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这才明白他不安的原因,不由得啼笑皆非,笑道:“齐大人不必如此,今日连皇爷爷都休假半日,齐大人既已请假,有什么不安的理由呢。”又拿出在街上买的糕点给齐泰一包。

    齐泰正尴尬,不自主地接过了糕点,允熥看他这样,也不好再与他说话,转身走了。

    齐泰回过神来的时候,允熥已经走远了。望着手里的点心,他就是再纯朴,也知道现在追上去把东西还回去就彻底得罪了允熥,也就只能拿着东西回家了。

    到了东华门口,允熥换了衣服,与陈兴和杨峰告别,进到宫内。

第21章 重阳节——宝钞之二() 
刚走没几步,一个小太监,允熥在老朱身边见过的,窜过来对允熥行礼并说道:“三殿下,陛下要殿下去春和殿。”允熥不解,这个时间老朱找自己干什么?并且今天已经见过了。但是允熥相信皇宫里不可能有人敢假传圣旨,更没有人敢这样干掉自己,于是带着王喜,拎着点心,跟着小太监去了。

    老朱今天在重阳聚会散场的时候没有多想,但回去批奏折的时候总不时回想起当时允熥的表情。那是一种纠结的神情,感觉像是允熥有很正经的话想说但不知道该不该说。于是下令传允熥。回报说允熥今天出门了,老朱决定一定要在今天解决这个问题,让小太监们在东华门等允熥可能走的门分别等着,一定要等到允熥。

    允熥来到春和殿的时候,已经是伴晚时分,老朱已经得到了通知,他也没有心思继续判奏折了,索性静坐一旁,闭目养神。所以允熥进来后看到的是正在闭目静坐的老朱。

    允熥意外啊,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朱元璋不工作了在一旁闭目养神,这画风不对啊!但也侍立在一旁。老朱应该是听到了他进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站起身来,用一种关心后辈的口吻说道:“今天下午干什么去了?”

    听到老朱的口气,允熥也就顺势卖了个萌(未满十五岁还是可以卖萌的),说道:“回皇爷爷话,今天下午去了大街上转转,看看老百姓都是怎么样的。还吃了碗面,买了些糕点回来,我尝了一些,挺好吃的,皇爷爷也尝尝吧。”同时把几包糕点要递给老朱的样子。

    老朱接过来,说“爷爷现在不饿,待会吃。”随既把东西放到了桌子上。

    又闲聊了几句,老朱问道:“允熥,今天你上午在允炆说完关于宝钞的事时,似乎有话要说?”老朱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他的语气已经变了。

    不过允熥注意到了,心想这是老朱由爷爷的角色过渡成了皇帝的角色了,不能卖萌了,得认真起来了。于是也正色说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是有话要说。孙儿以为,不能让宝钞这么贬值下去了,得采取措施,但是二哥的措施不对;如果按照他的办法,那国库里的银钱估计会被兑光,所以不能那样做。”

    “那你认为该怎么做?”

    允炆的方法不能使用的原因是现在宝钞发行量太大了,据史料记载,老朱曾一次赏赐给朱棣五十万的宝钞,而当时全国一年总税收不超过四百万贯,其中还有大量的粮食等物资,根本没有足够的银钱来兑换宝钞。连西方金本位时代的百分之三十的储备都不够。

    “不知皇爷爷认为,宝钞主要的使用者都是谁?”

    老朱一怔,说道:“这有什么关系吗?宝钞应该天下人都使用。”

    允熥见没法这么说,不配合啊!就直接说道:“皇爷爷,在孙儿看来,这宝钞相对于银钱的优点就在于重量轻,易携带,所以使用宝钞的人主要是商人和官员,以及部分市民,农民和乡下地主是不会使用的,因为宝钞再坚挺,也比不上金银铜钱。”

    老朱细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增强百姓对宝钞的信任,必须从商人和官员的需求角度入手。”

    ”孙儿认为,有以下三点可以做:第一,允许商人用宝钞在所有钞关交税;第二,暂缓宝钞的发行;第三,允许宝钞兑换一种非常不宜携带,保存还占地方,久存还容易坏,但大家都用的到的东西。孙儿觉得,全国唯一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粮食。可以在全国所有的布政使司所在地开设专门的店铺,即使是一开始也要在京城,武汉,成都,西安,北平,苏州等重要城市开设店铺,允许以一贯钞的价格购买一石米,稳定住币值。”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对于商人来说,宝钞可以交税,至少可以缴纳一半的税时,他们就不会认为宝钞无用,转而乐于携带宝钞;其次,暂时减少宝钞的发行量,可以让人们认为朝廷是真心要恢复宝钞的信用的;其三,粮食谁都有用,宝钞可以兑换粮食,商人们乐意用宝钞交易,返乡的官员也愿意带着宝钞回家,反正粮食总是用得到的,还可以在家乡兑换。”

    “对了,为防止有人恶意兑换宝钞,可以以防止粮商囤积居奇为由,宣布每个人一天只能兑换一石米,同时限制兑换量,让每天都有人兑换到米,而不至于米都被兑换走。”

    “等到大家都恢复了对宝钞的信任,再恢复发行量,慢慢提高币值,就可以继续对百姓收取铸币税了。”

    他这是剽窃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为了保证发行的纸币币值稳定实行的物资本位制。当时特别是sd根据地,保证有足够兑换所有其发行的‘北海币’的百分之六十的棉花,和百分之四十的粮食,使得所有时候,只要有人拿着‘北海币’买粮食或棉花,就可以马上买到,所以‘北海币’也是所有根据地货币最坚挺的,拿着‘北海币’的华野(华东野战军,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士兵都不愿意用‘北海币’换‘边区票’等其他根据地的纸币。

    扯远了,老朱听了允熥的话,怎么说呢,这是老朱被允熥惊住的第四次了,这次虽然他没听过铸币税这个词,但是仍然明白了意思,明白这是个好办法。虽然老朱的理智告诉他不可能,但老朱真的感觉允熥好像是无所不知的,一个多月以来,四次论政,每一次允熥就能提出一个别人想不到,但又有道理,有可行性的方案或者解决办法。这四次的问题还几乎完全不搭界。所以一时老朱怔怔地看着允熥,不说话。

    允熥说完,等了半天不见老朱说话,抬起头来就见到老朱这副模样,有点儿害怕,轻声说道:“皇爷爷?”

    老朱回过神来,又上下仔细打量着允熥,那目光是如此的不同寻常,让允熥感觉心里发毛。

    过了一会儿,老朱才收回了目光,说道:“朕马上下令减少宝钞的发行量,并允许京城,武汉,成都,西安,北平,苏州,杭州和广州的钞关收取宝钞为一半的税额,至于粮食换宝钞的策略再考虑一下再实行。”

    然后老朱仿佛突然疲惫不堪一样用很虚弱的声音说道:“允熥你回去吧。”允熥非常不解的走了。老朱又让所有的太监出去,一个人呆在屋内。

    允熥回去文华殿,在文华门遇到了允炆。现在这种情况,俩人也没什么话说,点个头就过去了。不过允熥马上就猜到允炆一定是去见他的好基友黄子澄了。

    不过允炆去见谁允熥也影响不了,就放下了。回去后允熥默默评估现在的局势,认为自己的胜算应该很大。并且,似乎没有出现自己当初想象的后宫决胜负的情况,老朱一下子把竞争的场地由后宫拉到了前台,导致后宫的力量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啊。那自己其实没有必要继续拉拢李侧妃了。不过将来对文英还是好一点吧,毕竟是自己的妹妹啊。

第22章 重阳节——齐泰夫妻() 
齐泰下班回到家,他的年仅六岁的女儿颦(pin)儿迎上来,奶声奶气地说道:“父亲回来啦。”齐泰看到女儿就开心起来,摸摸她的小脑袋,说道:“嗯,回来了。”

    然后颦儿看到了齐泰拎着的,装着糕点的袋子,眼睛顿时就亮了,说道:“爹爹买点心啦。”

    齐泰“嗯”了一声,说道:“等给你爷爷尝过了,再给你尝。”颦儿“嗯”了一声。

    进了屋,他父亲齐豫正坐着喝茶,兄弟齐敬宗不在,应该在后院劈柴;他妻子在厨房忙活着。

    齐泰放下提着的袋子,拿出糕点,还没等说话,他父亲齐豫就说道:“怎么今天买了点心来,虽说是过节,但家里又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何必在乎这些。”齐家只不过是京城东边zs县的普通自耕农,连两个读书人都供不起,因为齐泰从小聪明,读书好,所以家里最后决定供齐泰读书,其兄弟齐敬宗只能在家务农。好在齐泰还争气,二十岁就中了解元,次年又中了进士。但是洪武朝官员工资不高,齐泰又不贪污受贿捞好处,虽然当了官有免税的田地额度,但京城百物腾贵,所以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是以齐豫有此一问。

    齐泰苦笑道:“是三殿下硬塞给我的。”其父齐豫说道:“是你前几天提过的,被陛下派到兵部的三殿下?”齐泰点头。

    他父亲齐豫说道:“我对朝政也不懂,但当时你不是说道要与殿下保持距离吗?”

    齐泰说道:“我也想与三殿下保持距离,但是三殿下不与我保持距离啊!我有种感觉,三殿下是故意在与我接触。”他父亲齐豫接道:“人家一个殿下,跟你套什么近乎,是你自己想多了吧?”

    “我不知道,但是好像就是这样。就好像今天,我提前了一点儿时间下班,正好遇到殿下,我当时以为他是责问我为什么早退,但现在想想,感觉他实际上是在问我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在知道原因后,就给了我这些点心。”

    “并且,殿下对于兵部其他的官员,包括尚书侍郎在内,都是淡淡的不怎么热络,只是对我这样,真是奇怪。”这时齐泰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仅仅只有六品的官员,实在是觉得允熥接近他没有任何道理。

    齐泰当然不知道,在两年以后,他会被老朱看中,并亲自改名,所以允熥才刻意接近他。并且允熥不是不想发掘其他牛人,但是兵部其他人他都没听说过,很可能在之后的六年内这些兵部的官员统统领盒饭,被判处死刑,或者缓期死刑,那他不是白付出了吗。

    各位可不要以为全部领盒饭是笑话。有一年,朱元璋任命了三百六十四名官员,一年以后,其中六名官员被判处的死刑,另外358名官员被判处了缓期死刑。所以在洪武朝当官真的是高风险,低收益。

    他父亲齐豫说道:“对了,你是不是说过,另一位殿下也被派出来做事?”

    “是,二殿下现在在户部做事。”齐泰答道。

    “那现在就是二人争皇位啊!我是不懂什么朝政,但是这皇位争夺是最凶险不过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啊!你还是不要牵连进去为好。”

    齐泰的兄弟齐敬宗正好走进来听到父亲刚才那段话,也说道:“是啊大哥,咱们家老实当这个官,不要掺和这些事情。”

    齐泰心下苦笑,这政治上的事儿,皇位争夺的事儿,是你想不参与就能不参加的吗?但这些没必要和老父亲说了。

    倒是齐泰的妻子于氏正好端着菜进来,说道:“爹,这官家的事儿哪是你想避开就完全避的开的。隔壁村的王启年,中了秀才后到湖广当知县。王启年论起来还是我娘家的亲戚,我小时候还见过他,多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啊,也从不敢贪污受贿,他当了官儿以后家里的日子没有过得好一点。就这么一个人,前几年空印案就因为是正堂官掉了脑袋。所以说,这一入官场就是身不由己。”齐泰的妻子于氏小名敏月,其父是前元的举人(蒙元的举人可比明代要难考的多,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试卷就和汉人不一样,简单的多,蒙人和色目人人数又少,但录取人数却大致相当),从小深受家传,对于时事感觉敏锐,所言多能切中要害,齐泰平时也有时跟夫人商量公事。要不是齐泰考中了应天乡试解元(相当于现在的沪、苏、皖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高考第一),也娶不到这么好的老婆。

    齐泰的父亲一听,觉得于敏月说的有道理,叹了口气,也不再说什么。又强打精神,拿起一块点心对颦儿说道:“乖孙女,吃不吃点心?”。

    颦儿哪懂刚才他们在讨论什么,只是一直盯着点心。见爷爷要给他点心吃,忙高兴地接过来吃。刚才的话题就这样过去了。

    晚上,等齐泰的父亲齐豫睡下了,于敏月悄悄地问齐泰:“今天爹在,我也不好问,怎么三殿下会给你东西?”

    齐泰于是把今天的话和夫人又说了一遍。于敏月沉思了一会儿,问道:“你觉得这三殿下人怎么样?”

    齐泰想了想,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