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山顶,果然有一处小小神庙,只有三间正房,一个小院。庙里此时有一个老道带着两个小道僮主持,规模很小。见到来了官员,老道急忙带着道僮出来迎接。

    时间紧张,徐平吩咐手下人随着老道进庙上炷香,自己带着李参和张大有到了旁边的观景亭坐了下来。这亭子正建在山顶,虽然只是木柱茅顶,简陋了些,但正把周围的山水收入眼底,视野开阔,景色非常不错。

    在亭里的石凳上落座,随身兵士从庙里取了热水,上了茶来。

    喝了茶,徐平对李参和张大有道:“昨天我到行庆馆,见了本地耆老,说起汜水这里立的学社来。一切都好,只是入社的乡民财力有限,没有教的地方,风吹雨淋。”

    张大有道:“此事是有的,我想着给有学社的地方建学堂来着,只是县里财力有限,一直没有如愿。等到今年漕渠通航,想来能够收些税算,便就把此事办了。”

    徐平摆了摆手:“不必,我已经让本乡大户,合力出钱建房,当作学社教学的地方了。”

    张大有皱起眉头:“这事可是不容易,我本来也是如此想,劝谕文都发了数次,可乡里的大户就只是充耳不闻。没有办法,才想着县里出钱的。都漕身份不比寻常,也难得那几家大户晓得事理,给你这个面子。”

    “哪里来的面子?我苦口婆心说了许久,一个大户就是不松口,只道家财是自己几代攒下来的,他家里又没有适龄的学童,一文钱也不想出。最后没有办法,我只好让他们把出钱的数额报到县里来,充抵以后的科配和买,这才算答应下来。”

    听了徐平的话,李参道:“都漕,这事情只怕有些不妥当。冲抵科配和买,又何必让大户们出钱?县里收钱上来自己建岂不是好,建起来是县里的德政,何必让大户们平白落个善人的名声?乡民说起来,官府不干事,都是几个善人的善举,又有何好处?”

    “你说的有道理,也正是我要跟你们说明的。”徐平叹了口气,“做善举如果能够冲抵官府的科配,那为何不直接由官府收钱,直接由官方去建?道理确实如此。所以我一再强调,冲抵的是科配和买,绝不可以冲抵税赋差役。科配和买,折变支移,今年京西路会行文下来,以后州县不许私自收取。州县能收哪些钱,转运使司会列出一个名录来,只有在名录内的才可以。但是以前的科配和买和折变支移的名目不会取消,只是真地要收,必须要由漕司同意。换句话说,从今年秋后开始,这些名目虽然存而不废,但不真地收了。”

    张大有不由皱起眉头:“都漕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怎么有些不明白。”

    “意思就是,税赋差役是乡民向朝廷尽的义务,这是不能变的,不然国家用度从哪里来?但是一切杂捐,并不是非收不可,以后别想办法。但是这些名目如果废掉,难免到时地方上援引旧例,重新开征。前两年我初回京师,程学士为三司使,便就不许各地合并赋税杂捐名目,也是这个意思。当时我对此不以为然,现在虽然认为有些道理,但依然不敢苟同。简单来说,此后真正征收的,各种名目的赋税差役杂捐还是要合并,不然收钱的名目错综复杂,于官于民都不方便。但是那些只是存名而不实际征收的,便就留在那里,并不需要把名目废弃,防止后人再新立名目。”

    见李参要说话,徐平摆了摆手:“听我说完,这样做跟以前最大的不同,便就是把开征新税的权利从地方上收到转运使司。能收哪些,按转运使司的公文来,不在名录之内的一律不许开征。让做善举的钱款可以冲抵科配和买,最怕的就是有人借此偷逃赋税,真要冲抵赋税了又何必让大户做这个好人?但是科配和买以后只是存而不征,对于做了善举的乡民,确实有这个好处,对官府来说,一般情况也不会真地影响收入。”

    张大有道:“都漕的意思,这样做也只是让乡间大户画饼充饥?”

    “不错,正是如此但也不要真把这当成欺骗他们,一些杂捐以后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开征的,那个时候自然有用。我要跟你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乡下地方,官府手里的财力有限,很多事想做做不成,不得不借用民间的财力。以前是用杂捐,按着人头直接从百姓的手里收钱,难免激起民怨。以后不这样做了,改为以劝诱为主,让地方上的有钱人自愿把钱捐出来,地方给予一定的好处。但州县切不可做滥好人,什么善举都奖谕,那样是不行的。出钱助学可以,出钱修桥铺路可以,建义渡可以,但是如捐钱修庙刻佛,给和尚道士香火钱,那是不可以的。必须是帮助官府,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才可以。此事便就从孟州而起,你们两个用些心,列出个名录来,哪些是该奖谕的善兴,哪些不是,有章可循。总的原则是钱要用到有用的地方,不要花在虚无缥缈的神鬼上面。”

    李参和张大有两人低头想了一会,明白了徐平的意思,点头同意。

    善款如果真地能够冲抵必须要征的赋税之类,那又何必让私人捐赠?直接由官府收钱去做不是更好,地方官还落个好名声。冲抵科配和买只是个态度,表示官方奖励,不可能真地有多大的作用。这样做,必须是跟收严各种苛捐杂税结合起来。

    按照徐平前世的说法,以后除正税之外的苛捐杂税,实行白名单制度,开征权限收到路一级的转运使司,州县不再有此权力了。这些杂税名目繁多,并不能一概取消,正税收到的财政收入涵盖不了所有的财政支出,这是时代局限,没办法的事,只是以后变得严了而已。徐平所能做到的,只能如此。而且各地情况不同,最多也只能收到路一级。

    李参和张大有是徐平的自己人,可以直接跟他们讲,不需要像其他地方官员那样斗智斗勇,还要经过一番来回拉锯才能推行下去。

    :

第93章 汝州() 
汝州的三司铺子正位于州城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州衙,东边是梁县县衙,铺子的南部则是大量卖瓷器的商铺聚集的地方。汝瓷甲于天下,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好,行销四方。南至江汉,北至河东陕西,无数的商人从这里贩瓷器回去销售。

    由于境内山地居多,开垦的耕地很少,汝州人户不多,经济也不发达,与徐平前边到的许、陈、颖、蔡四州差距较大。纵然如此,汝州的商税依然高于郑州和孟州,靠的就是这里的瓷器产业。州内的大户,多数与瓷器产业有关。

    乘着傍晚的时候天气凉爽下来,徐平换了便服,与知州赵諴和在这里的方城知县李觏一起,带了谭虎等几个卫士,出了州衙,到州城里随便看一看。

    此时已是盛夏,虽然太阳已经西斜,不再毒辣,但地上依然蒸腾着热浪。在路上走了没有大多一会,就觉得脚下的石板发烫,热风吹在脸上,汗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不大的州城,几乎没一条大道上都有拉瓷器的车子,向着四方而去。

    徐平对身边的赵諴道:“不是到这里看见,真难相信汝州竟然产这么多瓷器。希平,以后有了三司铺子,你可以让州里的官窑跟他们合作,把瓷器卖到远方去。”

    “上次我见刘判官,已经讲过,他也同意。不过三司的意思是销往南方,现在从汝州到邓州的路还是有些不方便,生意没有做起来。”

    徐平对李觏道:“南下的大道可是要抓紧了,最好是今年就修到邓州,最少也要到南阳。”

    “下官明白。现在难的是鲁山关一带道路,自三鸦口而下,数十里都是山间小路,要辟成能行大车的路着实不易。桥道厢军答应,无论如何,要在冬天之前修通这段路。”

    徐平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鲁山关是中原南下的重要关隘,并不只是一座关,而是北起汝州鲁山县,南到邓州南阳县绵延八十里的山间小路。这里自先秦时候起,就是楚国北进中原的要害之地,沿着河谷而行,道路狭窄而崎岖。如果不走鲁山关,连结中原和江汉地区的大道就要绕到许州去,要地是郾城,历史上岳飞北伐的正是那一路线。

    打通了鲁山关,则中原与江汉地区联系的中心,北方就是洛阳,南方则是襄州,唐朝及之前的朝代基本就是这个格局。如果中原以开封为中心,则道路就东移,由开封府到许州,经郾城,过信阳军,到鄂州,也就是后世的武汉地区。自定都开封,鲁山关的道路地位下降,而东线则繁盛起来,成就了许州和蔡州的繁华。

    徐平想的是把洛阳建成这个年代工商业的中心,则汝州鲁山关道路的重要性就提到了战略高度,这条道路修好了,洛阳的格局也就活了。

    宛洛之间,曾经是东汉统治的基石,南阳盆地和洛阳盆地一南一北,撑起了庞大的帝国。洛阳盆地在北,西接关中,东连中原,向北则有道路通河东路,也就是此时的人常说的居天下之中。南阳盆地与襄阳盆地是一体,不仅仅是自己的地理条件和人口,更重要的是位于汉水流域,与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联了起来。

    修好鲁山关的几十里山道,是战略布局,解决的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

    三司铺子对面有一处茶棚,此时人还很少,徐平抹了抹额头的汗珠,对赵諴道:“我们到茶棚里坐一坐,看看这里三司铺子的生意如何。”

    谭虎急忙跑上前去,到茶铺棚里挑了几副干净的桌凳站住,让主人挑干净的碗盛茶来。

    坐下喝了一会茶,徐平看对面三司铺子里人来来往往,不断地卖大车出去,不由对身边的赵諴道:“此时道路未通,大车不能南下,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买?”

    赵諴笑道:“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本州产瓷器。平常商人运瓷器大多都用太平车,虽然装货也不少,但一辆车就要用几个人,不说给的工钱,就是雇人也不好雇。用大车便就不同了,牲口只要调养得法,其实费不了多少草料。再加上今年许州的马监卖出来的马也多,又废了马牛入户等,自然买车的人就多了起来。”

    李觏也道:“还有一点,汝州到底是离着邓州近,那里从荆湖路贩来的牛很多,这里买牛比其他的地方便宜也方便。铺子里卖的车,既能当马车,也能当牛车,用的人就多。”

    “却是忘了这一点,京西路的牛大多都是来自荆湖路,汝州这里确实方便。”

    南阳黄牛是中国本土牛种中的优良种,此时已经有了雏形,正是得了这地利。邓州是南阳郡,武胜军节度,虽然南阳是治下的县,但也可以用郡名南阳指代邓州。郡名与州名不符是这个年代常见的事情,比如洛阳是河南府,但河南郡却是应天府,属历史遗留。

    看着对面的三司铺子,来来往往的生意不是车就是瓷器,其他的生意虽然也有,但与这两项一比便就不值提。

    徐平叹了口气:“常说做事要因地制谊,看了这里的三司铺子,才知此言不虚。在其他州如里会看到这副景象?我看这州城里,一半的人家都是靠着瓷器生活。”

    “都漕这话说得不错,其实靠瓷器为生的人可不止一半。汝州虽小,但这里的瓷器市场却是天下之最,大宋治下一半的州军,都有汝州的瓷器卖。”

    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两项商,另一项自然就是茶叶了,此时的茶叶因为是官方专营,丝绸和瓷器便就显得更加重要。汝州有这么一项拳头产,经济前景非常光明。可惜的是虽然看着热闹,但由于交通不便,规模还是小了一些。

    徐平静静思索,乘着改善京西路的交会,汝州这里的瓷器生产其实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

第94章 万事俱备() 
“哈哈,你们果然是在这里”

    王拱辰到了路口,一眼看见坐在路边的徐平和赵諴等人,急忙翻身下马。

    徐平见他满脸大汗,急忙让主人家端了碗茶来,让王拱辰喝了,坐下歇一口气。

    等王拱辰歇过来,徐平才问他:“我还没有派人到你那里去了,怎么就知道我来了?”

    王拱者笑道:“你堂堂都转运使出巡,是本路州军的头等大事,还在蔡州的时候,我们那里就传遍了。我算着日子你该到汝州了,今天到州城来取货,我特意随着一起来。”

    转运使在每个地方待的时间有限制,行程可以推算出来,王拱辰刚好赶上并不奇怪。

    见王拱辰的带的人直往三司铺子里去,徐平奇道:“你取什么货?来了这么多人。”

    “车,这个时候,主要就是买车。营田务人少地多,用车的地方多了,汝州小地方一次进不了多少货,只能定好了让他们分批运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