税和增殖税区别开来,直接作为本城的收入,由地方上掌握,按营业税和增殖税的固定比例征收。

    与城防税差不多的是教育税,以后教育经费不再时有时无了,有固定的来源。这税也同样是由地方官府掌控,建立学校等各种公益性的教育事业。

    还有一个所得税。同样的规模,有的公司利润高,有的公司利润低,不可能负担同样的税赋,由所得税来调节,按照公司的经营利润依比例征收。这一部分税款直属三司,不像营业税和增殖税一样要与地方分成。

    最后一个是契约税,也就是徐平前世的印花税。所有正式的契约、合同之类全部都要交这一种税,向官府买专门印制的贴条,跟邮票差不多,贴在契约文上,按照契约的交易数额征收。如果文上不贴,则就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后果自负。

    契约税这个年代本来就有,同样是由官方公证的契约收取。只是一般情况下,官府断案并不会因为没有官方公证就不认可契约的法律效力,所以逃税很普遍。公司跟个人不一样,不用考虑人情,所以徐平改了征收方式,严格征收。印的贴花也同样由有公证功能的铺发卖,立契约的同时收取。

    契约税与其他税种不同,是属于内藏库的,归皇帝个人所有。这么大的改革,总得让有守财奴特质的皇家得到点好处,不然皇帝的支持只怕要打折扣。

    这些税要想收上来,就必须要有专门做账的这么一个人群,要不然的话,以后官府不用做别的了,天天就审理各种逃税的官司。这些做账的,由官方给予权威,由公司支付报酬,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作为官方和公司之间的缓冲。

    虽然这些事情可以由公吏来做,但官方的身份会加剧与经济实体的矛盾。有了这么一层缓冲,官与民的冲突便就不会那么激烈,而且也同样可以约束官办公司。而这一个人群,也会成为徐平改革的同路人。

    :

第77章 账目() 
第77章 账目

    上了茶来,唐大姐请了茶,对种诂道:“为了我们这点小事,麻烦先生专门到这里走一趟,着实让人不安。我们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官法如此。”

    “我与齐大郎多年相交,他家的事情怎么好袖手旁观?大姐不需客气。”

    一边坐着的秦二嫂和尤三姐也连连向种诂道谢,虽然是自己付钱请人,但现在种诂这些人是花钱也请不到的。别的家里,都是主人上门去请,一路好车要么就是肩舆抬回自己家里。唐大姐三人都是女流,做这些事不方便,只好让齐本吉代表自己去请种诂。

    前一段时间,郑戬特意带着三司里查账精通的几个人到了西京,招人授课,教各种做账查账的技巧。学这个又要会读写字,又要会算学,要求其实很高,最终学完考过的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第一次出现这个新事物,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洛阳城里的读人报名并不踊跃。种诂是因为父亲种世衡的关系,才去学习,心里也不当一回事。当时为了有人作伴,带了齐本吉一起,没想到几个月后时来运转。

    这个年代技术手段不行,要想把税收上来,就只能依靠人力。徐平要靠这些人协助让公司执行自己的各种政策,为了安他们的心,就要保证他们的待遇。

    只有在官府正式登记过的公司,资产才可以不算进户等里,而这些公司的账目,必须由这些有官方证明的人来认可。公司可以自己招募财务人员,但正式账目必须让他们审查认可签字,这是公司完税的依据。没有他们的认可,一律按偷逃税款论处。

    只要公司的制度执行下去,这些人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收入比衙门里的公吏还要丰厚而且稳定。而他们一旦被发现做假账,就会注销资格,并且一生不能进官府做事,大部分要官府点头的行业也被禁止,用这种方法进行威慑。从公司制度里得益的,除了抓住机会的新兴资本家和官府,就是这些人了,是徐平在民间为自己找的同盟军。

    这个年代,经过了晚唐五代的战乱,就连古老的大宗望族都已经荡然无存,又有五等户制度的压制,不管是乡间的地主还是城市里的商人,势力都不成气候。京城里交易量最大的交引铺,一次数额达千万就让六部长贰的高官啧舌,认为骇人听闻。实际上千万这个数字听着吓人,真正算起来不过十万贯而已。十万贯的交易,要是历史上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不管是盐商粮商,还是做海外贸易的,根本就不值一提。

    乡间没有乡绅,城里没有亦官亦商的豪门巨户,社会阶层的变动剧烈,富不过三代是普遍现象,民间处于一种混乱而有活力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后来的明清时期大大不同,在民间最有话语权的是那些读人,不管他们是穷是富,也不管有没有官方身份,往往都受到百姓的信任与拥戴。虽然考不上进士一切无用,没有后来官方认可的举人秀才那种功名身份,但威望也不是后来的举人秀才能比的。

    没有乡绅这个阶层,百姓与官方打交道的机会就多,各种官方文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这种条件下,也有利于读认字的人的地位提高。

    徐平所要争取的,正是处于这个阶层的读人。他们的经济实力或许不值一提,但社会影响力却非同小可。话说回来,这年代民间本就没有特别强大的经济实力阶层。

    秦二嫂拿出一本一本账簿,与尤三姐一一指给种诂,讲解着各项账目。

    说完,秦二嫂叹了口气:“我们三个女流,只有唐大姐能读认字,我们两个发了狠也只是粗识几个字,哪里记得来账?现在官府要求得又严,什么本钱利息,每日流水,一点都不能马虎。收税又分各种名目,由不一样的人来收,有的还要自己去交。最闹心的是还有减税的名目,一个疏忽,这好处就得不到了,真真是愁人。”

    尤三姐道:“我们这账记得只怕还不完全,种大郎要多用心。”

    种诂道:“无妨,只要每日进出流水记得清楚,我慢慢理清就是。对了,你们以后记账不要用这种账簿,外面各处铺都有转运司印的账本发卖,你们买那个来记,既简单方便又清晰明白。最重要的,将来官府查账对着也方便。”

    唐大姐苦笑:“大郎说的那种账本我们也买过,可哪里能够记得来?他账本上条条缕缕倒是列得清楚,可那些名目到底是什么,我只是认得字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三司记账已经使用了“三柱”“四柱”法,民间的商业往来却差得远,能把流水账目记清楚已经了不起了。徐平让转运使司印的账本,条目比原先三司的“四柱”法要更加复杂得多,如果真地如实记清楚,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就一目了然。这样做对官府方便倒是其次,公司的经营者如果把这些账目搞清楚,就会不自觉地掌握一些跨时代的管理方法。

    后世说起公司经营,系统化的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都按流程来,填写清楚配合每个流程的表格。做到了这一点,一家公司的管理就基本走上正轨了。

    其实不仅是公司,大的组织管理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要求。虽然这样做有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的毛病,但系统化、标准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徐平没有办法跟这个年代的人讲那些他前世的概念理论,社会发展到了那一步,必然也会有面目不同实质相同的理论概念被这个世界的人提出来。但是徐平可以用自己的官方身份,把需要的各种表格流程整出来让下面执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