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官员应到:“是。”

    允熥起身,说道:“那今天就先到这儿。”随后转身走出了si司的房间。

    允熥带着侍卫走出户部。他原以为今天很快的就可以把事情解决,结果引出来这么个大问题。允熥不得不改变原计划,先回皇宫找老朱拿个主意。

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 
出了户部的门,侍卫杨峰和陈兴说悄悄话:“今天殿下是来户部商量宝钞改革的是吧?”

    陈兴看了允熥一眼,说道:“是啊,怎么了?”

    杨峰说道:“这盐、铁也是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吧,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定在一起,盐、铁不也是大家都需要的吗?”

    陈兴说道:“那我怎么知道?”

    这时,走在前面的允熥听到他们在说话,回过头来问:“陈兴你们两个说什么呢?”

    杨峰抢先回道:“是臣问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在一起,大家对于盐铁不也是都需要吗?”

    允熥说道:“盐是不行的,现在实行开中法,为了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所有食盐均交给运粮食到边关的商人销售,这事关边关粮食安全,陛下不会同意把宝钞与食盐绑在一起。”允熥还有话没有说出来。食盐比起粮食来说,保存容易,并且体积小,价格季节的变化不像粮食那样大(可以说食盐的价格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变化),并且同样是刚需,一般市民很可能会大量用宝钞兑换,这样就达不到让市民持有宝钞的目的。

    “至于,铁,也不行。”允熥关于铁,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停住不说了。其他人虽然好奇,但是也不敢问,只能在心里存着疑惑。

    不能用铁器来充当本位制基准物的原因部分与食盐一样,而最重要的是铁产量太小而宝钞发行量太多,明代平均一石铁的价格是1。5两白银,明初可能更低,按照一两白银兑换4贯宝钞的比例,相当于用六贯宝钞就可以兑换一石铁。而洪武后期的铁年产量大概为2万吨左右,合17万石左右,这样只需一百多万贯宝钞就可以兑换完一年的产量,而此时宝钞的存量超过三千万贯,再加上民间铁需求量很大,国家也需要大量的铁,铁的存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抑制住宝钞贬值,刚投入市场估计就没了;而如果限量供应,不管是铁还是盐,则最后必然变成只有有门路的人才能兑换得到,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商人在明知兑换不到的情况下更不会持有宝钞。相比较来说,粮食的储量还相对多些,承受冲击的能力大些。

    ===============================================================

    老朱此时正在谨身殿批奏折。允熥走到谨身殿门口直接走进去。老朱见到允熥进来了,和蔼的问道:“允熥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允熥也笑嘻嘻的回道:“这不有事情找爷爷讨个注意嘛。”然后用正经的语气说了关于粮食需求量的事情。

    朱元璋听完允熥的话,脸色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他说道:“预计十天需要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并且之后兑换的人数会减少也是预计并不一定会出现。现在全国共发行了多少贯宝钞?”

    “禀皇爷爷,据户部宝钞提举司统计,共,共至少在三千万贯以上。”

    老朱说道:“我大明天下一年所收的税赋约二千四百万石,其中粮食大约一千二百万石,十天就消耗一百八十万石,若是这样也还罢了,但是宝钞的总发行量超过三千万贯,若是以后一直有人兑换,国库空了怎么办?”

    允熥也感到棘手,但是他作为拥有后世记忆的人知道纸币是大势所趋,并且纸币的利润之大难以想象,所以他决不会放弃。并且,如果现在不努力恢复宝钞的信用,以后等几年以后他继位,会更难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允熥思虑片刻,对老朱说道:“只要稳定住了宝钞,那国家等于凭空获得了一笔财富。”

    老朱打断他的话:“允熥,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也明白宝钞的巨大利益,但是现在要解决的是保证国家的粮仓不会被掏空。”

    允熥说道:“现在国家的存粮大约是有一千万石,秋粮马上开始收了,可得税粮约四百万石。支撑到明年夏粮收上来需要大约五百五十万石,再为了预备战争等突发事情,大约有七百万石粮食不能动。”

    老朱听他的计算没有错误,点点头没有说话。

    允熥继续说道:“稳定宝钞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让老百姓有信心,到不在兑出去多少粮食。可进一步缩减城市,去除济南,开封,剩余八个城市,再将预订的换粮食的口儿减到五个,这样开始十天所需要的粮食就减少到七十二万石。”

    “另外,在各地做好充足准备后,一起开始兑换,在兑换粮食的地方露天堆放大量的粮食,给百姓以信心。”

    “同时着锦衣卫等在百姓中散步流言,说朝廷有无数的粮食,足够兑换。还可以说朝廷以后有可能恢复宝钞的价值,现在兑换宝钞就亏了。等等流言,以迷惑百姓。”

    这些办法都是后世玩烂的的东西,老百姓都明白。但是现在的老百姓虽然也不傻,但是见识太少,都不懂这些,所以还可以唬住百姓。

    老朱也是古代人,也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方法。不过在造反的时候散布谣言的方法也类似,老朱思考了一下,就明白了道理,顿时对于允熥的智商有了更高的评价。但是老朱做事非常谨慎,考虑片刻,仍然否决了允熥的方法“你的方法还是风险大,不能采用。”

    允熥还是不愿放弃:“皇爷爷,宋金元各朝均发行钞票,在国家稳定阶段也都保证了钞票的稳定,不会失败的。”

    老朱仍摇头道:“前朝成功,不代表本朝一定合适。”

    允熥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他跪倒在地,说道:“皇爷爷,请信任我这一回。如果最终失败,我情愿从此不问政事。”这是压上了自己的前途,包括皇太孙之位。

    老朱从允熥的话感受到了他的决心,但是老朱不会允许他压上这些的。即使这次允熥失败了,也不代表他就不行,老朱对于自己已经认定的人不会轻易放弃。

    他说道:“那就许给你二百万石的粮食限量,开始一个月后,你只要能让粮食的兑换量一座城市一天小于,小于五百石,就算你成功。一开始定的城市就不要多了,就京城,苏州,杭州即可,这几城就在附近容易联系;并且江南鱼米之乡,老百姓家中粮食充足,不会有太大的兑换需求。”

    顿了顿,老朱又说道:“以后不要动不动就立这样的诺言,人生这么长,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即使你这次失败了,爷爷也不会怪你的。”

    允熥听了这充满了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爱护的话,顿时倍受感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丰富的允熥顿时就红了眼圈:“爷爷……”

    老朱拍拍他的手,说道:“你是我选定的继承人,将来整个国家都是你的,这次无论成败,都是你的一次宝贵的经验,对于你以后治理国家是有好处的。”

    允熥擦擦眼角,说道:“那我就下去准备了。今天是九月二十日,我争取在十月初一开始。”

    老朱点点头,说道:“可以,那你下去准备吧。”

    允熥行礼欲退下。在他转身出去之前,老朱叮嘱道:“作为上位者,把持大局即可,其它事情都可以交给手下人去办,你只需要负责监管最后的结果就行了,不必事必躬亲;另外,关于‘军校’的折子我已经批示回兵部,这也由你来办,你也注意一下,这件事也很重要。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或者不会处理的地方,可以多问问尚书、侍郎等人;关于大局不清楚的可以随时来问我。”

    允熥听完了嘱咐,见老朱没有其它话要说了,转身出去。

第32章 宝钞战争——户部准备() 
允熥从老朱所在的谨身殿出来,又带着一行人回到浩浩荡荡地回到户部。si司的官员刚刚处理完了一波公务,略有一点儿空闲时间,郎中在办公桌上不知道在写些什么,高翔在制定调拨计划,员外郎和除高翔以外的另一名主事坐在一起说话。

    那名员外郎说道:“你觉得陛下会同意殿下的计划吗?”

    那名主事说道:“陛下不会驳了殿下的意见吧,毕竟这是殿下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一个事情。”

    员外郎说道:“我觉得陛下不会同意,毕竟这个计划的投入实在太大了,宝钞发行量又这么大,很难成功啊。”

    主事还要再说,刚开口,就见到允熥又带着侍卫队伍走进si司的办公室的大门,忙住了嘴,与员外郎站起身来躬身行礼。允熥叫si司的官员都到上午开会的地方集合,又让杨峰去叫宝钞提举司的官员来。

    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允熥对在场的si司官员说道:“各位臣工,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我先和你们大概说一下。陛下同意以粮食为兑换物,来保证宝钞的价值了。不过为了保证一举成功,决定将一开始允许兑换的城市缩减为京城,苏州和杭州,并且预备在十月初一开始。现在京城这里在十天之内调集九万石粮食到之前准备的仓库中没有问题吧?“

    郎中答道:“没有问题。”

    允熥继续说道:“那就赶紧去办。高翔,你辛苦一点,去杭州视察监督,务必在十月初一之前完成九万石粮食的准备,并且随时准备调拨另外十八万石的粮食,明白了吗?”

    高翔答道:“知道了。”

    允熥说道:“那就赶快去办吧。”但是接下来点谁去苏州就伤脑筋了。户部除了尚书、侍郎以外他只认识高翔一个人,还是两个时辰前刚认识的,现在把高翔派到了杭州,苏州总不能派尚书、侍郎去吧!但是允熥其他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谁干活厉害一点,只能问他们了。于是允熥问道:“这户部还有谁才干卓异,能独当一面,能当大任?”

    众人面面相觑,高翔说道:“今户科给事中卓敬,才干卓绝,博学****,陛下曾多次称赞,可以当大任。”

    允熥一听,这人是谁?也没听说过啊!但是允熥也没时间考察了,既然有人推举他,并且允熥看其他人的脸色多半比较赞同,就吩咐侍卫去把卓敬叫来。不一会儿,卓敬过来了。站到允熥的面前行礼。

    卓敬这个人和高翔一样,在建文四年为建文帝朱允炆仗节死义;并且他更悲催的是,与姚广孝有旧怨,姚广孝进了几句谗言,导致他三族被灭。但是即使是灭了他三族的朱棣也说道: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敬此时很奇怪。他正在督促秋粮赋税的收取工作,突然过来个皇宫侍卫服饰的人对他说殿下要见你,现在就随我来。卓敬只能饱含疑惑的跟过来到si司办公室。

    到了这里,看si司的同事都在,心下更是奇怪。他当然知道允熥被派来处理宝钞事物,但是这跟他没有关系啊?难道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我去办?不可能吧。正疑惑,允熥说道:“现在我需要派一个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去苏州视察并监督当地的粮仓官员,保证在九月三十日前有九万石粮食划拨到十天以前陛下下发的让设立的那个关于宝钞的仓库里去,并保证之后能有十八万石粮食随时可以划拨进这个仓库。刚才主事高翔推荐你来处理这个事情,说你才干卓绝,博学****。怎么样,可以完成吗?”

    卓敬思索片刻,说道:“说臣才干卓绝、博学****,愧不敢当;如果只是殿下说的那些工作,臣有信心完成;但是对于其他臣现在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工作,臣不敢妄言。”

    允熥点点头,说话很谨慎嘛,看来是一个真有才干的人。于是他说道:“具体事情,你一会儿和si司的郎中沟通一下,他会告诉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的。然后你就出发去去苏州,把这事儿给督办好了,我现在也没有时间再找别人了,就你了。”卓敬只能答应。

    这时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了。允熥对他们说道:“宝钞提举司也要做好准备。十月初一开始兑换之后,预计一开始的宝钞兑换大米的量会很大,宝钞提举司要做好收回宝抄的准备,并且把收回的宝钞都暂时储存起来,不要动用。”

    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忙答应着。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沟通了几个问题,觉得暂时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就说道:“行了就先这样了,都去忙吧。另外,在忙的同时,各位臣工想一想如何让百姓都少用宝钞兑换大米。”

    众人都领命退下。在走之前,允熥看着卓敬,突然玩心大起,心想:“高翔说卓敬这个人才干卓绝、博学****,不知道他外语懂不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