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罢了。

    借着这个话头,徐平对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文彦博道:“宽夫自回到京城,一直在馆阁里读,日子过得可还如意?”

    文彦博拱手:“除了做些杂事,还能与同僚学习,精进学问,自然是极好。云行回京之后一直忙碌,自我进馆阁,还没有谢过你举存呢。”

    “好,合你心意就好。”徐平点了点头,话题一转,“不过说到底,馆阁里的日子终究是清闲了些,若是合适,不如在京里兼些差事?”

    文彦博一愣,看了看身边的人,才小心翼翼地问道:“有合适的差事吗?”

    徐平道:“也难说合适不合适,只是最近日子三司衙门大改,很多事情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这些人到底还年轻,这些新事物,接受起来快一些。”

    见几个人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徐平也不故弄玄虚,对他道:“此次三司变革,衙门会有大动。除了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其他小衙门有的要合并,有的要裁撤,当然免不了还要设一些新衙门。我已经报过中,三司各勾院与都磨勘院全部合起来,别立一司,暂定名为审计司,勾籍天下钱粮。原判盐铁勾院的郑戬,会权管审计司。郑戬这几年肯下苦功学习,论起查账之精密,罕有人比。只是他的性格严峻,不善周旋,需有性子宽厚一些的官员帮扶。我的心里有两个人选,一个就是宽夫,正好在馆阁任清闲职事,还有一个赵叔平,在外地任职,也到了换任的时候。不过总要先问过你们,愿意不愿意到三司来。”

    文彦博忙起身拱身道:“云行看重,某自当欣然从命。”

    郑戬是天圣八年一甲进士第三名,说起来比文彦博和赵概要低一届,但这种事情不光看入仕的时间,还要看个人的机遇。徐平执掌盐铁司,刚好是他判盐铁勾院,而且做得非常出色。现在徐平掌管三司,他自然也就跟着升了上来,换别人徐平也不放心。

    好在审计司是合了好几个衙门在一起的,编制自然也有几人。郑戬做事没有问题,但性格太过嫉恶如仇,在这样一个职位上,只怕会把朝廷的官员全部得罪个遍,必须要有做事圆滑性格宽厚的人做副手。文彦博其实算不上性格宽厚,他跟韩琦一样,其实是做事圆滑,轻易不会得罪人,但又能把事情做了。赵概就真的是忠厚君子,从不与人为恶,但又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刚好能够与郑戬的性格弥补。

    到了徐平这个地位,也不用介意提拔自己的进士同年惹人闲话了,地位相差太远,没有引为自己助力的可能。实际上现在三司的事务跟以前大有不同,老人难免思想僵化,也只有大量使用年轻人。徐平能用的,也只有天圣年间的几届进士。

    既然已经开了头,徐平便就干脆把话说完,对几个人道:“接下来的这些日子,三司必然会有不少职位要新人来做事。目前我心里的人选,在座的几人中,我便说一说。当然到最后到底用谁,做什么事情,还要看你们自己愿不愿意,朝廷里有没有异议。”

    “左藏库和内藏库要开银行你们都是知道的了。银行一共要开三间,京城一间,西京一间,还有一间也在京城,不过是为三司和其他衙门做事的,称为三司银行。西京银行由原京西路转运副使杨告提举,此事已经定了下来,制敕司正在制敕。还需有一人协助他做事,我的意思,是由王仲仪去。仲仪,你意下如何?”

    王素早就等着有自己的消息,听徐平说起来自己,忙起身谢过:“当然是好多的话我也不说,总之是谢过云行”

    徐平点头示意,又道:“还有三司银行,这一家不对民间百姓,管的是天下衙门的钱袋子。已经定下由原郑州通判卢革提举,我的意思是由希平去为副,如何?”

    赵諴起身拱手:“卢通判与我算是熟识,甚好”

    让赵諴坐下,徐平道:“在座的诸位,伯庸和稚圭同掌谏院,其他的人就是如此了。至于营田务的变动,君贶已经知道了。由原孟州通判李参接掌,我举荐了吴春卿为辅,君贶则回京,改任盐铁判官。”

    营田务手里的钱多粮广,但新设的衙门,官员的任职资历不明不白。王拱辰御任之后出任盐铁判官,三司判官的资序可不是低,众人都向他道喜。

    机构改革的框架徐平的心里早已经有了底案,这一两天的工夫,他已经跟中的宰执商量了主要的人选。李迪和陈尧佐能够回京当宰相,说起来是沾了徐平的光,自然不会在这些事情上阻挠。三司的一切都是新的,用年轻官员也是理所应当。

    徐平所提拔起来的人选,还是以天圣二年的进士为主,加上一部分的天圣五年进士和少量的天圣八年进士。因为要管理大量的公司,盐铁判官增加到四人,刘沆代表三司去做京师银行的副手,新补入叶清臣、曾公亮和王拱辰。新任宋祁和胡宿为度支判官,王洙为户部判官。至于御史台之类三司之外的衙门,天圣二年的进士就更多。

    随着这一次朝政的大变动,天圣年间的进士在中下层的关键职位大规模上位。这不仅仅是徐平在使用自己熟悉的人,赵祯和宰执也同样在这些人员中选择自己中意的人选。真宗后期长时间不开科,人才出现了断层,实际上朝廷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不管是从制度还是从人事来说,一个新的时代都已经开始了。

    :

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长() 
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长

    十里长亭又十里,王曾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这样被同僚送别京城了。自从状元登第,出入内外几十年,多次为相,又到了从宰相的位子上退下来,被官员送别的时刻。如今年近六旬,真正说起来算不上年长,但王曾总有一种日薄西山的感觉。或许,这一次离开,就是永远的离别,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地方,这个天下第一繁华之地。

    回首望去,东京城趴在苍茫的豫东平原上,显得古朴而又凝重。

    三十五年前,自己一人一骑,从诗之地的家乡孔孟故里来到这里,一赋而让天下惊叹。省试夺魁,殿试再夺魁,复试依然夺魁,后人说连中三元,王曾可是实实在在地连中过四元的。特别是在殿试之后,因为落第的人不服,又考过一次,王曾的表现让人心服口服。王曾的状元,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所有人都认为实至名归。

    当朝宰相,离别的时候,随在身后的无非是一仆,一子,三人三骑,广袤的平原上显得有些寒酸。何必计较呢?几十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已经留在了世人的心里。

    王曾和吕夷简同时罢相,是赵祯的无奈之举,两人恩宠不减。吕夷简官升一级判京西路大州许州,同时兼任京西路安抚使。王曾官升一级判京东路大州郓州,同样兼任京东路安抚使。京东路与京西路类似,只是不分为南北两部分,而是分为东西两部分。不管是转运使司,还是提刑司,都分为两部,一部驻郓州,一部驻青州。

    赵祯没有辜负王曾,让他回到了自己念兹在兹的家乡。虽然由于回避法,由于不忍心让这样一位重臣到普通州军任职,让他到郓州去,离着青州益都县还有数百里。但那里毕竟已经有了王曾家乡的气息,能够听到依稀相仿的乡音。

    “大人,前行路远,我们还是快快上路吧。”王绎看王曾回首望向京师的神色有一些灰暗,不得不出言催促。

    已经先择了离去,就不要过多地伤感,重要地是打起精神,过好接下来的日子。前方的路还远,王曾不到六十岁,未来的路还很长。

    开封府派来的导从收起了乐器,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他们要把这位前宰相送出开封府界,直到应天府的人来接。这种迎来送往对他们是日常,早已经疲了。

    “走吧,我们回家里去。”王曾拨转马头,对老仆和儿子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王绎突然道:“大人且慢,看那边尘土飞扬,莫不是有人来送?”

    这是东西来往的官道,行人不少,但这样纵马狂奔的,却是难得一见。王曾对这样不顾百姓疾苦的人向来看不上,心中生出一种厌恶,对绎道:“不管他,我们走吧。”

    走不多远,被来人追上,停下来,却发现是两人两骑。

    徐平翻身下马,把缰绳交给身边的谭虎,对刚刚拨转马来的王曾一揖到地:“今日朝务繁忙,一心想来送相公的,只是难得抽出身来,相公恕罪”

    王曾想说些什么,终究还是算了,对徐平道:“谏议如今执掌三司,身份不比寻常,大道之上,不必多礼。”

    说完,翻身下马,向徐平远远拱手回礼。

    徐平道:“没有相公为了国事操劳,便就没有今日的徐平。不来送一送相公,日后我听怕难以心安。相公为国费尽心力,自当受我一礼。”

    王曾面色不动地道:“谏议只要竭心尽力为国为民做事,便就无愧于天下,何必谢我”

    “相公教导,永不敢忘”徐平拱手行礼,“相公今日远离国都,若有什么事情是要徐平做的,尽管吩咐但凡我能做到的,一定——”

    王曾摆了摆手:“我不过一个老臣而已,受国家厚恩,满门富贵,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说完,转身牵住缰绳,对徐平道:“谏议此来,已是殊礼,老夫唯有记在心里。若问我有什么话讲,只有一句,为天下做事,为百姓着想。不管谏议以后要做什么事情,先想一想此事对百姓有没有益处,对天下有没有益处,这就是百姓之福了。”

    “相公吩咐,徐平记下了”

    看着王曾上马,徐平走上前来,为王曾牵住马缰,向前走去。

    从编《富国安民策》,徐平便就认定了自己会被吕夷简排挤到边疆去。自己惟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施政大纲留下来,自己虽然不在朝廷,但让京西路的新政不至于夭折。王曾在最后关头,选择了与吕夷简同归于尽,大大出乎徐平的意料。实事求是地讲,这样做对王曾个人没有任何好处,他要拉拢徐平对付吕夷简,有一千种方法。但最终,他选择了对自己无益,却能够给徐平及李迪等人留出施展空间最大的选择。

    完全不计较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为天下百姓,哪所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徐平从王曾身上真地看到了这种质。世上总有一种人,他从来不会为身边的哪个人着想,却时时关念着天下的穷苦百姓。你不一定能从他身上得到好处,但当你愿意为这天下的百姓做事的时候,他却愿意付出一切来帮助你。

    王曾以一介生登状元第,不管是在朝廷做事,还是做地方官,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却永远是做得最恰到好处的那一个。哪怕是奉命出使契丹,一个眉清目秀的生,面对异族刁难,让他弯弓射箭,也一矢破的,满座皆惊。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这位慈祥老人做不到的,或许需要他做的,他永远都能做到。

    数次为相,王曾在朝中没有亲朋故旧,他只有志同道合的同僚。可惜他的子孙都默默无闻,没有人为他宣扬功绩,名字只是留在史冰冷的记载里。只要王曾还活着,吕夷简或许永远不会有说一不二的时候,他再是权倾朝野,也只能活在这位老人的阴影里。

    走了不到一里路,路边出现一座草亭,王曾淡淡地道:“离京城远了,谏议当回了。”

    王曾放开马缰,诚恳地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相公一生只是家国天下,今日离国远去,不知有什么吩咐在下的。我知道相公不念私事,但天下事天下的人总有相公念着的。”

    王曾看着徐平,犹豫再三,才叹了口气道:“此次离去,我预感到时日无多了。谏议若是有心,看顾一下京东我家乡那些不好读圣贤,只知仗剑千里的游侠之士。如今朝廷要的是文治,这些人又不治生计,只是好游侠使气。不过他们终究是生在圣人故里,怀的是悲天悯人之心,于国于民无害。就是使气,使的也是浩然之气。”

    徐平拱手行礼:“徐平记下了,必然不负相公所望。”

    王曾点了点头:“如此,老夫代他们谢过谏议了。”

    说完,王曾拨转马头,带着儿子和老仆向着东方去了。

    王曾说的家乡那些仗剑游侠之士,其实就是后人说的东州逸党。比如石延年,比如做到邕谅路经略的范讽,便就是这些人的佼佼者。他们大部分不事科举,日常仗剑傲啸山林之间,是齐鲁这孔孟故里的另一面。自从范讽和石延年到邕谅路任职,他们中的不少人跟着到了那里,邕谅路和蔗糖务的开拓,少不了他们的功劳。但这些人狂放不羁,往往被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