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赋敛财。真正要限制的,是政权从民间过份征敛的冲动,而不是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做文章,是本末倒置了。

    想了一会,徐平道:“以前是铜钱,由冶铸司和各地钱监铸造自然无事,但如果是用纸印钞,则就不能如此做了。制多少钱出来,必须由朝廷统一掌控。我是如此想,冶铸司和各地钱监,全部单独出来,别为一司,由朝廷重臣提举,专一管铸钱印钞。铜钱纸钞全部加总一起计算,数量从这么三个方面来,诸位参详。”

    “第一是从民间收上来的铜钱,还有左藏库以及各地州县库里所存的钱,收一枚铜钱进来便就铸一枚新钱。新铸的铜钱要跟旧钱不同,但重量应该基本一样,以保证新的钱价不跌。至于这新钱里多少铜钱,多少纸钞,便由新设的钱监决定。”

    “第二是把三司铺子的购物券纳入进来,三司铺子有多少货物,便就制多少钱。因为货物一定会卖出去,需要用钱,而货物也就为新制的钱作本。”

    “第三是以天下赋税作本,按前一年三司所收的赋税数——只算钱,不算粮——有多少赋税便就制多少钱。这制出来的钱,贷给三司,作为一年国家之用。等到赋税收上来之后,三司还本付息。第二年依次办理,如此循环。之所以要做预算,也是这个意思。”

    这三项中,第一项是用新的货币系统代替旧的货币,实现货币统一。因为是一对一的替换,没有什么好说的,第二项是用国家掌握的物资为依据发行货币,保证发出去的货币一定能够买到必需的物资。这是徐平前世中国的货币发行方式,不过在国际贸易少的时候容易引起通货紧缩,当国际贸易剧增,又慢慢从货物为依据转向外汇为依据,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在这个年代,这些都不是问题。第三项其实是国债。国债是比金银更加坚挺的担保物,一个正常政权收赋税的能力,比偶有价格波动的金银更加让人放心。而且国债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用来控制流通领域中货币的数量,这是参考美元的货币发行方式。

    世间的事物道理相通,用到货币,其实无非就这么几种发行方法。而金银本位,对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目标的古代中国来说,反而是最不实用的。

    :

第217章 银行(上)() 
第217章 银行上

    徐平说完,崇政殿里一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索。 这样的货币,除了最后的一项以赋税作保的国债,其他的其实都已经实践过了,还是三司铺子购物券的路子。

    想了一会,程琳问道:“谏议刚才所说,我有几点不明,还请解惑。以旧换新就不用说了,自然没有问题。第二是按购物券的方法印钞,所虑在于,钞发出去了,民间贸易一直在用,而新货物出来,再发新钞,新钞旧钞叠加一起,会不会钱多物贱?”

    徐平点头:“如果规划不好,会的。这一点我还拿不定主意,是按照每年比去年多出来的货物发钞,还是如同交子般纸钞分界。不管是三年一界,还是五年一界,还是新旧杂用慢慢把旧钞收回废掉,总之有发有收,总是能管得住。不过按照新增货物发钞,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对三司铺子也是个激励,让他们要越做越大。”

    “既然拿不定主意,那就一起并行,试几年看好了。这些事情,不必拘泥。”

    李迪喜欢在大处着眼,有疑虑怕什么,一起试就是了。

    程琳又道:“好,一起试行也好,最后大家便就都心里有底了。还有最后一项按照赋税发钱的办法,倒也没有大碍,只是三司预借了一年的税而已。关键是,这些钱印出来之后怎么发出去?再跟以前一样,可是不行了。”

    铜钱的发行方法,是铸出来之后收入内藏库,当然外地的铸钱监有时候只是过一下账而已。遇到国家庆典,或者特殊日子,皇帝对禁军赏赐,这钱便就到了官兵手中。不要小看了这个途径,几十万甚至过百万贯的铜钱不知不觉就出去了。还有就是当三司缺钱,向内藏库借贷,进入左藏库,通过发俸禄进入官吏手中,或者救灾到灾民手里,或者三司向社会购买物资到商人手里。新的货币,再这样做显然就不合适了,这种方式发行的速度太慢,流通的速度也让人无法忍受,与徐平要推行的商经济不相适应。

    程琳到底是老三司使,对于徐平所讲的内容比别人看得更清楚,特别读过《富国安民策》后,慢慢开始抓住问题的核心。徐平现在所做的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以前的三司是从天下收钱粮,是敛财的,徐平要做的是生财的,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徐平转身向着程琳,道:“回学士,钱散出去的方法,我是这么想的。前边讲过,要按钱庄的样子做银行,制出来的钱,便就是从银行散出去。钱监管制钱,而且跟以前的铜钱不一样,不再做赔本买卖。以前铸钱,不说火耗,不说民间销钱为器可获数倍之利,就说铜钱在天下运来运去,这运费朝廷就不知道要搭进去多少。飞票千文收二十文费用,但是铜钱在天下间的运费可远不止二十文,这都是要三司搭钱进去的。以后有了银行,钱监的钱散给他们,是要收利息的,这利息来支撑钱钞在天下的散布。”

    “这银行到底怎么做?要怎么散钱?”

    “我现在是如此想,以三司的左藏库为一银行,从钱监贷新制的钱出来,定一个合适的利息让他们还本付息。这银行要赚钱,就要把贷出来的钱再贷出去,当然利息就要更高一些了。当然对于银行来说,这钱其实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他们可以收民间的钱,存到他这里一样有利息。这收到的存钱一部分放到钱监做抵押,大部分还是贷出去,存的利息远低于贷的利息,这差额便就是银行赚的钱。”

    程琳皱了皱眉头:“就还是京西路钱庄的法子,不用问,贷出去也只能贷给什么公司而不能贷给民户了?只是跟钱庄不一样的,存钱的人也有利息可拿了。”

    “正是。以前让民户存钱进钱庄,许多人老大不愿,觉得不方便。以后有了利息,他们总不能够还不愿意吧?有了本钱,生息自是理所当然。”

    有一句话徐平没有讲,如果让社会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那么民间的钱为了减少损失就不得不存入银行。用这种办法,比在京西路时硬逼着向钱庄存文明多了,也隐蔽多了。

    银行的利润应该是来自于存贷息差,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这个统一市场的规模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

    徐平所设想的,是让新的钱监作为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后再成立几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完成资金配置的任务。本来一般中央银行是兼职国库的,但现在事实上国库一分为二,一是三司的左藏库,再一个是皇宫的内藏库,就不能这样做了。

    程琳微微摇了摇头:“钱收进来好收,但贷出去只怕不易。那些公司,京西路做的都还不怎么顺利,其他地方开起来更加艰难。至于贷给百姓,当然想也不能想。”

    当然不能想,徐平就从来没想过让银行经营民间借贷。一是冲击现在已有的富贵权势之家的解库生意,容易引起反弹,再一个经营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把自己陷进漩涡。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就是用青苗贷向民间放款,是新法中争议最大的政策之一。把很多人逼到新法的对立面,就少不了青苗法的功劳。民间放贷,收不回欠款的风险极大,再一个是收款的成本过高,利息低了没有利润还可能赔本。

    贷款到期之后,老老实实自己到银行还款的人当然会是多数,但总有一部分是能拖就拖的。收这些人的钱,哪怕你一上门他就把钱还了,银还得出跑腿人的车马费呢。更不要说还有要跑无数趟,磨破嘴皮的,利息还不够收钱的人的路费。至于那些赖账不还的,就更加是把本钱搭进去了。这样一些人,自然就把贷款的成本推高了许多。

    要降低风险,降低贷款成本,也不是不行,最简单的办法是暴力。

    把成本转嫁到国家政权上,由国家暴力机关协助收款,到期不还直接抓到牢里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老路。暴力机关的暴力使用可是不好控制的,不会老老实实地为银行服务,很可能他们花的成本比银行更高,只是强行转嫁到欠款人身上了,个人总不能跟国家对抗是不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便就成了反对变法者的武器。

    要么这成本就由民间的暴力机关承担,一样是转嫁到欠款人的身上,暴力讨债从古到今都不是新鲜事。只是这后果,推行改革的徐平一样不敢承担,也承担不起。

    公司就相当徐平前世的法人,只向法人放款,其实是无奈之举。

    :

第218章 银行(下)() 
第218章 银行下

    以前是老觉得手中的钱不够用,想尽办法去征收,徐平真想出办法生钱了,又担心手里的钱花不出去,不能生出利息来。 这种考虑徐平能够理解,国债也是债,用的钱是借出来的,借了钱就要想办法赚钱来还,不然就面临一年经费比一年少的局面。

    见在座的不少人同意程琳的疑虑,徐平笑着道:“其实天下需要花钱的地方众多,只是官府手里的钱有数,做不来罢了。比如天下道路、桥梁,年久失修的不知道有多少,更不要说很多地方原本就无路。用桥道厢军去修,是官和民一起出钱,一起得利,日后的维护还是要厢军来做。如果以桥道厢军一部成立公司,修桥铺路贷款,路修好后以收到的税算还款,又有什么不行呢?不独道路桥梁,运河码头一样可以如此。其他如酒务酒楼,是不是可以照此办理?再比如三司的场务,如纺织棉布的,制农具的,制各种杂物的,现在都是三司统一拨钱统一作账,是不是也可以做为公司?只要这些做起来,民间一样也可以随着出现赚钱的人群,如藤罗附树,带起来民间的公司也是可以的。”

    产业可以培植,就跟栽树一样,等到出现树林,新的生态圈也就出现了。

    陈执中听了却不由皱眉头:“现在三司所用的钱,不少来自铺子和这些新场务,让他们成立公司,将来三司不是无钱可用?”

    徐平道:“大参过虑了,即使成立公司,三司也是东家,赚来的钱当然是东家管着。民间的商铺现在不是好多都是如此?几家合伙出钱做生意,甚至有好多出钱的人根本不管铺子,只等着分利息。三司一样可以照此办理,账目管理明白就是。”

    民间的工商业,类似于后世的股份制形式的已经有不少,只是没有成文法律,把这种经营形式固定下来就是。大家都是做过地方官的,对此并不陌生,所以徐平提出这些,倒没有人有异议。不过以前官方的产业,最常见的是扑买制,不管承包人经营的好坏,官方的收益是优先要保证的。徐平现在提出用这种形式,相当于把经营的风险由官方承担了下来,虽然获益也会多,但有风险官员就不愿意。

    讨论了一会,终究现在三司的省主是徐平,还是尊重了他的意见,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果风险太大,收益不大,还是要另想办法。

    这些产业如果满足了资金和市场的条件,会发展得有多快,发展到多大的规模,在座的除了徐平并没有概念,对徐平所说还是有些不放心。徐平的心里是有数的,开封城里他任盐铁副使时建的新场务,发展的速度并不快,短短时间,规模上被洛阳城里新发展起来的制衣产业远远超过。经营目的不明确,各方面都迈不开步子,扩张也没有动力。

    不说别的,那几个新场务随便拎出一个来,比如搪瓷产业,市场的空间就不知道有多大。谁家不用盆?洗脸要用,洗衣服要用,和面做饭还要用,现在常见的木盆瓷盆不说不结实且笨重,成本还比搪瓷盆高多了。三司铺子的市场渠道铺开,这一个产业就可以创造出无数利润。各种产业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不会比京西路的棉布产业规模小。

    只要理顺了经济系统,就只有银行里的钱不够贷的,哪里会贷不出去?

    见众人无异议,徐平又道:“这银行不能只有三司左藏库一家,不然一心二用,终究做不好事情。而且容易造成官私不分,各处衙门都向那里伸手,最后成一团乱麻。除了左藏库为本设立的银行之外,再设一家专门为各衙门贷款的银行,就以税赋作本。这银行主要贷款给衙门,自然利息就稍微低一些,但每年的税收上来,一样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修造道路桥梁等等,本钱都可以从这里出,利息虽低,但收入却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