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庆见到允熥被人扶着,顿时很惊讶地说道:“大侄子,你这是怎么了?”

    敏儿也问道:“爹,怎么你会要人扶着?”

    思齐就不一样了,并非公主的她一向是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才会说话,所以一下子现了熙瑶没有悲戚之色,顿时知道允熥没什么事情。不过她不能表现出来,所以稍微慢了一点之后也说道:“舅舅你怎么了?”

    允熥很欣慰啊,她们三个还比较关心他,说明这都是好孩子嘛!

    然后允熥笑吟吟的说道:“我没事,只不过是腿麻了。”

    允熥随即带着三个小孩来到休息的殿阁,与她们说了会话,腿就不麻了,毕竟之前从谨身殿到乾清宫也是有段时间的。

    允熥随即带着她们去吃饭,饭后让宝庆她们三个回去休息了。

    等着她们三个走了,熙瑶对允熥说道:“看你!不让我管着敏儿,现在宫里的下人都怕她了;思齐本来是好孩子敏儿和宝庆带的也整天捣乱。”

    允熥笑道:“让人怕,总比让人看轻的好,咱们家是皇家,不是谁也惹不起的小老百姓,这有什么的!”

    =

    朱棣回到燕王府,把自己的几个亲信都叫过来,对他们感慨到:“今日陛下确立了实封之制,看着尚炳,朱楩,朱松他们三个以后就是独立的先帝了,以后可以在封地立社稷了,心中羡慕啊!”

    张玉安慰道:“殿下,以后陛下一定会册封殿下为先帝的。”

    道衍却又泼冷水了:“殿下,我看陛下很是顾忌殿下,恐怕不会册封殿下为先帝。那岂不是让殿下潜龙入海了!”

    张玉因为自己的儿子在中央,不便于说话;好在朱能和他的观念一样,所以朱能说道:“大和尚,你是又要劝说殿下造反了吧!”

    “且不说你说的对不对,就算你说的是对的,那么若是造反有几成成功的把握”

    “北平西边是宣府,谷王殿下不足为虑,但是东边是宁王和辽王,俱是劲敌。殿下之兵,不过是燕王三卫五万余人,其余平日听殿下节制的卫所怎会听从?怎能敌宁王,辽王的十几万大军?”

    “要说他们会转头帮助殿下就更不可能了,不说三家加在一起也未必比得上朝廷,单是他们有封国之望,就绝不会帮助殿下。”

    这个道理很简单,朱植、朱权与朱棣联手也未必打的过朝廷,那封国自然没戏了;就算联手打的过朝廷他们也不会和朱棣联手的。真要是打赢了,岂不是证明藩国有推翻中央的可能?

    那么不管朱棣说的多么好听,他也决不会再行实封封国了,甚至现在的亲王守边的策略都会改变,以防止有人有样学样再推翻他的后代。朱植和朱权都聪明着呢,才不会算不清这个账。

    在场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都沉默不语。朱棣长叹一声,在心中默念:‘看来只能等着封国了,军心、王心、士心,皆我啊!’随即让众人散去。

    回到后院,朱棣还是闷闷不乐。

    徐王妃见到朱棣的样子,知道他在想着什么,于是说道:“殿下,臣妾观陛下所为,是颇为大气的,殿下若是想要实封,不如去找陛下毛遂自荐,秦王殿下不就是这样的吗?”

    朱棣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是又说道:“但是尚炳是有封国可争之时毛遂自荐,与此时不同。”

    徐王妃说道:“不管成不成的,殿下去试一下,陛下还会怪罪殿下不成?”

    茹蟐今天晚上又和自己的三位好友聚在一起喝酒。

    茹瑺本人现在是刑部尚书;郁新是都察院右都御史,现在都察院没有左都御史,他实际上是都察院的头头;李庆现在是应天府尹;廖升现在是鸿胪寺卿。

    他们四人都是朝廷重臣,除了李庆因为是地方官所以不上常朝,其他三人今日都上了朝;李庆虽然并未上朝,但是他在下朝之后也马上听三位好友说了此事。

    廖升说道:“茹兄,ww。李兄,郁兄,咱们都错了,陛下即位以后,仍然坚持推行分封之制,我等文臣危咦。”

    郁新说道:“哎,廖兄所言虽然有所夸大,但是其理却不错。”

    谁知茹瑺笑道:“廖兄,郁兄,此言大谬啊!”

    廖升问道:“茹兄因何说我等大谬?”

    茹瑺说道:“我之前本以为,陛下会如同汉祖一般,将现在诸王之地分封给各王;但是近日最后确知,只是将边地,还是偏远边地加封给诸王,现在大明所辖之地,几乎全未分封,而是让他们去教化蛮夷、以蛮夷之地为封国,这对我文臣会有何妨碍?”

    郁新说道:“当然会有一些怀才不遇的人才得到重用,方今可称得上是治世,又行科举,总会有一些人才被埋没。但是陛下重立四辅官,又是两文两武。四辅官如何,相信三位都已经知道了,权力大大过于前朝的翰林院学士,其中却有两位是武将。”

    “所以我虽然不赞同廖兄所说的危咦之话,但是茹兄还是太过乐观了吧?”<;!……fgfy……>;

第二百一十一章 田赋高了?() 
茹瑺说道:“怎会是我乐观。虽然陛下即位之后重立四辅官,并且其中两文两武,可以看出陛下要维持文武平衡但是陛下自己或许都没有感觉到,兵部仍然在文官手中,卫所的粮草补给、武将的承袭、功劳的赏赐,还都要兵部过一遍手续,实际上仍然是以文御武之策。”

    “当然,这也可能是权宜之策。我做出类似判断的依据就是,陛下自即位以来对于文官大动干戈,但是对于武将却没有变动官制的举动,并且连一丝一毫的迹象都没有。”

    “当今陛下做事,一向是谋定而后动。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派人传各地的僧道进京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和别人商议过分封之事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已经透露过要重修元史、编纂书籍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已经按照四辅官的方略在处理朝政。”

    “而现在陛下对于军队却无一丝一毫的改变的风声,可见最近不会有什么动作。”

    茹瑺这一番话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一直没有发言的李庆说道:“我在地方朝堂之上,或许看事情比诸位要清晰一些。”

    “当今陛下虽然仍然维持太祖皇帝的文武平衡之策,但是现在并非是开国之时,只要天下没有大战,等这些开国勋贵先后过世之后,文必然会压在武之上!”

    允熥当然不知道有人在孜孜不倦的分析他的想法。当然,它即使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听到了他们的分析,也只会付之一笑。此时的人怎么可能完全猜透他的想法呢。

    接下来几天,允熥还是上午先上朝。因为七月初一定下了仿周封国之策,所以今日大家的注意力都改到了这件事上,虽然大体的事情昨日都已经决定了,但是还有人揪着一些细节或者礼仪的事情纠缠不休。

    所以没有人盯着允熥、尚炳他们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了。允熥联想起后世的舆论控制:想要人们忘记一件事情怎么办?就是制造另一件很大的事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转移话题此乃操控舆论的不二法门。

    允熥在批答折子的时候也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把很多折子看完以后,留中不发了,不仅浪费时间还还惹得文人不满。

    允熥下令相关部门开始准备实封事宜,尚炳等人整日的泡在有关部门,研究具体的实施细节。

    但是在封国的事情热度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就有不少的人开始浑水摸鱼了。

    七月初四,在成堆的关于封国的进谏折子中,允熥发现了这样一封折子。

    折子的叫做刘川,官位是御史。他在折子上写到:,江、浙之赋独重,且苏、松准私租起科,致使民生疲敝,,天下所无也陛下予以减免,官田、民田赋税当与他地类同。

    允熥知道早晚会有人提出削减江、浙一带的赋税的,因为这里的赋税一直是全国最高的。

    大明的赋税是很低的,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官田亩税5升3合5勺,民田亩税3升3合5勺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官田亩税1斗2升,民田亩税8升5合5勺。

    苏、松、湖、常、杭五府的田赋最高,官田1石左右,民田3斗5升到6斗。

    朱元璋制定的田赋显然是经过了仔细推敲的。依据每亩地粮食产量、一年几熟,大部分地区官田的亩税大约是三十税一,民田的税率还不到三十税一。

    江、浙五府官田的税率大约是10到15,民田的税率也不过是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而已。

    允熥对卓敬笑道:“卓卿你过来看看这个折子。

    ”

    卓敬起来,接过折子看起来。允熥等着卓敬大概看完了,说道:“这个刘川我还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但是总逃不过是苏、松、湖、常、杭五府之人。他是在以为朕是不食五谷之人吧。”

    “江、浙五府的赋税单看之下的确较高,但是他们怎么不提江、浙五府的粮食亩产多少!江、浙五府一年两熟,每亩地打得粮食远多于其他的地方。按照其他的地方课税,呵呵。”

    “还说什么民不聊生,即使现在这种税赋,每亩地百姓剩下的粮食也远远多于北方之地。若是江、浙五府民不聊生,那北方百姓岂不是早就饿死了?”

    “当年先帝迁江、浙五府的百姓至凤阳、京城等地,江、浙五府的百姓每户占有之田地,并不比其他地方少多少,还要低税,这是明晃晃的欺君啊!”

    早在允熥开始说话,其他四人听到允熥的话就也竖起耳朵听起来。听到一半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就知道这名官员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uuashu。n

    但是他们听了允熥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之后,顿时大惊失色。因为允熥很少打诳语,所以他们以为允熥要治这名上折子的人欺君之罪,这可是死罪。

    所以陈性善马上说道:“陛下,虽然此人所上之折子不合实情,也略有私心,但是治以欺君之罪是否太过?”

    暴昭也说道:“陛下,此人虽然言语不实,但是稍加处罚便好,怎好治以欺君之罪。”

    允熥只不过是一时失言,但是看着两位大臣的极力反驳,但是感觉不舒服你们两个人都不是江、浙五府的人,又是我亲自提拔的官员,怎么还这么为这人说话?还不是文官官官相护!

    所以允熥决定处置的严厉些。他说道:“既然此人如此忧心国事,并且秦王弟急需官员,那就把他贬为沙洲卫经历正好他是正七品,经历是从七品,只贬了一级。”

    允熥这样重的处罚他,还有原因是他是御史。虽然允熥说了广纳雅言,但是对于御史也无好感。御史这个官职,最初设立是设立一个单独的监督官员的机构,但是在每一个朝代,甚至政治还算清明的时间,都会变成官员之间政治斗争,甚至党争的工具,基本上起不到监督官员的作用。

    允熥觉得锦衣卫比御史好用多了,只要不给锦衣卫审案、抓人的权力,作为一个监督机构还是合格的。

    在场的官员顿时感觉处罚太重了,但是当暴昭想要再行劝阻的时候,卓敬马上拉住他。卓敬和陈性善跟随允熥的年头久了,知道允熥既然已经下了决心,是劝阻不回的,不让暴昭和允熥闹僵,赶忙阻止。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以1人敌1群() 
然后陈性善不提对于刘川的处罚,只提奏折本身的,对允熥说道:“陛下,江、浙五府的民田田赋确实是与其他地方类同,为三十税一,此事刘川是妄言了;但是官田的赋税高于十税一,确实较高。  .”

    允熥说道:“但是即使是这样,租种官田的江、浙五府之民,每亩地剩下的粮食还比北方之民每亩地剩下的粮食要多很多。”

    “这就和太祖皇帝之时的南北榜案类同了。当时众官员争论的关键就是:到底是要坚持唯才取士的公平,还是要行省的举人都能做官的公平?现在是,到底是要税赋比率公平,还是要百姓交税之后的剩下的粮食相当为公平?”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办法,全看坐在哪一边,或者说是哪一边符合你的利益。允熥现在是皇帝,当然是后一种符合他的利益,所以他采用后一种‘公平’。

    并且允熥认为不能鼓励在土地里刨食的行为。实际上靠着种地,在机械化时代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致富的,并且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生活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必须鼓励百姓出去闯荡。不管是‘闯关东’还是‘下南洋’,都行。

    并且允熥通过锦衣卫知道,江、浙五府的士绅,擅自侵吞官田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这些被侵吞的田地虽然按照官田的赋税交税,但是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