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9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衍道:“既如此,宰相为何让三司让这一部分产业于汇通社呢?”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此言,因当时之国为一姓之国,天下为一姓之天下,故有此言。到如今,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此言已时过境迁。此时君与民何如?民为水,朝廷为鱼,鱼无水则不活。三司放一些产业于民间,是放水也,放水于民,以养朝廷。若三司之产业尽为官营,则与民隔绝,所谓自绝于民必无活路。此产业三司有,民间亦有,相互学习,相得益彰,才是长久之道。”

    官营企业不一定就效率低,民营企业不一定就效率高,实际上经营得当,民营企业很难与官营企业相比。不过没有民间产业,官营产业会越来越倾向于关起门来过日子,便如现在的禁军一样,慢慢就朽坏了。徐平之所以让三司向民间让利,不是因为体制,也不是因为效率和管理问题,纯粹就是保持经济上的官与民的交流。当民营占的比例过大,威胁到产业发展前途的时候,反过来操作,同样非常正常。

    徐平前世,国营企业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与社会隔绝,慢慢发展到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文化,发展到世袭接班,失去了社会的责任感,最后一塌糊涂。至于归结为体制问题,或者有些人认为的国营就是不行,国营就要全部卖掉成为私营,纯粹是有人想吞掉公利为自己的私利编出来说说而已。很多国营企业,保持了所有权不变更,充分进入市场竞争,反而发展得很好。不管是工人待遇,还是产品质量,国营的都不差。

    先是为了争取这个小圈子的支持,让他们关起门来,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团伙,由此失去了圈子之外人民的人心。无法收拾了再一下子全部砸烂,把这些人一脚踢开,又失去了这些人的人心。这样的权术手段,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留下全社会在经济上离心离德的恶果,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擦干净屁股。

    一旦失去了人心,制度和经济上投入再大也难见效果。徐平前世,很多国营厂矿为主的城市,衰落之后怎么救都救不过来。不是资源不够,也不是办法不对,而是那里的人已经被骗得惨了,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投钱过去,他们不是想办法去发展,而是怎么把这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至于以后,以前的经验告诉他们,不能想以后。

    公天下,政权和人民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水里没有鱼就是一潭死水,鱼离了水就不能存活。所以徐平让三司让渡产业,是为了向民间放水,来养活三司的这些场务。至于经营的好不,场务的效率,甚至产品的质量,孙二郎那些人比三司场务还差得远。

    这才是发卖官营场务,让渡三司场务利益的意义,私营比官营有效率,那就是说出来有个说法而已。资本主义的根本,是认为经济活动中只存在他们讲的理性自然人,即人人自私,一切都为了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刚好相反,认为经济活动中只有社会性的人,所以才以公有制为基础。

    有前世的经验,徐平便就知道这两个极端哪个都靠不住。还是政权与百姓,互为鱼水交融在一起,比较接近实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针对那个年代说的。家天下的时代,有主有客,统治者这样认识是对的。不是家天下,到了公天下的时代,那样讲就不符合时代现实了。

第73章 点将() 
    旁边大杨树上的蝉虫扯着嗓子没命地叫,明晃晃的太阳下一丝风都没有,大地像被烧红了,燥热难当。周围没有飞鸟走兽,就连天上的云彩都躲了起来。

    大名府外的点将台上,赵祯一身朝服,站在烈日之下,脸色惨白。

    徐平率一众文臣武将立于赵祯身后,无不满身大汗,喘口气都要费极大力气。徐平感到自己有些恍惚,冲天的军乐声好似飞到了九宵云外,听也听不到了。

    好不容易等到宣礼官高喝暂歇,台上的君臣全都出了一口气。

    回到凉棚下坐定,小黄门拿了冰水给赵祯喝了,又悄悄用布巾包了几块冰给他,让他放在额头,尽尽去一去暑气。喝过了冰水,把裹着冰块的布巾在脸上擦了一遍,赵祯重重出了一口气,好似重新活过了一般。

    见徐平在自己身后坐下,赵祯低声道:“宰相,天气实在炎热。再没风来,朕要撑不住了。实在无法,不如让众将士暂歇,等太阳落山,重新开始可好?”

    徐平低声道:“众将士恭迎陛下,士披铠,马具装,群立于烈日之下,更加辛苦。将士不言,陛下怎可畏难而退?朝廷欲得众将士之心,说不得,陛下今日只好辛苦些。”

    赵祯叹了口气,再没力气说话,只是坐在那里喘气。

    皇帝北巡,河北众军恭迎,在大名府外聚集了近二十万兵马。加上赵祯带来的十几万人,大名府一带现在有禁军近四十万之众。进城之前,赵祯要在这里点兵,接见来自河北各军的将领。外地驻军是选人来的,对于很多下级军官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皇帝长什么样,分外隆重。暑天不出兵是有道理的,这个天气,全身戎装,不管是对于点将台上的君臣还是台下的将士,都是一种折磨。

    赵祯此次北巡没有带齐全部仪仗,礼仪性的色彩弱一些,真有几分亲征的架势。围在台下的几千人,看着人马具装,实际身上不是铁甲,而是布绢制成,只有个样子。这是赵祯礼仪队伍的一部分,兼作护卫,及弹纠纪律之用。

    太祖和太宗都是带兵打过仗的,是马上皇帝,他们出征,自己掌军权。太宗比太祖差一些,喜欢从宰执中选几个听话信得过的,作为自己的参谋班子。到了真宗皇帝,亲征时的指挥权就到了宰执们手中,皇帝仅仅是备位,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一如寇准当年在澶州,此时的军权是掌握在徐平的手中,赵祯的活动是他带着宰执安排的,赵祯并不能自己决定要干什么。赵祯的身边,只有几个高级内侍和小黄门,不能向外发布命令,一切军令必须经过宰执发布出去。哪个内侍敢不经过宰执,直接把赵祯的命令带出去,徐平会毫不犹豫地斩掉。这是基本的政治纪律,事关国体。

    当然,这个时候的宰相是没有篡位可能的,军令出去必须有全部宰执和皇帝赵祯共同签署,否则无效。能把所有宰执控制住,还要掌握整个指挥体系,还要隔绝皇帝,有这个能力并不需要等到这种时候篡位。大军之中,君相起了冲突,死的肯定是宰相。

    今天在这里见河北众将,对建立赵祯的威望,收拢河北军心至关重要,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今天能够坚持下来,赵祯此次北巡就完成任务了,后面的事情自有宰执安排。

    赵祯身子肥胖,烈日之下实在难挨,头上虽然有伞,却挡不住滚滚热浪。一边的徐平看着赵祯脸色发白的样子,一直担心他坚持不下来,晕倒在点将台上。

    真晕了,那也不能下点将台。让河北将士看一看,皇帝可以吃这种苦,来见他们,足以鼓舞数十万禁军的士气。士气有了,军心齐了,后边的军制改革少费无数力气。

    徐平任由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面沉似水,一丝不苟。程序已经议定,操作由专门的礼官指挥,从皇帝到大臣,就是按照剧本在点将台上认认真真演一遍。

    政治活动的仪式性,跟演戏其实有相通之处。不过是在戏台上,演员是按照剧本去演一个人,而在政治的舞台上,官员是按政治规矩去演一个身份。演员只要演得象,可以一边演一边骂自己的角色,官员却要演得真,让自己真正成为那一个角色。

    在这个时候,认识到自己只是在扮演,从而嘲笑投入感情的官员为愚昧的人,并不是智慧,最多只是有些小聪明而已,上不得大台面。在政治仪式中真正投入的人,才可以当得起政治家,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理解政治的真谛。

    看身边的杜衍须发皆白,云淡风轻,脸上一点汗都没有,仿如神仙,徐平心里暗暗叹气。人和人真是不一样,杜衍四十岁须发皆白,看起来是早衰,实际上身体健康得很。在这个时候反而是徐平这些年轻人,比不得他能够坚持。

    站在台上的礼官再赞,赵祯带着群臣再次走上点将台,俯视下面诸将。

    现在参见的是真定府、保州、雄州一带前线将领,分成数批上前,向赵祯行礼。在台上其实听不见这些将领说的话,也看不清他们的面目。明晃晃的太阳让人眼晕,燥热的空气让人头脑发昏,豆大的汗珠从身上冒出来,赵祯浑身像跟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强咬牙关站在那里,依照先前拟定的说辞向众将慰劳,赵祯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发抖。

    后面的徐平看见,不由心里发紧。赵祯要倒也要见过了前线将领之后,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不然剩下未见的将领还要折腾一回。被皇帝接见,亲**劳是将领非重要的荣眷,特别是这种场合,比在京城入宫接见还要重要。

    正在这时,天边飘过来一片云,挡住了炙热的太阳。凉风突然就起来了,点将台上所有的人都暗自出了一口气。随着风刮过,各种汗味飘散在人群中,味道有些难闻。

    站在徐平身边的明镐低声道:“再有不到一个时辰,暑气就该退了,那时当不至于如此燥热。桑怿、景泰等大将那时面君,而后圣上赐筵,可以从容应对。”

    徐平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明镐出任签署枢密院事后,景泰从河东路调来做宣威军的副都指挥使,由京西转运使杜杞换武职,去做高大全一军的副都指挥使。随着军制改革的进行,禁军的地位在变化,一些有武略的文臣转换武职,进入改制后的禁军之中。

    明镐从副都指挥使直接为执政,对于百官转变观念,也有重要作用。

第74章 再坚持一下() 
    赵祯两腿发抖,由两个小黄门搀着回到位子,一屁股坐下,只是喘气。一边的内侍看不是路,忙取了冰包起来,放到赵祯的额头。

    徐平轻步走上前,低声问道:“陛下身子可还好?”

    赵祯轻轻叹了口气:“若是天气再如此炎热,朕只怕是真撑不下去了——”

    徐平抬头看了看天空,道:“陛下贵为天子,自有天意庇佑。看天上来了云,遮住了烈日,又起了风,不似刚才那么能挨了。下面见驾的边关大将,见过之后赐宴。”

    赵祯有气无力,只是点了点头。喘了一会气,接过冰镇的酸梅汤,只是不住地喝。

    徐平回列,陈执中低声道:“相公,看官家脸色惨白,两腿发抖,有些挨不住。如果一个不好,官家倒在点将台上,相台只怕要对天下悠悠众口。”

    徐平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赵祯身体真地出事,自己自然逃不掉责任,各种各样的指责只怕都会接至沓来。但那又怎么样呢?今天虎头蛇尾,会让河北将士失望,后面很多事情就不好做了。登高接见臣民,就是皇帝最重要的职责,赵祯总不能当逃兵。

    从周朝一脉传承下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皇帝最重要的就是仪式作用。真正处理政事自有大臣,皇帝只要选好人,遵从礼仪完成各种仪式就好。哪怕强如秦始皇,也一样把政事交给宰相大臣,他只是参与决策而已。

    仪式作用不可小视,最早自然是出于对天的敬畏,皇帝诚心参与。哪怕后来天命已经从政治中消失,也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帝王恭恭敬敬地参与这些仪式,本身就表明了对政权制度的尊重,才能够让臣民尊重政权的制度。虽然总有自恃小聪明的人,在人群中暗搓搓地指指点点,对别人说不要把这种事情当一回事,台上的人是在骗老百姓。但只要统治者正心诚意,臣民又不是瞎子,当然看得出来应不应该当真。

    皇帝的英明神武没那么重要。徐平前世有一种风潮,喜欢把历史上这个皇帝那个皇帝称为什么大帝,描绘成个个精通权术,翻云覆雨间掌控朝政,好像这才当得上英明。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耍弄权术的帝王,往往失去的就是臣民人心。没了人心,什么聪明才智权术阴谋都没有用处。最喜欢操弄权术的清朝前期几个皇帝,虽然有人吹成什么盛世,什么千古一帝,实际上什么样子呢?老百姓又不是傻的,很快就离心离德,一个数千年的文明古国,仅仅两百年,就折腾到天下百姓个个如行尸走肉一般。

    心术不正,权术就是笑话。皇帝也是人,真当自己是神,没人陪你疯。

    政治到了一定高度,本质上研究的就是人性,人到底是什么。人认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