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8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从思想文化上,政治制度上,宋朝已经推开了近代化的大门,只是这扇大门最后被残酷地关上了。从董仲舒对儒家理论曲改阿附,为汉武帝采纳,在秦始皇完成对中原大地的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完成了文化的统一,才真正形成了汉文明。先秦时代,是类似于欧洲古罗马之前的古希腊时期,不过汉文明的延续更加完整,更加有序。

    千年之后,人们还是经常回想起那个夜晚。

    寒风呼啸着吹过冰冷的土地,异族的铁骑让大地在颤抖,雪亮的马刀如闪电一般划破黑夜。人们在苍茫的大地上无助地奔逃,老人倒下了,孩子倒下了,女人倒下了,他们被异族的铁骑碾成肉泥。人们在夜色中无助地奔逃,不知逃向何方,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的求生之处。前方没有路,回望挥舞着钢刀的敌人,他们只有绝望。

    千年之后,人们还是无法从那一天的恐惧和耻辱中走出来。

    趾高气扬带着大军赶来的敌人,与自己有着同样的祖先,要来灭绝自己的军队中,有很多人与自己有同一个祖先。他们骄傲地穿上了异族的服装,说起了异族的语言,拿起了刀为异族前驱。面对着自己的祖先延续下来的文明,毫不犹豫地挥起了屠刀。

    汉人的文明,随着屠刀的落下,随着无数人奔向大海,葬身鱼腹,灭亡了。

    一个人生于世间,除了自己的血肉之躯,还有灵魂。一个文明除了繁荣富庶,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各种进步,还有一个灵魂。

    在那一夜,汉文明的血肉已经抛洒在了冰冷的土地上。

    在那一天,汉文明的灵魂,这个巨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个巨人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失去了自己的庇护后,无助地挣扎。他一次又一次地试图站起来,要给自己的血脉以庇祐,一次又一次无力地跌倒。

    是因为自己的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恐惧。是因为自己的错,让孩子们感到了耻辱。

    因为自己错,让孩子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他充满了羞愧,只能在血泊中无力的挣扎。

    明朝为什么会从宋朝退回到家天下?不是因为皇帝的贪婪,也不是大臣们的愚蠢,而是来自于文明内心深处的恐惧。对外坚决不妥协,不媾和,是因为对这样做的宋朝倒下的恐惧。对内不调和,是因为来自于宋朝倒下的恐惧。唯有跟那个时候做的不一样,才能再不会倒下去,才能在祖先的耻辱中显示自己的骄傲。

    为什么再一次面对外族的铁骑,他们中的很多人主动参与了进去?不是因为他们的蠢和无耻,而是来自于文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耻辱。

    那个血泊中的巨人,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当年错在了哪里。不是因为孩子中有人错了,不是因为有人愚蠢,不是因为有人无耻,不是因为有人贪婪,是因为自己错了。孩子们的错只是自己的错,可以放下了,可以离开恐惧和耻辱的支配。

    然而孩子们总是捂起耳朵,固执地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要你了。他们用双手蒙起自己的眼睛,骗自己,世上本没有这样的巨人,一切都是骗人的。

    巨人躺在血泊中,看着任性的孩子们,有些无奈,却又满面慈祥。

    当再一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被耻辱支配的人们,再一次去拥抱了敌人,宁愿忍受敌人的百般凌辱。因为祖先留下来的文明记忆中,这样做的人活了。

    当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们站了出来,挺起胸膛,面对敌人冰冷的刺刀。血流满了大地,英雄们踏着鲜血,前赴后继地走向了与敌人战斗的前线。他们记起了那一天巨人倒下的恐惧,他们要用自己的身躯,庇佑身后那个血泊中的巨人。因为那个虚弱的巨人,是自己祖先的荣光。

    那一刻,巨人羞愧得不能自已。他的眼中闪出了光茫,他看见了自己站起来的希望。

    那满地的鲜血,那山河破碎的大地,就是文明再起的曙光。只有摆脱了恐惧,洗刷了耻辱,才能真正地吹散千年的迷雾,扶起那个血泊中的巨人。

    当那个巨人重新站起来,汉文明将再次复兴,开启一个伟大的时代。

    为什么在国力蒸蒸日上,前途光明的时刻,还是有很多人毅然地离开自己的祖国,去拥抱别人?他们还在被当年的恐惧和耻辱支配着。为什么在一天比一天更好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身在这里,心在那里?他们还在被当年的恐惧和耻辱支配着。

    历史放在那里,为什么要在里面的兴亡当中,固执地找出哪一个是坏人,哪一个是好人,哪一个是朋友,哪一个是敌人?因为还在被当年的恐惧和耻辱支配着。

    为什么要固执地相信宋朝亡于以文制武?为什么要固执地相信宋朝是一个天下动荡一无是处的王朝?还在被当年的恐惧和耻辱支配着。

    只有真正摆脱了把历史上的人,戴上一个好或坏、聪明或愚蠢、无私或贪婪之类的面具,强行用人性来解释之后,才能真正看清历史。

    因为在去除天命之后,我们的祖先曾经去向人性中寻找天下治乱的规律。寻找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就是我们还没有从祖先留下的束缚中走出来。

    只有摆脱了这种被恐惧和耻辱支配着的情绪化,才能找出历史宝藏的钥匙,打开的宝藏的大门,发现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个过程,就是思想启蒙。利用这些财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就是文明复兴。

    欧洲的文艺复兴打开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宝库,唐宋的儒学再兴打开了汉朝和先秦的文明宝库,推开了近代化的大门。只是这次汉文明的复兴,倒在了半路上。

    新党和旧党的争执,很多就在人的性情上,由此发生出来各种各样的政策争吵。比如道德教化,比如家庭伦理,比如该不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拨开历史的迷雾,就会发现徐平前世的那个第一大国,两大政党,依然是在这上面争吵。

    血泊中的巨人挣扎着试图站起来,孩子们拿出三字经和弟子规来羞辱他,巨人羞愧地低下了头。巨人还是想站起来,孩子们又拿出忠孝妇德来羞辱他,巨人已经羞愧难当。巨人茫然地躺在血泊中,不知道孩子们会在什么时候听自己的声音,看自己一眼。

    天都山下,徐平一夜惊梦,偶然听见了祖先微弱的声音。他踏过满地的鲜血,走过布满白骨的大地,一回千年,看见了那个血泊中的巨人。那一刻,他泪流满面,这血泊中就是祖先的荣光。从那一个时候起,他放下了前世带来的被恐惧和耻辱所支配的情绪,放下了对异族的怨恨。因为他知道巨人的倒下,不是因为出了哪一个坏人,或者是出了哪几个坏人,甚至不是因为敌人的凶恶。他从巨人羞愧的脸庞上,读懂了只是巨人自己错了。

    徐平把被孩子们抛弃了的巨人扶起来,与自己一起回到了一千年前。在这个世界他将跟巨人一起,带着缔造巨人荣光的欧阳修、张载、李觏一众学者,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众能臣,打开一扇门,走出一条路,迈向光明的未来。

第25章 廷辨() 
庆历二年春正月庚戌日,初五,赵祯御文德殿,大早朝。

    正殿早朝,更多的是礼仪性的,在京官员,无论匣务不匣务,全部上朝。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在所有官员前露面,表示自己身体正常,国家运转正常,避免猜疑。在这种大早朝上面,原则上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奏事。这样做的制度意义,是表示朝廷大政没有被皇帝身边的人把持,真有意外,可以在大朝会上当众揭穿。当年宫中失火,吕夷简一定要让刘太后请赵祯出来露一面,才肯带着百官离去,便是出于这个原因。

    徐正站在角落里,都看不到儿子站在哪里,心里还是无比的自豪。小时候不成器天天闹腾的那个混小子,谁能够想到有今天,站在了百官的前头。上朝前知道自己的位置看不到儿子在哪里,徐正特意打听过了,徐平的班位在赵元俨和晏殊之后,百官第三位。

    赵祯升座,群臣行礼如仪。起居告谢毕,轮班奏事。

    前殿一般不议大事,因为这种大朝会礼仪繁琐,时间紧张,参加的官员又太多,大事议不清楚。议的多是日常事务,大臣上前禀奏,赵祯可与不可,不能决定的由小黄门把奏章收入袋中,带回宫中处分。政令必出中书敕令,疑难大事赵祯一个人也决定不了。他冒然一个人做决定,手诏被宰相给退回来,不是什么好事。

    明朝之后不设宰相,哪怕后来出现大学士,清朝出现军机大臣,实际行使相权,也都不是宰相。没有政令必出中书,只能用敕,军令必出枢密院,只能用宣命这两条,权臣的势力再大,哪怕能决定皇帝的生死,宰相也不是政权决策班子中的一分子,而只是皇帝的下属。宰相班子是国家实际的治理者,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第一班宰臣,晏殊和徐平带几位参知政事上殿。奏的都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主要是徐平将要使要的官员职的升迁,如叶清臣进龙图阁直学士,李参直史馆,诸如此类。

    第二班枢密院,吕夷简带枢密副使上殿,奏西北的军事安排。

    第三班三司,程琳带三司副使上殿,奏今年的财政安排大略。

    第四班开封府,任布上前奏春节期间开封城内事。

    第五班审刑院,宋庠上前奏讼狱。

    自西北乱起,前殿奏事只有五班,五班奏毕散朝,不能超过辰时。大朝会御史中丞要监察纪律,是不上殿奏事的。

    最后礼仪性地问群臣有无别事要奏,众人都已经准备退朝了。

    正在这时,排位极靠后的司马光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捧笏抗声道:“臣司马光,请与集贤相公廷对!相公欲一道德,此根本大政,关万民疾苦,天下兴衰,不廷对,何以服百官!百官不服,何以临百姓!”

    赵祯已经要起身了,只好又坐了下来,看了一眼下面站在前面的徐平。

    徐平神色淡然,捧笏出列:“臣愿对!”

    此话一出,准备走的百官精神一下子提了起来,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就踮起了脚。

    廷辨是宋朝对政治大事的讨论方式之一,而且是最激烈的方式,除非是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大政,不然不用。这是一场由在殿内的朝臣全部参加的大辨论,涉及到的人多,讨论的事情特别重大,观点也尖锐,大多数廷辨都会从早到晚。甚至思想争论激烈的时候,一次不行,在短时间内多次进行。

    廷辨这种大事,大多数的官员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

    用徐平前世的政治制度比较,这就是执政党内部关于国家根本大政的大辨论,议会制国家的议会辨论,一党制国家统一思想之时的大讨论。

    一道德,就是统一政治立场,确定政治原则,统一思想。这么大的动作,没有人反对是不可能的,徐平早有准备。徐平携西北大胜的军功回朝拜相,很多人慑于威势,在榜文帖出来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前,没有站出来罢了。今天不廷辨,早晚一天会廷辨,要一道德这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官职尚低微的司马光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不出徐平意料,历史上王安石一道德,就是他反对得最激烈。

    一道德不是逼官员站队,如果最后搞成官员站队,一道德实际上就失败了。这就是思想的大辨论,不辨明白,强行推下去是没有用处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在一道德的时候实际上是失败了,他强行推下去,立新学,以新学取进士。让满朝官员站队,与自己思想相同的就用,不相同的就贬。最终的结果,是造出了一个旧党,最终上台来斗他。

    政治立场、政治制度、政治原则、施政举措不是凭空来的,都有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文明的特性。如果没有找出这个逻辑,就说明文明还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

    这个年代决定着政治的逻辑,就是韩愈和柳宗元的性情之论。

    当天命破除,人必然会问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看待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用相反的办法做。这是人的必然,离了天命,人要从自己找逻辑。

    文艺复兴欧洲文明从神权中解放出来之后,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一场关于人性的大讨论。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些名词,徐平前世听起来高大上,觉得洋人怎么会这么厉害,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中国的文明怎么这么落后,就不去想这些问题,尽是搞些仁义道德天理伦常之类虚假欺骗人民的东西。但是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一切,真地引入中国来了,纵然精英再是引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