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不用他说,所有人都知道。正是因为县城兵力无法调拨,濮阳的兵力才如此之少。

    桥瑁亦是皱眉,不悦地说道:“此事我等早已知晓,汝可有方法解决兵力不足之事?”

    “兵力不足,难道不可以募兵?如今陛下大赦天下,很多盗贼罪行虽然被赦免,但是仍旧没有粮食度日。长此以往,这些人必定再次铤而走险,投身为贼,甚至还会加入黄巾军。”

    “若郡守大人能够发榜招募义兵,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必定闻风而动。如此,不仅可以获得兵源,还能间接削弱黄巾军的实力,何乐而不为?”

    招募兵卒,众人何尝没有想过?然而没有诏书擅自募兵,这可是大罪,是以众人一直没有提起。

    桥宇看着众人脸色,就知晓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诸位的担忧我何尝不知?然而事急从权,再说,我们只是招募义兵,并非兵卒。”

    说道‘义兵’二字之时,桥宇故意加重了语气。

    郡守府众人,全都是老奸巨猾之辈,闻言眼睛都是一亮。

    ‘义兵’可以说是百姓为了大义,自动帮忙杀贼,而且只是管饭,并无军饷。

    从古至今,战争时候,征收城内百姓充当义军守城之事,亦不鲜见。日后朝廷若是问罪下来,也能推脱。

    “此计大善,如今流民众多,只要能够供给食物,报名者必定络绎不绝。”郡丞闻言,大喜过望。

    尉曹掾史却皱着眉头,满脸忧愁地说道:“招募义兵固然可以,然何人能够统领?自从兵曹掾史吴丰被杀以后,郡国兵群龙无首,便如一片散沙。”

    招募流民当做义兵固然可以,若是统领之人不能让他们屈服,与黄巾军作战之时,很可能会一哄而散。

    众人闻言,亦是不语。

    郡中并无擅长兵事之人,吴丰虽说是买来的官,却也是一个正宗的武将,他被陈旭杀死以后,换了一个不懂兵事的人接替他的位置,这人比起吴丰更加不堪。

    而且,若是招募来的义兵,让有官职的人统领,一来唯恐义兵不服,二来朝廷日后若是追查,也是不妥。

    “某荐一人,必可担此重任。”桥宇挺身而出。

    桥瑁闻言大喜,急忙询问:“我儿所言,是谓何人?”

    “此人姓陈名旭,字文昭,有万夫莫当之勇,东郡无人不知其名。更兼其熟读兵法,素怀忠义,定能担此重任。”

    桥宇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居然推荐这个杀死前任兵曹掾史之人担任义兵首领。

    陈旭的本事,桥瑁自然知道。

    陈旭躲到睢阳的期间,桥瑁还经常写信询问桥玄身体如何,桥玄的回信中对陈旭非常推崇,说只要陈旭经过磨练,必定会成为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将才。

    桥玄看人的眼光,桥瑁从来不会怀疑,但是陈旭毕竟杀了张其一家,若是让张恭知道陈旭在他手下做事,又怎会善罢甘休?

    再说,前兵曹掾史吴丰就被陈旭所杀,若是启用他,一千多郡国兵又会怎么想?

    见桥瑁与众人沉默不语,桥宇大声说道:“陈文昭杀人只为义字,乡人谁不称赞?陛下现今大赦天下,他便是无罪之身。如今黄巾叛乱,正是用人之际,还请郡守大人三思。”

    桥宇与陈旭相交莫逆,一直想为他谋个前程,如今既然有如此好的机会,他自然竭力推荐陈旭。

    “荒谬,此子虽勇,然他出身贫寒,又怎会熟读兵法?”

    郡丞为人比较正直,虽说陈旭杀掉张其一家,使他非常佩服,但还是不相信桥宇之言,直接出声反驳。

    桥宇闻言,有些无言以对,他总不能说,陈旭杀人后被他藏匿家中,然后熟读兵书吧?

    衡量了一下其中的得失,桥瑁仍然决定启用陈旭。

    毕竟,若是无法守住东郡,他的罪责肯定不小。

    再说他本来就与宦官势同水火,再被他们记恨也没有什么,至于郡国兵那里,就让陈旭自己解决吧。

    既然桥玄对陈旭期望如此之高,想必他有些过人之处。

    想通这些,桥瑁当即出言:“我最近才得知,陈文昭逃逸之后,乔装打扮、隐姓埋名去了睢阳,不知怎么就被我的伯父看重,倾囊教授兵法。直到大赦天下以后,陈旭才将真实身份告知伯父。”

    桥瑁说完之后,在座众人脸色各异。没有一个人会相信,陈旭隐姓埋名被桥玄看重的鬼话。

    他们只是没有想到,藏匿陈旭的居然是他这个东郡太守。然而在座之人都是桥瑁党羽,虽然知道其中猫腻,却也没人说破。

    “陈文昭被桥公看众?”

    陈旭被桥玄看众之事,他们都感到稀奇。

    桥玄名声极大,曾经还位列三公,他看人的眼光之准,天下皆知。既然陈旭被他看中,说明他必然有过人之处。

    “不错,伯父来信,竭力称赞陈文昭,说假以时日,陈文昭必将成为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就连他的字也是伯父所取。”

    “伯父曾言,如今天下混沌,给他取字文昭,就是希望他能以文安邦,以武定国,如同旭日东升一般,为天下带来光明,以壮我昭昭大汉之声威。”

    听闻桥玄如此夸赞陈旭,在座众人尽皆变色。

    桥玄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若果真如此,陈旭就值得他们重视了。

    “既然蒙桥公如此称赞,此子定然不凡,征辟他为义军首领,可也。”郡丞出言说道。

    他为人虽说比较正直,但还是有些门户之见,之前见陈旭出身贫寒,还有些轻视。

    如今既知陈旭被桥玄看众,还让桥玄倾囊教授兵法,就算得上是桥玄的半个弟子。

    如此一来,陈旭绝非外人,他的身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拒绝。

    众人都不反对,只有长史问道:“我观黄巾动静,不日便有可能攻城,要请回陈文昭,来回恐怕要十数日之久。若在此期间,贼人攻城,却是奈何?”

    “哈哈,此事何难?三日前文昭就回到濮阳,处理完村中事务,不日便会过来看我。”

    桥宇见终于可以为陈旭谋个前程,大喜过望。

    陈旭回到陈家村,虽说一开始忙着村中之事,没有来探望桥氏父子,却让人给两人通过信,还带回来了一封桥玄的书信。

    就在此时,一个桥宇的随从出现在门口,向桥宇打了个手势。

    桥宇出去,随从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桥宇顿时面露喜色。

    转身回到郡守府,桥宇对众人说道:“不曾想文昭刚好过来看我,容我先失陪一下。”

    言毕,桥宇就急匆匆地跑了出去,一个多月不见,他也甚为思念陈旭。

    “诸君,既然决定征辟陈文昭为义军首领,我等不妨出去迎接一番,毕竟破贼之事,还要仰仗文昭。”

    桥瑁知道自己伯父看众陈旭,再加上陈旭也算得上是桥氏的门生,就想要多多提携他。

    众人闻言,都没有拒绝。

    他们虽说位高权重,陈旭跟他们比起来相差甚远。然陈旭前番杀掉张其一家,本就闻名州郡,令士族刮目相待。

    而今更是被桥玄看众,成为桥氏门生,如此便将与众人同殿为臣。再加上还要仰仗陈旭抵抗黄巾,所以就跟随桥瑁一同出去。

    他们也都都想看看,能被桥玄竭力称赞之人,究竟如何。

30。第30章 缺粮() 
陈旭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有些混乱。原本他只是想去看望桥氏父子,却不想莫名其妙地被征辟了。

    更让他费解的是,郡国里面的官吏对他居然如此热情,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在陈旭看来,自己只是一介莽夫,就算杀掉张其一家有些名声,但是他出身贫寒,注定不会让这些郡国官吏高看一眼。

    却不想,他们居然如此客气。

    不管是前世的陈旭,还是这世的陈旭,都不太了解士人之间的事情。

    大汉帝国那些所谓的名士,从何而来?要么有真才实学,著书立传;要么被德高望重之人看重、夸赞。

    第一类的名士,几乎全是当代大儒,满腹经纶,为士林所敬仰。诸如郑玄、蔡邕(yong)之流。

    后一种多为士族后辈,他们的先辈为了自家子孙的前途着想,往往会和其他人互相吹捧。

    被有名声的人夸赞多了,这些人自然就会出名。

    当然,真正名声极大之人,也不会胡乱吹捧某人,若是被吹捧之人并无真才实学,不仅被吹捧之人会让他人嘲笑,甚至还会连累夸赞他的人名声受损。

    所以那些因为他人夸赞而出名之人,纵然有些水分,亦不会相差太远。

    这些郡国官吏,他们并非敬陈旭勇武,也不是敬他敢于杀掉张其一家,他们敬的是桥玄对陈旭极高的称赞。

    桥玄曾位列三公,能文能武,就连大儒蔡邕都曾被他征辟,出任河平长。

    他从不随便夸赞别人,就连自己的族子桥瑁、族孙桥宇,也从未称赞过一句。

    但凡被桥玄称赞过的人,全都名副其实,假以时日,必能成就大器,这点从史书上桥玄称赞曹操,就可以管中窥豹。

    正是这个缘故,众人才对陈旭刮目相待。而桥玄的赞誉,更是让陈旭日后受益终生。

    陈家村内,喜气洋洋。

    平日里,虽说村中粮食存得不少,村人们还是不敢随意浪费。今日陈家村却杀猪宰羊,毫不吝啬。

    众人知道陈旭被征辟为义军首领之后,全都喜笑颜开,陈旭若能有所成就,整个宗族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大家推杯换盏,妇女们还唱起了乡间小曲,一直闹腾了一天。

    夜晚,族人们各回各家,陈旭家中却聚集了不少人。

    陈旭、陈静、陈虎、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全都在此。

    “如今朝廷**,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是因为活不下去,才参加黄巾军,我并不想与之为敌。”

    陈旭环顾四周,叹息一声,继续说道:“然,桥氏与我有恩,若不报之,必使世人唾弃。”

    屋中几人闻言,皆静默不语,陈家村若非有陈旭,现在可能也会和那些流民一般吧。

    况且,他们对于太平教并不排斥,很多家庭都曾经受过太平教的恩惠,就连陈虎母亲亦是如此。

    见众人如此模样,陈静起身,昂然说道:“如今世道,十常侍把持朝政,士族、豪强掌控地方,并购田地、私藏家奴。一旦灾荒四起,非为权贵,何以为生?”

    “如今天赐良机与大兄,若不趁此时机,统领义军,杀贼立功,岂不可惜?贼人虽是流民,却已造反,反国之贼人人得而诛之,大兄为何如此妇人之仁?”

    陈静一番话下来,屋中几人脸色各异。

    陈旭脸色愕然;陈虎欲言又止;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则是暗暗点头。

    陈静能如此说话,并不稀奇。

    他有大志气,功利之心颇重,为了让陈旭名扬州郡,甚至不惜烧掉自己族人的田地,更不用说那些毫无关系的叛贼了。

    陈虎母亲受过太平教恩惠,他虽然鲁莽,但也懂得知恩图报,有所犹豫亦在情理之中。

    只有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的态度,却让陈旭觉得匪夷所思。

    受到后世的影响,陈旭有些妇人之仁在所难免。

    老里魁他们正是处于这个时代的底层,知道生活的艰难,才想要获取功名利禄,好摆脱如今低贱的身份。

    ‘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不管哪个时代,人们皆有追逐功名之心。

    更何况在这些人眼中,大汉帝国几百年的威严深入人心,黄巾军即使造反,亦不会成功。

    若能在此期间捞些战功,亦可封荫庇子。

    陈旭心中却很纠结,那些黄巾军,若非实在活不下去,又怎会去造反?不是造反之人有野心,而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让他去杀这些被逼无奈,才去造反的流民,陈旭委实有些不愿。

    心中挣扎了良久,最终,陈旭还是带着陈虎、陈静,以及七十九名村中武艺超群的汉子,前往濮阳城就职。

    这七十九名汉子,有一半是陈家村本族子弟,另外一半是招募来的流民。

    此时此地,他毫无选择的余地。

    这时讲究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之人讲究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桥氏有大恩于陈旭,他若不知报恩,必让天下人唾弃。

    陈旭并没有带陈青一起过去,他担任义军首领之后,难保黄巾军不会狗急跳墙,派兵前来攻打陈家村。

    陈青素来稳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