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琦骑在马与徐平并排走在山谷的大道,见道路平坦,时不时还能见到运输大批物资的车队,与路的行人各走一边,并行不悖,对徐平道:“我出京时,人人都说西北川谷纵横,道路崎岖不便,以我在泾原路所见,确实如此。却没想到秦凤路这里,道路如此宽阔,而且平坦灵镜,交通便捷,实出乎意料之外。有了这些大道,行军便容易了许多,想来经略下了无数功夫,费了心血。”

    徐平道:“不管于军于民,道路都是第一要务。于军自不必言,所谓军情如火,有了大道才能快速行军,快速集结,而且物资运输便利,消耗也少。实不相瞒,同样是一万人的大军,我这里用到的军粮不及其他三路的一半,用到的民夫更是他们的十分之一。所以其他三路每每都奏粮草不足,我这里却还有富余,都是靠着修好的道路。于民来说,有了道路,便有了商贾,可以把本地富产的土产运出去,把需要的货物运进来,其他的地方富裕。百姓富裕,驻军便有了支撑,不会因为驻军激起地方百姓不满。稚圭,到了地方先修路架桥,实是我们在地方为官的第一要务,你要记下了。”

    韩琦点头,这道理确实不错,整修道路、桥梁、码头这些交通设施是便民之举,跟兴学、劝农不相下,是做地方官最快见效的三大政绩。不过说起来容易,要修出这样宽阔的道路来,时间如此之短,其他地方只怕很难做到。而且秦凤路耗费钱粮较少,还在于对沿途运输做了合理规划。自嘉陵江到西汉水的水道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而且水道在山水急滩险,运输能力平原河流差了许多。徐平让庞籍对此做了具体规划,乘着水急运到哪里存到仓里,水量合适立即调集人和船进行转运,沿途和徐平的前线军,对储粮都有明确统计和计划,尽量杜绝突发性地大量运粮。如此便避免了陆路运输,从川蜀来的物资都是从水路运来,而且充足。宋军在西北的驻扎其实大多都是位于河边的,但其他三路没有统一计划,往往是在水量足的时候没有运用水利,等到秋冬打仗急需军粮,便广调民夫陆路运输,由此造成的损耗数额惊人。徐平跟韩琦说的还是过于谦虚了,同样人数的军队,其他三路所耗费的物资要在秦凤路的三倍以。军队的训练,行军打仗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没有技术人才相配合,做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

    行进间,韩琦见每有大的马队或者车队迎面相会,都是主动避到自己的右侧,并行不悖地交会而过,不像其他地方一样让道,不由问徐平:“经略,车队马队交会,各自避到道右交会而过,也是这里定下的规矩吗?倒是跟其他地方不同。”

    徐平点头:“这是为了交通便捷。常言道,行路不怕慢,怕站,你在路停几次,多少时间便白浪费了。这样交会而过,只是大家都稍慢一些,不至于停下来,自然平常快速许多。至于避到道右,只是为了骑马和赶车的人喝斥牲畜方便罢了。”

    这个年代也是有交通规则的,如川蜀北的道路,便把交通规则刻在石碑,立在大道边。不过这个年代的规则,是以民避官、官民避军为主,并不讲左行右行。徐平定下走在道路右侧,只是他前世带来的习惯,实际这个年代以左为尊,左行才是合理的。

    :

第138章 文明之师() 
前方的山谷一下子开阔起来,一座方城出现在面前,韩琦知道,定西城到了。

    勒马停住,韩琦感叹道:“自云行到秦州,一年多立下了多少大功,当今满朝武无人可。走了这一路才知道,世间事没有侥幸,你能立下这些功业,是付出了无数心力。从军事到民治,到城商铺到乡间道路,事必躬亲,谈何容易。”

    徐平笑道:“我们都是凡人,一样两手两脚,一个脑袋,事必躬亲如何能够做到?是诸葛武侯一样也做不到,不然不会有街亭之失了。说是事必躬亲,实际最多也只能把治下的事情过一下目,连吩咐手下人怎么做都不可能。过这一下目,为的是把所有的事情连贯起来,条列清楚,知道要从哪里下手。而不是卖弄聪明,以为看一眼能发现事情的症结,吩咐属下把这件事这样做了,那件事那样做了,从此能一帆风顺。这样行事与事必躬亲无关,只是好大喜功,爱出风头罢了。事间万事自然有其条理,做事情的第一要务是把这道理弄清楚,然后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做。这世间,惟有道理最大。”

    韩琦暗暗点头,知道徐平这话是说给他听的。

    虽然与徐平是同年,但徐平坐到这个位子是一步一步靠着政绩走来的,做的多是实务,在每一任都有大功。韩琦则不同,他是最近几年入了赵祯法眼,从知谏院、直舍人院、知制诰这条台谏词臣的青云大道飞速升迁来,数年间成为一路帅臣。他的资历还不如徐平,徐平还在地方做过一年的权知州,提举过左江道溪峒事,主管过蔗糖务,韩琦则根本没有任过知州职事。韩琦能有今天,靠的是他会做人、会做事,眼光独到,也有他父亲生前为他经营下的人脉,当然最主要的是赵祯的赏识。

    同样的机会也曾经摆在徐平面前,只是徐平选了另一条路,一条让人无话可说的路。

    韩琦任泾原路帅臣,特别是与年龄相差不大而资历差别巨大的徐平靠在一起,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现在朝野充满了对韩琦的不信任,他急需功绩证明自己,证明赵祯的眼光是正确的。这是徐平最担心的事情,根基不牢,急于建功,很容易犯下大错。带着韩琦在秦州附近走一走,让他知道事情是急不来的,要建功光靠心急不行,靠着耍小聪明更加不行,必须伏下身子去,从实务、从细节一步一步做起。只有对泾原路的军事、民政有了总体的把握,才知道要从哪里着手,知道怎么去做。帅臣跟一般的地方知州大不相同,做知州只要照着已有成例便不会犯大错,只要用心做几件事会收获官声民望,帅臣可不是如此轻松。做事情不扎实,能力不行,大战一起会原形毕露。

    定西城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军城,城里虽然也有民户,也有商铺,甚至行商聚集,非常热闹,但这一切都是为军队服务的。徐平不在定西城的时候,这里的事务便由秦州监军王凯代管,民间事务也一样是由帅府按军法裁处,跟秦州大不一样。

    到了城外,王凯早已带了城的将领迎出城门来,一切行礼如仪,迎徐平回帅府。

    定西城并不大,由南门进,沿着心大道行一里多路,便看见帅府。一杆“帅”民旗下是一面照壁,面的字韩琦认得,是徐平亲笔所:“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仁恕而已矣。忠于事而恕于人,遇事不避,迎难而,同袍有难,竭尽支援,可谓军之仁。”

    韩琦看了几眼,记在心里,对面的内容有些茫然。在徐平改秦州军制的争论,韩琦虽然态度模糊,没有公开表达意见,实际心里是反对的。以同年的交情,他支持徐平公开了。在韩琦的认识里,军队应该严阶级,重军法,令出如山。至于在实践这些要求实际根本不可能做到,他是体会不到的,做不到令出如山说明阶级法还不够严厉,军法还不够酷烈。对于武人,无非一个赏字用钱,一个惩字用杀。世间谁不爱钱?世间又有哪一个不怕死?这两点做到了,何愁军不治?

    这是这个年代读人的通病。五代武人当政,用人为吏,现在人当家作主了,事情便反过来,有意地回避吏事,专心做官。做官怎么做?以大道佐君王,只要认准了心那条大道,规劝帝王按王者之道行事,便万事大吉。至于政事的细枝末节,由小官小吏去处理是了,高高在的大臣们怎么能在面花精力呢。

    现在正是一个转折点,以王曾和吕夷简为代表的一代大臣还精于吏事,后面跟来的,除了一个徐平,下一代已经开始以清谈词臣为主了。徐平带的那一批能做实事的官员还处于底层,没有进入决策的心,宋庠、韩琦这些人才是主流。

    严阶级、重军法,对军队重赏重罚,听起来很有道理,理论也可以一直追溯到法家身。实际漫长的历史长河,已经用事实说明这样做是非常不靠谱的,哪怕是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时候,他的军也不是如此的严酷,主将善抚士卒是必修课。

    有压迫必然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越大,人不是猛兽,带兵不是训兽,而哪怕是训兽也不能全靠鞭子。这个道理简单明白,但是有非常多的人不信邪。在底层挣扎的时候怨天尤人,怨的是天不让自己高高在,尤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无能不给自己一个好出身,这种人千百年来不乏其人。他们一旦发达,不用登高位,只要有了一点地位,便把他们曾经痛恨的手段兴高采烈地十倍百倍地施加到别人身。重赏最好只赏自己,下面的人扔一根骨头应该感戴德了。重罚最好是罚别人,把手下的人抽筋剥皮都好,只要自己不少一根汗毛。你想把世间事用最简的办法解决,天会把毁灭这个最简单的结果给你,天地间的事是如此公平,由不得你耍弄自己的那一点小聪明。

    越是战场征伐,杀人如草芥,越是要常存仁恕之心。你如果嫌麻烦把这一点仁恕之心扔掉,用最简的办法解决问题,那天地便只好让你毁灭。

    这是徐平的辨证法,这个年代的庸之道,凡事扣其两端,而得其。这个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得到正确的做事的办法,徐平所求出来的,便是以仁为核心的明之帅。

    :

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 
。938xs。

    进了帅府,照壁后面是两面巨大的镜子。   w w wnbsp;。  。 c o m这不稀,现在很多衙门都会设大镜子,用于整理仪冠,至政事堂,下至县衙,大多都是如此。只是在镜子两边有句话,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入此门来谨遵军令,出此门去善抚士卒。”

    韩琦看了,暗暗点头。此时名将,往往都要如此要求自己,不贪爱钱财,对属下兵将出手大方。只是政策对军队是诱之以利,带兵又要求如此,总有些怪怪的。

    到了帅堂,了茶来,徐平随口问一些现在军的事务。

    王凯道:“自年前张钤辖到川蜀募兵,陆陆续续到两个月前员额已经齐备。现在尚有一万一千多人在整训,等到盛夏,应该能全部整训完毕,分到各军当。”

    韩琦道:“怎么新兵募来,不是直接补到军吗?”

    “当然不是,民与兵千差万别,可不是只看手有没有刀枪的不同。新募来的兵,先要训好,过了从百姓变成兵这一关,才会分到各军当。”既然韩琦提起来,徐平便多说几句。“从民变兵,改变做百姓时的习惯,一切按照条令行事,称为训。这时他们熟悉军的法令、制度,习惯军的日子,初学作战的本领。至于本领好与不好,在这个时候不过多考量,只要会了好。分到各军之后,按照先前训时练会的本领,再多加演练,到纯极而熟,称为练。从训到练,是选从民到兵这一关,再过真正成为合格兵员一关。凡是过不了这些关卡的,不能补入军,或为厢军,或为杂役,军不允许滥竽充数是了。”

    军队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都是有各种训练、作战任务的,新兵补进去,对他们进行培训只是附带。如此一来训练的效率极低,甚至还有老兵欺压新兵,把新兵当奴仆,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弊端。甚至一两年间,还有新兵没有摸过刀枪,没经过战阵的,到了战时只能被充作炮灰。把新兵集起来统一整训,毫无疑问效率高得多,效果好得多,只是对于帅府来说组织和制度相对麻烦而已。定西城这里新兵整训的时间是六个月,特殊情况下会有缩短,但不得低于三个月。这些新兵完成整训,单从作战技能来说,已经完全不逊色于这个时候的禁军,这个年代禁军的训练本来也很松驰。

    新兵集整训,分发各军后再配以久经战阵的老兵作骨干,是秦州几支大军拉起来的基本模式。有了这种模式,才能保证军队规模迅速增大战力基本不降。

    这是跟原来的禁军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迅速扩大规模的军队仍然保持战斗力。以前不管是禁军还是厢军,补入新兵员都是直接把人塞进军,由统兵官和老兵看心情训练,效果不言而喻。一旦没有本部,或者新兵员过多,军队直接失去了战斗力。一种极端的情况是“选募”,即没有基本的骨干和组织架构,临时让某个地方的兵士、义勇和壮丁自己应募,去执行战斗任务。如历史元丰四年的五路伐夏,临时在京师选募了一万五千人,由王正率领赴麟府路作战,基本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兵和民有根本的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