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礼毕,赵祯赐了座,喜滋滋地对徐平道:“你曾说母子天性,子不能离母,先前我还不怎么信。这几天二哥跟着生母,极是健壮活泼,宫里人人都说皇子未尝见过如此,才信你说的果然是有道理。虽然改旧例诸般纷扰,只要皇子平安,一切都值得”

    徐平犹豫了一下才道:“陛下兄弟六人,健康长成的只有陛下一人而已,即使贫寒百姓之家也少见。由此可见纵然锦衣玉食,还是不得母子亲情。”

    赵祯连连接称是,他的五位哥哥最大的才长到九岁,若说没有离开母亲身体孱弱的原因,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赵祯虽然也是一出生便离开了生母,但从他以后的经历的可以看得出来,这孩子心宽,什么都想得开,反而好养活。

    转过话头,赵祯对徐平道:“才人生父现在提举在京仓草场,职事过于辛苦,你可于三司内选个轻便的职事于他。皇子尚幼,不好骤然拔擢,当从容升迁。”

    这话里的意思,是新生皇子的亲外公最好把官升去,但又不要让外朝说外戚因缘得官,最好是有功劳,让别人说不出什么来。怎么做合适,徐平有经验,赵祯当然交给他。

    想了一会,徐平才道:“此事等臣回去仔细想一想,再回复陛下。——不过陛下既然提起了此事,臣恰好有与此相关的事情禀告,只是还没有考虑稳妥,今日便先请陛下参详。”

    赵祯正在兴头,让徐平只管讲。

    “现在三司属下公司众多,前几日臣算了一下,大大小小已经有三百多家。这些公司大小不一,年入过万贯的有近百家,过十万贯的也有三十多家,最大的三家年入都在两百万贯以,不包括蔗糖务、营田务和各家银行。商税过万贯已经是州,过十万贯的全国不过两三州府而已,至于两百万贯则超过天下各路。这么大的公司,还是由吏人管理,全部没有设官,于理不合。臣请按照公司年入分等,设官员提举,考其课最。如果合适,便安排才人生父去管理公司,选合适的人选为副好。”

    赵祯听了,略一沉吟说道:“若是如此,天下又多好多官缺,会不会有冗官之嫌?”

    “年年有大笔钱款入账,怎么能算是冗官?照往年场务旧例,如果没有进项,便任民间百姓扑买是。不过往年管场务的官,多是低级武官,事务不熟。那些大的公司应该设一些职官位,以年入考其殿最,真选出能做实务的官员来。”

    见赵祯沉吟未定,徐平又道:“在臣想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安排外戚近臣到这些官位,别选得力人员为副手即可。现在外戚近臣子弟,多为军职,无非是贪军职禄厚而已。公司都是钱款往来,可以给以厚禄,让他们职,免得在军平白误了军队。”

    赵祯道:“如此做,若是有不肖之人,岂不又搞坏了这些公司?平白损钱粮”

    徐平心道还心痛钱粮,怎么不心痛军队变成一滩烂泥?那些人总是要找个办法养起来的,想人人成圣,人类还没有找到办法。到三司公司里去,无非多分一点给他们好了,不折腾军队,不折腾百姓,已经善莫大焉。至于公司经营,只能让他们少操心多拿钱了。

    “陛下,便如地方有知州通判一般,别设官员管事好,严考其殿最即可。”

    赵祯想了一会,对徐平道:“具体如何章程,你写一道奏章出来,大臣详议。若是此法可行,倒也不失为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只是怕三司管不了这些人。”

    徐平笑道:“无妨,还有审计司呢。只要他们查得严,总有办法。”

    :

第295章 强兵策() 
第295章 强兵策

    通判制度实际是双首长制,不能把通判简单地看成知州的副职。 由于州事需要通判通签,在民政事务通判对知州有很强的牵制作用,保证了央对地方的控制。

    双首长制是个很有意思的发明,看起来跟传统的主官要专权矛盾,但在实际运行却是利处大于弊处。特别是在地方安排权贵高官的时候,这制度特别重要。按照徐平的想法,三司属下的公司到了一定规模之后也要实行双首长制,类似于知州和通判,也类似于后世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设置一些官位,把那些影响力大的权贵安插进去。由于公司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较多的公使钱,但实际掌权做事的再安排实务官员。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的权贵近臣,肯定是要给出路的,而且还要给他们非常大的诱惑才行。从宋立国,延续五代以来的传统,皇家宗室便主要是跟武将家庭联姻,禁军的将领,跟赵宋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想从军是剔除能够剔除出去的。只要军职的待遇还远高于其他官员,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人削尖脑袋钻进来。

    到了赵祯这个时候,实际对利用这些跟皇室有关系的武将来掌控军权已经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把亲贵安排进禁军,主要是贪图那里的经济待遇高于其他地方,而且不用受到外朝的约束。有另一个更好的地方来安置这些人,赵祯自然是求之不得。

    向徐平询问了一些细节,赵祯道:“此事的难处在于公司设官位,只怕读人羞于去做。往年要在开封城里设厢官,因是管刑狱,便没人去做,最后不了了之。”

    徐平无奈地道:“这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好慢慢来。臣以前奏对,曾说过天下当以钱粮为纲,为朝廷谋公利便是天下大义。这几年来,三司广收钱粮,减免税赋,臣不敢说对天下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但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天下无非是抚百姓,只要让百姓过得好,天下安泰,岂不正是圣贤之道?”

    听了这话,赵祯笑着点头:“此话有理,李觏在国子监做得甚好。”

    这是意识形态,你立再好的制度起来,没有人去做,天下主流思想弃之如敝履,最终还是执行不下去。光想着靠给官给钱吸引人来,那样是不行的。最终聚了一堆只想升官发财的小人在身边,连新的思想都连带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为朝廷谋公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天下大义,这思想在官场占了主流,新的制度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占住道德的制高点。徐平只能一点一点来做,让李觏在国子监,把这思想广为传播,人人皆智力,自己在三司做的事情与此相映照,才能成事。

    西北战事已近,徐平最近有些焦急,他必须在战事起来之前把大的框架立起来,自己离开才能无后顾之忧。有了银行,有了大量公司,西北的军费已经无忧,现在主要是防止政策出现反复。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靠占领意识形态高地,这又急不来。

    这几天赵祯的心情极佳,跟徐平认真讨论起最近李觏做的事情来。这不是没有目的乱问的,因为今年开科,如果有必要,赵祯会把这思想放到接下来的进士考试去。李觏的官位和地位还不足以主持科举考试,但可以做编详官之类。

    这一年来,李觏除了注解《富国安民策》,还领导重注各种典籍,用新的思想来重新铨释经典。实际说起来,是配合徐平所推出的政策进行托古改制。

    改革总得有个依托,徐平前世所学到的思想,是认为托古改制殊无必要,是革命性不够的表现,表明了统治阶级的妥协性。真正自己做起来,才知道这根本无从选择,实际是华山一条路。他前世国家的大变革,不需要托古改制,是因为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来托洋改制。现在并没有洋制来依托,那只能从古人身找合法性了。

    李觏做的另一件事情,便是针对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以及新政策取得的效果,结合理论进行诠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徐平的意思,这些理论建立和宣传,特别突出强调对民生的好处。争取民心永远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只要形成广泛的认识,新的政策是对百姓好,那么这新的思想便不能被磨灭了。

    国子监从来没有主持编过这么多,现在那里已经真正成为学术心了。

    除了这些官面的事情,徐平还需要借助民间渠道来传播新思想。最近他想成立一间专管民间娱乐的新公司,借助民间的话本小说来面向底层百姓,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惜段云洁因为受人邀约,去了永兴军印赚钱。这个机会说起来还是跟党项要反宋有关,元昊制新官制,创设党项字,需要大量的印刷,段云洁便是因为这个发财机会去的陕西路。这个年代交通不便,这种事情一去是数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她以前在京城印各种小说俗词之类贩卖,对这种事情有经验。

    这些事情一讲起来千头万绪,赵祯心情好,兴致勃勃问得特别详细,徐平只觉得有无数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最后还是转到军队面来,赵祯道:“军诸将都从军已久,即使你在公司里面新设官位,优其俸禄,只怕他们还是会嫌诸多约束,不想到那里为官。”

    徐平听了笑道:“陛下,现在太平,战事数十年不起,自然会有人如此想。如果真地有大仗打起来,战阵会死人,军法不容人,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留在军也是好事。”

    赵祯一愣,默默点了点头。原来还是打的又打又拉的主意,真地战事起来,战阵死一批,战事不利斩一批,只怕那个时候哭着喊着不想在军队里待了。只是从太宗朝之后便形成了一个不好的规矩,只要是亲贵近信,哪怕是打了败仗,犯了军法,也不会予发重惩,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能不能狠下心,改了这个规矩。

    徐平又道:“战阵之,第一是要敢战,第二是要善战,不计生死,能战阵,已经算是符合了基本条件。哪怕亲近贵戚,有这份胆气,在军建功立业又有何不可?臣与人编历朝军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怕完成要在数年之后。最近李觏正写一篇《强军策》,与臣议论觉得甚有道理,可发先声。这一策与先前的《富国安民策》一起,算是治国三策,等到编出来,再呈御览,可为军队先立一个目标起来。”

    备注:1。历史赵祯的第二子是出生于宝元二年,提前了两年。

    2。《富国》、《强兵》、《安民》三策是历史李觏的作,后世经常提起的要改变制度富国强兵实际是始于此。虽然富国强兵这词在先秦出现了,但却是因为李觏这三策,才真正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

第296章 舆论争取() 
第296章 舆论争取

    此时已近黄昏,天色将暮,赵祯见徐平已经显得有些疲倦,不好再强留着他陪自己说话,道:“刚才你讲要建一个公司,把勾栏瓦子里的艺人聚起来,让他们足衣食,不必再每日里不知道明天粮米在哪里,甚好这些人虽然说的是市井故事,里面惑乱人心的是有不少,但也有惩劝世人的,并非全不可取。   w w w 。  。 c o m官府出面管起来,正是去了坏的,留下好的。”

    徐平捧笏道:“市井间的说话,最重要还是让市井小民们有个去处,主在娱心,杂以惩劝。这些人最受小民喜爱,让他们劝谕忠义,强过无数谕俗。”

    赵祯连连点头:“甚是,甚是,有些说话人讲的是极好的。桑家瓦子有个杜秀才,便口才便给,讲起话儿来,那人便跟活的一样,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徐平忙道自己把这人记下了,回去之后便找来,先召进公司。

    赵祯对市井娱乐极感兴趣,特别是相扑和说话,有了空闲经常让召进宫来表演。他的这个爱好对说话小说这门艺术影响深远,一直到了明朝,话本小说大兴,还是经常在前面的引子说完之后,先说一句“话说赵宋某年”,便是这个时候流传下去的习惯。召说话人进宫表演,正是始自赵祯,让这些民间艺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徐平一提出要建这么个公司,赵祯立即同意,不说别的,自己以后要听点看点市民的娱乐更方便了。赵祯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曲调精通,音乐才华还是不错的,再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对娱乐项目是真正的雅俗俱精,这方面徐平是远远不及。

    见赵祯终于安静下来,不再没话找话,徐平起身捧笏行礼:“人臣不当有私请,然而今日面君,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请陛下斟酌。”

    赵祯有些怪,这么多年,徐平还从来没有因为私事求过自己,今天倒是破例。对皇帝来说这是好事,给臣子办点私事,只要无伤大雅,还能增进双方感情,便让徐平直讲。

    徐平道:“提举西京银行的杨告,有一独子,多次举进士未第,杨告引以为憾。臣看过他的章,若说十分好也未必见得,但诗俱通,也不差于一般进士。前些日子,臣曾章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